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回美並非造iPhone 劍指第2座11代液晶面板產線!深度揭秘"鴻海的奇襲"

2021-02-17 CINNO

2016年「鴻海流」席捲全球, 拿下夏普讓郭臺銘如虎添翼,制霸四方, 也把鴻海推向全球科技業的制高點, 引來美、中、印等大國領袖爭相拉攏, 郭臺銘的下一步會是美國? 《今周刊》揭曉回美製造的最新進度, 以及全世界戰略布局。

撰文 / 劉俞青、林宏文

十二月十四日,當全球科技業都把矛頭鎖定夏普明年度不再供應三星面板,鴻海、三星大戰一觸即發,韓國媒體以「鴻海的奇襲」頭版報導,網絡熱烈討論之際,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其實正搭乘私人飛機,飛往下一目的地——日本。

座艙內的郭臺銘心情喜憂參半,一方面,為了夏普大電視在中國的雙十一、雙十二購物節開出紅盤心情大好,但也因此惹惱夏普多年的經銷商,特別要飛去日本安撫。

有了「夏普」這張牌之後,郭臺銘在面板事業的籌碼已完全不同,盤點過與對手的利害關係、計算過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後,便一聲令下,對面板客戶宣布漲價,甚至,給三星提出「漲一倍」的面板報價,擺明「這個客戶我丟得起」。這就是郭臺銘,一出手,就拿到話語權,令市場騷動。

如今的鴻海帝國幾乎徵戰全球,從中國到印度,從墨西哥到捷克,甚至規畫回到美國生產,全球員工數高達一二五萬人,是目前員工數最多的製造工廠。全世界都已變成他的主戰場,這座「移動的城堡」抵達,必定會引起產業地震,日本媒體甚至創了「鴻海流」新詞彙,來形容郭臺銘的管理方式、行事作風,以及他徵戰全球的企圖心。

自從今年四月,鴻海正式以每股八十八日圓、共三八八八億日圓購併夏普的那一刻起,拉開了郭臺銘二○一六年徵戰全球的引線。

先是燃起韓國三星的恐懼,針對川普當選總統後,要求企業「返美製造」的政策,鴻海也罕見地在十二月七日發出聲明:「鴻海目前正初步評估美國地區潛在的投資機會,藉此擴增當地營運業務。相關投資尚未正式定案,鴻海會繼續與美方相關單位直接討論,並根據雙贏的條件公布相關計劃細節。」

這份聲明,恐怕是鴻海近年僅次於投資夏普之外,最重要的宣示!

前一天,日本軟銀(Soft Bank)執行長孫正義走進美國新當選總統川普的辦公室,遞交了一份投資美國企畫書,其中包括富士康未來將投資美國七十億美元、創造五萬個就業機會。

企圖徵戰全球 
一份聲明,掀起科技業震蕩

事實上在川普之前,郭臺銘已經不止一次提到著手規畫「回美製造」的議題,但就實務面而言,初期仍是會以自動化比率高、善用機器人、人工智慧(AI)等在地優勢的領域為主。

在這個原則下,根據本刊掌握的消息得知,初步會是投資大尺寸、十一代面板廠,所生產以供應美國市場為主;但長期而言,汽車產業可能是回美製造的主軸。此舉一方面是因汽車的單價高、毛利高,自動化比率更高於3C產品,符合美國製造的屬性;另一方面,則是電子產品已布重兵在中國,要大舉遷移沒有效益。 

一宣示前進美國的計劃,來自美國各州的邀約立刻如雪片般,飛進郭臺銘辦公室,各州政府熱情對鴻海招手,誰都想搶到郭臺銘到美國的第一個投資案。

聲明發表後一星期,在中國微信頗具分量的自媒體《悅濤》,發布一篇《不要讓富士康跑了!》的文章。內容提到,「中國實體產業真正有機會升級的,是富士康這樣有積累、有資源、有生態連接能力的『傳統企業』,不是那些追逐風口的『新興產業』」。

