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2020-12-24 冬暉學堂

第十篇第10章

食不語,寢不言。

食:會意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下部像盛滿食物的器皿,上部像口,會張口就食之意。食的本義有動、名兩用,作動詞指進食,包括飯菜,酒茶等。

如《詩經》中就有記載,《魏風·碩鼠》說:「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作名詞用時,指食物。如《尚書·益稷》中所記載的:「奏庶艱食鮮食。」艱食指穀類,鮮食指肉類(剛殺的鳥獸)。整句話是說提供各種食物。

由使動義引申為對人的供養和對動物的飼養,這要讀sì,後來寫作「飼」。食字還常作偏旁部首使用。

語:《釋名》:「敘也。敘己所欲說也」。此字初文始見於春秋金文,形聲字,從言,吾聲,本義一般認為指談論。表示說的話、表達的言論、寫的文字時,作名詞用。《易·頤卦》:「君子以慎言語,節飮食」。又如《詩·大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語也可以作動詞用,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語作動詞時,也有告訴的意思,這時要讀第四聲。如《論語》:「居,吾語女。」意為:「坐下來,我告訴你。」

言:指事字,其字形是在「舌」字上部加一區別符號「一」而成。其本義一般認為是說話,引申指所說的話,或者所說、所寫的一個字、一句話。這些意義還存在於「言論、言語」等詞語的義素中。

言是漢字部首之一。言用作左旁時簡化為「訁」。用言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三類:1.表示言語行為,如:語、談、謂、誦、誓。2.與言語有關的品德,如:誠、諒、詐、謙。3.與言語有關的名物,如:詩、詞、謠。

言和語可以合併成「言語」或者「語言」。言語是動詞,語言是名詞。在古代,言和語是有區別的,許慎概括為「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意即自我陳述是「言」,與別人談論是「語」。《禮記·雜記下》 「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對而不答」用的就是本義。

言還是一個中華姓氏,其得姓始祖為孔子的學生子遊,吳國人,姓姬,叔氏,名言偃,字子遊。其後人以「言」為姓。

全文理解為:

孔子在齋戒祭祀期間,吃飯時不交談,睡前不說話。

在古代,語指交談,言指發聲,可以用作向別人表達,也可以指獨自一人的時候發聲,比如朗誦,唱歌等。

吃飯的時候,一般有多人聚在一起吃,這時,孔子不跟人交談,所以叫「不語」。睡前一般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場,所以不可能有交談,只有可能朗誦,唱歌等。所以叫「不言」。

那麼,孔子為何要「食不語,寢不言」呢?關於這個問題,人們誤解了一千多年。北宋史學家、文學家範祖禹(今四川成都人)和思想家、教育家楊時(「程門立雪」的主角,今福建將樂縣人)都認為,孔子平時都有這個習慣,目的是保健。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福建尤溪縣人)認為:一,孔子做事一心一意,專心致志。二是因為吃飯睡覺時說話,容易造成氣息不暢而傷身。朱熹的解釋基本贊同範祖禹和楊時的觀點。一千多年以來,都把朱熹的解釋當成權威。那麼,這樣理解正確嗎?我認為不可能!

1,「食不語」不符合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國人自遠古以來就有在吃飯時候教育子女,夫妻交談的習俗,鄉親的「鄉」字就象兩個人對坐在桌子前,一起喝酒交談,鄉裡鄉親無非就是經常坐在一起吃飯聊天。

孔子是聖人,也是個凡人,他也有妻兒子女。所以,他不可能不管別人,獨自一人,默不作聲地吃飯。

2,孔子做過魯國大司蔻、代理國相,經常要接待外賓,怎麼可能在宴會上不跟人交談呢?孔子也代表魯國出使過國外,同樣需要參加各種應酬,中國自古就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傳統,宴席只是載體,很多事情都在宴席中解決的。所以不可能不交談。

孔子在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中,孔子要和各個國家的領導人打交道,不可能在應酬中不交流。

3,《論語》裡多次提到孔子喝酒的事,比如孔子參加「鄉飲」,既然是聚會,怎麼可能不交談?史料記載,春秋時期已經有茶文化了,茶文化就包括了「分享」,「敘舊」、「暢談」,怎麼可能做到「食不語」呢?

