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揭開婚姻的真實面紗,正視可能存在的敏感問題

2020-08-27 卿心君悅

文丨卿心君悅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中曾說:「故事是生活的比喻」,這可能就是對藝術作品源於生活的一種別樣解釋,影片《婚姻故事》中的劇情也來源於生活,甚至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場關於婚姻真實面目的獨白。

影片《婚姻故事》,是導演諾亞·鮑姆巴赫的最新作品(2019年12月上映),諾亞·鮑姆巴赫的絕大多數作品都基於對婚姻家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的剖析,而這部影片同樣如此,影片中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講述了一位先鋒導演查理與女演員妮可,明明相愛卻因理念不同,婚姻走向破裂的故事。

《婚姻故事》劇照

當離婚已成定局,兩個當事人對原因的追溯,以及對撫養權的爭奪,將婚姻中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的淋漓盡致,而這篇文章就基於此,來尋找關於婚姻的啟示與反思。

放大自身在婚姻中所產生的價值,很可能會打破婚姻存續的基本條件

影片開始於查理與妮可對彼此的評價,在雙方的言語中,很難想像對彼此都很認可的夫妻,婚姻竟已經走到了破裂的邊緣,更難想像的是一心忙於事業的查理,並沒有察覺到問題的嚴峻程度,還一心期待通過婚姻調解來化解矛盾。

在影片中,直到妮可向離婚律師諾拉傾訴決定離婚的原因,我們才清晰的得知存在於二人婚姻中的問題:

「一開始,我是演員、明星,感覺很了不起,人們一開始都來看我,但我走得越遠,查理的劇院受到的讚譽越多,我就越來越不重要……我變得越來渺小,我意識到我從來沒為自己活過來,我只是讓他變得越來越有活力……我們家所有的家具都是他的品味,我連自己的品味是什麼都不知道,因為從來沒有人給我機會,讓我展示自己的品味……他,真的看不到我,他沒有把我當成獨立於他以外的存在,我叫他說我的電話號碼,他居然不知道,所以我就離開了。」

從上面雜亂的信息中,其實也能準確的捕獲妮可選擇離婚的主要原因,妮可對婚姻的失望,源於查理對她的不重視以及她無法在婚姻中獲取自我價值與需求(情感與事業)的滿足,而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就是這種狀態產生的原因及不良的影響。

《婚姻故事》劇照

①誇大自我在婚姻中的價值,是大多數婚姻的潛在威脅

在《社會心理學》中,心理學家吉洛維奇提到了【焦點效應】:「通過自我專注的觀察,我們可能會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也就是說一些人很可能會把自己看作是一切的中心,在婚姻中,其實也存在這類現象,人們很可能會高估自身在婚姻中的價值與意義。比如男性會高估自己的事業在婚姻中的價值,從而認為婚姻的重心應該以自己的事業為主,而女性則可能會高估自己的犧牲與付出帶給婚姻家庭的意義,從而認為自己應該獲取更大的認可與關注。

這種現象會對婚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在影片中最為直觀的表現就是,查理高估了自己的事業在婚姻中的價值,理所應當的認為婚姻中一切都應以他的需求為主,他將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劇院,讓原本小有名氣的妻子妮可,做舞臺劇的演員,他認為事業成功就能使婚姻幸福,由此並沒有考慮太多關於婚姻情感的問題。

而查理的這種態度,其實也就是存在於部分現實婚姻中的真實一面,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男人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自己的事業帶給家庭的價值,然而實際上,自我事業的滿足並不能凌駕於家庭成員整體的需求之上,更不能強行的將個人訴求與家庭成員的需求融為一體,而一些婚姻中的矛盾,往往都是由此展開的。

②對自我價值的過度注視,很容易忽略對方的訴求與價值滿足

為何高估自我在婚姻中的價值,會讓婚姻的延續面臨考驗,原因就在於一旦將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身上,很容易忽視對方在婚姻中的期待、訴求與所需要的價值滿足,從而給對方帶來莫大的傷害,就像影片中查理由此帶給妮可的傷害:

  • 無視了妮可對事業(拍電影、當導演)的訴求;
  • 忽視了妮可在婚姻中所需的價值滿足(對她的認可與肯定)。

當初,妮可之所以選擇與查理結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她與查理生活能煥發追求事業的生氣,然而實際上,在婚後她只是成就了查理的名氣,而自己卻從小有名氣的明星,成為了不被他人關注的普通戲劇演員。