同一時間,印度對富士康的招手沒有停止,今年鴻海股東會上,郭臺銘親口證實,光是去年就去了印度兩趟,「我是少數被印度總理莫迪請到家裡吃飯的企業負責人。」

不一樣的格局
買下夏普66%股權,躍國際舞臺

一時之間,郭臺銘成了美國、中國、印度與韓國角力競合中的最大公約數,這四個GDP(國內生產毛額)加總將近全球一半比重的國家,爭相較勁拉攏;郭臺銘一言一行,牽動全球科技業。

前不久,富邦文教基金會針對臺灣小學生進行有趣的問卷調查,其中問道「誰是有錢人?」有超過三成的學童答案是「郭臺銘」。他的財富、身家,有許多媒體與機構都計算過,但除了龐大的財富之外,郭臺銘三個字還代表什麼?

從今年四月二日開始,「郭臺銘」三個字有了不同的格局與想望。

當天,郭臺銘在日本大阪府堺市的堺顯示器公司召開記者會,向全球宣告,來自臺灣的鴻海集團,入股日本百年老企業夏普六六%的股權。現場湧入全球近五百名記者,就連郭臺銘高齡九十一歲的母親初永真,都搭郭董的私人飛機親自到日本見證,與會的人都感受到郭臺銘那份激動又壓抑的民族情緒。

當天還發生一段幕後插曲,現場的布置按照郭臺銘指示,高高掛起日本國旗與中華民國國旗,當下有幕僚覺得不妥,認為富士康在中國事業很多,因此委婉提醒郭董「一定要放上中華民國國旗嗎?」

郭董立即回說:「當然要!我為什麼不能放自己的國旗?」

記者會順利落幕,但事後中國以 《反託辣斯法》審查程序延遲為由,讓夏普案未能在既定的六月底前完成注資,拖到八月初才底定。

不改商人本色
民族情感濃厚,一秒就打回務實

郭臺銘的意氣風發,一天就打回原形,加上日媒對郭臺銘的報導,屢次出現「軍事化管理、獨裁者」等負面標題,讓他更沉潛低調,不僅沒有針對夏普案接受任何臺灣媒體專訪,據悉,對內更定調為:只是「投資」夏普,不是「購併」夏普。

就連日前「臺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將「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等四項大獎都頒給鴻海與郭臺銘,但郭臺銘都以鴻海「沒有購併」夏普而婉拒領獎。

「這就是郭董。」一位貼身部屬說,夏普案對鴻海跨入品牌、半導體絕對加分,但其中也包含郭臺銘濃濃的民族意識。不過,郭臺銘在成功購併之後,立刻壓低姿態,日本媒體從來只出現夏普社長戴正吳。最新一期的《日經Business》雜誌以「海盜船長郭臺銘懷中的那把大刀」形容戴正吳,還有日媒稱戴「沒有強烈的領導氣勢,身段柔軟,言辭溫和有禮而堅定,與郭臺銘風格不同。」

但不惜巨資,糾纏四年之久終於到手的夏普,郭董怎麼可能「軟軟」就好?拿下夏普的這二百多天,郭臺銘待在臺灣的時間明顯少了,幾乎每晚在廣東深圳的富士康龍華廠「戰情室」,為夏普挑燈夜戰。

「戰情室」內,有一面十二個屏幕組合而成的大牆壁,每個屏幕代表一個廠區。郭董只要指定哪一個廠區,一個小時後,屬於那個廠區的屏幕就會亮起,而所有該廠區的重要主管都會出現在屏幕內,由郭董主持視頻會議。郭董只要在戰情室內,透過十二宮格屏幕,就可以與全球所有廠區開會,實時掌握整個鴻海集團的最新動態,而屬於日本夏普的屏幕上,「戴桑」(戴正吳)的身影幾乎天天出現。

啟動夏普模式 
郭董遠程緊盯,戴桑柔軟執行

同時,郭臺銘下令要求鴻海重要的事業群(business group)負責人,每人負責認養一項夏普的產品,「必須幫夏普改善商品,降低成本、提高銷售,」長期觀察鴻海的前巴克萊資本證券分析師楊應超證實,鴻海正在切實執行「夏普政策」。

