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對韓國飲食的影響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的儒家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後,對當地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不僅表現在政治制度、倫理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表現在飲食文化之中。儒家注重衛生適時、強調健康養生的飲食思想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生活智慧,其對韓國飲食習慣的影響延續至今。

  保有「原生態」飲食習慣

  受儒家思想影響,韓國人在傳統上具有「原生態」飲食習慣。韓國飲食的烹飪方式主要是煮和烤,還有一部分是生吃。這種提倡多吃時令蔬菜的原生態飲食習慣,既能保持食物本身的營養,又能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汙染,還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正常化,幫助預防各種疾病。

  泡菜是韓國原生態飲食的典型代表,其在韓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食品所難以取代的,亦成為韓國人心中永遠的「鄉愁」。韓國冬季寒冷、漫長,果蔬難以生長,醃製和食用泡菜有助於滿足韓國人日常飲食中對蔬菜的需求。

  中國古代有醃菜、沈菜(沉菜)。《詩經·小雅·信南山》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其中「廬」和「瓜」是蔬菜,「剝」和「菹」是加工醃製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沈」同「沉」,意為「把……沉入水中」。沈菜即把蔬菜浸入漬湯中,並且可以和浸菜之湯一起食用。韓國的泡菜也有悠久的歷史,且其種類繁多、風味獨特,是韓國人餐桌上每餐必不可少的開胃菜。過去韓國泡菜僅僅有大白菜和蘿蔔等幾種,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發酵技術的進步,韓國人已經開發出了上百種泡菜。大白菜、蘿蔔、時蔬自然不在話下,就連海鮮、水果等也能做成泡菜,端上桌來,林林總總,既好吃又好看。2013年韓國「越冬泡菜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在韓國國家民俗博物館和圃美多泡菜博物館等地還有關於泡菜文化的大型展覽。

  講究食補和食療

  在儒家健康養生理念的影響下,韓國人也比較注重食補和食療。在藥食同源的觀念下,生薑、桂皮、艾蒿、五味子、枸杞、沙參、桔梗等藥材被廣泛應用於韓國飲食中。這些藥材既是藥物,又是調料,在烹飪時加入它們,可以在飲食中發揮雙重功效。

  韓國是人參的重要產地,韓國人也非常重視人參的價值。這促使參雞湯成為一道在韓國廣受歡迎的、藥食同源的主食。參雞湯通常由童子雞、黃芪、當歸、枸杞、大棗、板慄、大蒜、糯米等數十種藥材精心燉製而成。從成分看,黃芪、當歸、枸杞都是補血、補氣的良藥,兼有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止瀉治咳等功效,也是營養佳品。而大蒜可以安神,緩解各種緊張壓力,促進血液循環。除了參雞湯外,具有食補和食療效用的泥鰍湯和牛尾湯也是韓國人十分喜愛的滋補湯。

  韓國人還比較喜歡喝藥酒。韓國有規模較大的藥酒企業10餘家。這些企業所生產的藥酒,由於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深受中老年人的歡迎。如「紅參藥酒」中就含有紅參、野菊花,對高血壓、動脈硬化、神經衰弱等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12度」藥酒中則含有枸杞、野菊花,有消除疲勞、抗衰老、預防動脈硬化、治療神經衰弱等功效。「松竹五穀藥酒」中含有松葉、竹葉、枸杞、五味子等,有補腎、治療產後風等作用。

  注重五色五味的作用

  《尚書·洪範》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就把五行與五味聯繫了起來,即水、火、木、金、土分別對應鹹、苦、酸、辛、甘。《黃帝內經·素問》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意思是:自然界賜予人類的一切穀物、果品、牲畜、蔬菜需「合而服之」,不可偏食,以便保持人體運轉的均衡與健康。《逸周書·小開武》又把五行與五色聯繫了起來:「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蒼位木;四,白位金;五,黃位土。」由此,五行與五味、五色之間形成了非常明顯的對應關係。

  這種對應是中國古代先賢從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樸素的科學理念。受有關中華文化典籍的影響,韓國人民也將五行、五色、五味的理論與本國的飲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於是在韓國餐桌上就看到了用食物組成的「五色方」。「五色方」即紅、白、黑、青、黃五色,象徵著順從自然、祥和安泰,也象徵著甜、酸、苦、辣、鹹五種味覺。紅色代表苦味;白色代表辣味;黑色代表鹹味;青色代表酸味;黃色代表甜味。

  韓國人對五色的喜愛之深可從其食用的蕎麥涼粉中窺見一斑。蕎麥涼粉的主要原料是過濾後的澱粉,食用時拌上鹽、油、芝麻、辣椒粉等。雖然這是再普通不過的小吃,但韓國人對其文化內涵做了極具特色的解讀:蕎麥有蔥綠的葉、潔白的花、赤色的莖、黃色的根,最後結出黑色的果實。因其五方之色皆備,所以在韓國被譽為五方之靈物。由此可見,韓國人在飲食色彩上對五色的偏愛已經超出了視覺上的美感範疇,實際上是把五色作為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來追求。所以,在韓國嬰兒的百日宴上,也要擺上五色鬆餅以象徵五行、五德、五味,表達人們對嬰兒的良好祝福。

