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塔頭寺,觀大師化身,樹封竹暗,宿鳥催呼,前林無路

2020-12-28 經之緯度

南朝高僧智者大師是天台山國清寺創始人,晚年數過剡石城寺而上天台,禮拜石城寺曇光及支遁墓,最後一次,因晉王楊廣詔,下天台山赴江都弘法,時為隋開皇十七年(597)十月十七日,因旅途勞頓,氣病兼篤,遂臥病石城,對弟子智越說:大王欲使吾來,吾不負言而來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須進前也。

石城是天台西門,大佛是當來靈像,處所既好,宜最後用心。臥病逾月,心力日衰,自覺難以復起,延至十一月二十一日,開始交代後事,包括請楊廣莊嚴剡縣十丈彌勒,即裱金石城寺石彌勒像。越三日,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

據《國清百錄》載,入滅前,大師垂手西向,端坐神遷。在智者大師逝世於石城寺後,弟子遵其遺囑,將其真身冒寒雪送還天台山,安葬於塔頭寺,其衣缽道具則建法塔於石城青龍崗,以志紀念。這就讓石城寺與天台山尤其塔頭寺緊密聯繫在一起。今天大佛寺放生池旁有智者大師法塔和紀念堂,成為天台宗信徒朝拜智者大師的天台西門,塔頭寺更以智者大師真身的安葬地而聞名。今讀王季重天台遊記中塔頭寺遊記,極好,錄諸如下,以為參考。

復上嶺,至塔頭寺,觀大師化身,而樹封竹暗,宿鳥催呼,前林無路矣。則從綠隙中,聽下方鐘聲隱隱,盤折尋去,一徑腸嬝嬝盡而溪橋出,方田綠稻,芊眠晚香,所稱為高明寺者。寺是大師讀《楞嚴》,風翻至此所建,而寺主人無盡師說法南明,天樂佐響,乃東南無畏光明幢,偶出象山兩高足,延入禮佛,鐵像精立,而予則疲於津梁,橫身即樂土矣。

詰朝(按,平明、清晨之意),由竹廚下,看幽溪,坐般若石,聽浪舂。捫一仄徑,取圓通洞,三大石堆成,妙有天來,雲聽呼入,泉喉亂放,蜩咽鶴清,或直吼下如獅子作武,又或奏獨笙,或擊萬鼓。攀羅上松風閣,顧瞻左壁,骨繡毛錦,燈公十丈室蓮舌,無庸導師,便便然靈文玄對,不可謂單直蒲團上來也。

按,這裡提及無盡大師,即《天台山方外志》作者、也稱幽溪大師的傳燈法師,曾經為大佛寺主持,故王有說法南明,天樂佐響之說。據四庫總目提要云:有門法師名傳燈,一號無盡,太末人也。出家天台之高明寺。

少精煉戒行,學識高出道流。嘗撰《天台山志》,甚有禪藻云云。則無盡者乃其號也。天台山自孫綽作賦以來,登臨題詠,翰墨流傳,已多見於地誌。此書成於萬曆癸卯,出自釋家之手,述梵跡者為多,與專志山川者體例稍殊。故別題曰《方外志》焉。除此之外,王季重遊記寫那裡之風景,真是妙筆生花,令人嘆為觀止。

尤其最末一段云:詰朝,由竹廚下,看幽溪,坐般若石,聽浪舂。捫一仄徑,取圓通洞,三大石堆成,妙有天來,雲聽呼入,泉喉亂放,蜩咽鶴清,或直吼下如獅子作武,又或奏獨笙,或擊萬鼓。攀羅上松風閣,顧瞻左壁,骨繡毛錦,燈公十丈室蓮舌,無庸導師,便便然靈文玄對,不可謂單直蒲團上來也。那是一個夏天的早晨,他所聽到所看到的景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非王這樣的文學家筆下不能有之。這樣的記敘,不能不令人神往。

少精煉戒行,學識高出道流。嘗撰《天台山志》,甚有禪藻云云。則無盡者乃其號也。天台山自孫綽作賦以來,登臨題詠,翰墨流傳,已多見於地誌。此書成於萬曆癸卯,出自釋家之手,述梵跡者為多,與專志山川者體例稍殊。

故別題曰《方外志》焉。除此之外,王季重遊記寫那裡之風景,真是妙筆生花,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最末一段云:詰朝,由竹廚下,看幽溪,坐般若石,聽浪舂。捫一仄徑,取圓通洞,三大石堆成,妙有天來,雲聽呼入,泉喉亂放,蜩咽鶴清,或直吼下如獅子作武,又或奏獨笙,或擊萬鼓。攀羅上松風閣,顧瞻左壁,骨繡毛錦,燈公十丈室蓮舌,無庸導師,便便然靈文玄對,不可謂單直蒲團上來也。那是一個夏天的早晨,他所聽到所看到的景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非王這樣的文學家筆下不能有之。這樣的記敘,不能不令人神往。