曾被郭臺銘請到家中討論鴻海策略的楊應超,對鴻海向來有獨到深入的見解。他認為,鴻海應該會先把夏普現有研發出來的專利或半成品努力商業化,轉化為具體的營收,提高營收之後,就能提高毛利,讓損益表先活起來;等到站穩腳步,再回頭增加資本投入,發展夏普向來最擅長的高端技術研發。

回過頭來,內部整頓要先從激勵人心做起,郭臺銘下令,在九月底帳上現金還很有限的情況下,咬牙買回夏普總公司對面的田邊大樓,重振風華的決心十足。緊接著,戴正吳連寫三封公開信激勵員工,並取消過去減薪政策,加發績效獎金。

此外,郭氏風格管控成本上場,郭臺銘的兩架私人飛機都是自掏腰包買下,卻有九成飛行時間都在執行鴻海公務,不飛的時間,甚至可以租人。而且私人飛機一定要坐滿人才起飛;人數不齊,就找幾位主管一起搭;飛機起飛後,就得拿著筆記本坐到郭董身邊,全程開會。

戴正吳把「鴻海流」的這套精實風格搬進夏普,他從自身做起,不支薪、取消社長配車,把過去夏普高層主管那一套,出入豪奢、住高級飯店、吃豪華美食的陋習全都取消,甚至自己拎著行李搬進宿舍。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四到九月的財報出爐,夏普營收雖然還是衰退二八%,可是在嚴控費用的要求下,銷售成本大減三二%,讓今年上半年繳出一份轉虧為盈的成績單。

但長期要改善基本面,還是得想辦法提高營收,因此郭臺銘近期露面,幾乎都是為了「賣夏普」。例如十月中出席阿里巴巴在杭州的雲棲大會,唯一一次接受中國網媒「虎嘯網」採訪,都是為了雙十一、雙十二購物節賣大電視,共賣出十多萬組「七十吋送六十吋」的大電視。

就連今年鴻海的股東會上,他都在推銷夏普的水波爐。

身為夏普「超級業務員」,郭臺銘不止一次推薦夏普出品的黑色外形「捕蚊清淨機」,這臺捕蚊清淨機,在蚊子不多的日本,其實並不受重視,反而是在臺灣、東南亞蚊子多的地區賣得很好。郭臺銘還下令多翻出類似的壓箱寶,大打夏普海外市場。

雖然這次光棍節賣太好而惹惱經銷商,「這也是典型的郭董性格,先做再說,錯了就立刻修正。」和郭臺銘一起打拚多年,熟悉其個性的主管說,他的大方向通常不會錯,細節再修正,所有人都要跟隨他的節奏。

這尾巨龍決策快如風,但早上的決策,可能到下午就變了,底下的人或許還在執行上午的決策,常搞得整個鴻海人仰馬翻也是事實;只有一樣卻永遠不會改變,就是「郭令如山!」

有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在購併夏普的最後階段,人在日本的郭臺銘,前一晚,突然想到隔天的銀行團會議,某位主管應該到場,就急叩身在龍華廠的該位主管,必須在隔天一早出現在東京現場。


植入鴻海DNA 
一句話 讓部屬馬上飛到東京開會

隔天上午,這位主管準時出現。同事驚訝問他:「你怎麼辦到的?」主管說:「我掛上電話,立刻從龍華廠搭巴士到深圳,再從深圳坐船到香港,然後趕半夜十二點的香草航空班機,五點多到成田機場,再飛車過來,八點不到就坐在這裡等了。」趕了一個晚上的路,連到旅館洗澡休息都免了,以免錯過時間。這說明了鴻海高層主管一接到郭董指令,就像被植入晶片,使命必達。

郭臺銘在臺灣期間,每天早上九點開會(以前更早,後因答應每天要送女兒妞妞上學才延後),鴻海人私下稱為「上朝」,參與上朝者除了重要主管外,還有「董辦室」成員。

這群由十一個次集團各推派三到五名年輕人組成的「董辦室」,直接由董事長管轄,所以才叫「董辦室」(董事長辦公室)。

透過這群年輕人,郭董可以更清楚掌握公司的狀況,而這些年輕人每天跟著「上朝」,在郭董的大辦公室中,圍著會議桌第一圈坐的是主管,外面還可再圍著坐三圈,就是年輕的「董辦室」成員。

有些年輕人才進鴻海沒多久,每天上朝的會議內容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沒關係,看著郭董每天精神抖擻、聲音宏亮,站著開會罵人,聽久了就自然植入鴻海DNA了。

臺灣版川普 
鴻海「皇上」有意參選總統?

