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葬禮用的紙紮,曾登巴黎設計展,外國人感嘆:中國人太浪漫

2021-01-18 玉鏘侃史

前言

隨著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中國的文化也在不斷輸出。中西文化雙向交流使得外國人對中國的藝術品充滿好奇。中國不少民間藝術都令外國人嘖嘖稱奇。甚至喪葬文化中的紙紮藝術竟然也流傳到國外,還曾經榮登了法國的巴黎設計展。當一群外國人看到中國葬禮用的紙紮品時,還發出連連感嘆,中國人太浪漫了。

形態各異的紙紮品

中國的紙紮藝術源遠流長。古時候,人們迷信,認為人死後,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所以棺木中常會放上死者生前喜歡的物品作為陪葬,越是富貴人家陪葬品越多,也越加的奢華。紙紮也是葬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古今,死者的親人都會到紙紮的專賣店,也就是俗稱的「紙馬店」中購買一些紙紮藝術品,這些紙紮多是由竹子、木棍以及五顏六色的線條製成,由竹子、木棍固定出大致框架後,繼而在表面粘貼紙張,做成形態各異的紙紮品。紙紮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分為四類。

一類是神像,常見於富貴人家。逝者在入葬時,親人們在陵墓前燒的大型紙紮神像;一類是人像,這種比較常見,經常是童男童女,也包括一些戲曲人物,以及侍從丫環等;三是建築宅院,比如古時候常會有門樓、牌坊和庭院之類,也包括一些車馬轎子;四是冥器,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吉祥用品以及祥瑞神獸之類。各種各樣的紙紮作品層出不窮,取材精巧,工藝也越來越精湛。這種以喪葬藝術的形式懷念死者,對生者來說也是一種心理安慰。

殯葬文化中的紙紮

紙紮風俗的流行,主要與民間的祭祀活動緊密相關。早先的殉葬品十分殘忍,一開始祭祀禮儀時並不是使用紙紮品,而是選用殉葬俑。在歷史上,殉葬俑就是用陶器燒制而成的陪葬物品,後來改用茅草紮成草人,後來又發展為用木偶人,這在古代統稱為明器。在上古時期,一些身份尊貴的人死後,就流行以活人殉葬,後來因為這種方式太過殘忍,逐漸被廢止,才改用物品替代。

清朝時期,慈禧太后去世時就有過一場奢華的葬禮。葬禮上安排了成千上萬的紙紮品,紙人紙馬紙花,紙車紙兵紙將,浩浩蕩蕩,場面十分壯觀,隨行的還有眾多官員以及宮女太監,這場奢華的皇家喪禮辦得十分隆重,當時前來觀看喪禮的還有很多外國記者,根據他們當時的描述稱,真人與假人錯綜複雜,難以辨認。可見當時的紙人製作確實很精良。

到了現代,紙紮藝術也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變化發生了相應的演變。不僅保留了傳統工藝的同時,還出現了很多新興的產品。比如電視、電動車、小轎車,甚至連最新版的手機、電腦、機器人也一應俱全。就連為古人燒的寒衣,樣式也越來越多。冥幣、金銀元寶、珍饈美玉花樣迭出,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出的。

紙紮藝術的傳承

隨著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外國人也對中國的紙紮藝術產生了好奇。一些外國地區也逐漸衍生出為逝者燒紙錢的習俗。在2016年,法國著名的凱布朗利博物館更是承辦了一場名為「極樂天堂」的藝術展。「極樂天堂」顧名思義,就與喪葬文化有關。這個藝術展專門展覽了中國人製作的各種用於祭祀的紙紮品。紙紮品涵蓋的類型多種多樣,內容也五花八門,主要以宗教風俗與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品為原型進行創作。

主辦方為了辦好這場藝術展,還專門請來了兩家有名的紙馬店,一個已經是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新興糊紙文化」,還有一家是成立不久但製作的工藝品頗有新意的「Skea天堂紙紮」,兩家推出的紙紮品各具特色,不拘一格。一經展出迅速吸引了逾600萬外國人觀看,現場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十分火爆。不少外國人紛紛感嘆,中國人太浪漫了。

紙紮藝術源遠流長,寄託的是親人對死去之人無盡的懷念。清朝詩人周淑然寫道:一夜思親淚,天明又復收。恐傷慈母意,暗向枕邊流。翻譯過來就是思念親人一晚無眠,直到了天亮才把眼淚擦乾。生怕年老的母親看我這個樣子傷心,我也只敢獨自一人偷偷任由眼淚在枕邊流淌。逝者安息,生者不時懷念也只能天人永隔,無法再見。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珍惜當下,珍惜身邊每一個愛你的人,多一份陪伴,也就少一分孤獨。

