春節到了|除夕夜,這些習俗、禁忌要知道
無論你走到哪裡,期盼著春節回家過年,與家人團聚,這是人們的傳統習慣,也是老祖宗千百年來留下的規矩,對此任何人恐怕都不會有異議。在民間,這大年初一確實是中國老百姓年節之中的重中之重,而這大年三十也是春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晚,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除夕的由來
據說在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怪獸,經常出來禍害百姓。因為夕非常厲害,沒人能制服得了他,百姓非常希望有人能除掉他。一天夜裡夕又來禍害百姓。大家一見夕來了都四處奔逃,這時一個叫年的人站了出來,他讓大家不要慌。齊心協力對付夕。年讓大家點起火把。大家就用竹子,木柴點起了火把。
夕見很多人在這裡,他並沒有害怕。因為他已經習慣了稱王稱霸。可就在這時,一個竹子做的火把突然爆裂:啪的一聲,夕嚇了一跳,趕緊往後一躲,抱住了頭。年見夕怕爆竹聲,就讓大夥把竹子架在火把上烤。就聽噼裡啪啦的爆竹聲響成一片,嚇得夕到處躲藏。年見機會來了,衝上去幾下就殺死了夕。
大家一見除掉了這個怪獸,都歡呼起來,以後可以過安穩的日子了。第二天大家都奔走相告,年殺死了夕,大家以後不用害怕了,夕被除掉了。大家聽了都非常高興,都來拜訪年。從此以後,每年到這個時候夜裡大家都用火烤竹子,聽竹子噼裡啪啦的響聲,來紀念除夕的勝利。後來這一天就被大家叫做「除夕」。
除夕習俗
除夕子時,是傳說中「全神下界」的時辰,天上、地下、各洞各府、各路神靈都要集體出巡,視察人間善惡,要懲惡揚善。此時,全家要向祖先牌位及供奉的「全神大祇」行禮膜拜,放鞭炮「迎神驅煞」。其實,放鞭炮恰恰反映了人們一種矛盾的心理,一來渴望得到諸神的眷顧和關照,二來怕出門衝撞了各路神靈,三來更怕神靈們到自己家裡來,窺見自己平日裡做的一些「虧心事」,故放鞭炮提醒各路神靈繞道而行。雖然聽起來有些封建,但這畢竟是古人留下的風俗。
由於「子時」是指23時至凌晨1時,故以前各家放炮的時間並不集中。如今有了春節晚會,有了12點的倒計時,實際上等於為各家放鞭炮喊了口令,也為各家放鞭炮製造了一個相互攀比的條件和機會。炮越放越大,就顯得越有面子,一些不放炮的家庭也禁不住誘惑,加入了放炮大軍,一時鞭炮齊鳴,硝煙漫天,嗆得人們幾乎喘不上氣來。不過,現在政府不允許放鞭炮了,所以也沒有早幾年那麼隆重了。
除夕禁忌
舊時除夕的習俗實在太多了,這一天,身上有土不可撣,怕撣走一年的財氣。掃地垃圾不可倒,堆在門後稱「隔年土」,要保住一家的財氣。包餃子時不可數餃子,怕被數字截住財氣。下餃子前須大聲喊「吃餃子了」,打碎碗碟須大聲喊「碎碎平安」,以破邪祟。
這一天,還須「忌字」,如「死」「窮」「沒」等字都不能說,包餃子面沒了得說「餡多了」,煮餃子煮破了,不能說「破」了,得說「煮掙了」。這一切,其實都反映了人們趨吉避兇的樸素心理。隨著歷史的發展,保留的不多了,那些被歷史淘汰的習俗,人們可以回憶、了解,但刻意恢復就沒有必要了,你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