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面積為6.4萬平方米的上海大劇院,其空調的風管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像這樣裝有集中空調的建築,上海共有1萬多幢。
臨近年末,氣溫驟降,流行性疾病、細菌病毒將進入高發期和活躍期;而空調將重新開啟。空調的潔淨程度與防疫工作息息相關。公共衛生專家建議,疫情下,無論是劇院、學校、醫院、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還是商務辦公樓、居家環境,都應該給空調好好「洗個澡」。
空調「洗澡」怎麼洗?近日,記者跟隨專業空調清洗人員到上海大劇院一探究竟。
「三件套」缺一不可
上海大劇院西側休息廳,三名工人身穿白色防護服、戴護目鏡和口罩,正在作業。一人腳踩高梯,半個身體探進風口裡;一人拖著管道一步一挪,一人眼盯屏幕操作機器。「疫情以來,我們就一直是穿這樣的防護裝備工作的,現在好多了,夏天真是有點吃不消,基本工作幾分鐘渾身就溼透了。」上海斯蘭迪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術總監申國財說道。
圖說:工人正在清洗風管,這樣的姿勢要維持幾個小時 葉薇 攝
他介紹,專業的空調清洗一般需要「三件套」:捕集器、清掃軟軸機和管道清洗機器人。軟軸機負責把吸附在管道上的灰塵「攪動」起來;捕集器相當於一臺大型吸塵器,把灰塵迅速吸進去,機器人則負責檢測清洗的情況。「這個流程不能出錯,必須先開捕集器,再開軟軸機,一遍遍清掃檢測,每一道操作流程我們都有視頻、照片登記在案,每一個步驟都不能省。」其他設備還有真空吸力遠程吸塵機、除味消毒劑等,但「三件套」必不可少。
「上海大劇院作為人員密集的標誌性建築,非常重視空調清洗,我們每年為大劇院清洗兩次,施工時間為40多天,一般同時有12名工人在各個區域施工。由於不能影響劇院的運行,大部分時候都是夜間施工。」
首次清洗「觸目驚心」
「不到現場清洗,你想像不出風管裡有多髒。動物屍體、飯盒、磚塊、螺絲,甚至糞便,都出現過。」上海空調清洗行業協會首席專家、同濟大學教授徐文華介紹說,集中空調施工時就容易造成各種垃圾遺留在風管裡。
圖說:清洗前後對比
「第一次清洗往往能發現很多施工時的問題。」上海大劇院工程部經理陸文釧說。10年前,上海大劇院就開始做空調清洗,第一次到現場確實「觸目驚心」。「疫情初期,我們就緊急聯繫了清洗企業,為所有空調消毒。」
徐文華介紹,儘管有很多機器「加持」,但空調清洗目前還是一項勞動密集型行業,離不開工人的勞動。
「比如,風機盤管迴風口很窄或者有迴風箱,工人就得想辦法拆掉迴風箱,再將風機卸下來,盤管清洗的步驟也非常複雜,要確保電機不能進水,全部清洗完以後再重新安裝回去。而一棟樓裡至少有上百個這樣的風機盤管。空調清洗是一個耗時耗力,又不太能直觀看到效果的工作。所以很長時間得不到重視。」徐文華介紹,空調清洗主要包括四大核心區域,風管、風機盤管、風口和機組。風管面積大,但其實並不是清洗最困難的地方。「最難的是空調過濾器、閥門、消聲器等構件。很多人以為清洗空調,就是把過濾網擦擦,這是誤解,甚至有不少不正規的清洗企業就是這麼做的,但實際沒那麼容易,專業性很強。」
圖說:機器很有用,但代替不了人工
住酒店可查空調「健康證」
上海斯蘭迪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宋順紅介紹說,從2009年公司開始從事空調清洗業務,當時很多設備都是國外進口的,國內還沒有空調清洗的概念,現在設備基本都國產化了,空調清洗產業也開始在上海慢慢發展起來。「一開始最大的痛點,就是業主因為沒法看到效果不認可空調清洗,我們最初曾經找過一些科研院所一起做實驗,做清理前後各種細菌的數據對比。」
2007年,上海成立空調清洗行業協會。「上海可以說是在全國最早開始探索空調清洗應該怎麼做,怎麼建立標準、評價體系的。隨著上海對公共環境衛生的重視,空調清洗行業發展起來,國家也有了專門的機構出具檢測報告。」上海空調清洗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彬介紹說,集中空調清洗消毒,是一項隱蔽工程,過程控制尤為重要。對公共場所的空調清洗,協會專門成立了安全質量控制部,現場走訪,對現場工人的操作能力 、設備安全、現場保護以及空調四大核心部件做安全評估。清洗過程中,協會將根據施工節點,對施工現場的安全狀況、勞動防護、廢棄物處理和文明施工跟蹤檢查。
施工以後要由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合格的檢測報告,這是工程驗收的必要條件。「檢測機構向清洗單位和業主發放檢驗報告。現在上海已經做到顧客到某星級酒店入住,要求查看這個報告,酒店前臺都必須出示。如果不能,顧客是可以投訴到有關部門的。」
記者查詢檢驗報告發現,風管內的積塵量、細菌總數、真菌總數都有明確的規定。如果超出範圍,檢驗就不合格。施工結束後,清洗企業要到協會備案,上傳檢測報告或驗收單。
對公共場所來說,這張空調「健康證」是硬指標,拿不到證,衛生部門就不會頒發相關的許可證明。
空調清洗不能搞「突擊」
在徐文華印象中,上海空調清洗行業有三大高峰,一是SARS結束時,大家意識到病毒傳播的危害性,一批立足於空調清洗的企業成立,拓展業務;二是世博會期間,上海加大對公共衛生的檢查監督力度,清洗企業接到不少訂單;三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對空調清洗的認識不斷深化,比如給空調消毒怎麼做,大劑量強效消毒劑噴灑進去,其實弊大於利。現在不少企業開始探索用長效納米消毒方式,一些新技術應運而生。」徐文華認為,集中空調清洗應該常態化,不能搞突擊,疫情結束後,這項工作也必須常抓不懈。
「世博會過後,有一批清洗企業倒閉了,接不到訂單。疫情前,商務寫字樓集中空調的定期清洗率只有20%-30%。」王彬介紹說,清洗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幢商務樓的空調系統清洗少說也要一二十萬元。「疫情前,大部分物業並未將空調清洗檢測費用納入年度預算,這筆錢到底物業出還是業主出,也不明確。疫情後,很多大樓的物業部門開始主動聯繫清洗企業,是好事,但希望企業能有更周全的制度保障。」
新民晚報記者 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