然而,充滿郭氏風格的「鴻海流」,跨海踏上東瀛,郭臺銘一個華麗轉身,買下夏普,躍上國際舞臺,集團已大到從中國、日本跨入美國,但回到臺灣人民身上,還是不禁要問,這位鴻海人口中的「皇上」,有一天真的要出來選總統嗎?

這次本刊為了製作「年度風雲人物」專題,共訪問了十一位有過鴻海工作經驗的主管,其中五位已經離職、六位仍在職,有趣的是,五位離職主管的答案都是:「不知道最後會不會,但他一定很想。」而六位在職的主管答案都是:「不會!」

至於真正的答案,二○二○年的總統候選人,會不會出現這位全臺灣人都熟悉的身影,答案,只在郭臺銘自己心中。

暖男郭董 認養八八風災農地,打造全臺最大有機農場
從91歲老母到兩歲女兒,都愛這一味

郭臺銘的精力充沛,行程滿滿滿,別人開會偶爾會打個盹,他在會議上,則是從頭講到尾。

他經常隨身攜帶一個保溫杯,眾人好奇醫療團隊給的配方是什麼,讓他總是元氣十足。

據說,有次開完會,他忘了把保溫杯帶走,一位年輕人一個箭步衝過去,趁其他人不注意之際,竟一口喝完,也讓郭董神話再添一筆。

鴻海內部有一支由百位醫療生技專業人士組成的「醫療團隊」,專門照顧鴻海集團員工的健康,包括「公司餐」上面要註明各種營養素、卡路裡。其中有二十幾位專家,專門照顧家人與高階主管健康。

郭臺銘曾說,「媽媽九十一歲,家裡還有兩歲的女兒,差距近九十歲,都是醫療團隊要照顧的對象。」

今年十月郭董生日前夕,事雜心煩,有鴻海高層當面祝他生日快樂,他竟回:「我不快樂。」

沒想到生日當天,他卻心情愉快地走進公司,原來是貼心的醫療團隊錄製了一段祝賀影片,裡面有郭媽媽給兒子的生日祝福,讓事母至孝的郭董看了超開心。

賣平價農產品 講求研發精神

身為全球最大製造業的掌舵者,郭臺銘的飲食與情緒都得隨時照顧。家中吃的蔬菜,都是永齡農場栽種的有機蔬果。

永齡農場是二○○九年八八風災小林村滅村之後,郭臺銘受託認養了五十多公頃的地,經過了七年多清理石塊、改善土壤,翻身成全臺灣面積最大的有機農場。

雖是農業,但郭臺銘還是希望有研發精神,連續兩年都賣出五、六千塊「總裁福貴糕」,就是採用永齡農場的糯米混合製成,不用蒸煮,常溫皆可保持Q彈,也是郭臺銘愛吃的點心。

同時,農場也研發蔬果酵素,市面上有機酵素動輒三、四千元起跳,但郭臺銘認為,鴻海不用靠農產品來賺錢,要求定價平實,永齡的酵素價格不到二千元,符合郭臺銘對農場的定位——「給大家吃健康」。

其實,南徵北討的郭臺銘,對飲食並不講究,能捉住他的胃,就只有家中的廚師阿昌師傅。

郭媽媽曾經教已故妻子林淑如「海鰻水餃」與「雲豆包」(四季豆肉餡)等山西菜,林淑如過世前,囑咐阿昌師傅要繼續照顧郭家人飲食,這份傳家菜,至今仍是郭臺銘最在乎的家鄉味。

新的郭臺銘

「年度財經風雲人物」的面向很多,若純就產業人物而言,每到發想候選名單時,我總會想起經濟學課本裡寫到的「生產四大要素」:土地、勞力、資本,還有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的能耐,在於匯集各種資源,透過管理與創新,生產出具有附加價值的商品或服務。過去一年,誰能用最恢弘的格局、最精巧的策略,讓手中資源變出驚人產值,甚至改寫產業模樣,自然就夠格「風雲」二字。

