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光》:解讀喜劇大師卓別林式愛情背後的人文主義

2020-07-24 嘮嘮豆

文|嘮嘮豆

說到《城市之光腦海中第一閃過的關鍵詞便是喜劇界的電影大師:卓別林。他在熒幕上所為觀者所呈現的頭戴破禮帽、腳蹬大頭鞋、手拿細拐杖的滑稽的漢夏爾洛形象,給觀者帶來了無窮的歡樂。使得漢夏爾洛成為卓別林電影中最不可替換的人物符號。

而《城市之光》也是卓別林電影的一次全新的嘗試。在《城市之光》中,卓別林巧妙的把劇作空間造型、人物獨特的動作符號和對社會的映射以及自己對人文主義理想的憧憬緊密的編織在一起。《城市之光》的橫空出世使早期的美國電影擁有了豐厚的藝術底蘊。

《城市之光》作為美國默片喜劇電影黃金時代的經典代表作之一,正是卓別林對人物塑造的精準把控,使觀者在觀影過程中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以一股無形的力量觸碰到觀者最柔軟的地方。

《城市之光》:解讀喜劇大師卓別林式愛情背後的人文主義

影片故事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交織在一起的兩個故事:流浪漢與賣花女奇幻浪漫的愛情羅曼史以及流浪漢與百萬富翁滑稽有趣的鬧劇。

兩個故事獨有的戲劇張力使《城市之光》的主題底蘊富有了極具張力的思想性。卓別林所關注的視角不僅僅是單獨的資本主義的體制,還將影片的主題討論重心上升到了對畸形社會的討論。

整部電影中,電影大師卓別林憑藉自己對電影獨特的藝術理解使《城市之光》在電影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城市之光》的劇作中展現的卓別林式獨到的人文關懷與人文主義是美國人文輸出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挖掘的精神財富。

《城市之光》:解讀喜劇大師卓別林式愛情背後的人文主義

但如果僅僅將卓別林的電影藝術造詣放在滑稽、博人一笑的討論層面便使卓別林的電影缺失最重要的藝術底蘊。在默片喜劇電影的黃金浪潮中,卓別林既是銀幕上具有臉譜化的丑角,也是一個對社會有著獨到見解的藝術家、思想家。

《城市之光》作為卓別林無聲愛情喜劇的典禮,整部影片在劇情的劇作設計以及電影向觀者所呈現出的人道主義精神在世界電影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這部讓愛因斯坦潸然淚下的影片擁有著十分強悍的震懾力,讓觀者在悲喜交加的觀影狀態下真正領悟默片的電影魅力,感知「此處無聲勝有聲」所帶來的藝術層面的強烈的精神觸動與震撼。因此,今天我將和觀者一同重新回顧這部卓氏愛情喜劇的同時,也淺陋剖析這部電影背後導演在銀幕上流露出來的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城市之光》:解讀喜劇大師卓別林式愛情背後的人文主義

01 影片臉譜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卓氏的心理世界出發,向觀者展示對人文主義的獨到關懷

夏爾洛這一頭戴圓頂帽,留著一撮山羊鬍,腳踏一雙特大號皮鞋、滑稽的走路姿勢臉譜化的人物造型是卓別林電影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不論是《摩登時代》中精神錯亂的機械奴隸還是《城市之光》中獲得愛情的夏爾洛。

卓氏總是以夏爾洛的角度來審視社會中那些無形的條款準則。夏爾洛的心理世界被卓別林完全暴露在螢屏之上。他總是孤零零的出現在歡樂的人群之中,沒有人會關注到渺小的夏爾洛,他心裡最寶貴的東西總會被現實殘忍的摧毀,但就是這樣渺小悲憫的夏爾洛形象卻有著像野草般對生活樂觀態度。

即使現實中有很多陰霾但他總是能站在向陽的地方,給觀者帶來最大的精神溫暖與生命慰藉。除此之外,夏爾洛這一人物造型最大的象徵符號就是他的笑容,這一人物本身所帶有的符號傳達給觀者的是一種「苦中作樂」。

