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山興國寺
《觀心食法》
上妙下建法師開示
吃飯,對一般人來說,是為了生存和享受。維持生存是最低的要求,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享受,這也是世俗生活的樂趣所在。
對出家人而言,吃飯要有五種和修行相應的觀念,所以出家人吃飯的齋堂,又叫做觀堂或者五觀堂。
吃飯的心態,應該保持慚愧(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和警惕(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吃飯的目的,除了最基本的維持生存(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更主要的是為了修行(五、為成道業,故受此食)。
依天台的理念,吃飯不僅僅是如此的「正意用食」就行了,就是吃飯本身,也是一種修行!
吃飯,本身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法,但由於我們想要吃飽、吃好的本能,經常會由此引發煩惱,甚至造下惡業。觀心食法,就是智者大師以吃飯為例,教我們如何在一切無記法上,以圓妙觀心來修行的一篇精妙短論。
【正文】
既敷座已,聽維那進止。鳴鐘後斂手供養一體三寶,徧十方界,施作佛事。
次出生飯,稱施六道,即表六波羅蜜,然後受此食。
夫食者,眾生之外命,若不入觀,即潤生死。若能知入觀,分別生死,有邊無邊。
不問分衛(何處),與清眾淨食,皆須作觀。
觀之者,自恐此身內舊食,皆是無明煩惱,潤益生死。今之所食,皆是般若。想於舊食,從毛孔次第而出,食既出已,心路即開。食今新食,照諸暗滅,成於般若。
故淨名云:「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是為明證。
以此食故,成般若食,能養法身。法身得立,即得解脫,是為三德。
【次第三觀】
照此食者,非新非故,而有舊食之故,而有新食之新,是名為假。
求故不得,求新不得,畢竟空寂,名之為空觀。
食者自那,可食為新。既無新食,那可得食。食者而不離舊食養身,而新食重益。因緣和合,不可前後分別,名之為中。
【一心三觀】
只中即假空,只空即中假,只假即空中,不可思議,名為中道。
又淨名云:「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是名食法也。
您的點讚和評論將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