當然,在婚姻中一方成就另一方並不一定就是錯誤的,對於一些夫妻而言,一方能夠成就、幫助另一方獲取成功也可以是幸福與滿足的,但前提是,被成就的一方不僅能夠感受並認可對方的犧牲與付出,還應該予以必要的情感回饋(關注、重視等),從而使婚姻中的雙方在需求與滿足上,維持一定的平衡。

然而,正是因為查理高估了自己的事業在婚姻中的價值,對自我訴求的過度重視,致使他忽略了應該給予妮可的尊重、認可與關懷,妮可因此在婚姻中得不到任何形式上的滿足,更無法感受到自己在婚姻中的價值,從而對婚姻失望,最終選擇離婚。

《婚姻故事》劇照

如果婚姻無法滿足兩個人共同的需求,滿足的一方又無法給予另一方必要的回饋,那麼婚姻關係很難維持,因為婚姻不是一個人的私有物品,而是屬於兩個人共同的舞臺。

③一個人的婚姻,很容易走向破滅

在《社會心理學》中對婚姻穩定性有這樣一個觀點:「婚姻的穩定性,取決於雙方需求的滿足程度,任何一方都不覺得感情疏離和心理孤寂,這種婚姻就是穩定的」,而這就需要雙方在婚姻中,重視對方的感受,一旦將目光只聚焦在自己的身上,只關注自己的需求與滿足,很容易讓婚姻走向破裂。

在影片中,二人婚姻的主要矛盾就源於此,查理完全忽略了妮可的婚姻感受:

妮可多次提及想要去洛杉磯居住,但都被查理以工作為由敷衍過去,尤其是查理拒絕了去洛杉磯格芬劇場的常駐職位(可以滿足妮可在洛杉磯居住一年的心願),而當婚姻基本破碎,妮可再一次提及此事,查理給出的拒絕理由仍舊很簡單——我不想那樣。

查理因為工作(在紐約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不想前往洛杉磯,不說對錯,倒也能夠理解,但問題是,查理從未問過妮可想要去往洛杉磯居住的理由,更沒有深入的討論是否存在可以替代的解決方式,由此妮可在婚姻中就很難感受到查理對她的重視,而類似的事件在二人的婚姻中還有很多,所以妮可才會感覺自己僅是查理的附屬品。

可能一些人看到這裡,會認為是妮可在婚姻中的要求太多,然而實際上在影片中,妮可有兩段特別心酸的自述,正好反駁了這個質疑:

  • 一是妮可說,但凡查理偶爾問我,今天你想幹點什麼,她都會得到滿足,甘願從此做一位賢妻良母,接受當前的一切。然而婚姻中的一切事物,卻總是以查理的意願為主,從未考慮過她的感受。
  • 二是在妮可接到去往洛杉磯拍攝試播集的邀約時,她期待查理會支持並認可她的決定,然而得到的卻是輕視與嘲笑,最後查理同意她的選擇,僅是考慮到獲取的薪酬可以投入戲劇公司。

由此就可以看出,最讓妮可痛苦與無法接受的,不單是訴求無法滿足,更主要的是從未獲取到查理在婚姻中應該給予的尊重和重視,這才是最大的問題。也因此,妮可才會在憤怒中評價查理說:

「你從考慮別人的想法,除非是你強加給我的……你和你的自私融為一體,你自己都意識不到那是自私。」

查理對自我價值的誇大,促使他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將兩個人的家庭,過成了一個人的婚姻,這不僅是影片中存在的婚姻問題,也是現實生活中部分婚姻真實存在的問題。

當婚姻趨於破裂,對撫養權的爭奪,有幾分是出於對孩子的愛?