唐樟榮雨窗讀書

相關焦點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何為止觀?止者,置心一處,心無異緣,所謂心一境性也;觀者,於所緣境了了清楚,明明不昧。這是從世界法或世俗諦邊來說。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
  • 詩路天台┃《奉和大德思天台次韻》唐·李達
    圓珍(815年-897年),日本天台宗僧人,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入唐,禮拜天台山,回國後贈號「智證大師」,為寺門派始祖,也是最澄大師的弟子,與海商詹景、李達交情甚厚,並時有詩唱和。今國清寺祥雲峰東麓有「圓珍亭」。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
    萬法皆不離天台止觀,念佛法門豈出天台止觀之外?!若明此義,還說天台止觀修不起來,儘是醉漢之胡言亂語。或有人說,祖師之言不敢不信,但現見天台宗人多皆念佛,又作何解?須知四明知禮大師之《觀經疏妙宗鈔》與《觀經融心解》書中明確指出,念佛與觀佛屬於天台止觀之正行法門。念佛之外相類同,用心與不通妙理者大異,執跡而迷本,幾許誤哉!修念佛法門正是實踐天台止觀。
  • 天台智者大師——《觀心食法》
    嶧山興國寺 《觀心食法》上妙下建法師開示吃飯,對一般人來說,是為了生存和享受。維持生存是最低的要求,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享受,這也是世俗生活的樂趣所在。依天台的理念,吃飯不僅僅是如此的「正意用食」就行了,就是吃飯本身,也是一種修行!吃飯,本身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法,但由於我們想要吃飽、吃好的本能,經常會由此引發煩惱,甚至造下惡業。觀心食法,就是智者大師以吃飯為例,教我們如何在一切無記法上,以圓妙觀心來修行的一篇精妙短論。
  • 詩路天台┃《天台紀遊 六首 華頂歸雲》清 魏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天台無主峰,橫潰四出,平正博大,中秘幽奇,疑仙疑幻,不可一詩盡也。故擇其尤者分紀之。山靈老愛雲,不放雲出嶺。雲從何岫出,曉必近其頂。我登華萼心,俯瞰萬山盡。南雲向北驅,北雲向南引。
  • 以天台的四教釋來解「觀一念心」
    嶧山興國寺 上妙下建法師開示天台宗就「藏、通、別、圓」四教,對每個名相,皆賦予四種不同的含義。這便是天台宗獨有的「四教釋」。可是,天台宗強調從現前第六意識下手,如何對應四教來解?答:天台宗修習止觀下手處,側重立足大乘凡夫,強調從第六意識下手。但是,四教能觀所觀,其淺深偏圓,又有區別。藏教能觀所觀,不出第六意識,以析離六識、超越三界為修行目標,僅斷見思惑。
  • 天台宗史 | 《天台九祖傳》講義(18/40)
    譬如往後的六祖慧能大師,在壁間書寫「本來無一物,無處惹塵埃」無相偈的時候,實際上已經開悟了。但當弘忍大師到碓坊去見他時,慧能大師仍舊回答說:「米熟久矣,猶欠篩在。」這實際上是說只差印證了。於是三更入室,弘忍大師以袈裟遮圍,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言下大悟。於是啟白弘忍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詩路天台┃《贈惠律大師》唐·劉昭禹
    釋義華頂夢:天台山華頂以雲霧茶出名,此處華頂雲霧之茶煙。沃洲書:沃洲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所謂沃洲書者,是以脫俗之茶煙可寄仙靈之意。自古以來,天台山就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姓三十景,無名無姓數不清」的說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滲透,山、巖、洞、瀑各具神韻,形成了古、幽、清、奇的獨特風格。並以絢麗多姿的形貌和深邃厚實的內涵,孕育出華夏文明苑囿中一棵散發著獨特芬芳的奇葩,這就是「天台山文化」。以神秀的山水為依託,以宗教文化為特色,自唐宋盛行迄今並對日本和韓國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天台宗的法脈傳承
    在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西元五三五年),至北齊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十二年間十分活躍。根據《佛祖統記》卷六載:「師在齊高之世,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河淮,時無競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從可查資料綜合而知:慧文禪師,幼年出家,天資獨悟。一日,閱讀《大智度論》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恍然大悟,證得「一心三智」的妙旨。