  綜上所述,儒家文化對韓國社會影響深遠。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發展的21世紀,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儒家文化中的精華是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我們應抱著溫情與敬意,懷揣歷史責任感,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全球治理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中國儒學與韓國社會」(12FZX02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

相關焦點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出版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新華出版社,2020年9月版),由孫曉光、田夢傑、張赫名編著,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文視域下琉球王國的儒家文化認同研究」成果,全書21萬字。琉球得以繁榮的根本原因在於琉球大量吸收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中華文化,並以儒家文化為榜樣進行國家治理。這體現了琉球王國管理者的儒家文化認同傾向與國家治理方略的深意,且有利於琉球王國政權的穩定,對琉球王國官僚、上層社會乃至民間社會的生活價值與行為取向都有導向作用,因而構成了琉球王國自上而下的一種基本認知。
  • 黃樸民:民以食為天——韓國的飲食文化
    這樣的湯飯,我在韓國期間曾光顧過數回,價格不菲,可實質內容太單薄,有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不過,仔細一想,韓國人愛吃湯飯也是有道理的:牛肉、海鮮,都是韓國人飲食上的最愛,可牛肉價格太昂貴,牛肉湯飯,既讓他們過了牛肉癮,不影響他們下飯填飽肚子;又不至於像單純吃牛肉那樣荷包「大出血」,於是就成了他們飲食中的重要保留節目了。
  • 【分享·美食】韓國飲食與歷史文化
    以泡菜、炙烤、湯羹、拌飯為底色的韓國料理,一度被國內民間機構評選為「亞洲最坑特色飲食」。但事實上,韓國幾乎擁有一個美食國度所有的先決條件為什麼這樣一個國家,卻因「難吃」而成為譏諷對象?本文分析了韓國歷史與民族文化對韓國飲食發展的影響。敬請閱讀。 文/魏水華「又貴又難吃」,這是大部分人對韓國飲食的直觀印象。
  • 儒家文化的問題在哪
    今天,筆者從儒家文化入手,與大家一起分析一下當前中國思想界乃至世界對於儒家文化的一些誤區以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一些解讀。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的思想界開始了廣泛的批判儒家文化的行動,認為是封建糟粕,若要強國自救,必須拋卻儒家文化,打倒孔老二。實際上,在生產力進步的時候,生產關係確實需要跟著發生變化。
  • 印象韓國之二韓國的飲食文化
    說起韓國的飲食文化可以概括為兩句話:一是簡單儉樸,二是花樣繁多,中看而不中用。在這裡我不想就韓國的飲食文化作過多的闡述,只是根據我的親身體驗談一談對韓國飲食文化的感覺。我覺得韓國最著名的飲食,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就是一冷一熱,冷的是泡菜,熱的是烤肉。
  • 韓國棒子到西方申遺儒家文化,無恥盜賊嘴臉繼續升級!
    海外聲音,中外對比,值得關注~文 | 北冥扶搖投稿信箱:zg5201949@qq.com韓國人臉皮厚比城牆算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了,一方面廢除漢字,想要將中國幾千年來的影響清除,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把中國古代的文化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想要剽竊為自己的東西。
  • 【韓國飲食百科01】宮廷料理--韓國飲食文化之精髓
    朝鮮時代是王權文化的鼎盛時期,應運而生的宮廷料理即是韓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
  • 墨子拋棄儒家推崇的周代文化,倡導夏朝文化,堪稱戰國「苦行僧」
    墨子拋棄儒家推崇的周代文化,倡導夏朝文化,堪稱戰國「苦行僧」戰爭是戰國時期最顯著的特徵,尤其是對當時的各國統治者而言,發動戰爭和應對戰爭已然是他們面對的頭等大事。更關鍵的是,戰國時期的戰爭性質也發生了變化。
  • 曾幾何時 ,臺灣的用語文化, 被大陸影響著?
    曾幾何時中國大陸的文化被港臺影響,被日韓影響。《大長今》中的中藥、針灸等,都證明了中國和韓國文化相通,韓國文化打上了深深的中國儒家文化的烙印。透過分析我們也知道韓國文化師從中國文化,重禮、義、仁、孝,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於是韓劇更給中國人以親切感。
  • 韓國出國打工,韓國飲食文化特點你知道多少?
    韓國是一個飲食文化非常發達的國家,韓國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與辛勤勞動創造出來了豐富多彩的韓國美食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 韓國吃狗肉傳統的成因與中國文化的影響
