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什麼都慢半拍?家有「遲鈍型」孩子,家長該怎麼引導?

2021-01-08 小鴻兒媽媽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盧梭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非常明顯的感受到這樣幾種孩子:好動,做什麼事情都充滿三分鐘激情;安靜,仿佛世界的一切都與他無關;內斂,連叫到了自己的名字都需要停頓一些時間。孩子活潑也就算了,可是要是孩子總是看淡人生,小小年紀就沒有了熱情和鬥志,這該怎麼辦?

鄰居團團就是這樣的孩子平日裡悶不吭聲,做什麼都會慢半拍。有時在門前遇到了他的時,他會抬起頭看看我們,可是半天也不會說一句話,身旁的媽媽總是不斷的提醒他:「叫一句阿姨好呀。」團團似懂非懂,理解了一會兒,喊出一句「阿姨」。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碰到這樣的情況,迎面走來的是熟悉的人,但是看見了我們或者我們主動相迎的時候,收到的卻是一臉遲疑或停頓的表情。

事實上,有的孩子不是不願意和我們打招呼,而是「慢半拍」,等到他的反射弧發送信息的時候,現實的場景裡已經更換了,這類孩子我們一般稱之為「遲鈍型」孩子。

一、為什麼同樣的成長,有些孩子做什麼都慢半拍?

盧梭作為著名的西方教育學者,提出了非常多關於兒童發展及學習相關的理論,他所著的《愛彌爾》更是作為典型範例,為後社會中的教學提供了諸多理論依據。

在他教育理念裡,兒童的地位應當平等,我們需要平等的看待兒童的行為及特徵。

那麼盧梭又是如何看待「慢半拍」兒童的呢?盧梭在自己的思想教育中提到:兒童身心發展有其自然規律,遵循和尊重這些自然規律,並且不能與之對抗。但是他又說,兒童的認知及學習能力超於成年人群體,我們應該在「自然體特徵」的基礎之上,進行教育。

也就是說盧梭認為孩子之所以會呈現某種狀態,是因為他天然的有著該項內在因素,對於提到的「遲鈍型」兒童也是如此。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的「遲鈍」原因,是其內在的先天條件決定了,換句話說,就是天生的。

二、「遲鈍型孩子」有哪些性格特徵?

孩子慢半拍,像極了帶寬不夠時我們觀看直播的延時情況,除了在語言表達上這些孩子會給人遲緩的感覺,還有這些方面也能看出孩子的「遲鈍」行為。

1.做事比較墨跡

每天上學之前,孩子是不是都需要家長催?明明自己知道時間快到了,但是仍然不緊不慢的坐在客廳收拾著自己的小東西。磨磨蹭蹭,不緊不慢的行為,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孩子思維遲鈍,行為延緩的情況。

2.不自覺的間斷

寫作業寫著寫著就開始和窗外的鳥兒對話,自己明明在收拾著書包,卻因為動畫片裡的人物形象太突出而被吸引了過去。不自覺的間斷,是行為遲鈍的表現之一。

3.思考的時間較長

他人脫口而出的觀點在遲緩型兒童的身上,會變成一種「遲到的思維」,也就是說這些孩子在思考的速度上會明顯的慢於同年齡階段的孩子。

遲鈍型孩子經常在生活中露出「馬腳」,家長們只需要多一點點的關注,便能發現孩子身上的「遲鈍」因素。「遲鈍型」孩子不是笨,而是需要更多的反應時間。每個類型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遲鈍型」孩子的性格優點吧!

三、「遲鈍型」孩子的性格優點有哪些?

功夫之道,唯快不破。社會的節奏和我們生活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60秒的紅綠燈難等,10秒鐘的卡頓更是讓人無法忍受。那麼「慢」就一定會造成損失嗎?不見得。

1.孩子的「慢」讓他更加投入

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注意力的投入是非常完整的。比如帶著孩子去沙灘,四周一望無際,但是面前的一點點「城堡」足夠孩子歡樂一整天。「慢」節奏不僅能夠讓孩子獲得更多的美好還能幫助孩子更加投入。

2.性格比較沉穩

生活中可以感受到,一般「木納」對應的大多是「沉穩」性格,而在無領導小組中率先發言,生活中處處出風頭的人,大多是「多血型」氣質。所以孩子慢半拍的性格也告訴我們他性格中的沉穩因素是比較大的。

3.觀察能力強

沒有路口的街角,有的孩子能看到這兒有一個可供投遞的郵箱,但是有的孩子卻沒有知覺。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觀察力不同,得到的信息量也就不同,而往往「遲鈍型」的孩子在觀察力上都優於其他孩子。

四、家有「遲鈍型孩子」,家長該怎麼引導?

