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什麼都很慢,不是孩子笨,只是你的孩子「氣質」與眾不同

2021-01-18 小C媽媽育兒經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體育館裡,陪孩子做運動,當教練教孩子原地踏步,僅僅是按照口哨的提示抬起左右腳,孩子卻怎麼也學不會。其他孩子掌握好了跑到旁邊去休息的時候,可是自己的孩子卻還停留在原地,他似乎掌握不了口哨的節奏。

媽媽這時候開始有些急躁,伸手去碰孩子的腳,孩子呆呆地看著著急的媽媽卻一動不動,最後大哭起來了。媽媽這時候開始崩潰了,指責孩子:"你為什麼怎麼那麼笨哦!這麼簡單的東西還要學那麼久。

"教練看著氣氛不太對勁,主動上前去安撫孩子,親自去教孩子。可是,孩子與剛剛來的時候的態度不一樣,完全對任何事情沒有了興趣,之前還是蹦蹦跳跳地進來,現在只是耷拉著腦袋。

當教練教會了孩子,其他孩子也紛紛回家。媽媽臉上的無奈讓孩子更加提不起勁。媽媽卻有點後悔自己剛剛的行為,她知道孩子學東西的速度很慢,可是自己總是忍不住去讓孩子去改變。當教孩子一些簡單的事情的時候,明明很簡單的東西,老是覺得孩子學不會,感覺對於孩子來說是個難題一樣。

中國有句古話,描述孩子的生長發育過程:"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歲走。"當孩子兩個月的時候就會抬腿,四個月的時候就會翻身,六個月就會坐起來了,七個月的時候就會打滾,八個月可以爬,滿周歲的時候就能走路了。然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會發現孩子學習很慢,到那個時間點還學不會,家長開始覺得孩子是不是與別人有些不同,是不是太笨了學什麼都是慢半拍。

孩子與眾不同?也許是孩子的氣質不一樣

作為育兒專欄的小編,經常會有家長對我說:老師,我家孩子的腦子有點轉不過彎。聽到這句話我就非常納悶,為什麼會有父母會嫌棄自己的孩子笨呢?其實在我看來,孩子"慢半拍",與其他孩子不同,只是孩子的氣質不一樣。孩子的氣質有很多種,也分很多類型,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

遲鈍型孩子也被稱為"大器晚成型"。之所以被稱為大器晚成型氣質,是因為其實有許多成功人物都擁有著這個遲鈍型氣質。

遲鈍型氣質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比別人慢半拍,不管是學習,運動或者是寫作業的時候,對事物的理解總是慢一點。這類孩子雖然看起有點笨,學習東西的時候慢吞吞,要是給急性子的家長的話,估計要急得跳牆了。

但是遲鈍型氣質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他們對某件事的執著,踏實的精神。他們以後在做某件事的時候,他們會持之以恆,他們做事的時候會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直到達成目標。

心理學家託馬斯、切斯通過大量實驗和觀察研究發現大約有15%的寶寶氣質類型屬於遲緩型。

所以孩子"笨",比其他孩子慢半拍,其實是孩子屬於遲鈍型氣質。孩子先天性的氣質如果是遲鈍型氣質的話,他們不會向困難型氣質的寶寶喜歡大哭大喊,又不像容易型氣質的孩子那樣發育快,學習能力的進度很慢,情緒總是淡淡的。

當處於新環境的時候,他們處理問題總是"慢半拍"。面對與外界的互動,他們的反應總是那麼遲緩,甚至喜歡退縮。但又不能說他們對任何東西不感興趣,他們對感興趣的東西會去慢慢接受,"慢熱"這個詞來形容這種類型的孩子再適合不過了。對於這種類型的孩子,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呢?

面對遲緩型孩子,家長要這樣引導?

首先要做到的是,要順其自然。許多家長在遇到孩子慢吞吞的樣子就會情不自禁去逼迫孩子。對於遲緩型氣質的孩子,關鍵在於讓按照他們自己的節奏去思考,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去適應環境,接納新事物了。

萬物都有規律可循,每個寶寶出生的時候都是不同的,都是獨樹一幟的,我們不應該為了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這樣那樣,順應孩子的氣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適當給孩子留出一些空間和時間,切勿不要去逼迫孩子,家長有時候會看到孩子這樣就忍不住去催促孩子,甚至會去責罵孩子。

擁有遲緩型氣質的孩子對萬物的理解是比較慢一些,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沒有那麼強,讓孩子順其自然的成長才是教育遲緩型氣質孩子的關鍵。