只是,這樣的標準,卻讓我們在今年的挑選過程中格外掙扎。掙扎的原因,並不在於人選難產,論格局之大、論策略之精、論產業影響,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都是風雲。

這一年,他以新臺幣千億元的手筆購併日本夏普,格局夠大;他以柔軟的身段搭配精實的管理風格,讓夏普在上半年就轉虧為盈,策略夠精;而在手握夏普之後,他更對韓國巨獸三星發動奇襲,在川普口中那個撼動全球製造業版圖的「返美製造」政策下,他也在第一時間站在聚光燈的最亮處……,每次出手、每次喊話,都是一陣風起雲湧。

那麼,我們的掙扎是什麼?

「除了郭臺銘,難道沒有新面孔嗎?」

製作本期封面故事的過程中,編輯團隊不斷提出這樣的問題。

約莫一年以前,臺大經濟系榮譽教授陳博志寫了篇文章,標題是「臺灣最缺的其實是企業家精神」。文中指出,臺灣最欠缺的生產要素不是土地、資本或勞力,而是企業家精神,臺灣經濟近年的最大問題,則是新一代的企業家和新產業無法興起。

文中所指,成了我們一年後的掙扎和憂慮,掙扎於人物斷層,也憂慮缺乏新的衝撞,將讓臺灣產業缺少活力。

二○一六年,我們看到了全新格局的郭臺銘,但在臺灣,我們也期待能夠出現新的郭臺銘。

深度掌握產業脈動,更多行業研究報告敬請致電 021-34647873 

相關焦點

  • 劍指第2座11代液晶面板線 揭秘「鴻海的奇襲」
    ,鴻海、三星大戰一觸即發,韓國媒體以「鴻海的奇襲」頭版報導,網絡熱烈討論之際,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其實正搭乘私人飛機,飛往下一目的地——日本。  如今的鴻海帝國幾乎徵戰全球,從中國到印度,從墨西哥到捷克,甚至規畫回到美國生產,全球員工數高達一二五萬人,是目前員工數最多的製造工廠。全世界都已變成他的主戰場,這座「移動的城堡」抵達,必定會引起產業地震,日本媒體甚至創了「鴻海流」新詞彙,來形容郭臺銘的管理方式、行事作風,以及他徵戰全球的企圖心。
  • 擁群創、並夏普、赴美設廠,鴻海面板策略布局大拆解!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與美國總統川普相偕現身美國白宮,吸引了不少鎂光燈焦點。這也是面板產業供應鏈首度在非亞洲地區生根,更讓許多人好奇,郭董在打什麼算盤?另一方面,將時間拉長一點來看,從併購夏普開始,鴻海對於面板的布局動作頻頻,整體策略思考究竟是什麼?
  • 鴻海/群創的LTPS面板新路線
    蘋果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一如預期採用LTPS作為面板,而全球LTPS面板出貨量,不僅持續破億攀高,其龐大的需求量,也讓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全力建置自有的LTPS產線。路竹LTPS廠明年正式量產鴻海與旗下面板廠群創,於去年十一月在高雄路竹宣布,將合資建置的第六代LTPS面板產線終於有譜,雖然群創執行長段行建仍不願透露雙方在建廠資金的出資比例,只說明廠房是由群創提供,不過他仍然透露了該條LTPS的相關建置時間進度表,包括今年八月將進行設備進駐裝機、預計年底投入第一片玻璃基板,並將在明年第一季小量出貨。
  • 鴻海成功關鍵 靠這兩個人;鴻夏戀本周四可望揭曉 鴻海贏面較大
    《讀賣新聞》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鴻海是出價6500億日圓,其中5000億日圓投資夏普及其子公司,1000億日圓是向夏普的債權銀行買下夏普優先股,500億日圓是買下2012年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入股夏普10代廠SDP土地。
  • 鴻海、夏普4月2日正式籤約;郭臺銘:盼4年讓夏普轉盈
