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是美國和肯亞黑人的混血兒,同樣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裔總統。
在種族觀念極深的美國,歐巴馬能夠獲得這樣的地位和成就,除卻他個人魅力和能力之外,其他人對他的影響和幫助是不可或缺的。
其中,對他影響最深的應該就是他的母親安·鄧納姆。是歐巴馬在自傳中稱「他生命中獨一無二的永恆」的女人。
她不僅顏值出眾,還不斷超越、不斷追求,即使身處逆境,仍會尋找光亮。
不被看好的婚姻
安·鄧納姆1942年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州威奇託,是一位美國白人女性。安出生前,父母想要的是一位男孩,所以每當安自我介紹時都會說:「我叫鄧納姆,我是一名女孩。」
好在安沒有被影響到,她依然樂觀開朗,活潑靈動。
安在她16歲時隨父母遷往夏威夷居住,當時她看了一部電影《黑色奧菲士》,電影講述的是古希臘愛情悲劇。
安從中感受到了對另一種充滿溫暖和異國情調生活的嚮往,也許是因為這部電影,對安的第一段婚姻產生了影響。
大學期間,安遇到了歐巴馬的父親老歐巴馬,那時老歐巴馬是一名黑人學生,但是非常有魅力。經常發表演講和接受報刊採訪。是學校「明星人物」般的存在。
於是安開始試著接觸老歐巴馬,之後他們一見鍾情,迅速投入到熱戀。
老歐巴馬是一名黑人,可安並不在意血統,她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可她的父母不這麼認為,首先安年紀尚小,當時才十八歲。其次安是白種人血統,父親是猶太中產階級,而老歐巴馬是非裔。
在種種條件下,安的父母堅決反對他們的戀情,並且稱不想讓家族的白人婦女被玷汙,將其誇大為是黑與白的對立,以此逼迫安放棄。
安不顧父母的反對,繼續和老歐巴馬交往,在交往的幾個月後就懷上了歐巴馬,於是在18歲那年迅速和老歐巴馬結婚。
但很快安就為自己的草率買了單,婚後的她並不幸福,和老歐巴馬在生活觀念上一直有著衝突。
1964年,在老歐巴馬打算回到家鄉發展時,安得知老歐巴馬在老家有妻兒,安承受不住這樣大的打擊,毅然決然的和老歐巴馬離了婚。
對孩子的教育
離婚時老歐巴馬放棄對歐巴馬的撫養權,歐巴馬跟隨母親安生活。由於歐巴馬年齡尚小,需要母親的照顧,安只能暫時放棄學業。
待歐巴馬2歲時,安重返校園,將歐巴馬交給父母撫養。後來安在大學遇到了羅羅·蘇託洛,有了上一段婚姻的教訓,安不再進行閃婚,經過幾年的相處後,於歐巴馬6歲那年,二人步入婚姻殿堂。
隨後歐巴馬和母親還有繼父到印尼生活。那時的印尼經濟非常落後,基礎設施不健全,沒有電,沒有交通網絡,甚至生活物資都缺乏。
不過安在那裡已經有了愛情和事業,便不在意生活環境。
後來安生下了一個女兒。兒女雙全的安從來沒有虧待過對孩子們的教育。
她不會和孩子談男子主義和種族主義,而是讓孩子閱讀馬丁·路德金的傳記,聽哈裡亞·傑克遜的磁帶,目的是為了讓混血的孩子建立於自己族裔的紐帶。
無論孩子問什麼問題,她都會說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可以努力做什麼,而不是不可能做什麼,給予孩子向上的引導。
後來當歐巴馬到了上學的年齡,但因為經濟原因,歐巴馬不能到國際學校去讀書,安為了保證孩子的教育質量便把孩子安排到附近的宗教學校就讀,經常親自傳授知識給予歐巴馬。
據歐巴馬回憶,當時每天凌晨四點,安就會到他的房間把他叫起來,先吃早飯,早飯過後學習三個小時英語,然後上學。
歐巴馬當時年齡不大,對每天早起有著抗拒,可是安說我們都一樣,歐巴馬就被輕鬆駁回了。
安對歐巴馬的教育不止在知識層面,在做人方面幫助更大。
1968年,由於生活觀念問題,安和歐巴馬的繼父離了婚,又恢復了單身生活。
雖然印尼沒有了安的家,但是她並沒有離開,而是到由美國新聞處資助的一家民族機構工作,幫助當地官員學習英語。有時候會把歐巴馬帶過去,同事們看著這個混血兒開玩笑說與眾不同。
對這些,安讓歐巴馬不要放在心上。
後來安從事非營利性教育工作,那時她陪伴歐巴馬的時日多了,便將自己的價值觀傳授給歐巴馬,讓他能夠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對歐巴馬來說,安既是母親也是人生導師。
安的教育的確是讓人敬佩的,她會教兒子基本的禮儀,會教兒子對種族的正確認識,也教會了兒子為人處世原則。
在歐巴馬9歲時,就被大人說,他既有亞洲人的謙遜,又有美國人的耐心。其實除卻這些,歐巴馬還有很多人身上所沒有的平靜,在他上學時,由於膚色原因,很多印尼的孩子衝他扔石頭或者罵綽號,對此他一概不理。
1971年,在安父母的幫助下,為歐巴馬申請下來美國一所學校的獎學金,安帶著兩個孩子重返美國。
安的事業
把孩子安頓好之後,安開始主要攻讀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碩士的學位。主要關注點是人類的現在和未來,由於工作的特殊性,安經常在印尼和美國之間跑來跑去。
經過十四年的調查和分析,1992年安在女兒的幫助下發表了長達1000多頁的博士論文《逆境求生:印尼農村的工作》,論文中的範本來源於印尼的一個小村莊。
在十四年的調查之間,安不止是調查當地實情,還幫助當地經濟發展。
她與福特基金會開展一些銀行機構合作,為當地資金斷鏈的鄉鎮工業提供貸款,推動當地扶貧事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安發現在大眾認知範圍內是文化造成貧困差異,可往往忽略掉生產資源分配問題,當安在論文提出這一觀點時,引起社會的很大反響。
那時安已經50歲了,她在50歲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學業。
因病去世,精神不滅
在讀完博士的兩年後,安被確診為卵巢癌加子宮癌,1995年,這位卓越的人類學家,偉大的母親離開了人世。
在母親離世後,歐巴馬感到特別的後悔,他後悔在母親的最後時日沒有陪伴在她的身邊,後悔待他趕回去時,昔日的母親笑容已不再,只能和家人含淚將母親的骨灰撒入大海。
但歐巴馬相信,母親的精神已經被他完全繼承下來,母親的靈魂已經成為他思想的一部分,他會帶著這份精神繼續前進。
事實上他做到了,他執政期間所體現的「人人平等」「對苦難的同情」無不體現著他母親的影子。
歐巴馬做為一名非裔美國總統,接受了來自母親教育的亞裔文化、美洲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正如他所說:「我身上所有的優點,都來自母親,在她生命中,我看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
安做為一名母親,經歷過兩次婚姻失敗,經歷過生活的困苦,可卻時時刻刻保持著清醒和優雅,她敢於追求愛情,敢於追求自己的理想。並且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起好的榜樣,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果說因為她是歐巴馬的母親,所以偉大,倒不如說之所以歐巴馬能夠成功,是因為安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