說實話,真的不太願意觸及這個話題——離婚的父母對撫養權的爭奪,有幾分是對孩子的愛,因為這個話題太過敏感,深入討論又很難讓人接受,可觀看完《婚姻故事》這部影片,看著影片中亨利的處境,又確實覺得應該撕下婚姻中的這塊「遮羞布」,來直視在現實婚姻中可能存在的真實問題。

《婚姻故事》劇照

①對孩子的愛,不應該體現在對撫養權的爭奪,而應該體現在對孩子真實意願的重視

在影片《婚姻故事》中,當我們將目光完全聚焦在查理與妮可的婚姻矛盾與爭執中時,很容易忽略在這個婚姻中的另一個關鍵人物——二人的孩子亨利。很可笑的一個情況,明明在影片中查理與妮可對撫養權的爭奪是二人主要的一個矛盾點,也是劇情關鍵的推動力,可大多數對影片有共鳴的成人,還是很容易忽略更為關鍵的當事人孩子,只將注意力停留在夫妻二人的「撕逼」上。由此,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意願並沒有那麼重視。

當離婚已成定局,無法回頭時,二人為此都將關注點放在對亨利撫養權的爭奪上,為此,妮可用母親的房屋貸款,聘請離婚律師諾拉(原因也包括不想二人在離婚中爭鋒相對,將情誼完全毀掉),而查理在撫養權爭奪中處於絕對劣勢時,也不惜一切代價(用掉部分獎金以及接了兩場低俗的戲劇)聘請了離婚律師傑,然而當我們由此以為二人的「犧牲」與堅持是對孩子的重視時,那麼其中有幾分是源於對孩子的愛?

妮可對撫養權的爭奪尚可理解,通過影片中妮可的話語可以了解到,在查理一心忙於事業時,她在亨利的成長中賦予了太多的精力,同時,妮可也從亨利的口中得知,他喜歡留在洛杉磯。

而與妮可相比,查理對撫養權的爭奪就很難理解,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給予過多的陪伴,在影片的細節描寫中(查理一次來接亨利,查理張開了懷抱,而亨利選擇了無視)並沒有看到亨利對父親的依賴,那麼查理對撫養權的爭奪又源於什麼呢?

當然,相信查理與妮可都是愛亨利的,至少他們二人在爭奪亨利的撫養權時,都相信自己是最愛亨利的,但問題是他們二人誰也沒有問過亨利自身的意願——更想與誰生活在一起,或者有什麼自我的想法,那麼違背孩子意願的爭奪,甚至未曾詢問孩子意願的決定,真的能算是對孩子的愛嗎?

《婚姻故事》劇照

②對孩子的愛,並不在於血脈的歸屬,而應該是養育中投入的情感

在婚姻中,絕大多數父母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這就像影片中查理與妮可一樣,若非要給他們對孩子的情感找一個源頭的話,很可能最真實的答案——血脈的歸屬,他/她是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孩子沒有錯,但因為是自己的孩子就產生了愛,這個看似同樣沒有錯的論斷,實際上卻存在一定的誤區。

可能一些人乍一看到這個觀點,會覺得有些「駭人聽聞」,不妨先按捺下心中的質疑與牴觸,慢慢往下看。

在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對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來源有一段特殊的描寫,當費爾明娜·達薩生下腹中的嬰兒時,起初並沒察覺到應有的感情,這讓她很恐慌,直到後來,在她與孩子互相熟識後,發覺了對孩子情感真實的來源:

「她欣喜萬分地發現人們愛孩子並非因為他們是自己的孩子,而是因為養育中產生的情意。」

看似這個觀點讓一些人很難接受,然而這何嘗不是一種事實,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與孩子之間(比如由於一些特殊因素導致父母與子女之間沒有太多交流的情況)並沒有濃鬱情感的原因之一,對此,在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中就有類似的佐證:愛瑪與女兒白爾特之間就沒有濃鬱的情感,這源於愛瑪在女兒的整個成長過程中,都未曾真切的投入過多的情感。

為何提到這個觀點,並不是為了以新奇的觀點來譁眾取寵,而是旨在讓一些父母正視與子女間的真實情感,不要認為有血脈歸屬彼此之間就會存有感情,更不要認為只要有血脈歸屬,就能證實自己對子女的愛,對子女真正的愛,不會憑空孕育,而是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的賦予、灌溉。

③對於孩子而言,相對於父母的婚姻是否存續,更在意的是父母的愛是否會延續

對於一些父母來說,婚姻已經走到破碎的邊緣,最大的困擾就是孩子,真愛孩子的,自然希望可以得到撫養權,而不愛孩子的,有時也希望得到撫養權——為了彰顯自己對孩子的愛,也為了滿足一定的佔有欲望。

