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高僧智者大師是天台山國清寺創始人,晚年數過剡石城寺而上天台,禮拜石城寺曇光及支遁墓,最後一次,因晉王楊廣詔,下天台山赴江都弘法,時為隋開皇十七年(597)十月十七日,因旅途勞頓,氣病兼篤,遂臥病石城,對弟子智越說:大王欲使吾來,吾不負言而來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須進前也。
石城是天台西門,大佛是當來靈像,處所既好,宜最後用心。臥病逾月,心力日衰,自覺難以復起,延至十一月二十一日,開始交代後事,包括請楊廣莊嚴剡縣十丈彌勒,即裱金石城寺石彌勒像。越三日,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
據《國清百錄》載,入滅前,大師垂手西向,端坐神遷。在智者大師逝世於石城寺後,弟子遵其遺囑,將其真身冒寒雪送還天台山,安葬於塔頭寺,其衣缽道具則建法塔於石城青龍崗,以志紀念。這就讓石城寺與天台山尤其塔頭寺緊密聯繫在一起。今天大佛寺放生池旁有智者大師法塔和紀念堂,成為天台宗信徒朝拜智者大師的天台西門,塔頭寺更以智者大師真身的安葬地而聞名。今讀王季重天台遊記中塔頭寺遊記,極好,錄諸如下,以為參考。
復上嶺,至塔頭寺,觀大師化身,而樹封竹暗,宿鳥催呼,前林無路矣。則從綠隙中,聽下方鐘聲隱隱,盤折尋去,一徑腸嬝嬝盡而溪橋出,方田綠稻,芊眠晚香,所稱為高明寺者。寺是大師讀《楞嚴》,風翻至此所建,而寺主人無盡師說法南明,天樂佐響,乃東南無畏光明幢,偶出象山兩高足,延入禮佛,鐵像精立,而予則疲於津梁,橫身即樂土矣。
詰朝(按,平明、清晨之意),由竹廚下,看幽溪,坐般若石,聽浪舂。捫一仄徑,取圓通洞,三大石堆成,妙有天來,雲聽呼入,泉喉亂放,蜩咽鶴清,或直吼下如獅子作武,又或奏獨笙,或擊萬鼓。攀羅上松風閣,顧瞻左壁,骨繡毛錦,燈公十丈室蓮舌,無庸導師,便便然靈文玄對,不可謂單直蒲團上來也。
按,這裡提及無盡大師,即《天台山方外志》作者、也稱幽溪大師的傳燈法師,曾經為大佛寺主持,故王有說法南明,天樂佐響之說。據四庫總目提要云:有門法師名傳燈,一號無盡,太末人也。出家天台之高明寺。
少精煉戒行,學識高出道流。嘗撰《天台山志》,甚有禪藻云云。則無盡者乃其號也。天台山自孫綽作賦以來,登臨題詠,翰墨流傳,已多見於地誌。此書成於萬曆癸卯,出自釋家之手,述梵跡者為多,與專志山川者體例稍殊。故別題曰《方外志》焉。除此之外,王季重遊記寫那裡之風景,真是妙筆生花,令人嘆為觀止。
尤其最末一段云:詰朝,由竹廚下,看幽溪,坐般若石,聽浪舂。捫一仄徑,取圓通洞,三大石堆成,妙有天來,雲聽呼入,泉喉亂放,蜩咽鶴清,或直吼下如獅子作武,又或奏獨笙,或擊萬鼓。攀羅上松風閣,顧瞻左壁,骨繡毛錦,燈公十丈室蓮舌,無庸導師,便便然靈文玄對,不可謂單直蒲團上來也。那是一個夏天的早晨,他所聽到所看到的景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非王這樣的文學家筆下不能有之。這樣的記敘,不能不令人神往。
少精煉戒行,學識高出道流。嘗撰《天台山志》,甚有禪藻云云。則無盡者乃其號也。天台山自孫綽作賦以來,登臨題詠,翰墨流傳,已多見於地誌。此書成於萬曆癸卯,出自釋家之手,述梵跡者為多,與專志山川者體例稍殊。
故別題曰《方外志》焉。除此之外,王季重遊記寫那裡之風景,真是妙筆生花,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最末一段云:詰朝,由竹廚下,看幽溪,坐般若石,聽浪舂。捫一仄徑,取圓通洞,三大石堆成,妙有天來,雲聽呼入,泉喉亂放,蜩咽鶴清,或直吼下如獅子作武,又或奏獨笙,或擊萬鼓。攀羅上松風閣,顧瞻左壁,骨繡毛錦,燈公十丈室蓮舌,無庸導師,便便然靈文玄對,不可謂單直蒲團上來也。那是一個夏天的早晨,他所聽到所看到的景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非王這樣的文學家筆下不能有之。這樣的記敘,不能不令人神往。
唐樟榮雨窗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