孩子做什麼都慢半拍?家有「遲鈍型」孩子,家長該怎麼引導?學會這幾招,解決孩子的烏龜型做事風格。

1.尊重孩子的個性與性格,不要急躁,順其自然

我個人比較贊同盧梭的觀點: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內在特徵,並且在尊重的基礎上,幫助孩子優化。那麼在行為「遲鈍」方面,我們也需要抱有這樣的心態,先包容、尊重、理解,再想辦法和孩子一起解決。

2.賞識教育,給孩子多點肯定與鼓勵

肯定式的教育是最讓人快樂而有效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們在面對自家的「遲鈍」孩子時,需要多一分「賞識」的心態,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這樣他才有動力前進。

3.幫助孩子增加「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指的是「有預定目的,需要意志力努力」的一種注意方式,區別於無意注意等知覺類型。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帶著預定的目的和期待去完成某件事情,學會舉一反三,發散性思維,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維活躍度,改善行為和思維遲鈍的問題。

孩子做事慢半拍,這不是孩子笨,只是你的孩子屬於「遲鈍型」孩子。別著急,一步步的慢慢引導,天使會擁有他背後的翅膀。

我是小鴻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相關焦點

  • 孩子做什麼都慢半拍?「遲緩型」氣質的孩子,家長需這樣來引導
    中國有句古話,描述孩子的生長發育過程:"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歲走",就是說當孩子兩個月大的時候會抬腿,四個月大的時候會翻身,六個月大的時候會坐起來,七個月大的時候會打滾,八個月大的時候會爬走,滿周歲了就學會了走路。然而卻有一些孩子總是學得很慢。那麼對待這類孩子,父母又應該怎麼辦呢?孩子做什麼都慢半拍,是因為孩子笨?
  • 孩子做什麼都慢半拍並非笨,而是有「遲緩性」氣質,需家長引導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我們對於一個孩子聰明與否的判定,大部分會從他到反應力來看。一個孩子如果在聽到了一番話之後能夠很快的做出回應,或者是學習總是能夠學得非常快的時候,我們就會認為這個孩子是很聰明的。而有一部分的孩子他們做什麼事情都是慢半拍,對這類型的孩子,大部分的人的觀念都會認為是不是笨的一種體現?
  • 孩子學什麼都很慢,不是孩子笨,只是你的孩子「氣質」與眾不同
    當孩子兩個月的時候就會抬腿,四個月的時候就會翻身,六個月就會坐起來了,七個月的時候就會打滾,八個月可以爬,滿周歲的時候就能走路了。然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會發現孩子學習很慢,到那個時間點還學不會,家長開始覺得孩子是不是與別人有些不同,是不是太笨了學什麼都是慢半拍。孩子與眾不同?
  • 做什麼事都比別的孩子慢半拍,家長和老師該怎麼辦
    有位家長跟我說起:「我家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早上穿衣服慢吞吞的,吃飯的時候也是慢吞吞的,放學回家總是最後一個從教室裡走出來。別的同學半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我家孩子要花兩三個小時,每天到晚上十點以後才睡覺,老師經常說上課犯困,做什麼事比別的孩子慢半拍,怎樣才能做到不拖拉呢?」
  • 孩子什麼都「慢半拍」,別說孩子笨,只是孩子「氣質」與眾不同
    前幾天,在樓下看到鄰居,在責罵她的孩子文文,說他總是出門慢慢悠悠的,弄得她都快遲到了!有時候,家長也會對自己孩子們"慢半拍"的反應而感到苦惱。在小區的公園裡,常常會看到家長們焦急一旁玩耍的孩子總是別同齡的夥伴搶走玩具而自己卻還沒反應過來或者一臉無所謂的樣子,媽媽們擔心孩子們長大以後會不會因為反應慢而事事都落後於別人。
  • 6-9歲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去引導?