但在孩子心中,或許此時更在意的只是父母對他的愛是否依舊延續,這可以說是孩子自私的想法,但對於一個婚姻中的無辜受害者而言,又似乎能夠理解。

在婚姻的話題中,婚姻與孩子始終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孩子勉強延續著婚姻,也有太多的父母已經基本邁出了離婚的門檻,最終卻選擇了回頭,他們將自己的犧牲當作對孩子最深沉的愛,可實際上,自己過得不幸福,婚姻勉強的延續也並沒有帶給孩子應有的幸福。

父母總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愛是家庭的完整,婚姻是否幸福以及由此導致的不良家庭氛圍倒在其次,可這種想法很可能只是父母的一廂情願,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愛是否存在,才是關鍵,別說父母的犧牲帶給成年後孩子的往往是莫大的情感壓力,同時他們也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幸福,只是在其中還希望父母對他的愛能始終留存,網上對此曾進行過無數的討論,但有一句話始終記憶猶新:只要父母的愛未曾缺席,孩子就不是可憐的。

《婚姻故事》劇照

同樣,在觀看這部影片時,對於查理與妮可爭奪撫養權的劇情並不感冒,因為總覺得孩子最終與誰生活應該取決於孩子的意願,但無論與誰生活,也都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二人離婚之後,亨利是否還能繼續享受父母的愛。

由此,這部以婚姻為題材的影片結局,雖然沒有想像中圓滿(查理與妮可回到了婚姻中),但也還算溫暖,尤其是查理在結尾選擇來到洛杉磯工作,以便更好的陪伴亨利,想來,亨利的未來即便沒有完整的原生家庭,但在父母的疼愛下,仍舊很可能是幸福的。

大多數人認為愛是婚姻延續的關鍵,然而實際上婚姻與愛情很可能是兩碼事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愛與婚姻是強關聯的,因為愛步入了婚姻,而缺失愛情的婚姻也很難幸福,然而這部影片的劇情,卻推翻了我們長久以來的這個認知,查理與妮可即便選擇了離婚,其實彼此之間仍舊存在著愛,這就像妮可說的那句話:

「我見到他兩秒後就愛上了他。我永遠都不會停止愛他,儘管現在已經沒有意義了。」

《婚姻故事》劇照

由此,其實就可以發現兩個問題:

  • 離婚之後,一些情感仍舊可以延續,只是換了另一種形式;
  • 在婚姻中,愛情很重要,但並不是婚姻延續的關鍵。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想來這很可能是絕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事情,可實際上,不接受的態度倒也可以理解,只是或許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的心態並不正確。

一些情感可以延續,就像影片中妮可離婚後,繼續保持著對查理的愛,但是這種愛,是否會讓二人再次走到一起,又是否會影響各自的新生活,並不能。那些很多人最擔憂的事情,也都不會發生,因為二人明白,愛情的界限與起始。

愛情是有界限的,有些愛僅停留於私下的欣賞,有些愛停留在默默的關心,而有些愛會成為兩個人走到一起的動力,這些都能稱之為愛,但愛情最終會發展成什麼,是由兩個當事人決定的,不是每一種愛都會存在誘惑,不是每一種愛都是為了佔有,因為有一些愛也是放手,也是成全,也是祝福,而離婚後的愛,往往就是放手、成全與祝福,因為曾經的情感,是生命活過的證據,若說完全割捨,並不現實,完全的迴避反而會成為一種隱患,正視這種情感的真實存在,正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只要明確界限,也不會發生問題。

同時,愛情也是有起始的,這可以理解為對界限的補充,有些愛會成為親密關係的開始,會成為步入婚姻的開端,而有些愛恰恰證明著親密關係的結束,以及婚姻關係的終止,因為有些愛情是遠離欲望、佔有的純粹祝福。

當然,未必每一個人都能接受這個觀點,但是也不要輕易的去傷害、牴觸、質疑這種純粹的情感,因為這種情感並不會成為一些人想像中事情的開端。

再說第二個問題,很多人以為只要有愛,婚姻就可以一直延續下去,而實際上,卻忽略了一些婚姻中存在的問題所產生的影響,是可以抵消甚至壓過愛情在婚姻中的正面效果的。比如價值觀念的差異,比如矛盾衝突的爆發程度,比如現實存在的一些特殊問題等,兩個人可能還存在愛,但是婚姻卻又無法正常運行,由此,單憑愛又如何延續婚姻。