4,中國很早就有了飲食禮儀,吃飯時要如何行禮,說什麼話都有嚴格的規範,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向主人敬酒叫「酢」。

天子或者國君每次用膳都非常隆重,需要奏樂,樂隊規格、用餐標準都有嚴格的規定。

5,古人睡覺時間很早,睡前唱歌,朗誦是非常正常的,孔子這麼好學的人,不可能睡前不好好利用這段時間,讀書朗誦,甚至唱歌。

解讀《論語》一定要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通讀全書,對照前後文,才能正確理解原意,不然就會陷入「瞎子摸象」的尷尬境地。

只要用點心,我們就會發現,該章之前的幾章內容都是在記錄孔子在齋戒祭祀期間的各種行為表現,這一章內容也不例外,孔子為了表示對神靈的敬重,在齋戒祭祀期間,莊嚴肅穆,儘量少說話,不說話。

人在不同的場合,應該有不同的行為方式,該嚴肅時要嚴肅,該活潑時要活潑。這也就是毛主席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制定的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內容之一。

《論語》中還記載衛國一個賢大夫公叔發「不言」、「不笑」、「不取」。意思就是公叔發這個人,該說話時才說話,該笑的時候才笑,該取的時候才取。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讚揚。

中國飲食文化簡史

中國飲食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與沉澱,在中國傳統飲食結構、食物製作、器皿、營養保健、飲食審美觀、飲食禮儀等各個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特色,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最先進入有巢氏時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此時沒有飲食文化。到了燧人氏時期,人們懂得鑽木取火了,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到了伏羲氏時期,人們學會了網魚,馴化動物,開始了「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到了神農氏時期,進入了「耕而陶"時代,農業開始發展,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人民學會了稼穡。

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人造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

進入黃帝時期,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灶可以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這個時期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

有個部落發明了蒸鍋,也叫甑,該部落的人也以「曾」為姓。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即鹽母,被稱為天津市唯一的地方神)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傳說堯帝時期,有個叫錢鏗的廚師,廚藝非常好,而且還擅長做養生湯,他做的養生湯還治好過堯帝的病,堯帝高興之餘,把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封給了他,於是人們稱呼他為彭祖。彭祖成為養生界的始祖。

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

現代人們所說的「主食」是指人們食用的各種各樣的糧食,或者叫「五穀雜糧」;而「副食」指的是人們食用的各種各樣的肉類,以及蔬菜和禽蛋、水果等。

古人認為:「五穀為養,五肉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

漢代是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蔔、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蓮即萵筍、大蔥、大蒜。

漢代從西域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東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

1960年河南密其發現漢墓有大畫像石,其中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

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據說,遠古時期人類就能製造「醬」了,但是,醬油卻是東漢時期才有的,最早的醬油是用肉做的,後來改用豆等植物食品製造,人們奉東漢文學家、音樂家蔡邕為醬油始祖。

唐宋盛世也是飲食文化的高峰,飲食講究。最代表唐代的是燒尾宴。 燒尾宴是唐代長安曾經盛行過的一種特殊宴會。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員升遷,招待前來恭賀的親朋同僚的宴會。

歷史記載:公元709年,韋巨源升任尚書左僕射,韋巨源宴請唐中宗,「燒尾宴」開始盛行。燒尾宴的奢華程度不亞於滿漢全席。

進入宋代後,隨著我國煉鐵技術的提高,鐵鍋開始普及,飲食文化進入了炒菜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南宋時期最著名的宴會就是名將張俊在家招待宋高宗的宴會,其奢華程度可謂登峰造極,也看出了南宋朝廷的腐敗。

明清中國飲食文化飲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

隨著航海業的發展,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外來作物,如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從菲律賓引進番薯,花生也由葡萄牙人引進中國(此花生也叫「番豆」,不同於中國自產的花生),從此,中國人的飲食水平再次提升。滿漢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飲食高峰。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國飲食文化形成了豐富的內涵大致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繫。

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古人還創造性地把食物當成藥物使用,他們認為「藥食同源」。在社會實踐中,人們要是善於恰到好處進行應用,學會科學的生活,就能起到食補食療的作用,有利於人們生活營養保健,有利於延年益壽,有利於人們的幸福生活。

