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儒家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後,對當地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不僅表現在政治制度、倫理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表現在飲食文化之中。儒家注重衛生適時、強調健康養生的飲食思想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生活智慧,其對韓國飲食習慣的影響延續至今。
保有「原生態」飲食習慣
受儒家思想影響,韓國人在傳統上具有「原生態」飲食習慣。韓國飲食的烹飪方式主要是煮和烤,還有一部分是生吃。這種提倡多吃時令蔬菜的原生態飲食習慣,既能保持食物本身的營養,又能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汙染,還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正常化,幫助預防各種疾病。
泡菜是韓國原生態飲食的典型代表,其在韓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食品所難以取代的,亦成為韓國人心中永遠的「鄉愁」。韓國冬季寒冷、漫長,果蔬難以生長,醃製和食用泡菜有助於滿足韓國人日常飲食中對蔬菜的需求。
中國古代有醃菜、沈菜(沉菜)。《詩經·小雅·信南山》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其中「廬」和「瓜」是蔬菜,「剝」和「菹」是加工醃製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沈」同「沉」,意為「把……沉入水中」。沈菜即把蔬菜浸入漬湯中,並且可以和浸菜之湯一起食用。韓國的泡菜也有悠久的歷史,且其種類繁多、風味獨特,是韓國人餐桌上每餐必不可少的開胃菜。過去韓國泡菜僅僅有大白菜和蘿蔔等幾種,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發酵技術的進步,韓國人已經開發出了上百種泡菜。大白菜、蘿蔔、時蔬自然不在話下,就連海鮮、水果等也能做成泡菜,端上桌來,林林總總,既好吃又好看。2013年韓國「越冬泡菜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在韓國國家民俗博物館和圃美多泡菜博物館等地還有關於泡菜文化的大型展覽。
講究食補和食療
在儒家健康養生理念的影響下,韓國人也比較注重食補和食療。在藥食同源的觀念下,生薑、桂皮、艾蒿、五味子、枸杞、沙參、桔梗等藥材被廣泛應用於韓國飲食中。這些藥材既是藥物,又是調料,在烹飪時加入它們,可以在飲食中發揮雙重功效。
韓國是人參的重要產地,韓國人也非常重視人參的價值。這促使參雞湯成為一道在韓國廣受歡迎的、藥食同源的主食。參雞湯通常由童子雞、黃芪、當歸、枸杞、大棗、板慄、大蒜、糯米等數十種藥材精心燉製而成。從成分看,黃芪、當歸、枸杞都是補血、補氣的良藥,兼有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止瀉治咳等功效,也是營養佳品。而大蒜可以安神,緩解各種緊張壓力,促進血液循環。除了參雞湯外,具有食補和食療效用的泥鰍湯和牛尾湯也是韓國人十分喜愛的滋補湯。
韓國人還比較喜歡喝藥酒。韓國有規模較大的藥酒企業10餘家。這些企業所生產的藥酒,由於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深受中老年人的歡迎。如「紅參藥酒」中就含有紅參、野菊花,對高血壓、動脈硬化、神經衰弱等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12度」藥酒中則含有枸杞、野菊花,有消除疲勞、抗衰老、預防動脈硬化、治療神經衰弱等功效。「松竹五穀藥酒」中含有松葉、竹葉、枸杞、五味子等,有補腎、治療產後風等作用。
注重五色五味的作用
《尚書·洪範》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就把五行與五味聯繫了起來,即水、火、木、金、土分別對應鹹、苦、酸、辛、甘。《黃帝內經·素問》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意思是:自然界賜予人類的一切穀物、果品、牲畜、蔬菜需「合而服之」,不可偏食,以便保持人體運轉的均衡與健康。《逸周書·小開武》又把五行與五色聯繫了起來:「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蒼位木;四,白位金;五,黃位土。」由此,五行與五味、五色之間形成了非常明顯的對應關係。
這種對應是中國古代先賢從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樸素的科學理念。受有關中華文化典籍的影響,韓國人民也將五行、五色、五味的理論與本國的飲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於是在韓國餐桌上就看到了用食物組成的「五色方」。「五色方」即紅、白、黑、青、黃五色,象徵著順從自然、祥和安泰,也象徵著甜、酸、苦、辣、鹹五種味覺。紅色代表苦味;白色代表辣味;黑色代表鹹味;青色代表酸味;黃色代表甜味。
韓國人對五色的喜愛之深可從其食用的蕎麥涼粉中窺見一斑。蕎麥涼粉的主要原料是過濾後的澱粉,食用時拌上鹽、油、芝麻、辣椒粉等。雖然這是再普通不過的小吃,但韓國人對其文化內涵做了極具特色的解讀:蕎麥有蔥綠的葉、潔白的花、赤色的莖、黃色的根,最後結出黑色的果實。因其五方之色皆備,所以在韓國被譽為五方之靈物。由此可見,韓國人在飲食色彩上對五色的偏愛已經超出了視覺上的美感範疇,實際上是把五色作為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來追求。所以,在韓國嬰兒的百日宴上,也要擺上五色鬆餅以象徵五行、五德、五味,表達人們對嬰兒的良好祝福。
綜上所述,儒家文化對韓國社會影響深遠。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發展的21世紀,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儒家文化中的精華是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我們應抱著溫情與敬意,懷揣歷史責任感,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全球治理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中國儒學與韓國社會」(12FZX02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