    韓國的飲食文化獨具特點,除了複雜的飲食禮節,頓頓少不了的泡菜,最讓人記憶深刻的還是他們愛吃狗肉的習慣。韓國人喜歡吃狗肉,他們從來不迴避這一點,甚至在遭受大量寵物愛好者的抨擊之後,仍舊堅持傳統。其實,韓國人之所以愛吃狗肉,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
  • 了解韓國飲食文化, 更好地享受韓國美食的樂趣
    從知名度較高的泡菜、烤肉、拌飯、紫菜包飯,到尚還未廣為人知的生拌牛肉、醬蟹及各種火鍋、湯等,都強烈地吸引著對韓國感興趣的人們。一定有很多造訪韓國的遊客,都把享用韓國美食列為自己旅遊計劃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作為中國的鄰邦,在主要食材、餐具等方面,韓國與中國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但韓國的飲食習慣、禮儀等還是很有自己國家特色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韓國基本的飲食文化,更好地享受韓國美食的樂趣吧!
  • 這套儒家典籍雕板成了韓國的「世界記憶」?
    申報了什麼韓國這次申報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是朝鮮李氏王朝(1392-1910)時期一系列儒家學說相關作品的雕版印刷用木刻板。這批木刻板屬於718部書籍和文獻,總計64226塊,全部為手工雕刻。(圖片來源:韓國朝鮮研究高級中心網站)在這些文獻典籍中,時間最早的是1460年出版的漢語韻書《排字禮部韻略》,這部書屬於創作詩詞歌賦時的音韻辭典,是當時參加科考的學子的必備參考書,因此在書名中出現了「禮部」的字樣。這些木刻板的收藏者為305個家族和儒教研究機構,包括儒文化博物館等。
  • 胃學很根本:論飲食文化輸出
    90年代之前沒人吃韓國泡菜和韓國燒酒的,是這個時間點之後才在全球風行的。所以說白了還是經濟實力決定一切,國家有實力了,人民有錢了,你就成為標準了,成為標準就是怎麼做,怎麼對了。以前那中國的經濟一般般,現在中國崛起了,人民有錢了,估計中國菜和中國白酒是時候走出去了,而不僅僅是在海外被華人吃,還會成為很多老外的嚮往。一旦中國大陸的飲食文化向外輸出。就會有覆蓋性的效果。
  • 從韓劇看韓國的飲食風俗:生日要喝海帶湯 飯碗不能端起來
    民以食為天,從飲食文化習慣最能觀察到不同文化的差異性,韓國電視劇在中國火了那麼多年,韓劇仍是有一群固定的忠實觀眾群,我們就匯整了一些比較特別有趣的韓國飲食風俗給大家認識吧!跟我們一樣極度重視升學文化的韓國,想當然爾也有考試的禁忌風俗,像是在中國的話,我們會去拜文昌帝君,或是吃粽子,都是為了祈求包中;而在韓國的禁忌與祈願風俗也是超級五花八門的,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應該就是吃年糕或是麥芽糖這類具黏性的食物,祈求能黏住榜單金榜題名的意思,但是千萬絕對不能在考試當天喝海帶湯!
  • 韓國飲食文化大起底——大醬湯的故事
    大醬湯對於韓國人民來說可以說聞名遐邇,韓國女人以做大醬為榮,朝鮮歷代王朝,大醬都是他們的國食。那麼究竟有什麼歷史可以使韓國大醬湯聲名遠播。
  • 談韓國文化的特點
    近些年來韓國文化不知不覺對我們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從韓國文化看來,其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混性」。韓國菜裡有一種拌飯這是韓國飲食中頗具代表性的一種。拌飯是韓國文化的象徵。目前韓國文化就是拌飯的文化。就是把很多東西摻合在一起形成的文化。   時間上將過去與現在混合。 空間上將東方與西方相混合。由此,在空間與時間上,過去與現代、後現代,東方與西方,這一切都摻合在韓國文化裡。西方社會用100年走完的路在韓國只用了短短30年就實現了。這樣,從空間上看,在近代以前韓國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 書法中和之美根植於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
    那麼,書法筆法中為什麼要藏鋒、露峰、回峰呢,它有哪些意義與作用呢,為什麼許多偉大的書法家都推崇這種筆法呢,要探究這些,就要從中國的文化說起。中國的書法藝術是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上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學文化的影響。
  • 小知識||韓國飲食文化的精髓——宮廷料理
    朝朝鮮時代是王權文化的鼎盛時期,應運而生的宮廷料理即是韓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宮廷料理以從全國各地進獻給君王的食材為原料,由頂級御廚和廚房尚宮精心製作,烹飪方法和精湛手藝傳承至今。獻給君王的貢品均為當地特產和第一批時令食材,選料嚴格、饌品新奇,因此豪華精美的節日飲食比較發達。宮廷日常膳食
  • 淺議儒家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正向關係
    他說自己在母校學習期間就非常喜歡儒家文化;現在,他正跟著研究生導師進行更深入地學習和研究。有位同學向他提問:「對儒家文化,我們有所了解,像『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類的道理,我也很認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樣做,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如果你是子思,你將怎樣回應這樣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