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一直以來大家都十分熱衷於研究清朝歷史。順治皇帝,是大清入關以來的第一位皇帝,關於順治帝的生平一直都存有爭議,一種說法是順治帝在二十三歲的時候因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出家做了和尚;另一種說法是順治帝是因病而亡。
小編今天給大家講的並不是順治帝,而是順治帝的兒子。順治一共有八個兒子,最出名的就是他的三兒子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玄燁在八歲的時候生過一場天花,差點就一命嗚呼,後來年幼的玄燁挺了過來,被順治皇帝和孝莊選中做了康熙帝。至於順治其他的幾個兒子名氣並不高,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順治帝的二兒子福全。
福全雖是順治帝的二兒子,但是順治的大兒子早早夭折,所以福全在兄弟們中算是最大的了。福全還是很善於帶兵打仗的,康熙即位後,徵討葛爾丹,命福全為撫遠大將軍,讓葛爾丹元氣大傷,但是最後卻因為「主動撤兵」而被問罪,罰奉三年,並不再議政。在福全生命彌留之際,康熙親自前往府中探望,康熙走後,福全就說出了:「我可以走了。」
順治的長子是牛鈕,但是早早的夭折,前文我也提到過,作為二兒子的福全其實就成為了順治的長子。順治從心裡還是喜歡福全多一些的,在福全年幼時,順治曾問他:「你的志向是什麼?」福全的回答是「願為賢王!」,這句話說到了順治的心坎裡,順治其實心思根本不在皇權上,自己兒子的這句話更像是自己心中的聲音。正是父子兩人的這種默契,也讓順治更喜歡福全多一些。
史書記載,順治帝二十三歲駕崩,當時的福全九歲,玄燁八歲,兩人年齡相差不大,但是玄燁已經患過天花,所以選中了玄燁繼承皇位,史稱康熙皇帝。福全被封為裕親王。
康熙即位時,內憂外患,首先要解決的幾個問題就是,內部鰲拜幹政野心越來越大,三藩勢力亦已到了朝廷不可控的地步;外部葛爾丹勾結沙皇不斷在邊境挑起事端。剛剛做上皇帝的康熙自身都有些難保,好在康熙在孝莊太后以及其他輔政大臣的幫助下,將內憂都紛紛的解決了。
康熙親政後,一直想保持「兄友弟恭」的好形象,對福全一直非常尊重,當時的太后(孝惠章皇后)是二人的嫡母,康熙和福全經常想約共同照顧太后,在太后居住的寧壽宮,兄弟二人經常碰面,建立了很深的情誼。
康熙一直保持著一個和善待人的好形象,對自己的兄長福泉一直也是十分的尊重,當時的太后是孝惠章皇后,她是玄燁和福全的嫡母,所以即使在玄燁當了皇帝後也是經常和福全相約一起去看望太后,在寧壽宮也就是太后的住所,兩人碰面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在這個細節上我們不難看出,兩個人的感情還是不錯的,也比較符合康熙一直以來所展現的形象。
在康熙27年,康熙已經徹底解決內憂的情況下,這個時候的康熙已經開始準備討伐葛爾丹。對於統率的人選,康熙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兄長,驍勇善戰的福全。
康熙決定出兵十五萬,任命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統領將士們徵討葛爾丹。福全不負眾望,領命後隨即準備出兵戰略。福全為了穩定葛爾丹,先是派人給葛爾丹送去了牛羊布匹等物,以示友好。葛爾丹果然中計,放鬆了警惕葛爾丹認為,康熙不會這麼快就來攻打自己,但是這次葛爾丹失算了。福全在等到蒙古援軍全部到位後,正式打響了對葛爾丹的圍剿之戰,並大獲全勝。
清軍在戰場上的捷報頻傳,讓在北京的康熙頓時信心倍增,下令前線福全不惜一切代價勢必要全殲葛爾丹殘餘部隊。當這道聖旨傳到前線之時,葛爾丹已經領兵逃出了清朝北部邊境。因此,福全下令收兵,不在追趕。得知此消息的康熙大為震怒,認為福全這是「竊戰失勇、貽誤戰機」,要治福全的罪。
回到京城的福全找到康熙領罪,康熙本想革了他的爵位。但是考慮到福全打敗葛爾丹事實,功不可沒,再加上隨軍大阿哥胤褆的求情。最終只是罰了福全三年的俸祿,並剝奪了福全議政的資格。
這件事對於福全來說還是挺冤的,本身這場仗打得就不輕鬆,雖獲得了勝利,但是清軍損失也是極為慘重的,福全何嘗不想一舉殲滅葛爾丹呢?但是隨軍出徵的人裡面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康熙的大阿哥胤褆,福全明白,這是康熙派來鍍金的,萬不可讓胤褆有危險,一旦大阿哥出了什麼事,那福全可真是犯了大罪了。至於康熙處罰自己這件事,福全心裡很明白。隨著國力的不斷強盛,政局的穩定,再加上自己和康熙兩人的年齡不斷增大,也都有了自己的勢力,福全自己知道自己沒有任何野心,但是康熙是不是也這樣想呢?罰奉三年是小事,至於取消議政的權利這件事,兩個人也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這樣對兩個人來說其實是最好的結果。
所以當康熙給福全治罪的時候,福全也是毫無怨言,只說出了四個字:」我復何言!「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沒有什麼好解釋的。後來康熙御駕親徵之時,福全也再次陪同,這次康熙大獲全勝,葛爾丹被逼自殺身亡。這件事情也隨著康熙的大勝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自此以後,福全再也不過問政事,全心全意的做起了賢王,除了進宮給太后請安,再不進入皇宮。時光匆匆,轉眼間十五年過去了,時年五十歲的福全病重,走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這是康熙四十二年的秋天,康熙正準備出巡,聽聞福全病重的消息後,親自來到了裕親王府進行探望,兩兄弟相見,福全淚流滿面。康熙看著福全此番模樣,也不禁感慨萬千,也留下了眼淚,動情的說道:」你與朕手足情深,你若離去,朕將再無兄長。「
康熙離開裕親王府後,福全心裡十分坦然,他知道,康熙和自己的兄弟感情是真摯的,康熙沒有在意自己的身份,於是對自己床邊的兒子安心的說到:」我可以走了。「10天後,福全辭世。此時的康熙遠在塞外,聽聞此訊後,康熙大為傷感,派遣所有皇子先行起身回京,為福全處理後事,康熙隨後亦起身回京,回京後的康熙封福全的兒子保泰繼承父親的裕親王爵位。
結語:福全和玄燁兩兄弟的感情還是很真摯的,福全為了康熙皇位的穩定也是做了很多的努力。福全雖無心爭奪皇位,但是作為皇帝的康熙,不得不多方考慮。在古代很多謀反之人,一開始也並沒有謀反之心的,只是隨著權利的不斷增加,再加上身邊人的慫恿,才會做出謀反的決定,所以康熙就算是為了兄弟的感情也不得不防患於未然。其實,這樣的結果對於兩兄弟來說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