這樣的象徵符號是比淚水更容易激發出苦楚與無奈進而將導演對社會對現實獨到的感知與看法通過夏爾洛這一性格對立的象徵符號所具備的人物悲劇傳達給觀者。但是《城市之光》中夏爾洛並不是一味的消極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觀者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個面對生活悲劇時卻時刻樂觀、充分倔強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現了一個弱小卻倔強的身軀與殘酷的現實之間的鬥爭與衝突。

使觀者在觀賞《城市之光》的同時也相應的受到心理的洗禮,收穫滿滿的正能量。夏爾洛這一人物在卓別林個性化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基礎之上,將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與喜劇劇作巧妙結合,使世界電影裡程碑上第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造型活躍在熒幕之上。

《城市之光》:解讀喜劇大師卓別林式愛情背後的人文主義

02 導演以人物視角作為影片的劇作表達手法,使觀者看到影像背後的獨特的主題立意

在電影劇作中喜劇電影片的藝術表現手法常常分為以下幾點:首先是過分渲染本身並不具備喜劇元素的事物,使自然事物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曲解與變形進而達到強烈的對比感,使觀者在對比中感知導演意圖。

其次通過對丑角的塑造與嘲笑進而達到對生命,對精神價值的終極肯定,從而以一種諷刺的喜劇形式使影片上升到藝術層面。

而在《城市之光》中,卓別林便用這兩種喜劇方式來展示了自己對社會對世界的看法,以流浪漢夏爾洛的視角看世界,透過他單純的想法與善良的舉動展現自己獨到的世界觀。

其中《城市之光》中的表現手法也是十分具有導演個人的影像色彩。1931年的美國影壇已經正式進入有聲電影時代,但在1931年橫空出世的《城市之光》中,卓別林仍然堅持用無聲電影的影像方式將故事呈現在螢屏之上。

《城市之光》堅持運用這樣的視聽裝修方案並不是固步自封的表現。卓別林曾表示自己在《城市之光》中仍然堅持使用默片的視聽裝修方案是因為無聲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比有聲電影更加能凸顯一些細節,更加能精準的捕捉到演員的微表情,使觀者更加能揣摩人物的心理波動。

例如在《城市之光》中,夏爾洛的一開始便帶著「誇張」的標籤呈現在了觀眾面前,不論是戲劇設計方面的誇張感還是人物造型方面的誇張設計都使《城市之光》攜帶者一種前所未有的獨到的影像風格。

在我看來這正是《城市之光》整部影片最考驗導演功力的層面之一。卓別林巧妙的將這些誇張感十足的喜劇元素與生活真實相結合。使整部影片的影像表達基於生活也凌駕於生活之上,將生活戲劇無限放大的同時卻不失生活真實性。

《城市之光》:解讀喜劇大師卓別林式愛情背後的人文主義

03 導演將多元化的主題立意呈現,使喜劇電影具有深層次的藝術底蘊

其次《城市之光》的主題立意也使整部影片上升到了無限的藝術層面。

在《城市之光》中,卓別林導演通過對極度不公的社會制度,或者是存在於社會邊緣黑暗落後的社會現象的揭露,極大化的諷刺使觀者在觀影過程中達到娛樂的目的的同時,也使觀者輕而易舉的便感悟到了電影中導演想要傳遞或者表達的某種藝術信號,進而使影片無形之中便上升到了藝術層面。

卓別林曾在他的自傳中提到:「《城市之光》來自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丑,由於在馬戲場上出了事故而雙目失明。他有一個小女兒,是一個多病和神經質的孩子,他出院時,醫生囑咐他不要讓女兒知道他已經失明,應當等她身體強健了再告訴她,因為怕她受不了刺激。