    今天,我們會著重講一講:6-9歲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去引導? 如果您家的孩子在6-9歲時候出現以下比較典型的行為特徵: ◆認為大人所說的話有漏洞,大人的批評常常引起他們強烈的反感。◆經常和父母唱反調、頂嘴,不理睬父母,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如果家長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使他感到厭煩,甚至發脾氣。
  •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家長別做孩子的情緒抹殺者,要做管理者
    "縮小轉換型家長"他們沒有把孩子的情緒當做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往往他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認為喜悅、快樂等情緒是好情緒;而生氣、憤怒、悲傷等情緒就是不該有的壞情緒,也是在極力的避免產生這種不好的情緒。在這種類型家長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在調節情緒以及控制自我感覺方面會表現得比較遲鈍。
  • 請別強迫我的孩子打招呼,她只是慢熟型~
    有些孩子是活潑型、也有慢熟型...等。我們不應該去指責孩子不打招呼,而需要去了解孩子的個性和特質,引導她該如何去面對其他人。「快點叫XXX 你好!」長輩抱著小孩對著其他人說著。「哎呀!都一歲了!還不會叫!怎這麼憨慢,XX小孩比他大幾個月,都超會講話」 XXX人嘴上就說出這句話。接著又說:「一定是媽媽都沒帶你去外面多認識人!
  • 孩子磨嘰,家長催促埋怨,結果越催越慢,家長該如何做?
    有一次媽媽接孩子回家,電動車中途沒電,媽媽先回家了,孩子只有自己走回家,對於一個整天被接送的孩子突然告訴他要自己走回家,這是一個挑戰。回到家以後,孩子滿頭大汗地坐在了沙發上,於是,姥姥開始數落孩子沒有馬上洗手不講衛生,媽媽則催促孩子趕緊洗手吃飯。其實,孩子並非不想洗手,只是走累了,想暫時歇一歇。家長只是一味地埋怨,從不曾去感受孩子的內心,更沒有發現孩子的進步。
  • 孩子身上有這6種表現,容易形成「自卑型人格」,家長要注意引導
    但也有一些孩子,常會因為一些自己性格方面的原因,而讓自己慢慢變得自卑,最終把自己變成了自卑型人格。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們一定要多加引導才行。為什麼孩子會出現自卑人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自卑人格?父母越是覺得孩子可以更優秀,就會更加無節制地給孩子施壓,而孩子這邊如果達不到家長的期望值就會感到自卑,我們可以對孩子有期望,但也要知道過猶不及。2、孩子經常被人批評或指責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被別人指責,被別人批評的環境中,自然自己內心也會變得自卑,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 青春期的孩子怎麼教育和引導
    「真是頭疼死了,不能打不能罵,真不知道應該怎麼和他交流了」時常聽到這樣的話,家長在生活壓力的情況下,還要在孩子教育上也要做的完美,很多的父母就非常的無奈,想要求助,青春期的孩子怎麼教育那。誰的青春不迷茫那,家長要端正面對孩子青春期的態度,每個孩子都有青春期,有些孩子還出現了青春期叛逆的行為,作為家長是一定要正確的疏導孩子,很多孩子進入青春期會出現出各種叛逆情緒,做出一些叛逆的事情。很多父母會責怪孩子,但其實,家長不要總是找孩子的問題,也應該反省、檢討自己。青春期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 引導: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家長可以這麼做
    很多時候,我們直接告訴孩子,你不可以做什麼,他就一定要做什麼,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不要直接拒絕他。小朋友打人很常見,他們在打人的時候不一定真的是想打人家,很多情況下只是他不知道怎麼表達,下手重了些。孩子在玩的時候,本來想摸對方的頭髮,一伸手變成了抓頭髮;本來是想拍對方的肩膀,沒想到就變成了打肩膀……這些都是因為孩子的精細動作還沒發育完整造成的,當然也有些是模仿成人打人的,這比較少。
  • 孩子有負面情緒家長該怎麼辦?
