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觀心食法》

2020-12-24 覺悟緣性

嶧山興國寺

《觀心食法》

上妙下建法師開示

吃飯,對一般人來說,是為了生存和享受。維持生存是最低的要求,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享受,這也是世俗生活的樂趣所在。

對出家人而言,吃飯要有五種和修行相應的觀念,所以出家人吃飯的齋堂,又叫做觀堂或者五觀堂。

吃飯的心態,應該保持慚愧(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和警惕(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吃飯的目的,除了最基本的維持生存(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更主要的是為了修行(五、為成道業,故受此食)。

依天台的理念,吃飯不僅僅是如此的「正意用食」就行了,就是吃飯本身,也是一種修行!

吃飯,本身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法,但由於我們想要吃飽、吃好的本能,經常會由此引發煩惱,甚至造下惡業。觀心食法,就是智者大師以吃飯為例,教我們如何在一切無記法上,以圓妙觀心來修行的一篇精妙短論。

【正文】

既敷座已,聽維那進止。鳴鐘後斂手供養一體三寶,徧十方界,施作佛事。

次出生飯,稱施六道,即表六波羅蜜,然後受此食。

夫食者,眾生之外命,若不入觀,即潤生死。若能知入觀,分別生死,有邊無邊。

不問分衛(何處),與清眾淨食,皆須作觀。

觀之者,自恐此身內舊食,皆是無明煩惱,潤益生死。今之所食,皆是般若。想於舊食,從毛孔次第而出,食既出已,心路即開。食今新食,照諸暗滅,成於般若

故淨名云:「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是為明證。

以此食故,成般若食,能養法身。法身得立,即得解脫,是為三德。

【次第三觀】

照此食者,非新非故,而有舊食之故,而有新食之新,是名為

求故不得,求新不得,畢竟空寂,名之為觀。

食者自那,可食為新。既無新食,那可得食。食者而不離舊食養身,而新食重益。因緣和合,不可前後分別,名之為

【一心三觀】

只中即假空,只空即中假,只假即空中,不可思議,名為中道。

又淨名云:「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是名食法也。

您的點讚和評論將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天台塔頭寺,觀大師化身,樹封竹暗,宿鳥催呼,前林無路
    南朝高僧智者大師是天台山國清寺創始人,晚年數過剡石城寺而上天台,禮拜石城寺曇光及支遁墓,最後一次,因晉王楊廣詔,下天台山赴江都弘法,時為隋開皇十七年(597)十月十七日,因旅途勞頓,氣病兼篤,遂臥病石城,對弟子智越說:大王欲使吾來,吾不負言而來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須進前也。
  • 天台宗史 | 《天台九祖傳》講義(18/40)
    將證白師,南嶽更為開演,凡自心所悟及從師諮受,四夜加進,功逾百年。講  諮受,即諮受,請教﹑承受。智者大師將自己所證的境界向慧思大師作了稟白,慧思大師更進一步地為他開示演說經中妙義。4、兼行六度品,觀心之餘,輔修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經曰:「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5、正行六度品,修觀功熟,涉事不妨於理,在理不隔於事。自行化他,轉勝於前。經曰:「若人讀誦,為他人說,復能清淨持戒」等。五品、十信,皆圓教中位次,此位之人,雖具煩惱性,然觀慧明了,達如來秘密之藏,能令眾生聞法開解、修行證果,因此可作依止,故為初依。
  • 紀念|農曆十一月廿四 天台智者大師圓寂紀念日——法華同聽真精進 直到靈山未散時
    ——蕅益大師2021年1月7日,農曆十一月廿四,智者大師圓寂紀念日。智者大師是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乃漢傳佛教第一個正式創立的宗派——天台宗的開宗祖師,在佛教史上舉足輕重。智者大師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人。大師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538),父親陳起祖,為益陽縣的散騎將軍,博通經傳;母親徐氏,勤修齊戒。