參考文獻:《元日哭先大人》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葬禮紙紮,榮登巴黎設計展!600萬人觀看,感嘆中國人太浪漫
    上面照片為1909年慈禧葬禮出殯期間,葬禮中的紙紮人隨葬品,做得如真人般大小,令人百感交集的是,居然是「文武百官」的模樣。這恰恰體現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死後所享受的待遇還要和活著時候一樣。當年慈禧葬禮用的紙紮,最大的是一個法船,花去了幾十萬兩白銀。
  • 中國喪葬用的紙紮,榮登巴黎設計展!歐洲人感嘆:中國人太浪漫了
    有幸來到這裡參觀的中國人竟然看到了「中國紙紮」,沒錯,就是喪俗活動中用到的紙品,當年來參觀的600多萬外國人還對著「紙紮」感慨:「中國人真是浪漫!」他們為什麼這樣說?
  • 我國葬禮用的紙紮,榮登法國設計展!西方人看後感嘆:中國人真浪漫
    紙紮這門傳統手工藝,傳承至今,品類增多,扎制技術也有提高,紙紮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繁榮於過去,存活於當今,蘊含著民間藝人的心血與情感,具有獨特魅力。但是現代人對紙紮的理解還停留在喪葬文化中,認為其登不上大雅之堂。幸運的是,如今紙紮已經走出國門,登上了法國巴黎設計展,人們可以走進流光溢彩的紙紮世界,探尋它的魅力。
  • 中國葬禮用品紙紮,登上巴黎藝術展!600萬人評價:中國人太浪漫
    提起紙紮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民間,它常常伴隨著葬禮出現,而古代喪俗本就是紙紮的起源,經過長期發展,紙紮的種類大致可以分成神像、人像、建築、器皿用品這4類。雖然民間的手工藝人能把它做得精美萬分,但大家多少還是會對喪葬用品有些避忌的。
  • 中國喪葬用的紙紮,榮登巴黎設計展!西方人看後:中國人太浪漫了
    紙紮是中國民間一種非常常見的工藝,通常用於清明等祭祀先祖的節日,一般情況下,人們只有在祭祀先祖的時候才會去觸碰紙紮,因為在中國人固有的思想中,紙紮的東西不吉利,平時裡觸碰是非常晦氣的。在秦始皇時期,人們會燒鑄一些人俑、馬俑等來給逝者殉葬,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的兵馬俑陵墓,而這種殉葬用的人俑、馬俑,就是紙紮藝術最早起的雛形。紙紮的工藝做起來不容易,但是製作原理並不複雜,用竹子、木棍、線條等作出紙紮的原型,然後在表麵糊上紙張,再塗上相應的顏色,一個紙紮就做成了。紙紮廣泛使用是在唐代開始的,後來在宋朝程朱理學的推動下,得到了極大地發展。
  • 中國最忌諱的紙紮,榮登巴黎設計展!法國人感慨:中國人太浪漫了
    人們用竹篾、蘆葦、高粱秸紮成各種家具器皿,舉行祭奠儀式。而到了明清時期,紙紮藝術已經遍及了各大鄉城之中。而且不僅僅是舉行祭祀的儀式,每一些特殊的節日,中國民間的紙紮藝人們,便會製作出各種的紙紮對應節日氣氛。當然最為主要的還是用於喪俗,畢竟這是紙紮藝術的起源。所以在中國只要一提起紙紮,我們都會想到一些「晦氣」或者是「不吉利」的字眼。
  • 鄉村喪葬用的紙紮,榮登國際設計展,法國人觀後感嘆:中國人太浪漫了
    中國的「紙紮」文化也是源遠流長,從古至今人們一直有個習慣就是死後要帶上所謂的「陪葬品」,但古時候人已經死了卻還要帶上金銀珠寶和活人
  • 中國燒給死人的紙紮,在巴黎大受熱捧,老外大讚中國人很浪漫!
    狹義的紙紮指的是喪俗紙紮,主要指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扎制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品。提起紙紮,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敬而遠之,因為它是燒給逝去人的「物品」。不論再怎樣精緻好看,都難登大雅之堂。而且在中國的民間習俗中,相信不少人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詭異的東西」。
  • 中國葬禮用的紙紮,榮登巴黎藝術展!600萬西方人感嘆:太浪漫了
    而一個好的紙紮匠人,是可以將陽間的物件按比例還原的,十分逼真。於是在民間,紙紮店之類的都帶著點兒避諱。而紙紮店,喪儀店等也會自個兒避著點人群。一般都開在較為偏遠,荒蕪的地方。除開清明,忌日這種需要祭祀的時候,其他時間大伙兒都對此避之不及。
  • 中國喪葬用的紙紮,在國外火了,法國人觀後感嘆:中國人太浪漫了
    中國的「紙紮」文化也是源遠流長,從古至今人們一直有個習慣就是死後要帶上所謂的「陪葬品」,但古時候人已經死了卻還要帶上金銀珠寶和活人,未免太浪費資源而且沒有人性,所以後來的能工巧匠們就挖空心思去想去動手做替代品,像秦兵馬俑就比較成功,而且可以說它是紙紮藝術的雛形。
  • 中國葬禮用的紙紮,榮登巴黎藝術展!600萬人驚嘆:中國人好浪漫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和考古記錄,可追尋到的紙紮產自唐代,唐大曆(公元769年)紙棺出現了,宋朝,紙紮祭祀應該已經成型了,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就提到了杭州繁華的市場上就出現了「舒家紙紮鋪」、「獅子巷口徐家紙紮鋪」,經過明清兩代的傳承,紙紮成了中國一種相對特殊的文化,那麼紙紮怎麼跟巴黎藝術展扯上關係了呢?
  • 中國人「忌諱」的紙紮被搬上法國展臺,被稱讚浪漫的「極樂世界」背後,是中國版的《尋夢環遊記》
