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明明講故事(haobm365)
作者:周志文
本文發布已獲授權
和城寶媽有個睡前聊天的習慣,昨晚說到她前天和小區媽媽閒聊,幾位孩子開始讀小學的媽媽和我們這些孩子還在讀幼兒園的寶媽們說「一定要讓孩子報學習班」。
而她的理由竟然是:孩子進入小學後,成績一直在中間徘徊,她認為自己的孩子比一般孩子笨。
她的這番話讓我想起了之前在網上看到的這張圖,很扎心。
▼「我不笨也不懶,只是學得慢」(小孩把「懶」寫錯了)
打個比方,如果說一個班有40名學生,前十名是尖子生,後十名是差生,那中間的二十名學生就是中等生。這個現象普遍存在在每所學校、每個班級裡。
所謂的中等生就是,學習能力沒有問題,但是成績卻一直跟不上,一直沒有明顯進步。可怕的是,久而久之,有些家長和老師就會用「笨」來形容這些孩子。因為我們都習慣了非正即負的判斷標準,一個孩子要麼優秀,要麼笨。
漸漸的,有些孩子就不得不承認自己笨,永遠不敢說出自己只是學習慢而已。這被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稱為「習得性愚蠢」。
今天,我們要給家長老師們安利一個臺大教授周志文陪伴「笨」女兒從出生到大學的10幾年成長經歷的故事(略有刪減)。女兒從小反應比別人慢半拍,成績很差,但在家長的耐心和堅持下,女兒通過另一種方式找到了自己曾遺失的「聰明」。
(我們特別想讓那些覺得自己孩子「笨」的爸媽看看這篇文章,文章稍微有點兒長,但是我還是希望你能看完)
尤其在你看之前先問自己3個問題:
你會認為成績就是孩子學習的一切嗎?
你會因為孩子成績差而放棄他嗎?
你對孩子將來成才有信心嗎?
生下來就慢一些
我們第一個孩子是女兒,生下來圓圓滾滾的,我們就叫她球兒。
球兒生在年底,沒多久就過年了,屋外鞭炮聲震天響,而她卻安睡如一,從來沒被驚醒,妻一度懷疑她是不是聾了。
這樣擔憂了好幾個月,後來我們在她前面搖鈴擊鼓,她終於也會眨眼睛了,在她後面叫她球兒,她也會回頭找你,然後咧著嘴笑,我們才知道她不是聾子,才放下了心,但終於知道,她總比我們預期的慢一些兒,一切事情,似乎都比我們預期的慢一些兒達到。
這個慢包括了解和學習。球兒對世事人情的了解,總比別人慢。
錯誤百出的背詩
至於學習,她不僅緩慢,而且錯誤百出,她在會講話之後,我們就試著教她背些詩,當然也跟她講些故事,以加強她的記憶。
詩背了幾首之後,球兒就犯錯了。
她經常犯的錯是把兩首詩弄混了,譬如她原本在背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那首「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她背到「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句的時候,突然接下句:「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原來,她把《木蘭辭》硬接在《歸園田居》的下面了。
她為什麼把《木蘭辭》接續《歸園田居》呢?原來出於那個「歸」字,她並不了解「歸」的意思,她只知道「歸」的聲音,《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前面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和陶詩「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正巧都是以「歸」這個聲音收尾,所以她不猶疑的用「歸來見天子」接下去了,這表面看起來荒誕的事,其實在球兒這邊,是有著相當堅實的邏輯的。