相關焦點

  • 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飲食的歷史幾乎與中國的文明史一樣長。在充飢果腹之外,人們賦予了飲食更多的文化意味,即所謂的「食文化」。傳說中的中國烹飪始祖關於飲食文化的起源,目前說法不一。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 中國理髮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開題研討會在瀋陽舉行
    中國理髮文化起源地課題研究是建構的過程,是尊重歷史、守正創新的過程,是講好中國故事與新時代相融合的過程,對於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具有重要意義,緊緊圍繞理髮文化與節日節慶,理髮文化與商務禮儀,理髮文化與民俗,理髮文化與品牌建設、理髮文化與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全方位深入研究。
  • 中國人了解勺子的起源嗎?帶你了解中國的勺文化
    中國人了解勺子的起源嗎?木木林子君帶你了解中國的勺文化2020.3.13.首先讓我感到自豪的是,勺子是中國人先發明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古發現的遠古中國人最早使用勺子進食的證據當時農作物品種主要是水稻和粟,半流質的粥食,不便直接用手抓食,骨片或蚌殼,就成了最初的勺子,隨著人們發現,真正意義的勺子就製作出來了。進入青銅時代以後,出現了銅質勺子。在陝西扶風一座窖藏中出土了兩件勺形青銅勺子,它們的年代在同類勺子中是比較早的。
  • 《湖湘飲食文化概要》——賡續湖湘飲食文化歷史文脈的扛鼎之作
    【中國食品報融媒體】 (蔣梅)《湖湘飲食文化概要》近日出版發行。在中國飲食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歷史地位的湖湘飲食文化,終於有了一部能夠全面系統總結與反映湖湘飲食文化歷史文脈的扛鼎之作。湖湘飲食文化,特色濃鬱,源於生活,貼近自然,深受民眾喜愛。
  • 中國素食齋菜的起源發展及好處
    中國寺院齋菜的發展,是與佛教傳入中國及其自身的發展緊密相關的,自東漢時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後,飲食習慣也隨之引進,歷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隋唐的盛世,及至明清的普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生活
  • 和食解說:日本傳統的飲食文化
    日本飲食文化雖不及中國飲食之博大精深,但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極利於健康的和食,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去過日本或者想了解日本文化的人都會日本飲食抱有極大興趣。營業均衡、健康的飲食風格日本料理的文化就是善於利用湯汁的「美味」,不過量攝取動物性油脂。日本在發達國家中,為肥胖而煩惱的人的比例非常少,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這和日本的飲食文化也有相對大的關係。
  • 法國香水的歷史起源和發展歷程 法國人的香水文化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香水的起源和惡臭有著密切關係。法國的香水到底是怎樣起源的呢?又是怎樣發展至全世界聞名的呢?有版本說香水的出現是用來與體臭抗衡的,這是真的嗎?且聽小編為大家一一道來。
  • 生酮飲食的歷史起源:百年發展歷程,你知道多少?
    除癲癇外,孤獨症譜系障礙、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症、偏頭痛、腦腫瘤和創傷性腦損傷等神經系統疾病也可從生酮飲食療法中獲益。那麼,對於生酮飲食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多少呢?他們對20例兒童和成人癲癇患者進行間歇性禁食治療,並報導在治療期間嚴重程度減輕。Bernarr Macfadden醫生是20世紀早期美國身體文化(Physical Culture)的倡導者,他推廣通過禁食來恢復健康的方法。他倡導禁食3天至3周可減輕或治癒疾病,包括哮喘、糖尿病、癲癇、肝臟和腎病等。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其他飲食文化習俗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繼續談談前面的飲食,半路的午飯亡靈要去的那個世界必須經過很長的路途,而且須步行去,不論去的是什麼方向都需要跋山涉水,歷經許多艱難險阻和考驗
  • 五千年吃吃喝喝,中國歷代飲食文化
    關於炒菜在西漢的《鹽鐵論》中已有客店裡販賣韭菜雞蛋的記載。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中的詳細記載了炒菜的炒作過程。魏晉南北朝之際,炒用於做菜的明確的文字記載已經出現。這是中國乃至於世界菜餚史、烹任史上的大事。 魏晉南北朝,人們愛喝奶。
