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忽然收到了很多媒體的關心,在這裡感謝大家的關注。
針對媒體朋友提出的幾個問題,這裡跟大家談談音悅臺的反思和看法。
從10到13年,我們是孤獨的,因為粉絲經濟根本沒有人理;14年到16年,一夜之間,湧現出了大批宣稱要做粉絲經濟的公司,巨頭們也摩拳擦掌,紛紛入場。17年以來,我們又重回孤獨,很多公司嘗試了後,覺得粉絲經濟太難做,所以又紛紛撤退。
而我們,還一直走在這條路上,因為我們相信,這是一條即將迎來光明的路。
音悅臺數據:2016年全年收入達到1.2億元,比2015年增長240%,會員和粉絲虛擬收入是2015年的4倍,商城收入是2015年的7倍。連續成功舉辦5屆音悅V榜盛典,出席歌手囊括幾乎所有一線藝人。
關於質疑
音悅臺成立於2009年,並不是一個成立了「十幾年」的公司。這8年來,我們嘗試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教訓。
13-14年的時候,公司面臨著極大的資金壓力,那時候每月我們員工的工資都是推遲幾天才發的,而且我們確實是拖了一些員工的社保。這些是事實,我們都承認。這些社保早都已完成補繳,後來再也沒有發生過拖欠社保的事情。最近有些媒體用3年前的舊帳吸引眼球其實大可不必(北京的社保記錄需要兩個月後才能查屬於常識),因為音悅臺今天要深刻反思的事情比這更有價值的多。
因為我們對形勢的判斷錯誤,以為粉絲經濟的大勢已經到來,B輪融資後,音悅臺開始了戰略擴張。我們給自己定下的戰略目標是打造從生產,到媒體,到社區,到服務到線下的「全產業鏈平臺」, 人員從150人,最多時候達到350人。我們做了很多嘗試,比如主辦低價演唱會,做圖片社交工具等,但效果都不理想。我沒有考慮到戰略時機尚早,更忽視了音悅臺在人員能力和管理能力上的缺失。
在去年8,9月份時,我們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及時調整進行了戰略收縮,確立了以「內容」和「服務」為核心的新戰略,在這個過程中,優化了人員,重新梳理了業務線。這是很多創業團隊都可能會犯的錯誤,我們很遺憾也沒能倖免。
但是,正是戰略收縮讓音悅臺更加專注在粉絲服務,更加深刻地反省音悅臺要做粉絲服務平臺的核心價值和存在邏輯;也許就是戰略收縮,讓音悅臺可以活到現在。
關於MV及音樂視頻
MV一開始是為了宣傳歌曲而產生的,所以很早之前MV的版權費並不高。同時,因為音頻和MV是可以分開授權的,故我們只用購買MV的版權,而不用去購買更高昂的音頻,所以對我們來說,在這個領域還是可以支撐的下去的。我們看好視頻的形式,是因為在這個時代,視頻比音頻更具傳播力,也更受大家歡迎。我們相信音樂視頻會比音頻更有想像空間。
關於音悅V榜的公正性和盛典
音悅臺從2011年開始做MV榜單,在這之前,國內還沒有任何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用打造產品、打造品牌的方式做榜單。為避免數據集中而導致得分波動過大,我們把數據統計維度分為8項,每十分鐘更新一次。立榜7年來,我們持續與刷票者進行鬥爭,不斷建立健全防刷機制。引入手機驗證,也是為了防範虛假帳號刷票的行為。這是一個真正由用戶參與,且數據清晰透明的榜單。
當時,音悅臺已經把MV領域做到了行業最大,歌手新歌MV在音悅臺的播放量遠高於其他平臺,因為用戶養成了在音悅臺看MV的習慣,榜單的權威性逐漸樹立。每周一中午十二點榜單揭曉的時候,音悅臺都會因為瞬間訪問量過大而導致短暫的宕機。幾乎所有的內地、港臺、韓國歌手在新作品發布的時候,都為音悅V榜錄製過打榜ID。很多藝人考慮到V榜的數據統計周期,還特意把MV的發布時間從周末改到了周一。
