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商道》林尚沃扮相照
多年前,一部韓國電視劇《商道》在中國火了一把。《商道》不僅有朝鮮大商人林尚沃的生長、挫折和發跡過程,劇中也有大量的關於清朝時期中國文化對朝鮮社會生活影響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林尚沃與清國投機商人集團的一次終極決戰,更是讓觀眾盪氣迴腸,看得過癮!
這麼牛的林尚沃,真的存在嗎?在歷史上林尚沃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歷史上的高麗參真的如中國瓷器、茶葉一樣,是「出口利器,創匯名品」嗎?
天資義氣和機遇:成就韓國版「胡雪巖」
林尚沃(1779年-1855年),朝鮮王朝平安道義州人,是朝鮮正祖至朝鮮憲宗時期的鉅富也是當時朝鮮唯一的「紅頂商人」,歷史學家經常把他比作韓國版的胡雪巖。
在父親的影響下,年少的林尚沃原本是想考上譯官為志願,但由於科舉考試的黑暗讓他的夢想破碎,於是林尚沃就開始加入灣商!
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
他的聰明才智開始從語言轉向了商業,由此一發不可收拾!劇中交代,林尚沃的父親和灣商大BOSS以前是同窗,這已經不可考,但至少說明當時的商人無論出身還是口碑,其實並非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不被朝鮮社會尊重。
因為天資聰穎加上漢語能力佳(用現在話說,清朝是朝鮮當時最大的貿易夥伴,或者說貿易依賴國),林尚沃32歲就成為灣商大房,並看重人參、貂皮的貿易,壟斷朝鮮八道以及對中國清朝的商業貿易,終於使義州灣商成為朝鮮第一商團。
在電視劇《商道》中,林尚沃通過人參的巨量交易,帶領旗下的灣商成為朝鮮第一商團。其中一個重要細節就是他在清國有極強的人脈——遇到了貴人!
這個貴人居然是個女人!
一個曾經被學徒時期的林尚沃早年慷慨解囊救助(惹怒老闆,被開除掃地出門),後來遠嫁清國商人朝鮮女性張美齡。張美齡後來遠走清國,嫁給了一個北京富商。10餘年後,張美齡成為富商的賢內助,並得知林尚沃代表。張美齡為了報恩,在商業情報、商業資源方面源源不斷助攻林尚沃,逐漸壟斷控制了高麗參在北京的貿易!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林尚沃是個重情義舍利益的人,這種良好的品質也是他能夠管理灣商,與清國商人交好,打開並控制清國貿易通路的秘訣!
學徒時期的林尚沃
樹大招風,林尚沃的財富被人盯上。這個人不是官員,而是打算叛亂的人——與林尚沃同鄉的平安道人洪景來。
洪景來化名為洪大守,加入林尚的灣商行列中做事,由於表現優良,林尚沃甚至一度將他當作接班人,但他的出身令林尚沃等人開始起疑,於是洪景來就乾脆要求林尚沃加入他們的叛亂行列,但林尚沃不允,洪景來不忍加害林尚沃,但緣分已盡,不歡而散。歷史上,沒有洪景來與林尚沃交往交集的記錄,但說明當時的社會矛盾已經非常尖銳,折射出這次叛亂不僅有農民,有手工業者,也有一批富商捲入暗中參與。
1811年,洪景來領導的兩西大亂爆發,林尚沃差點受到株連,被官府責問!
這一次,林尚沃出於保護自己保護灣商,也是作為傳統正統思想觀念的文人,林尚沃決定代表灣商出資協助政府平亂。這不僅讓他與洪景來劃清了界限,也讓危難化為機遇,讓林尚沃在平息叛亂後,獲得朝鮮純祖(李氏朝鮮的第23代君主,1800年至1834年在位)的認定破例賜予林尚沃三品的官階。
由此,林尚沃由商人成為地方高級官吏,達到了人生的巔峰。要知道在封建的朝鮮,是講求讀書功名和出身的,朝鮮對商人的破格提拔做官,說明朝鮮社會最高層對商人貢獻的一次充分認可,商人地位由此空前提升——林尚沃被譽為「紅頂商人」!
大徹大悟:散盡家財名揚千古
入灣商,從雜工,走遍野,行八道,負擔箕,載百貨,嘗千辛萬苦,歷諸等困苦而成。自幼習漢語,數到清燕京貿易,助灣商拓業,灣商首肯。與之曰:商之道,非錢財,乃人道,人道乃商道也。沃悟之,商首愈喜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灣商的大老闆告訴林尚沃商道的原則和精髓:就是人道,就是以人為本。
這讓林尚沃茅塞頓開,此後他始終有一顆平和的心,慈善的心。他對員工一視同仁,他對外往往把原則、道義看得更重。
1855年林尚沃在自家中過世,生前只留下二十元,其餘土地、財產全數捐獻給國家,享年77歲,在當時堪稱長壽。
「財上平如水」,林尚沃是一個有修養的哲人,這也要得益於他學習傳統中國文化積累的覺悟素養。他能夠看穿「權無十年盛,花無百日紅」,知道「富貴不三代」的道理。因此,如果給子孫們留下財產,他們將變得懶惰、無能,這將對他們造成傷害。平時,林尚沃教育他的子孫「財物是招禍之門,遺產是斬身之刀」。
林尚沃的萬貫家財並沒有傳給子孫。他把土地分為若干份,編入宮莊土。所謂「宮莊土」,就是屬於嬪妃或王子宮院的土地。林尚沃的大片土地並不屬於他的後世子孫,而是與屬於驛站或駐軍的驛屯田一樣為國家所有。這是因為林尚沃並不想讓後世子孫能長久地擁有財產,而是將自己的財產徹底歸還於社會,這讓他至今成為朝鮮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也被朝鮮乃至全世界的人視為商人楷模典範!
