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自 蕎豆 neets小報,侵刪
周日追完大結局已經過零點了,然而情緒起了完全沒法入睡,便轉頭聽了一夜的伍佰。
《想見你》算是這個冬天最用心追的一部劇吧,真情實感地為那段燒腦又甜虐的愛情故事心碎流淚。
所以打算第三次在這裡安利《想見你》。信我,真的好看,不信我,26萬人評價後仍有9.2的高分,劇集質量真的硬。
《想見你》
Someday or One Day
對於這部劇的喜歡,個人更側重劇情設計的部分,而非偶像劇的浪漫部分。非線性敘事加雙魂穿設定的精心布局,讓原本單調的情節呈現出一個莫比烏斯環式的愛情,這是《想見你》最出色的一個點。
很喜歡編劇們把原本相思的故事改寫成一次解謎,很喜歡他們把「陳韻如之死」作為推理的小結局來完成一場救贖。
《想見你》的影片推薦,想必大家看了不少了,這裡就不贅述那些偶像情節和推理部分的內容,就單純聊聊李和黃之外的幾個配角的故事。
01 我愛的人,不是我的愛人
看見你的聲音陳零九 - 看見你的聲音
1998年,莫俊傑是個17歲的高中男孩。因為先天失聰,莫總戴著助聽器。小時候的他,因為戴助聽器被視作異類,被人嘲笑,遭人冷落,有點孤僻。
比起熱鬧,他更愛獨處。有時候,他會摘掉助聽器,用手捂住耳朵,仿佛這個世界被靜音了。
被靜音的世界像是一部默片,可以自己去腦補對白,根據人們的口型和情緒猜他們的對話,這是他私藏的一點小樂趣。
突然有一天,這個高高的黑髮男孩情竇初開了。他愛上了一個喜歡戴著耳機的女孩陳韻如,在好友李子維的幫助下,他們三人成了好友。
一起翹課,一起發呆,一起侃天。李子維不在的時候,莫俊傑才慶幸地能有和陳韻如獨處的時間,然而他只是害羞地摸後腦勺,用炙熱的眼神看陳韻如的側臉。
平素待人,莫俊傑十分溫柔,到了陳韻如這裡,他不自覺地散發著十二分的溫柔。
他喜歡陳韻如的孤獨,喜歡她應對生活的方式,喜歡她內心深處的那片小宇宙,然而他不出聲的喜歡,等候來的是陳韻如一而再的被傷害。
看著陳韻如告白被拒,眼睜睜看著她變成了另一個人,白色襯衫的莫俊傑只是干著急。他不知道如何表達心意,也不知道怎麼張開自己小天使的翅膀呵護愛的那個人。
陳韻如絕望死亡的那刻,莫俊傑的心也死了,他滿是自責和愧疚。他的入獄,可以理解為成全陳韻如「不能自殺,不想別人憐憫自己」的遺願,這都什麼絕美暗戀啊,真的爆哭。
為了喜歡的人死後不被人說軟弱,心甘情願去背負七年的牢獄之災,甚至面對摯友始終都是隻字不提。
出獄的那天,他和李子維喝大了,而後絕望地站在了同一個陽臺一躍而下。那一刻,我心碎的聲音大過了李子維的哭喊聲。
興許有朋友說,後來不是結局扭轉了嘛,莫俊傑會和陳韻如在一起的吧。可能我想法比較負面吧,面對被喜歡,陳韻如只是一份感激,越是相似的兩個人,越是沒法享受親密關係。
莫俊傑能走出自責的困境,能和陳韻如繼續做朋友就足夠了,更何況莫俊傑應該會在臺南陪著年邁的奶奶開店,陳韻如為了不和年輕貌美的黃雨萱撞臉應該會選擇離開吧(手動滑稽
02 所有的事物就該停留在最美的那刻
高智商變態殺手這一卦的角色我很喜歡,也是本格派推理裡常見的兇手。謝芝齊如果好好打磨一下,應該可以是一個聽古典樂、頗為考究的多層次殺手。
奈何《想見你》的主線是愛情,倘若這是部叫《想殺你》的推理劇,至少謝芝齊的作案手段應該更豐富精彩,至少不僅僅局限於用溴乙酸乙酯(其實此處有bug,溴乙酸乙酯的安全製備對環境要求極高,謝芝齊不具備製毒的外在條件。
用推理來包裝敘事算不上什麼創新,偵探小說有一個亞類型就叫「日常推理」。在青崎有吾筆下,幾個中學生逛廟會,看到攤位上找的零錢都是硬幣都能構造一個推理故事。
聊遠了,說回謝芝齊。他是個心理醫師,精通化學,堪稱完美的兇手,然而劇中的他殺人都不太成功,至少不算美觀,就沒啥好分析的。
原本的謝芝齊和他哥哥謝宗儒算不上壞人,只是有些心理疾病(猜想是家族遺傳),輕微臆想症加暴力傾向。壞就壞在那場穿越,謝芝齊穿越到親哥身體裡教自己殺人的情節當真是病到了極致。
此舉直接刺激了謝宗儒的精神分裂,此處也為謝芝齊當心理醫師做下鋪墊:一方面是對哥哥心存愧疚,另一方面則是想學醫自救。
有一點要提一下,這對兄弟倆和莫俊傑一樣,都深沉地愛慕著沉默寡言的陳韻如。只是兩人的愛太過病態,一個用相機偷拍,另一個直接想把陳韻如做成標本變成自己的。
有意思的是,謝芝齊為了標本是完美的,特意要等待陳韻如的靈魂回來,要她心甘情願地配合,才實施他的計劃。
哎,本可以展開一段殺手病態美學的故事,可惜他是個配角,只能在夢裡為他加戲了。最慘的是,大陸公映的版本還刪減了他虐貓以及自慰的鏡頭。
本來戲份就很少了,還被刪。提到刪減,就真的來氣,刪謝芝齊就算了,賊離譜的是,王詮勝和黃雨萱兩個特重要的接吻鏡頭也給刪了???