我們在2013年4月舉辦了國內第一個真正由網際網路平臺發起的音樂頒獎典禮——第一屆音悅V榜年度盛典。林俊傑、庾澄慶、張靚穎等眾多明星出席。音悅V榜盛典一直堅持一個原則,即無論藝人是否能夠出席盛典,數據類的獎項該是誰的就是誰的,這一規定一直延續至今。今年的第五屆盛典,五地區最佳男歌手(張藝興、周杰倫、金在中、Justin Bieber、赤西仁)均未能出席,但我們依然在現場頒發獎項。這是對於過去一年用心唱歌,努力發片的藝人的認可,也是對過去一年努力為藝人打榜,為藝人進行宣傳的粉絲的肯定。
音悅V榜除了真實地反映歌手作品的受歡迎程度外,還具備發現具有潛力的新人的能力。2014年第二屆盛典,TFBOYS一飛沖天,獨得三項大獎。彼時許多人還不認識他們,認為是黑幕,然而其實早在2013年下半年,他們的作品就已經在音悅V榜上霸榜數周,擁有廣泛的粉絲基礎。此後,我們又發現了更多的有潛力的新人,並幫他們宣傳作品,做團綜,做籤售會,就是希望整個音樂行業能夠更加的熱鬧,有更多的藝人能夠生存下來、火起來。
今年4月,在第五屆音悅V榜盛典現場人氣獎-組合獎的投票最後一刻,內地新人女團ATF的得票數比亞洲人氣偶像EXO要高。我們要不要改數據?答案是否定的。忠於數據是不能動搖的底線,哪怕會遭受很多人的圍攻甚至謾罵。有些粉絲說,我們投了近2000萬票,為什麼還會輸給一個新人團?但其實當天是兩個獎項,一個是個人獎,一個是組合獎。EXO粉絲在個人獎上投入了1700萬票,而在組合獎上只投入了170萬票,所以才最終輸給了ATF。這件事情帶給了我深刻的教訓。我們的規則制訂得不夠周全,雖然堅持了原則,但沒有考慮到可能會出現單個帳號投票過高的情況,這個我們認,我們也會在未來做一系列的修正。
2015年, 4月和8月,音悅V榜分別和韓國的gaon chart、美國的billboard達成合作,實現數據互通。音悅V榜得以藉此將華語音樂輸送到海外,讓更多的人了解了華語音樂。當時中國內地已經有不少榜單,其中不乏網際網路巨頭公司旗下的榜單,而billboard選擇音悅V榜成為公告牌上代表中國音樂的榜單,也再一次證明音悅V榜本身的公正性、科學性和影響力得到了國際上同行的認可。今年,第五屆音悅V榜盛典第一次在澳門舉辦,未來,音悅V榜還會在國際化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關於粉絲經濟
音悅臺在粉絲經濟上是否趕了個晚集?恰恰相反,現在看,集市才剛剛開始上人。
我們過去7年實踐得出了一個結論: 粉絲經濟是一個慢生意,需要慢慢養,急不得。
粉絲經濟的市場大家都看到了,大家關注的點是如何做的問題。一種是直接擁有藝人,另一種是做平臺。我們認為,這兩種方式都沒有問題,而且相互需要。但是做藝人和做平臺很難同時來做,因為你不能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
做粉絲經濟這麼長時間,我們發現這個市場是缺乏服務的;在韓國和日本,都是SM,YG,傑尼斯這種大公司來系統的服務藝人,大概50-80個人服務一組藝人。但在中國,大量藝人以個人工作室的形式存在著,每個工作室只有5-10個人,這樣就很難為藝人提供完整的服務,需要將很多工作如專輯、周邊、線下活動等外包出去,而這就是平臺的機會。音悅臺就致力於成為一個「服務平臺」,為藝人和粉絲提供更優質更貼心的服務。具體來說,粉絲經濟的平臺價值就是提供「產品化」和「商品化」的能力,並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的能力。
去年我們做了張藝興的專輯售賣及籤售會,我們為每場籤售會都定製了不同的主題,把一個簡單的籤售會變成一個party,張藝興的專輯賣掉了4萬多張。也就是產品化能力的表現;針對觀看張藝興MV和為他打榜的粉絲針對性提供這種服務,就是效率極高的「商品化」的能力表現。藝人和粉絲都十分享受這種服務,口碑極好,就是在兩者中找到平衡的服務能力的體現。