    整體觀察,鴻夏戀拍板定案,鴻海可藉此掌握夏普 6 大關鍵技術,除了透過夏普在高畫質液晶面板的低溫多晶矽LTPS(Low Temperature Poly Silicon)相關尖端液晶技術、進一步布局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技術外,鴻海可一手掌握包括中型液晶面板、多功能事務機(MFP)和機器人學(robotics)的企業解決方案、物聯網家電、車用和工業用電子組件,以及能源和太陽能等 6
  • 鴻海群創董座6月改選 王志超呼聲高
    王志超現為鴻海發展面板應用的K次集團主導人,若接下群創董座,未來可望集結鴻海集團內資源,衝刺面板布局。鴻海集團近期面板相關布局主導人選逐步浮現,外界預期,鴻海副總裁戴正吳若能進入夏普董事會,搭配王志超出任群創董座,未來鴻海集團面板「臺日聯機」陣容底定,有望促使群創與夏普在研發與生產的密切合作,開啟鴻海集團眼球革命的新時代。
  • 【外訊2】鴻海五大戰將站上攻擊線 對決三星
    「夏普曾經在LCDDriver(液晶顯示器驅動晶片)是世界第一;還有相機模組也是全球第一;我們現在正在發展AMOLED(主動式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的Driver,有信心也成為市場的第一。」
  • 鴻海五大戰將站上攻擊線 迎戰三星
    未來夏普可以憑藉面板與半導體事業積極轉型,更凸顯出劉揚偉日後在鴻海與夏普的重要性。垂直整合是鴻海在電子產業一路堅持的策略走向,但在鴻海的電子產業垂直整合拼圖裡,半導體卻是空白最多的領域。然而,當郭臺銘意識到IC設計是影響電子產品出貨與效能的重要關鍵,更重要的是,IC設計的毛利率動輒40%,遠高於鴻海的代工組裝本業7%毛利時,自然成為鴻海集團非投入不可的事業版圖。
  • 鴻海4K電視 向上挑戰120寸
    繼50寸電視成了市場主流規格後,鴻海今年除規劃升級推升最新的4K及智能電視外,並將挑戰民眾對大尺寸需求的極限,不排除會在臺推出鎖定頂級客層、世界最大全球唯一的120寸的4K產品,再與11屏3網2雲互相串聯支持,整合成家庭智能系統,以提升用戶的生活體驗。
  • 【產業動態】郭臺銘奇襲三星│鴻海、夏普擬砸2,250億 大陸設面板廠
    鴻海、夏普擬砸2,250億 大陸設面板廠根據日本媒體報導,鴻海與夏普考慮在大陸投資打造
  • 車載面板鴻海奪首個世界第一;鴻夏戀傳蘋果操刀
    主要是鴻海旗下的面板廠群創,發展IGZO技術已有一段時間,群創預計在下半年開始投產的8.6代廠中,導入IGZO與薄玻璃等新技術。如果再從旁支來看,夏普早在2009年就與大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CEC)集團合作,夏普除了將龜山工廠6代生產設備販賣給CEC集團旗下的中電熊貓外,夏普也與中電集團合作,共同在南京興建1座8.5代廠,並授與中電熊貓IGZO技術。
  • 鴻海娶夏普、韓廠怕了?三星/LG罕見攜手投資OLED公司
    「Kyulux」設立於2015年,獲得九州島大學等研發團隊歷時逾7年所研發的OLED相關專利的授權,而除了三星、LG之外,「Kyulux」也已從Japan DisplayInc(JDI)、JOLED(統合Sony、Panasonic OLED面板事業所成立的OLED面板研發/生產公司)以及風險基金等籌得15億日圓資金。
  • 美媒爆鴻海背後大麻煩更恐怖
    200億人民幣的金額相當龐大,對鴻海來說是不容易實現的目標,雄心勃勃的數字,不如說是重整員工士氣的手段。這次鴻海削減支出,並不全然是蘋果的問題,只有30%來自組裝iPhone的部門,剩下70%非iPhone部門也得承擔減支責任。高燦鳴在今年8月曾警告,全球科技業已烏雲罩頂。
  • 夏普只剩靠鴻海;高橋今飛深圳見郭董,鴻海仍期待圓滿結果
    黃日燦表示,購併不能不惜代價,現在談修成正果還早,沒有蓋棺前不能論定,不過對於整起購併案,一日數變像洗三溫暖,黃日燦認為,相關消息頻頻曝光是不利轉圜的關鍵。 他說:「2家公司的戀情,從牽手第1天就被攤在陽光下看,想親吻都很難,也是形成波折比較多的原因,臺日兩邊當事人都守不住嘴巴,也把媒體當成談判工具,對推動購併較為不利。」也讓這合併案,至今仍有變數。
