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紙紮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民間,它常常伴隨著葬禮出現,而古代喪俗本就是紙紮的起源,經過長期發展,紙紮的種類大致可以分成神像、人像、建築、器皿用品這4類。雖然民間的手工藝人能把它做得精美萬分,但大家多少還是會對喪葬用品有些避忌的。
如果誰說要把紙紮當成藝術品、舉辦一場專門的藝術展,恐怕很多人都理解無能。但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有一場叫做《極樂天堂》的展覽就在素有「浪漫之都」之稱的巴黎成功舉辦,展出來的各種成品,都是富有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紙紮。
不過這場展覽中的紙紮成品,除了我們所熟悉的偏傳統型花樣繁複、色彩鮮豔的紙屋、紙神像、紙人、紙鶴、紙魚外,還有紙紮出來的小茶館、歐美極簡風的餐廳、東西方的各種特色美食、甚至還有現代科技設備,手機、電腦、小車、飛機一應俱全。
在巴黎,不少博物館都環繞著著名的艾菲爾鐵塔,被稱為「環塔博物館群」。其中的凱布朗利博物館是法國四大國家博物館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非歐洲藝術博物館,向來以專門展覽來自亞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原始藝術品聞名。
由於藏品太多,凱布朗利博物館會根據不同的主題更換藏品,輪流展出。這場《極樂天堂》紙紮展覽準備舉辦時也引起了質疑,凱布朗利博物館的回應是:「這是文化積累出的絕美工藝。」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展覽一經舉辦,就吸引了600萬人前來參觀。
紙紮原本是中國的民間藝術,是碰上祭祀或者喜喪習俗活動時用來焚燒的紙製品。原始社會中已經出現了紙紮的雛形:殉葬俑,而到了奴隸社會,奴隸主往往會讓大批的奴隸為自己殉葬,隨著歷史的前進,人們漸漸覺得這樣的方式過於殘忍,就改用束草擬人。
將束草焚燒用作祭拜的習俗漸漸傳承下來,到了漢朝,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紙張慢慢成為比較低廉的手工材料,加上竹、木、線,內裡作骨,外糊紙料,塗抹上鮮豔的色彩,製作成各種想要的人、動物、器皿甚至神的形狀,流傳至今。
清代于敏中在《日下舊聞考》記載了當時人們辦喪事的風俗,提到某戶人家出殯時光紙紮供奉物品中的房屋就有幾十間。到了現代,只有少部分民間藝術家仍然傳承了紙紮工藝,比如這次接到巴黎設計周邀請的百年老字號「新興糊紙店」。
而無數老外看過紙紮藝術品後也都驚嘆:「人都去世了,還會給他做這麼漂亮的東西,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可真是太浪漫了。」誰能想到燒給死者的紙紮,在國外會得到這麼高的評價呢?或許這就是文明的碰撞,也是文化傳承的魅力,紙紮絕對不是單純的喪葬用品,也屬於古老的人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