後來小丑那樣跌跌撞撞,把小姑娘招得哈哈大笑。但是,我覺得這情節太令人傷感了。於是,小丑的故事就成為了《城市之光》的創作源頭。」和卓別林以往的電影主題立意相同,《城市之光》的故事情節以流浪漢、買花女和大富翁三人之間圍繞展開。

流浪漢樂於助人和出於社會邊緣無奈的掙扎、買花女的善良以及對新生活的嚮往與渴望和大富翁所處在的階級爆發出來的紙醉金迷。卓別林巧妙的藉助三個人物獨有的社會地位使影片呈現出極具反差的兩種生活狀態,折射出當時社會詬病的同時也高調歌頌了人間珍貴的真善美,也是這種可貴的精神使城市煥然生機,是真正的城市之光。

除此之外,卓別林在《城市之光》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活悲劇,以喜劇的方式充分的向觀者展示了美國社會階層的生活,在刻畫社會邊緣人物的同時充分表達了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

《城市之光》:解讀喜劇大師卓別林式愛情背後的人文主義

相信許多觀者在看完《城市之光》之後都會認為整部電影是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大多人都會把卓別林的電影當做負面的樣本去認識西方社會。但很少人會注意到《城市之光》所呈現的其實是真實的社會狀態與真實的人文情感。