但當時我們做父母的還年輕,並沒有細細思考這個原因,我們對球兒的表現,是相當以為憾的。
迷糊的小學生
後來,球兒逐漸長大了,終於上小學了。
有一天謝老師點球兒的名,叫她到保健室去拿她這班的健康名冊,想不到球兒在學校迷了路,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謝老師才把她找到,球兒還在每間房間門口張望呢。
後來球兒告訴我,說老師要她到「寶劍室」拿點名冊,她想寶劍室就應該掛了很多電視劇裡的寶劍的,想不到沒有一間房間是掛著寶劍的。
如果驟下判斷,我們球兒確實是反應遲鈍,應屬於「不怎麼聰明」這一類的孩子了。
但細心想想,一個初入國小的孩子,怎麼知道學校不該有個「寶劍室」而只有「保健室」呢?想到這點,我們便為球兒的迷糊覺得無所謂了,她的「迷糊」在於她對她不清楚的聲音,尋找一個她認為合理的解釋,而問題出來她的解釋與客觀事實是有所出入的。
普通學校裡的中等生
後來我們搬家,在上三年級的時候球兒不得不轉學。
在轉學之前,我和妻商量,球兒和妹妹原本有希望轉入一家離我家不遠,又屬於「名校」的學校就讀的,但後知道要轉入這所名校還須一番手腳,又想我們球兒的反應常常比別人「奇怪」,成績在一般學校當屬平庸,到這個名校之後,則非殿後不可。
因此就決定讓她念在我們家附近的一所國小,這所國小由於風評不是很好,學生人數就比較少。
球兒在這所學校中,成績大致維持在中等水準,沒有那一科是特別好的,也沒有那一科是太過差的,我們只有以球兒開竅比人晚來安慰自己。
音樂上有點「大將之風」
球兒在五年級的時候,我們送她去一般琴行所辦的兒童音樂班。
音樂班是小班教學,她表現得很好,老師建議讓她去學鋼琴,由於我本人喜歡音樂,她既被老師稱讚,我們就二話不說的替她尋訪名師了,結果找到一位在光仁中學音樂班任教的楊老師。
學琴一段時間之後,她們師生相處甚契,球兒被楊老師稱許,說「你看她這麼小的年紀,彈起琴卻有大將之風呀!」
球兒彈琴經常犯錯,記譜能力也不頂好,不過一首音樂如果記熟了又彈熟了之後,確實有一些和別的孩子不同的地方,她彈得比人家「連貫」一些,而且起伏強弱,好象不經老師特別指點,就有體悟,這可能就是楊老師說的「大將之風」吧。
上音樂班的糾結
說起球兒進入光仁中學音樂班,其實也是一次偶然。
光仁音樂班並不好考,能夠考進的學生大約是十分之一的機會,因為是考國中部,所以除了鋼琴之外,就不考其它的。
結果球兒順利考中了,這是球兒一生中首次的「勝利」,我們為她高興,但隨即我們跌入了一個困惑的「長考」之中,究竟該不該讓她進音樂班呢?
讀音樂班並不表示她一定做得成音樂家,一旦選擇讀音樂班,就必須勇往直前,不太容許再走其它路子了。我們還是跟球兒討論,想聽聽她的意見,她相當強烈的表達她想進音樂班的意願。
我直到今天還記得我們的球兒,穿了一身新,臉上飛揚著喜悅,揮著她白白的小手,隔著車窗向我們揮手,她帶著興奮和憧憬,搭車到光仁參加新生訓練,從此展開她一個全新的人生。
高中,無路可走,無路可逃
這種欣喜並沒有維持多久。
我們球兒在入學後的第一次月考就連獲幾科紅字,我們期望這只是她適應不良的緣故,也許在下次月考就會改善了,然而接連下來的幾次月考,她的成績都不好,每次總有幾科不及格,和同班其它同學比較,確實令人汗顏。
到了國二之後,情況更為嚴重,我們球兒的成績單上,紅的竟然比藍的多了。
我對球兒的成績表現,起初還是相當「豁達」的,我認為我們球兒可能跟我一樣,是屬於「大器晚成」類的。不過後來的發展,連我都不太能夠豁達下去。
球兒從國中到高中都讀光仁音樂班,老實說她不得不繼續讀光仁高中部音樂班,原因是她的成績完全無法應付校外的考試,她的成績,就是私立高職都不見得考得上的。