比如在孩子卡頓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給孩子一點點提示,但是也不能完全幫助孩子,因為孩子還是擁有自己的思考問題的處理方式。

作為家長可以讓孩子知道思考事情可以慢慢來,"沒關係的,我們慢慢來,還有很多時間啊"我們應該耐心去等待孩子的反應,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成長。所以家長的心態首先要調整好,我們不急不躁的態度對培養遲緩型氣質的孩子有著莫大的用處。

其次,我們可以給予遲緩型氣質的孩子一些適當的鼓勵我們父母的言語無疑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可信度的。當你生氣的時候,氣昏了腦袋:"你怎麼那麼笨,學什麼都不會!"孩子會真的覺得他自己是個笨蛋,做事也認為自己做不好,導致孩子越來越自卑,做事也沒有任何積極性。

我們家長積極正面的教育,會養成孩子從正面思考的行為習慣。遲鈍型氣質的孩子與容易型氣質的孩子不同,容易型孩子的性格是非常積極,他們先天性氣質總是正面的,而遲鈍型氣質的孩子先天性氣質習慣消極,他們容易自我否定,因此更需要家長的積極的鼓勵,以避免孩子消極的思想。

雖然他們習慣自己慢吞吞像"蝸牛"一樣躲在自己的殼裡,只要他們得到父母的鼓勵,引導他們主動積極地去面對問題,那麼自然而然,孩子就能形成積極的思考習慣。

比如在孩子學爬行的時候,當他覺得自己嘗試了很多次後仍然沒有成功的話,他們就會習慣選擇不動或者放棄。有方法的父母,這時候應該給予他們積極正面的鼓勵"好厲害呀,已經爬到那麼遠了哦"'"比剛剛爬得更快了哦""堅持下去,我們一起加油!"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提示,支持孩子繼續堅持下去,語言中對孩子的認同和讚美是必不可少的。

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許多天生聰明機智的孩子,我們總是很羨慕那個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但在現實中,但絕大多數都是普通的平凡的孩子,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的孩子。蝸牛走得慢,其實沒關係,蝸牛總會有一天會看到高處的風景;