不是說愛情不重要,相反,愛情在婚姻中很重要,大多數人因為愛步入了婚姻,愛情成為了調節矛盾的潤滑劑,愛情又能為平淡的婚姻生活增添幸福愉悅感,但愛情卻未必有想像中那麼重要,尤其是婚姻存在的問題極為致命時,很多人認為愛對於婚姻很重要,那是因為愛能化解存在的矛盾,可一旦愛不能化解存在的矛盾,或是愛在婚姻中被矛盾不斷的消磨,矛盾又不停的堆積,那麼這時,即便有愛,婚姻也很難延續下去。

《婚姻故事》劇照

談論這個問題,不是告訴大家不要重視愛情,相反愛情仍舊應該重視,只是在其中還應該注重婚姻的經營,因為只有當二者都處於較好的狀態時,才能相輔相成——愛情讓婚姻更加幸福,婚姻的幸福讓愛情更為濃鬱,可一旦有一者存在問題,二者很可能會相互消磨——愛情讓婚姻矛盾重重,婚姻的矛盾又會不斷消磨愛情,所以愛情與婚姻看似一體,有時也可能是「兩碼事」。

可能這篇文章中的一些觀點讓人很難接受,但確實又極可能是現實一些婚姻中的真實面目,覺得刺痛,應該深入反思;覺得無感,不妨一笑而過。

卿心君悅,頭條原創作者,TA說書評人、影評人。用文字溫暖你,我。

相關焦點

  • 毛姆的《面紗》,竟然證明了託爾斯泰關於婚姻的這句名言
    這就是小說《面紗》的創作經過。《面紗》講述了一個女人在背叛婚姻後自我救贖的故事。不過我認為,在主人公凱蒂和瓦爾特的婚姻之外,毛姆還給我們呈現出了另外兩種婚姻,凱蒂父母的婚姻,和凱蒂出軌對象查理的婚姻。他們共同證明了託爾斯泰的名言:不幸福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一、在婚姻的面紗下,掩藏著怎樣焦灼不安的內心。1.凱蒂父母是一對緊張壓抑的陌生人。
  • 幸福婚姻的「面紗」你了解多少?
    在我國,一夫一妻制婚姻是直至1950年5月1日才開始頒布執行,短短近七十年時間,無數的小說,電視劇,電影探討過「婚姻制度」的意義,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是毛姆筆下的《面紗》。《面紗》。更多的,是感覺到婚姻愛情的無奈。大概,因為年少的我,只關注結果,現在的我,更關注過程吧。電影《面紗》,個人覺得就是一部敘述面具的婚姻愛情故事。男主沃特先愛上女主吉蒂。此劇中,最讓我心疼的角色也是他。
  • 豆瓣8.6《婚姻故事》背後的真相:殺死婚姻的那把不快的「刀」
    影片《婚姻故事》中運用了大量的人物對白來表達衝突,不加掩飾地將一段曾經相濡以沫、如今卻遍體鱗傷的婚姻拋到了觀眾面前,真實到讓人不寒而慄。這些理由,旁觀者看來再奇葩、再可笑,身處其中的夫婦的心灰意冷卻是確切真實的,逐漸消磨著婚姻的生機;每一個故事真實地在發生
  • 揭開團體心理治療的神秘面紗之一:看婚姻不和諧的Valerie在團體中如何再現問題模式
    而且,他們表現出的是真實行為,甚至自我報告中的不可避免的盲點也會不知不覺表現出來。個體很難報告自己的病理性格,因為病理性格存在於自我結構中,無法被清楚地意識到,團體治療中其他成員的反饋,對個體的病理性格是有效的治療方式。這個觀念在團體治療中極其重要,是構成所有團體治療方法的基礎,它被臨床工作者普遍接受。每個成員的人際風格將會在團體的溝通中漸漸顯示出來。
  • 女人無法正視自己的婚姻問題,通常是因為不敢面對這四件事
    愛情,婚姻,交友,婚外戀,離婚是情感故事的集結地,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我們每天為您帶來歡樂,愉快的心情。網友傾訴,圖文無關,原創不易,抄襲必究並不是任何一段婚姻都是美滿的,總有一些婚姻面臨著或大或小的問題,這些問題一開始,有很多夫妻都不在意,可漸漸地就轉換成了更大的問題,等到你意識到了已後悔莫及。在婚姻裡,最迷茫的往往是女人,她們窺測不懂愛人的心,無法正視自己的婚姻問題,其實通常都是因為不敢面對這四件事。一.