高中生接個吻怎麼了,我一度懷疑某些SC人員是不是和謝一樣也有些心理問題,搞不好有之過而無不及……
聊莫俊傑的故事是想講暗戀者的困境,聊謝芝齊則是想借他表達一些對故事邏輯不完美的惋惜。當然,《想見你》本身的完成度很ok,只是出於偵探推理愛好者立場的一些挑刺。
03 當我年輕時
我想成為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
逃孫盛希 - 逃
陳韻如在大結局前的那周引發熱議,大家抱怨她的黑化,罵她心機婊,就像《性教育》第二季結尾時那個作梗男女主戀情的輪椅男,被罵的一文不值。
對此,想借同為推理題材的《冰菓》裡的一句臺詞:不要輕率地評判他人,否則便容易犯下傲慢之罪。
只是因為編劇給的定位是配角,所以他們就該識相地走開嗎。《性教育》裡的輪椅男第一次見奧蒂斯是在派對上,奧蒂斯喝得酩酊大醉,滿口胡話地傷害著他愛的和愛他的人。
換作是你,你怎麼願意讓自己喜歡的人再次去面對這樣一個糟糕的男人,陳韻如雖說情感上不同,但作為配角的命運是相似的。
憑什麼要把自己喜歡的人拱手相讓,憑什麼所有人要對我冷漠相加,愛而不得已經很可憐了,為什麼還要被一群不相干的人指指點點,配角也有當主角的夢啊。
陳韻如被魂穿前的那一天,她被關在小黑屋裡度過了十幾集,她像看直播一樣看到了男神對自己的溫柔,看到了身邊朋友的善意,這世界久違的暖意讓她在夢裡流淚。
倘若沒有見過陽光,本可以忍受黑暗。如今忍受不了黑暗的陳韻如耍點心機,模仿女主又有什麼錯呢?
想通過努力,享受片刻「得到」的滋味,卻被愛的人毫不留情地拆穿。累了卸下偽裝後,更是被家人同學齊齊厭惡,要有多強的心理素質才能應付這接二連三的噩夢,別忘了,陳韻如才只是個十八歲的高中生呀。
黃雨萱和李子維的愛情讓人感受著情感在面對時空時遭遇的無力感,陳韻如則是拋出更現實的命題。不被周圍人認同的無力感,又該如何應對呢。
小標題的那句「當我年輕時,我想成為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是《瑪麗和馬克思》裡一句臺詞。那是我最愛的一部動畫片,它的故事和孤獨解答了我很多關於自卑的問題,希望它也能在某些時刻照亮你。
我們熱議大結局的曖昧,感慨彩蛋結局的暖心時,短暫地忘記了上周末的小高潮。99年的小年夜究竟是誰殺了陳韻如,這是劇中推理邏輯的一個結局。
被喜歡的人否定,乃至被自己否定,一個叫陳韻如的女孩決定去死。她和藍色的王詮勝一樣選擇了自殺,只不過陳韻如被救了回來,愛慕同性的王詮勝永遠昏迷在藍色的海水裡。
借這樣一個被刪的角色和一個被救贖的角色,不難看到創作者的心意和作品的厚度。「莫比烏斯」式的愛情是主線,偵探推理是敘事手段,最終的落筆放在了配角們的心理健康上。
一部偶像劇做到這份上,當真足夠了。其實,在「想見你」這句愛情心語蘇到你的時候,這部劇就已經完成了它想做的事。
我渴望能見你一面 / 但請你記得 / 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 / 這不是因為驕傲 / 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 / 而是因為 / 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 / 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越洋情書》
這是西蒙·波伏娃在《越洋情書》中的一首詩,李子維摘了最後兩句刻在了他們莫比烏斯環的對戒上,也是男女主跨時空對話的關鍵。
害,真羨慕這種愛情。別人的愛情還在對抗現實挑戰婚姻呢,他們有點獨孤求敗的意思,要去同時空悖論打交道。
要我說,黃雨萱就是作,他娘的居然要為了去上海工作和李子維分手(雖然不分手沒法觸發空難,不空難就不能穿越……
但倘若我能有李子維這樣一個完美的男人,保證乖乖呆家裡享受居家隔離。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子維不早朝,嘻嘻。
文轉自 蕎豆 neets小報,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