臨死前,林尚沃濃墨飽蘸,用盡平生之力揮毫寫道:
死死生生生復死,
積金候死愚何甚。
幾為閒名誤一身,
脫人傀儡上蒼蒼。
把自己的一生比喻行將脫而去的軀殼的蟬,可謂參透生死,大徹大悟!
高麗參:從朝鮮出口的大殺器到被中國取代!
描繪清代中國人挖參的場景圖
除了描繪林尚沃的人生歷程,電視劇《商道》花了很多戲份,來表現高麗參作為朝鮮商團的主要產品、作為朝鮮清朝主要的貿易品,圍繞高麗參展開的各種爭奪較量!波詭雲譎,刀光劍影,十分精彩!
這也讓人感到困惑,高麗參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歷史上,高麗參的確是朝鮮對外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朝鮮政府外貿收入的重要來源!清朝是朝鮮人參出口的主要對象,人參貿易成為朝清宗藩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從清朝嘉慶到清朝光緒一百年間,朝鮮輸入清朝的紅參達到了120多萬斤,尾參也達到了8萬多斤,可見交易量之龐大!
朝鮮與清朝的貿易,早在滿清入關前就有了"會寧開市"。1636年清軍入侵朝鮮,次年,仁祖向清軍投降,朝鮮對清朝執臣下禮,自此兩國貿易漸漸活躍起來。除兩國貢舶貿易外,在各地邊境還定期開設互市。17世紀末期,中江後市已不能滿足朝鮮商人的需要。義州和開城的富商,在清朝使臣回國時常常混入隨行人員中間,攜帶人參和銀子渡江到"柵門"(鳳凰城邊門)外進行交易,形成所謂"柵門後市"。隨著柵門後市的繁榮,1700年"中江後市"被廢止。在柵門後市貿易中,佔比重最大的是人參和銀子。
18世紀中葉以後,與清朝的貿易進一步擴大。1742年李朝政府命令將輸清的紅參轉賣給"灣商",每包(10斤)收稅金200兩,這讓位於人參貿易出入口,朝鮮清國邊境交界地的灣商崛起!
隨著輸清紅參的逐年增加,中葉後,年輸出量達到2000包。然而到1787年,朝鮮政府為防止物資外流和洩露國家機密,撤銷了"柵門後市",同時禁止私商過江。朝鮮的人參貿易後來發展到京商、灣商和松商配比出口額度,尤其是灣商佔有貿易通道的地利位置,作為生產和物流通吃的灣商配給的份額最大。1795年政府為籌措使臣經費,再開柵門後市,對輸出品稅額定為年4萬兩。
但這一招並沒有奏效,因為人參的利潤實在太豐厚了,走私人參一度佔到了相當比重。走私人參的泛濫重擊了正常的貿易,走私人參後面代表官員和走私商的勾結,而黑市交易伴隨著各種「吃拿卡要」,幾重逼迫下成本升高,走私生意也不好做了,朝鮮對清國的人參質量大大降低。
1863年,執政朝鮮的大院君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正常的對清朝人參貿易幾乎為零。1876年,日本派軍隊來到江華島,朝鮮被迫籤訂江華條約。1898年,甲午戰爭爆發,朝鮮最終被日本完全侵佔,成為日本殖民地和掠奪鋼鐵、礦產等資源的基地,古老的已經不掙錢的人參貿易自然衰敗。
歷史政治的原因是很大一方面,另一方面,由於朝鮮土地資源匱乏,人參是平地種植,同蘿蔔白菜一樣,收穫後可再種植,山地精華無從談起,故而民間也減少了種植。朝鮮半島開始使用高麗參作為其產品名稱。而他們的高麗參已經不是野山參,全部是人工栽培人參。
人參反而在中國得到發揚光大,中國人參主產區在長白山西坡及餘脈,高麗參主產區在長白山以東和以南餘脈,地理環境,氣候差異不大。中國的長白山人參則包含野山參、移山參、園參等多個種類。
中國人參質量、功效並不低於高麗參,「長白山紅參」曾於1987年榮獲第36屆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尤裡卡「金獎」。
韓國一家人參機構研究各種參對人體的有效成分公開發布了結果:日本人參19種,西洋參28種,中國人參30種,證明中國人參優於其他參。
日本通過江華條約打開朝鮮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