  • 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須懂得正視欲望
    因為,唯有如此,她才能博得眾人的關注,獲得一種精神補償性的快感(存在感)。有一句俗話:「缺什麼,補什麼」。安娜不缺錢,但缺愛。終其一生,安娜都在追尋那份遺失的「愛」。安娜雖然是被姑母養大的,但她的物質條件還是相當優渥的。安娜從未體驗過貧窮與艱苦,嫁給省長卡列寧後,她的物質生活則是更上一層樓。
  • 《婚姻的兩種猜想》殺青「打破」問題婚姻「歡喜」展示真實
    《婚姻的兩種猜想》講述的是在而立之年的一對閨蜜:職業女性沈明寶(楊子姍飾)和「白富美」薛可欣(林鵬飾),在各自閃婚經歷了一系列婚姻生活摩擦後,走上截然不同的情感道路,重新尋回幸福的故事。「《婚姻的兩種猜想》展現的是一個打破問題婚姻,重啟再出發的成長曆程。」導演劉雪松是如此評價這部作品的。
  • 愛情、婚姻、出軌與女性覺醒——毛姆《面紗》
    毛姆的《面紗》,也是講了一個女人出軌的故事。雖然小說以凱蒂偷情被沃爾特發現的那個下午開始,但是真正的故事卻早就開始。從凱蒂出生的時代和家庭,她的家教已經決定了她是什麼樣的人。而她在婚姻生活中對丈夫的背叛和出軌,卻是從結婚開始。畢竟,現在出軌已經僅僅被定義為夫妻中一方對對方不忠,所以出軌的原因在哪裡?在於他們結了婚,卻不願意遵守結婚的誓言和對婚姻最基本的責任——忠誠。
  • 《婚姻故事》婚姻與個人需求
    愛情片這種娓娓道來的感覺,適合一個人平靜的思考,確實不適合兩個很久沒見面的戀人一起看,這部,也確實讓人有一點憂慮婚姻。Charlie的婚姻生活看似很和諧,兩個人事業越來越成功,但其實他一直都沒有正視妻子的需求,不管工作上還是生活上。妻子和他提的就是討論,他和妻子說了就代表協議好了。
  • 《婚姻故事》:曾經相愛的一對,也會在婚姻中迷路
    同樣,《婚姻故事》這一場「黑寡婦」和「絕地武士」的「離婚大戰」也是精彩紛呈。電影上映後,引起了國內觀眾的高度關注,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6分。下面我將從電影的敘事結構、視聽語言方面來分析一下電影的獨特魅力,並結合電影中男、女主人公的經歷談談電影對當下婚姻生活的啟示。
  • 《婚姻故事》女權問題,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主題是關於婚姻的
    《婚姻故事》可以說是第一部在影院上映的電影,除了由Netflix發行(Netflix最近連續製作了兩部很棒的電影,證明它不全是爛片).還邀請到斯嘉麗·詹森和亞當·德萊佛扮演一對離婚的夫妻。他們的精彩對決絕對是這部電影的看點之一,"婚姻故事"讓我最陶醉也最心痛。就是這樣一部貼近彼此生活、洞悉彼此內心的一部電影。
  • 豆瓣8.6高分《婚姻故事》:揭示婚姻的真諦,愛與自己,皆不可棄
    文/如穎隨行育兒經2020年2月28號,一部獲得全球222次獎項提名,最終贏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等114次獲獎的美國影片《婚姻故事》在全國上映。這是一部講述婚姻中的那些事,通過一場離婚去觀察婚姻和家庭,並將婚姻中的細枝末節真實地展現出來,也讓我們去審視現代婚姻的真諦。
  • 豆瓣8.6高分《婚姻故事》:揭示婚姻的真諦,愛與自己,皆不可棄
    這是一部講述婚姻中的那些事,通過一場離婚去觀察婚姻和家庭,並將婚姻中的細枝末節真實地展現出來,也讓我們去審視現代婚姻的真諦。有網友打出此片過於真實,請謹慎觀影。,到各奔西東好的電影從開頭就已經知道,《婚姻故事》很容易勾起那些結過婚、離過婚人士的共鳴,這部電影感覺就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這麼熟悉而又真實。
