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23:23「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形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24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
上帝
是自重的。
他
將兒子顯給世人,是出於自重(太6:9),
兒子背負十字架,也是出於自重(腓2:11),
他所差來的
聖靈的作工還是出於自重(林前3:16-17)。
律法是借著摩西賜下的(約1:17),
恩典的福音
是借著耶穌基督賜下的。
摩西是帶領以色列人的肉體(來9:10),
耶穌是救活死了的人類(約3:15),
聖靈是帶領活人的靈魂(約3:5-8)。
故此
被帶領的是肉體,
還是死了的靈魂,
或是活著的靈魂?
應該用福音收容律法,
福音應該成為信(太5:17-20)。
這
就是上帝的義,是對他的愛,是信。
◎讓我們認識上帝的義,
義是永恆的存在,
無人能超越它。
◎讓我們擁有對上帝的愛,
這就是盼望,
無人能超越它。
◎讓我們擁有對上帝的信,
這就是生命和救恩,
無人能超越它。
※侍奉上帝的人
不可離棄公義、憐憫和信實,
也不可超越信仰良心。
上帝是自重的。「自重」意為尊重自己,持守自己的自尊心。耶穌來到世上的時候,為了叫人認識上帝而教導人如何向上帝禱告。這禱告以「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開始,說明向上帝禱告的人首先要清楚上帝是自重的;這禱告以「願國度、權柄、榮耀都是父的,直到永遠」收尾,同樣也在強調上帝是自重的。
從前人們在生活中每逢遇到困難,就尋求上帝的幫助。但當上帝將他的形像,也就是耶穌基督差來的時候,人們反而反對他。就連最熱心尋求上帝的以色列民族也不例外,當上帝差來兒子的時候,他們比過去任何時候更過分地逼迫上帝、反對上帝,最終把上帝的兒子釘死在十字架上。這樣的事情在過了兩千年的今天也仍舊在繼續著,甚至連教會裡都在發生埋怨上帝批判上帝的事情。
上帝儘管很清楚人的這種屬性,還是把耶穌基督差到世上,叫他在十字架上受死,是因為若不這樣做,就沒有拯救人類的方法。上帝把兒子差到世上,讓他在十字架上受死,藉此拯救了人類已死的靈,並給了人信,叫人藉此進入耶穌裡面。上帝讓進入耶穌裡面的人組成教會,希望他們依靠聖靈的帶領,保全信仰,最終進入上帝的國。這一切都是自重的上帝為了成就自己的旨意而進行的事。
我們將來會看到自重的上帝那充滿的榮光。雖然現在上帝的榮光受到人們的毀謗,但自重的上帝在最後的日子會毫無遮掩地顯出自己的榮光,那時人在上帝面前所行的一切惡行都會受到報應。反之,對於在世上受盡逼迫的上帝的兒子還是竭力去愛的人,上帝顯明自己榮耀的時候會用無限的慈愛來補償他們。
人絕對需要上帝,因此上帝給了人律法,又賜下了福音。律法是借著摩西給的,福音是通過耶穌基督賜下的。摩西帶領了以色列的肉體,耶穌基督救了人類已死的靈魂,聖靈把活著的靈帶到上帝面前。對於今天接受上帝帶領的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到底被帶領的是我們的肉體還是靈魂。因為肉體被帶領的人是仍舊被律法捆綁的人。
可能會有人提出疑問「律法是僅僅賜給以色列人的,新約教會的信徒怎麼能被律法捆綁呢?」但問題是今天那些僅僅肉體被上帝帶領之人的處境與在律法下懼怕戰兢的以色列人沒什麼兩樣。
律法要求的是行為,但靈魂無法靠著行為稱義。想靠著行為稱義的人只有滅亡。加拉太書2章16節說「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羅馬書9章30-32節說「這樣,我們可說甚麼呢?那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反得了義,就是因信而得的義;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這是甚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憑著信心求,只憑著行為求,他們正跌在那絆腳石上」,10章2-4節說:「我可以證明他們向上帝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上帝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上帝的義了。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
聖經今天也在問我們:你是在律法下面的人還是在福音裡面的人?在福音裡面的人靈魂被上帝帶領。福音裡面充滿了恩典。福音要求的不是肉體的行為和勞苦,而是信。我們不是在律法下面懼怕的人,而是在福音裡面領受上帝豐盛的禮物、充滿喜樂的人。
馬太福音23章23-24節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
耶穌就著十分之一的問題斥責那些稱得上是以色列指導者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法利賽人是徹底遵守律法的人,他們在出生第八天就受割禮,從八歲開始就接受作為法利賽人的教育,一生都作為以色利人的榜樣受到尊敬。
文士負責以色列的重要文書,他們做的事情中最重要的就是記錄聖經。這需要高深的知識與技術,只有學識淵博的人才能擔當。抄寫聖經的時候,他們寫一個字就發聲讀一個字,他們清楚地知道整個聖經有多少個字,所以很快就能計算出要把某個詞語寫在哪一行的什麼位置。在記錄的過程中若是寫錯了字,他們就會重新抄寫整卷書。不僅如此,在記錄一卷書的時候若是連續出現三次錯字,他們就認為這是不敬,會重新抄寫所有的書卷。還有,在記錄的時候若是出現了「上帝」一詞,他們就會停下手中的活兒,先沐浴一番,把筆洗乾淨再記錄。一章中若出現兩次「上帝」,他們就會反覆做兩次。他們不僅是聖經學者,也可以說是一種法律家,或者說教師。當時凡是涉及到以色列的信仰、文化、政治方面的問題,都必須得到他們的指點。