  • 佛教:天台四祖智顗,被後人尊為「智者大師」,多次為皇帝受戒
    據說七歲時就喜歡到寺院遊玩,僧人教給他法華經中的「觀世音普門品」,他竟然能記住。到智顗十七歲時,梁朝被西魏攻破,智顗感嘆「嘆榮會之難久,痛凋離之易及」,於是發願「誓作沙門,荷負正法」。他四處流落,第二年就在湘州果願寺拜法緒為師出家,授以十戒;二十歲時又受了具足戒。陳文帝天嘉元年,慧思從北方南下,拄錫於光州大蘇山。
  • 天台宗的法脈傳承
    從可查資料綜合而知:慧文禪師,幼年出家,天資獨悟。一日,閱讀《大智度論》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恍然大悟,證得「一心三智」的妙旨。又讀《中論》,至卷四《觀四諦品》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頓悟空有不二的中道義,因而成立了空、假、中三諦一心,也就是「一心三觀」的觀法。二祖慧文傳法給三祖慧思之後,慧思在「一心三觀」的基礎上,以「十如是」為「諸法實相」。
  • 天台宗有關典籍之《天台三大部》
    天台宗有關經典,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槃經》為扶疏,《大般若經》為觀法。這裡先說天台三大部。天台三大部又稱天台三大部、法華三大部、三大章疏。乃智者大師之名著,為天台宗之根本典籍,即『妙法蓮華經文句』『妙法蓮華經玄義』『摩訶止觀』各十卷,皆是其門人灌頂大師筆錄。
  • 天台宗的「三諦三觀」論說
    我會逐一向大家介紹,現在我們先談談天台宗的「三諦三觀」論說甲、圓融三諦「圓融三諦」是智者大師對「事物的真實存在狀態」的一種說明。這亦是一般所謂的「實相論」。基於一切法都是處於緣生狀態的前提下,一切法的存在皆是在無常過轉的動態當中,其中無有固定性,亦無獨立性,從這個角度下便說之為「空」 。真實便是「空」,空不等於無,因為它是有緣生的動態;亦不等於有,因為它沒有獨立和固定性。所以說它是非有非無、雙遣有無的。智者大師亦是繼承著般若中觀的學說,對「諸法實相」進行討論。
  • 《童蒙止觀》智者大師 032 視頻
    而智者大師雖生於梁朝,後來國家統一於隋朝,所以稱為隋朝智者大師。天台山「天台山」智者大師棲身之所,天台山,或雲天梯山,謂此山高險如階梯,所以稱為天梯山。「天」者顛(最高處)義,或指顯義,在萬物之頂顯然可觀,所以稱為天。《天台四教儀集注》云:「元氣未分混為而為一,兩儀既判,清而為天,濁而為地,故名為天。」這是依舊時解說。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須知四明知禮大師之《觀經疏妙宗鈔》與《觀經融心解》書中明確指出,念佛與觀佛屬於天台止觀之正行法門。念佛之外相類同,用心與不通妙理者大異,執跡而迷本,幾許誤哉!修念佛法門正是實踐天台止觀。法寶流通天下,學教之人多皆習讀,天台宗之門人竟視而不見,真是咄咄怪事!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中「理持」與「事持」,「事一心不亂」與「理一心不亂」,非用法華三昧融攝念佛法門,又作何解?!
  • 智者大師傳記 第一回 家世
    但是這裡,我卻想起了另一位中華的祖師,他的成就並不遜色於玄奘大師,大家看尊號便可了解。「東土小釋迦」——智者大師。一位中國的祖師,能夠與教主釋迦牟尼佛相提並論,可想而知,他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了。提到智者大師,相應的就能想到天台宗。沒錯,他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天台宗創始人。天台宗的成立,對於我們中國佛教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他意味著中國宗派佛教開啟,同時也是佛教中國化的開始。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
    萬法皆不離天台止觀,念佛法門豈出天台止觀之外?!若明此義,還說天台止觀修不起來,儘是醉漢之胡言亂語。或有人說,祖師之言不敢不信,但現見天台宗人多皆念佛,又作何解?須知四明知禮大師之《觀經疏妙宗鈔》與《觀經融心解》書中明確指出,念佛與觀佛屬於天台止觀之正行法門。念佛之外相類同,用心與不通妙理者大異,執跡而迷本,幾許誤哉!修念佛法門正是實踐天台止觀。
  • 詩路天台┃《奉和大德思天台次韻》唐·李達
    圓珍(815年-897年),日本天台宗僧人,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入唐,禮拜天台山,回國後贈號「智證大師」,為寺門派始祖,也是最澄大師的弟子,與海商詹景、李達交情甚厚,並時有詩唱和。今國清寺祥雲峰東麓有「圓珍亭」。