    在生活中,有很多家庭經常會上演這樣的場景,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發脾氣時,很多父母都習慣或是苦口婆心、或是崩潰的質問:「道理都跟你講爛了,你怎麼還是不聽?」孩子有負面情緒家長該怎麼辦那麼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家長又該如何做呢?首先父母要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允許孩子情緒釋放,等待孩子宣洩情緒之後,再去溝通。
  • 從孩子的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的品行,都跟家長有關
    自己工作不容易,這樣就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還沒有看過世界,這個世界已經讓你在孩子面前提前否定了。還有的家長,喜歡當著孩子的面在背後說別人怎麼怎麼樣,好像別人家都不如自己一樣,這樣會給自己的孩子造成高傲自負的感覺。3、孩子學習能力的強弱與家長直接掛鈎大部分的家長,都會責怪孩子的學習能力太差,成績差勁,但是卻沒有想過這和自己是不是有關係。
  • 孩子喜歡惡作劇,家長別急著打罵孩子,正確引導才能解決問題
    還有一個同事也經常唉聲嘆氣,她說自己孩子總是喜歡將樓梯裡各戶人家的地毯放在消防櫃裡,被鄰居發現後,絲毫沒有覺得自己錯,反而還有點得意。這兩件事情反映出來的性質是相同的,就是現在孩子特別喜歡惡作劇。家長都是有認知能力的人,在他們的世界中是無法去理解孩子惡作劇是想表達什麼。
  • 發現孩子偷東西怎麼辦?為什麼孩子會偷東西?家長如何引導?
    很多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都有過偷東西的行為,家長們在發現的時候往往一下子就給孩子貼上了「偷竊」的標籤,反應過激,甚至打罵孩子,可是這樣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 比如當你發現孩子書包裡多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你問他怎麼回事,孩子可能會一臉無辜地說:「這是我撿來的呀」 很顯然,孩子可能是看到周圍有同學人撿了其他人的東西,佔為己有卻沒被人發現,於是認為這種行為沒有什麼不恰當,進而逐漸模仿這種行為。
  • 提幫功王子反應慢半拍,2次忽視蘇提達都不知,難怪王后不理他了
    提幫功幼年與父親簡直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再加上他的出生讓瑪哈國王有了名正言順的男性後代繼承人,人們都相信,提幫功王子的未來可期。但是從親生母親西拉米離開王宮之後,提幫功王子似乎陷入了低潮,他越來越沉悶,在學業功課方面也愈發吃力,整個人狀態不行,時常出現在公開場合也是鬱鬱寡歡,就連反應都慢了半拍,叫人看了好著急。
  • 孩子走路比同齡人慢是啥原因?和穿、玩都有關係,家長要重視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會走,或者走不好,是和生活中的穿著、玩耍、休息等有關,這些原因家長要重視!案例:同齡寶寶會走了,小女孩還在爬同在一個小區的帶娃大軍,孩子年紀相仿,家長彼此之間也比較熟絡。在這波孩子1歲後,差不多都能走路的時候,彤彤的女兒卻還坐在童車裡。
  • 孩子為什麼說話晚?家長該如何引導?
    也有一些自閉症患兒雖然會說話,但是言語錯亂或者經常自言自語,家長也需要警惕。2聽力有問題:不會連著說三個詞家長對寶寶講話時他沒有回應,對電視聲音、玩具聲、鈴聲沒有反應,跟其他小朋友玩也不見他有交流……如果有這些情況,就要想想是不是聽力有問題。
  • 每一個孩子都是比爾蓋茨:你的催促反倒會毀了孩子
    每天清晨,我都能聽到鄰居家大聲的催促聲:還不快起床,等下又要遲到了!刷個牙怎麼這麼慢,快點!吃飯也磨磨蹭蹭,快點快點!我們在採訪中不難發現很多家長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隨時可見:01周末科技館裡,四歲的小男孩在傳送帶裝置邊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時不時轉動把手,看著小球前進、掉落,再前進,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說:「老是玩這一個有什麼意思,去別處看看,再玩下去就沒時間玩別的了。」說完,便拉著兒子走了,不理會兒子掙扎著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