  • 義大利版「婚姻故事」:威尼斯電影節開幕片《鞋帶》原著出版
    原著小說《鞋帶》是義大利暢銷小說,被譯成三十三種文字行銷全球,被譽為義大利版的《婚姻故事》。榮登《紐約時報》年度關注好書、《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圖書、《科克斯評論》年度最佳小說,由「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譯者陳英擔綱本書的中文翻譯。
  • 《婚姻故事》:婚姻裡最恐怖的是「理所當然」
    值得一提的是,《婚姻故事》作為開幕影片昨日在愛奇藝進行限量線上展映。網上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婚姻故事》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每個人在婚姻裡的樣子;也有人說,它溫暖又令人心碎;還有人說,它是婚姻勸退指南。
  • 沒有哪一種婚外情可以完美收場 也沒有哪一種婚姻不存在問題
    錢鍾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裡的想出去,城外的想進去」。朋友W姐最近比較煩惱,沒想到年過中旬竟然邂逅了一場婚外情,而且陷得很深。出於信任,她把心中的煩惱告訴了我,當時十分震驚,覺得W姐怎麼可能出現這樣的事呢?但是確實如此。W姐長得非常漂亮,女人味十足,背地裡有好多追求者,可W姐不為所動,因為她有一個愛她的老公和一個可愛的女兒。有令人羨慕的家庭。
  • 《面紗》:多次改編成電影的經典之作,毛姆執筆,揭秘愛情與婚姻
    可能有些朋友沒有讀過這本書,所以大家可以一起來了解一下。《面紗》中故事是圍繞一個適齡女主人公凱蒂·費恩的情感生活而展開,因為她不甘心太晚嫁人強扭的瓜不甜,這樣的愛情是不會有好的過程與結果的,於是,婚姻沒有給她帶來幸福與快樂,反而帶來了不斷的煩惱與不滿,之後就牽連出了更多的事情。
  • 《婚姻故事》= 離婚故事?導演冷峻的婚姻哲學觀
    《婚姻故事》是2019年最佳的兩性電影,豆瓣評分8.8,是金球獎的大贏家。《婚姻故事》講的是什麼呢?其實是講一個離婚故事。這是劇透。這也是婚姻的真相。這,就是導演的不動聲色的冷峻。一部離婚進行曲,在傷心難過、落淚爭吵、攻擊謾罵中進行,婚姻中矛盾鋪陳又在雙方律師的慫恿下不斷升級。離婚律師自己都承認,「犯罪律師看到壞人最好的一面,而我們離婚律師則是看到好人最壞的一面。
  • 《婚姻故事》= 離婚故事?導演冷峻的婚姻哲學觀!
    《婚姻故事》是2019年最佳的兩性電影,豆瓣評分8.8,是金球獎的大贏家。《婚姻故事》講的是什麼呢?其實是講一個離婚故事。這是劇透。這也是婚姻的真相。這,就是導演的不動聲色的冷峻。一部離婚進行曲,在傷心難過、落淚爭吵、攻擊謾罵中進行,婚姻中矛盾鋪陳又在雙方律師的慫恿下不斷升級。離婚律師自己都承認,「犯罪律師看到壞人最好的一面,而我們離婚律師則是看到好人最壞的一面。
  • 《婚姻故事》揭露的婚姻關係:即使已經沒意義,我還是會繼續愛你
    然而,話語道盡,兩人卻已坐在婚姻諮商師面前彼此仇視。再下一步,他們還會到律師事務所,然後是法庭。關係的裂痕不斷擴大,昨日美好如煙飄散,再不復見。《婚姻故事》除了談婚姻中的真實面貌,也敘述兩個對愛、對家渴望的人,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欲望。回顧片中金句,也一起反思,在婚姻裡,是什麼讓愛悄悄變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