  • 浙江溫州天台學研習所居士班2020年招生開始報名
    招生簡章全文如下:一、天台宗簡介天台宗是佛教傳入中國以來,第一個成立的宗派,也是漢傳佛教存在最久,影響最深遠的漢傳佛教宗派。天台智者大師對傳來的各類佛法,進行整體的扒梳、組織、判攝,形成一種適合中國人了解並修持的整體佛法思想體系,更好的契合漢傳佛子的根機,對漢傳佛教發揮著全面而深入的影響。
  • 天台宗的「三諦三觀」論說
    天台宗論01期:天台宗:「三諦三觀」論說編輯:提挈善能思量,不起惡業,身業無毀、口業無譏、意業無失,三業皆淨,戒定智慧及以解脫、我會逐一向大家介紹,現在我們先談談天台宗的「三諦三觀」論說甲、圓融三諦「圓融三諦」是智者大師對「事物的真實存在狀態」的一種說明。這亦是一般所謂的「實相論」。
  • 【天台】離開天台前,請帶走我吧!
    木患子,又稱為無患子、油患子等,因有闢邪功效,民間稱之為「鬼見愁」,菩提子之一。佛經記載的第一串佛珠,是禪師或居士修行首選念珠;釋迦摩尼佛祖曾開示眾弟子以無患子念珠稱念佛號二十五萬遍即可永脫惡趣。中國傳統中稱無患子為「鬼見愁」;相傳以無患樹的木材製成的木棒可以驅魔殺鬼,因此名為「無患」。主要用於闢邪驅魔。
  • 天台宗有關典籍之《天台三大部》
    天台宗有關經典,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槃經》為扶疏,《大般若經》為觀法。這裡先說天台三大部。天台三大部又稱天台三大部、法華三大部、三大章疏。乃智者大師之名著,為天台宗之根本典籍,即『妙法蓮華經文句』『妙法蓮華經玄義』『摩訶止觀』各十卷,皆是其門人灌頂大師筆錄。
  • 闡釋經典|傳印長老:天台六即佛義(建議收藏)
    此觀行位人,已經能夠圓伏(一伏一切伏)五住地煩惱[9],不起現行,而猶未能斷除見惑,是圓教的外凡位,與別教十信位相當。《天台四教頌》云:「別信並圓五品位,見思初伏在凡居。」即頌此位。(四)相似即佛由前觀行功夫轉增殊勝,獲得相似中道慧觀。
  • 《天台李公孟長官出示桐柏觀百丈坑玉蘭且索賦》南宋·謝伋
    人觀盡白眼,莫遣下青冥。釋義桐柏觀:桐柏宮原名桐柏觀、桐柏崇道觀,位於瓊臺向東南行2公裡的桐柏山上,背倚方瀛山,面臨金庭湖,九峰環抱,碧溪縈流,是中國道教南宗祖庭。《左傳·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樹,以無忘角弓。」籠檻:拘囚禽獸之處。多指鳥籠。羅列:排列、陳列。宋·王讜《唐語林·雅量》:「樂工等羅列上前。」
  • 普門品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即使刀鋸在前,油鍋隨後,也不管了。如果僅僅借過去聖人的勸誡就使人一片淫心冰消雪解,這是萬萬不可能的事。何況以理勸導世人,使國家長治久安,莫如因果之說。但等到淫心初發,雖目擊現在因果,也不能斷除愛根。唯有「不淨」二字可以斷絕。所謂禁得十分,不如淡得一分。論戒淫的根本辦法,一定是以「不淨觀」為宗要。
  • 蓮花生大師全傳(二十八)
    屍陀林的東邊有一棵大樹名叫出力樹。在這棵大樹上棲息著,以墳場中的腐屍為食的各種大鳥;另外在樹上也住著一位具足各種幻變神術的山神。這位山神,他的神變能力十分廣大,能夠將一位美人變成狗,轉石頭與木頭變成骷髏,並且能夠自在轉換太陽與月亮的位置,使溼潤的身體,轉眼之間變成乾屍。這座屍陀林是一個變幻莫測,可畏可怖而且具有不可思議威力的地方。
  • 南傳大師|「安那般那」與「修行」!
    曾經看過南傳佛教大師的一個故事,有一次弟子跟他說,因生活太忙而沒有時間修行了,大師簡單地回應,問他有沒有時間呼吸呢?這個答覆非常簡潔,一針見血地指出,修行其實只是我們呼吸般的簡單,我們不用想得太複雜;但另一方面,卻指出呼吸之於生命是重要的,而修行對於學佛也如此。
  • 古代史:天台密法在大唐與日本之間的輪迴
    空海心情激動,他向一送再送的惠仁大師頂完禮後,灑淚西去求法。春去春來,花開花謝,彈指一揮,轉眼又是三年。空海依止惠果大師精進修學,不舍晝夜,以其大願宏力,終獲成就。惠果大師看其業成,便囑他再回開封大相國寺,他告訴空海,全部天台宗真言經書,均藏於大相國寺,他讓空海依惠仁大師,將其所修持的天台秘法與天台教義融會貫通,在知與行上共獲圓滿。空海大喜,隨叩別惠果大師,再往汴州大相國寺而來。
  • 惠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惠能的開悟偈是這樣的: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用「身是菩提樹」來比喻,此處說「菩提本無樹」。神秀用「心如明鏡臺」,但在此處說明鏡也並非實有的「臺」。本來沒有一個成實的事物,怎麼會有塵埃或者障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