法利賽人和文士們在獻上十分之一的時候,甚至連薄荷、茴香、芹菜的十分之一都獻上。薄荷、茴香、芹菜對當時的以色列人來說是再常見不過的蔬菜了。法利賽人和文士們連那麼尋常的蔬菜都獻上十分之一,可見是何等的徹底遵守律法。但主卻斥責他們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他們遺棄了比遵守律法的行為更重要的公義、憐憫與信實。
獻十分之一不是得救的條件。不是說一定要獻十分之一才能得救,而是說得救的人通過獻上十分之一來顯明自己得救了的事實。沒有得救的人獻上十分之一的時候,心裡充滿的不是感謝,而是不安與後悔;不是喜樂,而是負擔與憂慮。這樣的人即使獻上十分之一,過後還是想顯出自己的功勞與義,期待著能馬上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改變。像這樣因著律法的要求而不得已去行動的人只能成為假冒為善的人。但即使因著個人的軟弱而對於十分之一停留在假冒為善的階段,這也是必須要行的。
獻上十分之一有一定的原則。比如說,一個人要把一百隻羊的十分之一獻上,那麼他不是從一百隻羊中隨便選十隻獻上。為了選要獻為十分之一的羊,需要先做一個通路,讓羊一隻只地從其中通過,數到十的時候就把那隻羊選出來,然後再數十個,就這樣反覆去做,等到一百隻羊都數完後,要獻為十分之一的十隻羊也就出來了。
瑪拉基書3章8節說:「人豈可奪取上帝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從人的角度來看可能會感到有些冤枉,自己明明獻上了十分之一,卻還要受到奪取上帝之物的責難。比如說,有個人從自己的牛群中區分十分之一,數到第十的時候,那隻牛的發育狀態不太好,所以他另選了一隻健壯的牛代替了那隻牛。這種情況應該怎樣做呢?第十隻牛也是上帝的,另外選的那隻健壯的牛也是上帝的,也就是說應該把兩隻牛都獻給上帝。為了上帝而區別為聖的時候,即使那是出於自己的所有物,也不能隨意地更換。區分之分之一的方法與挑選一般祭物的方法有所不同。
有人說十分之一是屬於律法,新約時代不需要遵守。因為獻十分之一標明在律法裡,就認為那是僅僅針對以色列人的律例,這是個極其危險的想法。十分之一是在有律法以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就憑著信心與上帝立的約。亞伯拉罕與上帝立的約不是按照肉體的血統臨到以實瑪利身上,而是以撒身上;臨到以撒的約沒有臨到以掃那裡,而是按照信心的血統臨到了雅各身上。然後今天擁有與亞伯拉罕一樣信心的我們也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那樣在上帝面前獻上十分之一,接受著上帝應許的福分。這是蒙受上帝恩典的耶穌基督的教會在過去兩千年來不斷做的事。
耶穌說文士與法利賽人「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公義、憐憫與信實到底是指什麼?
義是指著耶穌基督自己說的。耶穌說「為義,是因我往父那裡去,你們就不再見我」(約16:10)。因為他進入了天上,所以地上再也沒有義了。比律法更重要的義是指耶穌說的。
憐憫是指施慈愛給人類的上帝與接受慈愛的人類的關係說的。馬太福音9章13節說:「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上帝喜悅的人不是遵守律法的人,而是來到上帝面前承認自己是罪人並為了存活而向上帝求慈愛的人。
上帝向獻禮拜的人要的是香氣。奉獻是向上帝禮拜之人的香氣。在拯救我們賜給我們永生的上帝面前,就連性命我們也要毫不吝嗇地獻上,更何況是早晚必要消失的錢財,我們又怎能吝嗇呢?來到上帝面前的時候獻上錢財是基督徒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良心與義務。
施洗約翰為了把耶穌顯明在世上說一句「他就是那位!」一輩子孤獨地生活在曠野,在顯明耶穌之後馬上就被斬首了。啟示錄12章11節說「弟兄勝過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命」。為了叫主喜悅而捨出性命是唯獨得救的人才能做到的。
拿出錢財要遠比掏出性命容易。但獻上錢財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我們獻給上帝的香氣。假如我們吝嗇或者勉強獻給上帝,上帝就無法接受這香氣。
信,顧名思義就是指信心說的。獻上十分之一的人一定要具備上帝所喜悅的信心。希伯來書11章6節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向上帝獻上十分之一或者禮物的人一定要相信自重的上帝必會償還。
耶穌斥責文士與法利賽人的內容:第一,他們的心裡沒有耶穌的義;第二,他們的心裡沒有能夠證明渴慕上帝的香氣;第三,他們的心裡沒有信賴必會賜獎賞的上帝的信心。像這樣沒有公義、憐憫、信實的情況下,再怎麼獻上十分之一,在主眼裡也是假冒為善,這樣的人與那些乾脆不信十分之一的受詛咒的人沒什麼區別。從上帝那裡蒙恩的我們獻上十分之一或奉獻的時候,要帶著公義、憐憫、信實,證明自己的靈魂是活著的。同時,主還強調說即使我們沒有完全具備公義、憐憫、信實,也一定要獻上十分之一。換句話說,就算是假冒為善,也要獻上十分之一。
若沒有愛主的心,信仰生活就無法成功。準備十分之一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主在看著我們。公義、憐憫與信實比律法還重要。獻上奉獻的時候不要超越耶穌的義、上帝要接納的香氣與對主的信心。自重的上帝會記念把榮耀歸給他的人。人們即使藐視上帝的自重,在最後的日子,上帝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會讓各人知道他的自重。在自重的上帝面前,我們不要假冒為善,而要將榮耀歸給他,從而得到他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