  • 「父親節」之起源發展和文化內涵,感謝我們深沉而偉大的父親
    中國大陸官方沒有設立正式的父親節。但內地民眾習慣上使用6月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但父親節並非「泊來」的節日,中國也有自己的父親節,中國的父親節起源,要追溯到民國時期,1945年8月8日,上海發起了慶祝父親節的活動,市民立即響應,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各界名流,聯名請上海市政府轉呈中央政府,定「爸爸 」諧音的8月8日為全國性的父親節,在父親節這天,人們佩帶鮮花,表達對父親的敬重和思念。
  • 新書推薦 | 《筷子:飲食與文化》
    與歐洲人相比,中國人和部分其他亞洲人很早就開始使用餐具,這一習俗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需要?是烹調食物還是文化影響促成了這些需要?而使用餐具進食的傳統建立之後,又如何反映了中國乃至亞洲的文化、宗教和歷史?反過來,這一相對獨特的就餐習慣,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人乃至亞洲人的飲食方式、傳統和文化?促成寫作本書的原因,自然還不止上述這些問題。
  • 狗的起源和中國創世神話起源
    了解狗起源的時間和地理背景是了解人類文明起源和發展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關家養狗起源假說的爭論了存在了很長時間。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沒有人異議,但誰最先馴化了狼卻有不同的假說,馴化事件的時間、地點和數量仍在積極討論。
  • 論中國飲食文化的階級譜系
    【文/曹雨】 中國飲食文化的階級譜系 辣椒與中國的階級飲食偏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無疑,辣椒曾是一種底層大眾的口味,然而這種平民口味是怎樣翻身成為了當今中國的主流呢?中國自辛亥以來的不斷變革對這種改變有沒有推動作用呢?近三十年來,辣味為什麼越來越普及了呢?
  • 中國繪畫的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
    中國的繪畫史可上溯至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七千年的歷史。最初是畫在陶器、地面和巖壁上的一些象形符號。不過,這些符號將進化成兩種不同的藝術體系—文字和繪畫,即「書畫同源」。其實,中國自古以來認為中國文字與繪畫的起源是相同的,如很多出土的陶刻圖案符號。古人記錄歷史的最原始方式,包括結繩記事、口耳相傳等,隨著內容的不斷累積,這種方式的弊端日益顯露,迫切需要創造一種文字來記錄事件。
  • 音樂哲學的起源和發展
    音樂哲學的起源和發展 2019年04月02日 08: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顯慧 字號 內容摘要:關於「音樂是什麼」的探討,最終應該追問到純粹的音樂本身當中來,這也是現代探討音樂哲學問題的思想家們對絕對音樂
  • 「中國書畫的起源和唯美與大美」講座舉行
    12月22日晚,2020年長安鎮「選堂大講堂」——「中國書畫的起源和唯美與大美」講座在長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雲講堂舉行。廣東民革中山書畫院副院長、市收藏家協會主席鄭祖任為廣大市民進行授課,帶領市民深入了解中國書畫的起源,共同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
  • 論中國飲食文化的階級譜系 | 田野拾遺
    文化是有階級性的,飲食文化更是如此,它的階級性是如此突出,以至於身為皇帝的晉惠帝能說出「何不食肉糜」這種話。雖然勞動人民生產了食物,也發明出食物最基本的烹飪方法,但是將飲食上升為一種文化,追求飲食的進一步發展,主要是依靠中國歷代的貴族,而不是平民百姓。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講的就是精緻的飲食是上層社會的標誌。
  • 儒家文化對韓國飲食的影響
    中國的儒家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後,對當地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不僅表現在政治制度、倫理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表現在飲食文化之中。儒家注重衛生適時、強調健康養生的飲食思想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生活智慧,其對韓國飲食習慣的影響延續至今。
  • 這間飲食文化「壕」了,集聚各國烹飪飲食文化
    稻香飲食文化博物館中的展品是該館顧問、香港收藏家羅金成從世界各地搜羅而來。博物館坐落於東莞,展覽的定位自然是「根在東莞,放眼世界」,希望觀眾能通過展覽了解人類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