  • 智者大師生平簡述
    智者大師,久證法身。十地等妙,均莫能測。乘宿願力,示生斯世。降靈之夕,神光燭天。眉分八採,目耀重瞳。由蘊非常之德,故現非常之相。是為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歲也。甫離襁褓,臥必合掌,坐必向西。遇像必禮,逢僧必敬。蓋欲為世模範,必謹之於其初也。  弱冠出家,遍研經論。越三年,是為陳文帝天嘉元年庚辰,聞慧思大師在光州大蘇山,特往禮謁。
  • 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其實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導圖
    我們聽聞到的「五時八教」的判教就是隋朝時期智者大師親自勘定的。智者大師是我們中華佛教當之無愧的祖師。很多人說智者大師開創了天台宗,是為天台宗祖師。其實任何佛教宗派的祖師,胸懷的都是整個佛教,胸懷的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所有教言。那種持有自私狹隘甚至偏執見地的人是不可以稱為祖師的。
  • 闡釋經典|傳印長老:天台六即佛義(建議收藏)
    在佛法中,師以天台教觀為專業,著《六即佛頌》闡明要旨。師居蘇州景德寺,法席隆盛,蒙宋徽宗皇帝(趙佶)頒賜紫衣,加封號曰「普潤大師」。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師五十六歲,著《翻譯名義集》七卷六十四篇,為佛教重要的工具書,直到現在,人們猶在使用。法雲普潤大師天性至孝,以母年臻老邁,遂即歸裡奉母終年,曲盡人子之道,時人皆為感動。
  • 法華三昧寶懺簡介
    智者大師在靈山會上親受佛記,參預法華大會,為救眾生之苦,隱藥王之真身,現同人形在天台教化,號稱東土釋迦。末法眾生根器漸劣,不能頓悟菩提,於是大師發大悲心依經中安樂行品,與普賢勸發品所示實踐法,以有相行進入無相行,特以儀規禮拜稱名方式而集成為單行本,即是《法華三昧懺》。時際末法,如欲速成佛道的經典,當推《法華經》,亦是如來滅後的末法世中為欲達成目的而針對實踐的修持法。
  • 清涼學堂丨智者大師的般舟三昧思想:《摩訶止觀》中的般舟三昧
    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提出了四種三昧,即將諸經典中所見的禪三昧,從身儀上分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中三昧,從行法上分為—行、般舟、方等法華、隨自意四種三昧。方法中又分開遮、口說默、意止觀三段。首先嚴飾道場,安置本尊阿彌陀佛像,以九十日為一期,專事行旋,這是開許身業的條件。 然後同以九十日為期或口唱阿彌陀佛名號,或心念阿彌陀佛,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無休息時, 總之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 這是口業的規定。最後仍以九十日為期,從順逆兩方來觀阿彌陀佛的色身三十相,應持空假中三觀的立場,這是按一心三觀原理制定的意業的行法。
  • 以天台的四教釋來解「觀一念心」
    嶧山興國寺 上妙下建法師開示天台宗就「藏、通、別、圓」四教,對每個名相,皆賦予四種不同的含義。這便是天台宗獨有的「四教釋」。以一念為例,對藏教人指第六意識,對通教人指第八識,對別教人指如來藏心,對圓教人指性具一切法。可是,天台宗強調從現前第六意識下手,如何對應四教來解?答:天台宗修習止觀下手處,側重立足大乘凡夫,強調從第六意識下手。但是,四教能觀所觀,其淺深偏圓,又有區別。
  • 末法眾生不堪觀修?四明尊者如是回應
    今天許多人擔心觀想觀像念佛太難,末法眾生不堪受持。早在宋朝,四明尊者知禮大師就對這樣的疑慮給予了回答。
  • 淨土宗: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並流通之法
    這五種說法者中,唯佛宣說為正,餘四人說法,應得佛印證認可,或與佛教三法印(小乘) 、一法印(大乘)冥符,方可稱為佛教經法。今此《觀經》,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宣說。淨土法門乃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並流通之法,非餘四人所知境界。佛證一切種智,具大慈悲心。由佛稱性宣說,我等眾生方能就人生信,孜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