因此,就讀音樂班,對我們球兒而言,是只有這條路好走,是這個命運選擇了她,除此之外,她無路可走,無處可逃。
被孤立的痛楚
我們球兒雖然憨厚(這是反應遲鈍的另一個解釋),但絕不是沒有感覺的人,她也有愛恨,也有同情和忌妒等心理活動,而且有時候,她因成績不好被迫自居於孤獨的地位,她的心情起伏就比其它同年的孩子更大。
對父母而言,孩子的這些遭遇,是個極大的痛楚,而在孩子面前,卻又要強顏歡笑,不作任何表現。
舉例而言,球兒因為成績不好,她在交友上一直沒有「高攀」的機會,也就是「好」學生從來不和「壞」學生來往。
球兒每當生日之前,都會興奮的告訴她的同班同學,跟我們商量辦一個生日會,邀請一些同學來參加,她在國中時,還會有一兩個同學來,到她進入高中後,竟然沒有一個人來,每次在布置好的房間裡,在放滿鮮花、糖果和蛋糕的桌前,我們的球兒不時看著表,不時自言自語:「真奇怪,昨天明明答應我的呀!」她在找尋理由:「也許因為車擠,會遲到的。」結果即使遲到也超過了時間,她只有打電話,原來對方不打算來了,當然說了一些不算理由的理由,我們球兒在這兒邊哭邊說:「你早就答應了我呀!」
這樣的情況看在我們為人父母的眼裡,真是別有滋味,我們不能騙她,也不能把實際的狀況告訴她,使她受傷更深。
唯有音樂能帶來一點安慰
按照學校的章程,她都「確實」該留級的,但在特別為她們音樂班所設計的輔導與補考中,她又僥倖的過了關。幸虧她不是那麼脆弱的孩子,否則那個氣氛足以使她變成瘋子。
成績上和社交上的屈辱,使球兒在中學求學過程中受盡折磨,唯獨音樂給她一些安慰,一些鼓勵。
我們球兒在教育中受到的傷害夠多了,只有音樂來癒合她的傷口,洗滌她的靈魂,是不是真的如此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只有這樣想和期望了。
要升學了,又是一道難關
高三畢業,球兒面臨一個極大的關口,那就是升學了。
我們必須明白球兒的實力,以她每年都得準備留級的情況,要和一般人競爭擠大學窄門,那當然比登天還困難的。
到底該怎麼辦呢?其實我們完全無法去「怎麼辦」,我們只有調整心態去面對我們的現實,這是我和妻討論的結果。
這時刻,安慰我們夫妻的是陸象山的那句話,陸象山曾說:「某雖不識一字,亦不妨我堂堂正正做人。」我們球兒比陸象山說的好多了,至少她是認得字的。
峰迴路轉
想不到路走下去,竟然有峰迴路轉的機會。
在球兒畢業前夕,教育部公布了音樂、美術科系甄試入學的辦法,所謂甄試入學就是教育部特別為一些在音樂及美術學科上有天賦的學生舉行一種特殊管道的升學考試,在這個被俗稱作「保送入學」的考試中,當然要考一般大學入學的那些科目,但術科所佔的比重比較大,我們球兒也參加了考試。
我們球兒被錄取了,確實是我們家庭近數年來最大的喜訊。
為什麼你把自己藏了起來
球兒讀了東海之後,神情面貌,和她在中學時化有極大的轉變。
她在大學的學習與生活中重拾了她喪失已久的信心,說重拾了信心,不如說她重建了她以往沒有的信心,有了信心的孩子,自有一種光彩,這種光彩,是任何化妝品都加不上去的。
球兒後來從東海畢業,她把錄音帶寄到美國申請學校,最後她選擇了位在美國首府華盛頓附近的馬裡蘭大學,在馬裡蘭她讀了兩年,以相當好的成績畢業。
她畢業演奏會我和妻從臺北趕去參加,我們球兒還是跟在臺灣一樣的,偶爾在言談中顯示機智,但大多數時候,她是寧靜的。
演奏會相當成功,她的指導教授說是「Perfect」。
一位音樂系的老教授,系裡學生都叫他「祖父」的,用手緊緊抱起了球兒,連聲叫了兩次球兒的名字,他說:「Why do you hide yourself?」
是的,Why do you hide yourself?為什麼你把自己藏了起來呢?