  • 【反轉】鴻海未投資廣州面板廠,郭臺銘個人投資;狗年窄邊框手機滲透率已達35%;2019年電視面板75吋成主規讓客廳變電影院
    1.鴻海未投資廣州面板廠,郭臺銘個人投資;媒體報導,日本設備廠商尼康(Nikon)接獲鴻海集團通知,要求延後位在中國廣州的新液晶面板 廠的設備安裝。 鴻海今天公告表示,並未投資廣州10.5代面板廠。經濟日報8日報導,Nikon財務長岡昌志日前在法人說明會中透露,鴻海集團已要求延後廣州新液晶面板廠的設備安裝,雙方尚未討論需要延後多久及其他細節。鴻海今天透過公告針對報導提出說明,表示鴻海並未投資廣州10.5代面板廠。
  • 群創與鴻海的恩怨瓜葛
    2014年11月下旬,群創與大股東鴻海共同宣布,將斥資800億到900億元建置一條六代LTPS(低溫多晶矽)面板產線,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親自到高雄市路竹區站臺。郭臺銘話說得漂亮,該產線將可提供當地約3000多個工作機會,但是群創董事長段行建內心應該擔憂的卻是:「公司營運好不容易擺脫之前虧損的窘境,現在卻要大舉投入不擅長的領域,技術跟資金要從哪來?」
  • 富士康系列深度一:富士康與鴻海的千絲萬縷
    (四)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項目將幫助本公司進行產線邊緣層數據收集、倉儲搬運設備的全自動化、無人工廠及機器人等所需設備的改造升級。該項目將通過本公司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及高效能運算的持續投入,從而建立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設備間相連、數據實時處理的智能化無人工廠。(五) 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項目將研發以5G為連網技術的5G 物聯網智能工廠解決方案。
  • 郭臺銘不放手 傳鴻海提案買夏普2000億日圓優先股;夏普、INCJ出資金額談不攏 郭臺銘赴日搶親夏普
    郭臺銘去年底參加與夏普合資的日本大阪堺10代廠SDP(Sakai Display Products)望年會時表示,給他2年時間,可想辦法把夏普本社財務打平,第3年可開始賺錢。郭臺銘說,問題不是大阪堺10代廠SDP,也不是夏普本社,而是日本官方與民間投資的產業革新機構,他們擔心技術外流,因此阻擋。
  • 郭臺銘:鴻海將把天津/深圳部分產線遷回!47家臺商返臺帶回投資2千億元
    如果僅從智慧型手機客戶群體來看,鴻海主要客戶為蘋果和國產安卓手機品牌,但整體來看,鴻海旗下富士康的手機代工業務都是依託蘋果來支撐。要做臺灣科技導董事長:把天津、深圳部分產線遷至臺灣高雄 據郭臺銘這接受《天下雜誌》採訪時表示,「現在臺灣臺商回流,我必須要講,是個平庸式的回流。從經濟學上叫比較利益。就是今天我回來,有沒有比較好、比較便宜?但要是我今天當選了,因為我已經不是一個公司董事長,我是整個臺灣的總統,也就是臺灣科技島董事長。」
  • 鴻海併購夏普:郭臺銘的現實能否如理想豐滿?
    62.4億美元收購提議,至此,一直期待併購夏普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終於如願以償。首先是有利於鴻海旗下的富士康拿到下一代蘋果iPhone的訂單和提升利潤率。業內知道,富士康一直是蘋果公司iPhone和其他設備的最大組裝廠商(代工),且貢獻了富士康近一半的營收,而夏普生產顯示面板,是蘋果的一大供應商,併購後的富士康會在利潤率上擁有更大話語權,進而間接提升富士康的利潤率(富士康目前的利潤率僅有微薄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