孩子成長得慢,也沒關係,作為爸爸媽媽的我們會一直陪伴孩子,見證孩子的成長,用自己的教育,帶領孩子去感受他的整個的成長旅途的風景,我們對孩子的愛,才是最終我們對孩子的身心發育產生最為重要的影響。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的一點建議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什麼都「慢半拍」,別說孩子笨,只是孩子「氣質」與眾不同
    前幾天,在樓下看到鄰居,在責罵她的孩子文文,說他總是出門慢慢悠悠的,弄得她都快遲到了!有時候,家長也會對自己孩子們"慢半拍"的反應而感到苦惱。在小區的公園裡,常常會看到家長們焦急一旁玩耍的孩子總是別同齡的夥伴搶走玩具而自己卻還沒反應過來或者一臉無所謂的樣子,媽媽們擔心孩子們長大以後會不會因為反應慢而事事都落後於別人。
  • 孩子做什麼都慢半拍並非笨,而是有「遲緩性」氣質,需家長引導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我們對於一個孩子聰明與否的判定,大部分會從他到反應力來看。一個孩子如果在聽到了一番話之後能夠很快的做出回應,或者是學習總是能夠學得非常快的時候,我們就會認為這個孩子是很聰明的。而有一部分的孩子他們做什麼事情都是慢半拍,對這類型的孩子,大部分的人的觀念都會認為是不是笨的一種體現?
  • 孩子做什麼都慢半拍?「遲緩型」氣質的孩子,家長需這樣來引導
    中國有句古話,描述孩子的生長發育過程:"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歲走",就是說當孩子兩個月大的時候會抬腿,四個月大的時候會翻身,六個月大的時候會坐起來,七個月大的時候會打滾,八個月大的時候會爬走,滿周歲了就學會了走路。然而卻有一些孩子總是學得很慢。那麼對待這類孩子,父母又應該怎麼辦呢?孩子做什麼都慢半拍,是因為孩子笨?
  • 如何證明你家孩子不笨?
    緊接著,她又很憂心的問我,上沒上過早教班的孩子有何差異?有沒有必要提前讓孩子學算術和拼音,聽說一年級很多孩子這兩樣跟不上,弄得信心都沒有了,提前學或許能減少很多壓力!不要說你很淡定,是你沒在情境之中。抱有這種想法的,比比皆是,看到我家一年級哥哥學拼音學得這麼痛苦,我甚至都考慮過幼兒園是否需要提前學拼音。
  • 孩子做什麼都慢半拍?家有「遲鈍型」孩子,家長該怎麼引導?
    --盧梭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非常明顯的感受到這樣幾種孩子:好動,做什麼事情都充滿三分鐘激情;安靜,仿佛世界的一切都與他無關;內斂,連叫到了自己的名字都需要停頓一些時間。孩子活潑也就算了,可是要是孩子總是看淡人生,小小年紀就沒有了熱情和鬥志,這該怎麼辦?鄰居團團就是這樣的孩子平日裡悶不吭聲,做什麼都會慢半拍。
  • 媽媽,其實我不笨,只是學得慢,你等等我好嗎?
    而她的理由竟然是:孩子進入小學後,成績一直在中間徘徊,她認為自己的孩子比一般孩子笨。她的這番話讓我想起了之前在網上看到的這張圖,很扎心。▼「我不笨也不懶,只是學得慢」(小孩把「懶」寫錯了)可怕的是,久而久之,有些家長和老師就會用「笨」來形容這些孩子。因為我們都習慣了非正即負的判斷標準,一個孩子要麼優秀,要麼笨。漸漸的,有些孩子就不得不承認自己笨,永遠不敢說出自己只是學習慢而已。這被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稱為「習得性愚蠢」。
  • 你和孩子什麼怨什麼仇,你讓孩子看《熊出沒》!
    2016年3月,陝西5歲的小女孩被10歲的姐姐拿電鋸,學著動畫片《熊出沒》中光頭強的常見動作,在妹妹臉上鋸了過去,小女孩的鼻子和右臉都被鋸開了!原因1:家長失職,沒看好孩子!原因2:家長失職,給孩子看的動畫片有問題!關於原因1小編今天不多做討論,當爹媽不用考試,想想本來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有些人真的不適合當父母!但小編今天想說說第二個原因:你給孩子看的動畫片有問題你知道嗎?
  • 當孩子說「我覺得自己很笨」,千萬別回答「不,你不笨」
    比如,有孩子說:媽媽,我覺得我好笨啊! 有的媽媽會很應激式地反應:才不是,你才不笨。 其實,這就把我們和孩子溝通的路堵死了。 為什麼? 因為當我們直接否定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的想法沒有得到被理解,媽媽還沒有傾聽我,她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就下結論。索性,孩子就什麼都不說了。我常常說,有時候我們的安撫和鼓勵聽起來味同爵蠟,就比如「媽媽覺得你是最棒的!」「你一點也不笨」。這其實都沒有真正的安慰和鼓勵到孩子。
  • 別總說孩子腦子笨,了解「智力三元」理論,正確激發孩子的潛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頭腦出眾。決定孩子智力高低的既有先天的遺傳因素,也跟後天的教育有關。並且每個孩子都有他們各自的潛能,有各自的優缺點,父母不能單從孩子某一方面的表現來判斷他們是否聰明。
  • Meryl的英語教室(你的孩子學英語有什麼困擾?)
    目前來看,大部分家長會選擇讓孩子從二年級或三年級的時候開始孩子的英語啟蒙學習,剛開始學英語的孩子,熱情活潑,天真爛漫,讀英語聲音很大,會搶著回答問題,喜歡和老師遊戲互動,整個教學氛圍非常活躍,但伴隨長期的教學,很多問題也就會浮現出來。你的孩子學習英語時,是否出現了以下問題?
  • 被自閉症困住的孩子:我只是與眾不同,並不是低人一等
    但在1988年之後,越來越多人的了解了自閉症是什麼,並且對自閉症患者可能的表現持有友好的態度。偷偷送走自己的孩子,而這些孩子本身也就成了永遠不會再被提及的秘密《雨人》裡,查理的父親把患有自閉症的哥哥送到精神病院生活,而這件事情,以及哥哥的存在都成了家庭的秘密。直到父親去世,查理都不知道自己還有個哥哥。