沒有一個孩子是可以被放棄的
我常常想,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
教育應給受教育者知識,這些知識應該是教導孩子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教育應該想辦法造就一個人,而不是摧毀一個人,至少使他自得、使他快樂,而不是使他迷失、使他悲傷。
我們的教育,讓「正常的」、成績好的學生得到鼓舞,使他們自信飽滿,卻使一些被視為「不正常的」、成績差的學生受到屈辱,讓他們的自信蕩然。
憑良心講,那些被輕視的「不正常的」、成績差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是更需要教導,更需要關心的,然而我們的教育,卻往往把這群更需要教育的孩子狠心的拋棄、不加任何眷顧。
沒有一個孩子是可以被放棄的,這一點家長和孩子都要記得,在教育的歷程中,沒有一個受教育的人是該被放棄的。
不再躲藏
我知道球兒好不容易建立的信心,其實還是脆弱的,還需要經過考驗的,她還是會隨時隨地、有意無意的躲藏起來。
直到她有一天告訴,遠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學願意提供她獎學金,讓她修習博士學位,我問她那所學校如何?她說:
「那所學校的音樂系,在全美音樂系的排行上是Top 10呢。」
「那你還會不會像那位祖父教授講你hide yourself呢?」我在電話這端問她。
「開玩笑,要躲也躲不起來了。」她在電話那端笑著說:「我如果躲起來,他們怎麼知道我彈得好呢?」
文章確實有點長,畢竟是10多年的經歷濃縮,一開始的3個問題你還記得嗎?
球兒是一個反應慢,內斂的孩子,成績也不好,但是主人公夫妻多年來一直沒有抱怨過孩子這樣的性格及糟糕的成績。
大學前,球兒一直是和差等生掛鈎,但父母一路以來觀察到孩子的音樂天賦,多年來一直都在音樂下賭注。
作者在孩子高中時就已經做好打算,可能上不了大學,但他依然相信女兒還是可以「出人頭地」,沒有質疑過孩子。
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們,看完這個故事,不知道你是否能從臺大教授的育兒方式中學到點什麼?
在功利主義的社會裡,很多父母都會向成績的天平傾斜,而甚少關注孩子的天賦。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孩子伊桑一直因為成績差,被過去的老師排擠,甚至連父母都不理解他,都認為他已經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孩子。
但是卻沒有人知道伊桑有著閱讀障礙症,在他眼睛裡,字母是這樣子的:
伊桑有閱讀障礙,這才是問題的根本。然而,連最親近的人都未曾發現。直到遇到了一位願意靜下心去觀察、去理解、去包容、去幫助他的老師。
其實我們身邊很多孩子都是活得像電影裡的伊桑一樣,成績差不被理解。父母因為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而把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孩子只會越來越差。
每個人能力生而不同,請相信我們的孩子不是笨也不是懶,只是有點慢。請不要忘記: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請在理解的基礎上,找到適合他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一起來呵護這聰明的「笨」小孩。
我們一直覺得,孩子,是慢慢養大的,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需要我們細膩的呵護。
很多時候,慢養,才能教出更優秀的孩子。
很多家長和老師都跟在孩子的後面,拼命催促孩子前行,只追求速度,不看過程,讓自己和孩子都錯失了很多人生的美麗風景,讓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變成了相互折磨的時間。
每一種生物的成長都需要遵循其自然規律,尤其面對人這種複雜的生物。他既有成長的共性問題的存在,也有其個性問題。
無論作為父母,還是教師,所採用的教育方式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特點進行相應改變,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才易於接受,同時也會及時學到應該掌握的東西。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