在我看來這也是我國喜劇電影人必須領悟的:喜劇不僅僅的過分極端的誇張與無限的放大,有時真實客觀的反應反而更會使影片的的藝術層面錦上添花。

相關焦點

  • 《城市之光》:喜劇大師卓別林式愛情背後的人文主義
    文|三斤談娛樂說到《城市之光腦海中第一閃過的關鍵詞便是喜劇界的電影大師:卓別林。他在熒幕上所為觀者所呈現的頭戴破禮帽、腳蹬大頭鞋、手拿細拐杖的滑稽的漢夏爾洛形象,給觀者帶來了無窮的歡樂。使得漢夏爾洛成為卓別林電影中最不可替換的人物符號。而《城市之光》也是卓別林電影的一次全新的嘗試。
  • 喜劇大師卓別林與《城市之光》
    ,深度賞析喜劇大師卓別林的經典巨作《城市之光》!魏兵:各位老師好,今晚八點將由我們美麗多才的小愛老師為大家講解卓別林與他的《城市之光》,歡迎各位老師積極參與,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和小愛老師交流互動! 小愛:謝謝魏兵編劇。大家好,我是小愛,很高興今天與魏兵老師一起,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對於喜劇、對於卓別林的粗陋想法,也想藉機與各位老師分享我對一下《城市之光》這部影片的觀感。
  • 《城市之光》:卓別林萬歲!
    ,卻有以那紳士與淑女的浪漫,悲與喜絕佳的契合,《城市之光》用人性展現著最美之光。——夢裡詩書」  《城市之光》是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於1931年自導自演的一部無聲影片,卓別林的每一步電影其實乍看相同,但其實都是不同的,卓別林之所以能被世人稱為喜劇大師並在今日仍舊被視為經典最重要的原因個人惹味就是他在看似荒誕的喜劇中,展露以底層人民的辛酸,而《城市之光》也正是這樣的一部佳作。
  • 城市之光——關於希望
    不同社會制度下有不同的經典愛情故事,在封建社會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在資本主義社會有城市之光。他們都是這個城市的下層人民,但這個城市裡最美好的事物就是這對戀人的真摯的愛情。這才是真正的城市之光。無聲電影也獨具特色,雖然這是當時電影業的共同格局,但這部城市之光仿佛就是為無聲所生,也因為無聲才避免了對話對卓別林高超演技的破壞。此時無聲勝有聲.....無需語言的修飾,一樣的讓人浮想翩翩,也因此卓卓別林的電影避免語言本身的隔閡而被全世界人們所津津樂道。
  • 《城市之光》卓別林式的愛情,荒誕中的浪漫
    這樣的一個很滑稽的角色,總覺得他是不會擁有奢侈的愛情的。但是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愛情被卓別林刻畫的極盡波折又不乏浪漫,一個被生活壓力所壓迫的人又懷揣著一顆熾熱的心,打動了觀眾心底最柔軟的那一部分。這部上映於1931年的《城市之光》,由卓別林編劇、導演、作曲兼主演,上映在有聲片風潮已然席捲好萊塢的時代,是喜劇大師卓別林的第74部影片,也是他的最後一部無聲影片,這部共耗25萬餘米膠片的電影,完美地展現了卓別林平衡喜劇和悲劇元素的天才,也象徵著卓別林電影藝術的最高成就。
  • 卓別林默片《城市之光》配爵士樂 打開藝術之門
    晨報訊 (記者 李澄)明晚,京城頂級爵士樂隊夏佳三重奏將在中山公園音樂堂呈現立體、好玩的「卓別林《城市之光》——看電影聽爵士音樂會」,這也是「打開藝術之門」系列演出中的一場。在這場演出中,現場將大屏幕放映喜劇大師卓別林的電影《城市之光》膠片,片長約87分鐘。
  • 《城市之光》——卓別林
    在開頭先借用一下愛因斯坦的話:我是大師因為沒人能理解我,你是大師是因為所有人都能理解你。最近也看了一些憨豆先生的作品,二者各特色,不過相比較而言我認為還是卓別林的電影更加出色。首先在表演方面,艾金森的風格更加突出,喜劇色彩更加濃厚,不過有時候就顯得過於刻意了一點,設計感(hhh)略強。
  • 一位喜劇演員的誕生,中國能有幾人稱得上是「喜劇大師」?
    查理·卓別林絕對夠得上偉大的喜劇演員,他的《淘金記》、《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城市之光 》等全是傳世的經典喜劇作品,他所塑造的大多數人物形象詼諧幽默富有同情心,他既是表演者更是創作者,他是有思想的逗你笑的人,然而笑過之後你必須陷入思考,他的動作看似滑稽可笑背後卻深藏著對社會現實的嚴肅拷問,這就是一位真正喜劇演員的偉大之處。
  • 經典重溫 ° 笑中帶淚的卓別林喜劇電影《城市之光》.
    如果沒有卓別林的喜劇電影,這個世界上會少了很多歡笑。「悲劇的最高境界是喜劇,喜劇的最高境界是悲劇」。卓別林的電影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卓別林經典影片《城市之光》-片段《城市之光》是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片,但同時也是他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電影。
  • 城市之光:很輕的電影和很重的人生——熊貓媽媽
    可作為默片時代最傑出的大師,卓別林並沒有繳械投降。在有聲片席捲全球的第三個年頭,他一意孤行地創作了《城市之光》,儘管這個決定在當時看起來是那麼的任性和不識時務。可直到大半個世紀過去,這個世界卻依舊沉浸在卓別林和他的《城市之光》中無法自拔。這個擁有魔力的小流浪漢自始至終沒有一句臺詞,卻讓每個有幸遇見他的觀眾們學會了閱讀畫面、閱讀表情、告訴他們該怎樣傾聽影像所帶來的無聲的語言。
  • 《城市之光》跟卓別林其他作品有什麼不同嗎?