  • 孩子不笨,他只是有點懶!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比如:孩子不笨,他只是有點懶。家長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可得小心了,老師看似是找出了孩子學習上的本質問題,實際是對家長的提醒。有點懶的具體表現是作業完不成。但是完不成作業,是不會嗎?絕對不是,家庭作業相對簡單,孩子只要上課聽講,就能寫完大部分,至於對錯,暫時不管。反正,孩子就是不做。不會和不做,區別非常大。
  • 你家孩子屬於哪種氣質?了解「氣質9向度」,給孩子舒適成長環境
    在這些相處中,爸爸媽媽們不得不承認一點,孩子們有自帶氣質,這種氣質被稱為「先天氣質」。而孩子的日後性格形成,則是會在這個先天氣質基礎上,受環境影響而發生改變,但是如果可以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那麼在教育孩子上你會省去很多麻煩。你可以順應孩子的先天氣質去發掘孩子的優點,而不至於為了強迫孩子改變而給自己和孩子太多壓力。
  • 你的孩子不聰明,其實父母也有責任
    芸芸眾生,一闕隨楓,我走到這裡,你在這停留。謝謝你來過,更謝謝你點讚關注了。最近我看到一則消息:一母親在網上各種吐槽自己的孩子什麼學路慢、說話慢、什麼不獨立思考等一系列不好的缺點……還對比親戚的孩子、鄰居的孩子,他們都比自家孩子來得優秀。這位母親還向網上各種專家詢問,做足各種功課。你不會想到吧!孩子的問題除了自身發育原因外,多半是你們父母的原因。
  • 孩子反應慢,說話沒有邏輯,不夠聰明,怎麼辦?
    那麼什麼叫做慢熱型的,就是你跟他講一件事,他的反應特別慢,好像沒有聽懂似的,可是過了一會兒連你都忘記這件事的時候,他突然又反應過來,理解的還挺深刻。對於事物的理解上,快熱型和慢熱型佔了主要的兩種,快熱性的孩子顧名思義就是反應快,思維敏捷,頭腦靈活,往往是聰明和機智的代表。
  • 這四個壞習慣導致孩子大腦變遲鈍,別等孩子變笨了才知道
    孩子聰不聰明有先天基因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後天的培養,通往聰明的道路只有一條,勤奮和自律,但讓孩子變笨的道路卻有千萬條。小明媽媽最常對他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咋這麼笨呢,你爸博士生,你媽本科生,怎麼到你,連考80分都難」。
  • 孩子你不笨,只是我們不會教——《墊底辣妹》
    ,現在時下流行什麼,與他們打成一片,願意把從他們的角度去觀察,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願意放時間,耐心去把那些不可能的學生變成可能。 當別人對他的教育方式提出質疑時,他是這樣說:「他們都是前途無限的優秀學生,請你不要這樣說,被說成垃圾的學生會真的以為自己就是垃圾,我認為沒有不行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到了最後,沙沙通過坪田老師的教導加上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流大學。沒有笨的孩子,就只有不會教的我們。
  • 【家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可以說這 「黑鏡」的旗號不是吹噓,但這部劇科幻感的設定還沒有非常強烈,只是微科幻,而呈現的世界卻離我們非常近,甚至你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當然,與《黑鏡》最大的不同是,這部劇聚焦的領域更加的細化——家庭領域,講的是家庭教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矛盾的問題。但故事所呈現的這些親子關係,是更加黑暗、扭曲、驚悚的,讓人脊背一涼,細思極恐。
  • 孩子容易迷路,方向感太差?不是孩子笨,而是「空間知覺」能力差
    很多家長都會把這些毛病都歸咎於孩子方向感太差,覺得孩子很笨。實際上,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與孩子的"空間知覺"有關,孩子方向感差、容易迷路不是因為不聰明,而是"空間知覺"能力差。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孩子都需要經常藉助數字、拼音和位置,在"方位知覺"上的不足會影響孩子對"形狀知覺"和"數字知覺"能力的培養。總的來說,"空間知覺"功能發展良好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學習能力也會更加得心應手,身心有更好的發展。什麼是"空間知覺"?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貓的孩子》——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二部《貓的孩子》,先簡單介紹一下劇情:阿衍的堂兄弟姐妹們都是學霸,只有他是個學渣,害得父母在親戚朋友面前都抬不起頭來。他的爸爸以此為藉口在外跟別的女人過日子,基本不著家,偶爾回家來,則不是打兒子就是打老婆。阿衍的媽媽也認為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是因為兒子不爭氣,從而不斷請家教來幫助兒子提高成績。一位家教老師看出了阿衍的問題——他不是笨,也不是不好好學習,而是內心充滿了恐懼,根本沒法靜下心來學習,建議大人給他看心理醫生,但是媽媽不相信(爸爸是反正不會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