我們覺得,服務就是商務,要提供讓粉絲覺得「值」得的服務,這樣粉絲才願意付費,而音悅臺才能獲得收入。我看到有很多人會說音悅臺「圈錢」的質疑,我要說的是,音悅臺做為一個公司,肯定是要賺錢的,但是我們不圈錢,我們只用自己提供的服務來獲取相應的「服務費」。粉絲花錢不是重點,重點是讓他們花錢花的「值」。
關於音悅臺的未來
我們依然相信粉絲經濟,依然會堅定地走在粉絲經濟這條路上。雖然很艱難,但我們認為自己的道路是正確的。
首先,音悅臺一定是一個能讓娛樂更美好的公司。
在MV業務方面,音悅臺不會放棄已獲得認可的MV業務。早在2010年,音悅臺就第一個跟各大唱片公司籤訂了MV版權授權協議。後來所面臨的版權壓力,主要是來自於版權戰所帶來的高昂授權費,而不是因為音悅臺沒有尊重版權的傳統。和同行業其他夥伴一起推進正版化,維護藝人和著作權人的權益,並通過MV讓更多人欣賞到優秀的音樂作品,是音悅臺不會忘記的初心。
在粉絲服務方面,音悅臺很多員工都是粉絲,他們了解粉絲在追星過程中的不便和痛苦,也深知追星、娛樂不是社會上所認為的那樣腦殘,而是有其價值的美好的事情。所以,他們致力於服務粉絲和音樂愛好者,讓每個人都能愉快地追星和娛樂。這也是音悅臺始終不願意修改、抹黑榜單數據的重要理由。
其次,音悅臺希望能夠做好自己的業務,同時服務好藝人和粉絲。
音悅臺雖然是個小公司,但在服務藝人的過程中一直堅持專業的態度。例如,我們舉辦了五屆音悅V榜盛典,藝統都是由員工親力親為,雖然很多人都是粉絲,但沒有發生一起越界行為。這可能也是藝人發片時會選擇音悅臺這個既沒有傳統媒體背景,也沒有網際網路巨頭背景的平臺進行宣傳的原因。也正因如此,音悅臺和藝人之間的關係一直比較密切。
服務好藝人的同時,還要服務好粉絲。由於粉絲服務這個業務才剛剛興起,我們沒有可以複製的先例,只能堅持模式創新與服務至上並重,力圖滿足粉絲多方位的需求。比如,去年上線的Star明星直播項目,不是傳統的網紅直播,也不同於單純的藝人直播,而是做高質量的直播節目,讓藝人和粉絲有機互動,項目啟動一年至今,除了做第一個項目因缺乏經驗而虧損,其他每個項目都收穫了利潤和口碑。這條路我們會繼續摸索下去,目的是讓藝人和粉絲都能在音悅臺得到想要的東西,都能接受最優質的服務。
最後,音悅臺一定是「既可以服務好粉絲,又能賺錢讓自己發展起來的公司。
MV本身和音頻不同,不是可以直接買賣的商品,因此MV平臺肯定是一個燒錢的生意;而在粉絲經濟這個領域,如上文所說,是一個還尚未到收割期的生意,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快速變現模式來套這個生意,是不合理的。
作為先行者,音悅臺正在探索,但目前所取得的成績可能還不足以讓公司實現完全盈利。在沒有融資進來的情況下,我們的這份堅持確實會很艱難,甚至會犯錯,讓用戶失望,認為音悅臺忘了初心,只想著掙錢。
我們不會否認戰略上的失策和一些具體項目執行中的錯誤,但我們能做的只有不停總結、避免再犯,並且通過模式創新,確保在服務好藝人和粉絲的同時,也能保證自己的利潤。
我不會放棄,公司裡一心想要做成這番事業的粉絲們也不會放棄。
最後,感謝行業、市場、媒體、各界朋友對我們的質疑和批評,關心和支持。
粉絲經濟的方向是正確的,道路是曲折的。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一家在粉絲、粉絲服務上比音悅臺理解的更深,嘗試的更多,找到解決方案的公司。 這還是一個東方剛剛開始泛白的朝陽產業,我們有理由相信,音悅臺一定會在未來的讓娛樂更美好、做一個公正的媒體。只要是對的事情,再難也有必要堅持下去。
因為你們,過去8年支持音悅臺的粉絲,因為我們的初心,服務粉絲的愛與誠,所以我們說:堅持不易,放棄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