    ,那些被國人用來燒掉祭奠親人的紙紮受到了法國觀眾的稱嘆,直言「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方式太浪漫了」,其實紙紮存在的意義並不浪漫,它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告訴生者要堅強。上個月,在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博物館,一場關於中國的藝術展落下帷幕,法國藝文指南雜誌評價它是「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
  •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老外:中國人太浪漫了!
    提起紙紮,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敬而遠之,因為它是燒給逝去人的「物品」。不論再怎樣精緻好看,都難登大雅之堂。看著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無數老外都覺得不可思議:「就算人已經去世,還會為他準備這麼漂亮的東西,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想法真是太浪漫了。
  •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卻在巴黎博物館展覽,中國網友:迷惑行為
    紙紮其實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東西,因為這是屬於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中很重要的一個點,但是中國人往往不會想要見到紙紮,因為紙紮其實一定程度上也是代表著死亡,而這不管是對於誰來說,都是一件很悲傷的事情。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卻在巴黎博物館展覽,中國網友:迷惑行為。此前在法國巴黎,曾經舉辦過一個紙紮展覽,我們所認為晦氣的東西,被的法國人放在了展覽上。
  • 趣聞 | 中國人忌諱的紙紮爆紅巴黎!法國人拿它辦展覽,600萬老外搶著去打卡:太浪漫了!
    或許因為忌諱,除了逢年過節祭祖祭神我們會燒紙錢、紙紮,平時生活裡我們幾乎與它們無交集,中國民間流傳上千年的傳統工藝,正逐漸沒落。但今年,中國紙紮在法國火了。法國人在鄰近艾菲爾鐵塔的凱布朗利博物館辦了個「極樂天堂」的藝術展,裡面展覽了各種中國人用作祭祀的紙紮,這個展覽甚至被巴黎最高點閱率的藝文指南「Sortir à Paris」選為今夏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
  • 中國人忌諱的紙紮爆紅巴黎!法國人拿它辦展覽,600萬老外搶著去打卡:太浪漫了!
    是迷信的、用各種誇張色彩做的紙紮小人?是鬼片裡會看到的陰森紙紮店?還是即使沒見過,但一提起就感到忌諱的存在?或許因為忌諱,除了逢年過節祭祖祭神我們會燒紙錢、紙紮,平時生活裡我們幾乎與它們無交集,中國民間流傳上千年的傳統工藝,正逐漸沒落。但今年,中國紙紮在法國火了。
  • 中國人最忌諱的紙紮,為什麼在法國成為了浪漫的藝術展?
    說起紙人,來源於中國喪葬文化。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人們用竹篾、蘆葦、高粱秸紮成各種家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在事死如事生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只有埃及可以和中國人相提並論,但比起埃及,中國人更加浪漫。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杭州繁華市場的「舒家紙紮鋪」「獅子巷口徐家紙紮鋪」。
  • 紙紮:關於紙紮的一些文化,你了解嗎?外國人為啥把它搬去展覽館
    紙紮歷史在古代,每一個人都很重視祭祀這件事情,上至王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情節輕一點的用豬、馬、羊等牲畜祭祀,情節嚴重了還要用活人祭祀。在奴役社會中,貴族們去世之後,很多時候都會選擇讓活人殉葬。清末年間,慈禧太后去世,光是拿紙紮的人就有上百個,外國人都沒見過這麼大規模的中國式葬禮,紛紛趕來,用照相機記錄這一驚人時刻。紙紮種類紙紮類型首先可以從大的方面,可分為狹義紙紮和廣義紙紮兩種。
  • 廣州人最禁忌的紙紮公仔,竟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博物館收藏?
    都快過年說這些真是掃興~ 但最近我們忌諱的「紙紮公仔」 在國外實在太火了~ 所以忍不住來和你們分享一下
  • 我們忌諱的紙紮,被法國人拿到博物館展覽:中國人的死亡是浪漫的
    紙紮,讓我們有機會去彌補。紙紮在我們看來是陰森晦氣的。但是今年6月法國人用中國紙紮,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博物館辦了一個叫「極樂天堂」的藝術展,還被法國的藝文指南雜質評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傳統中式靈厝、阻嚇惡靈的「大土爺」、龍頭獅頭等等這些傳統紙紮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