    《城市之光》是卓別林大師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默片!該片是卓別林的第74部作品,影片講述了一個流浪漢跟一個賣花女的愛情故事。通過影片,揭示了當時美國嚴重的經濟危機,將現實的情況融入到電影當中去!這部作品,是卓別林所有作品裡面,拍攝周期耗時最長的,從1927年12月31日開機到1931年1月22日完成,歷時三年才拍攝完成,我們不難發現,卓別林對於這部影片的要求之高,在拍攝過程中,有一個邂逅賣花女的鏡頭,單獨的這樣一個鏡頭,卓別林拍了342遍,最終成片的採用率僅為0.95%,如果高的要求,可能卓別林自己本身也或多或少意識到,這個可能是自己的最後一部作品,所以要求特別的嚴苛吧!
  • 《城市之光》影評:幽默中不乏真理 希望在光明就在
    《城市之光》是一部多年的老片子了。一次偶然,又看了一遍這部影片,實事求是地講,感覺還真的不同於以往。電影由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無聲影片,講述了一個流浪漢與賣花女的愛情故事,是一部喜劇片。整體布局合理,構思精巧。
  • 從《新喜劇之王》解讀喜劇片的喜劇外殼和悲劇內核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個觀點也早就被業內業外的人所接受,可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理解這個觀點呢?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從《新喜劇之王》入手,分析喜劇片的喜劇外殼和悲劇內核,回答三個問題:1.《新喜劇之王》真的一無是處嗎?2.喜劇片憑藉什麼讓我們發笑?
  • 以《城市之光》為例,淺析卓別林電影的藝術特色及思想魅力
    周星馳曾說,喜劇的本質是悲劇。《城市之光》正是以喜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工業時代及經濟危機下人們的悲慘生活,以及時代變革下對人性的反思與救贖。一、電影《城市之光》,卓別林採用了「開放式」戲劇結構和遊刃有餘的細節處理方式,從而使這部電影成為無聲電影藝術的集大成者。《城市之光》拍攝時,電影業歷經30多年的發展,業已邁入有聲電影時代。
  •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是什麼照亮了一座城市的光
    文/夢裡詩書《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是一部真正深諳於原著的作者電影,極高的劇情完成度使其不僅敘事緊湊流暢,同樣電影也用以暴制暴的社會問題構建了尤為發人深省的內核
  • 莎士比亞|悲喜劇中的人性之光
    作為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亞對人性的認識與獨到理解總是給我們以啟迪,這是他是對人類兩種命運走向的總結,有歷史的深刻、哲學的思辨、政治的機謀、心理學的洞察、詩人的浪漫。莎士比亞的喜劇包括詩意盎然的《仲夏夜之夢》、懲惡揚善的《威尼斯商人》、反映市民生活風俗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宣揚貞潔愛情的《無事生非》和歌頌愛情又探討人性的《第十二夜》等。
  • 《城市之光》的背後:打造平凡英雄的"騎士之路"
    ——《蝙蝠俠:黑暗騎士》在採訪《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導演徐紀周時,這位北京老鐵對我們說:「在做這個劇本的時候,我就是一遍遍聽著《黑暗騎士》的配樂完成的這個故事。」但另一方面,「心理罪」系列區別於同類型作品的特點,是以儀式化的犯罪現場,兇殘的犯罪手法來先聲奪人,電影版能否還原原著中的案件尺度和故事走向,也一直是粉絲們擔心的。
  • 星際之光和揚升大師之光
    所以國際黃金時代團隊與日本準備轉變團隊於每個月農曆14、15號晚間10點舉辦 < 揚升大師之光及星系之光遠距療愈 > 來進行內在轉化及療愈,歡迎大家參與。昴宿星之光:在我們生活中顯化和諧的靈魂層面的愛情關係,療愈破碎的心和與自愛有關的所有傷口SIRIUS: Brings joy andhappiness in our life, erases karma through forgiveness and self-forgiveness天狼星之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快樂和幸福,通過寬恕和自我寬恕來消除業力
  • 「大師之光」青年編劇班開班 《包青天》編劇主講
    「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活動現場1905電影網訊 由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舉辦的第五期「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9月21日正式開班,兩百名國內年輕編劇與五位導師相聚於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雪野旅遊度假區
  • 「大師之光」青年編劇班開班《包青天》編劇主講
    「儘管疫情影響了各行各業,但是在山東省濟南市和萊蕪區的領導以及政府的支持之下,第五期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還是如約和大家見面,我們希望年輕創作者靜下心來在這裡探討疫情之後中國電影究竟應該怎麼樣發展,我們的電影創作如何適應觀眾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