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走之清水營堡
賈軍平/文
一直很享受這種自由自在的鄉村行走,看在眼裡的是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溝一壑,縈繞在耳畔的是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陝北民歌。行走在陝北黃土高原的山間田野,聽地地道道的陝北民歌,用心領略一番陝北的原汁原味,你的靈魂便灑在了陝北,灑在了黃土高坡之上,那一首首嘹亮的歌聲,釋放著陝北人熱愛生活的熱情激情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處處都透露著陝北人的豪情與奔放,行走鄉村也是一種內心的釋放,正所謂:「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來府谷的這些年裡和老哥一起幾乎把府谷大一點的山溝村鎮都走遍了,周末閒暇之餘出去走走似乎已經漫無目的了,大家都不知道要去哪裡走走,因此計劃著以府谷境內長城營堡為點逐一遊走,去年走過鎮羌堡和孤山堡,下一個目標很自然就定在清水營堡。
清水營堡位於陝西省府谷縣清水古鎮,這裡曾經是明長城延綏鎮重要關隘,以前去過幾次,每次都沒有嚮導,只算是匆匆路過,此次偶遇文友組織清水採風便欣然前往,提前安排好一切,帶著期許來到集合地點,二十多人乘車抵達清水鎮。清水歷來有「二河繞城,五泉湧穴」之說,清水的「酒泉、甜泉、豆腐泉」更是遠近聞名,甜水泉甘冽如露,酒水泉清明如霖,豆腐泉鹹澀似淚,東川水質硬、西川水綿軟,「五龍拱衛清水城,一寺護佑八方民」,五泉匯聚一城、寺以泉名,城以寺名,清水曾經是兵家必爭之地,清水營堡為明延綏鎮三十六營堡之一,明成化五年立營屯兵,舊屬芭州,正是因為這段歷史,清水營堡成為我心馳神往之地。
在清水川邊上有一座觀音殿,觀音殿依山傍水,可惜地處要道,車來車往,顯得有點嘈雜,駐足殿門前的石牌坊洞天福地之下,清水古鎮隔河相望。
離開觀音殿,車行花石山下,只見一輛輛拉煤車停在花石山下的路邊,一行人沿著長城標跡徒步前往石三則石窟,乾隆版《府谷縣誌·卷之二·山川》云:「玉皇閣洞,在黃甫城外七裡之花石山東峰巖下,明宏治元年綏德衛百戶王普春建。」又云:「石山梁窯,即花石山崖。崖面似危牆聳立,上有石窯四座,長、深、高、寬各有一二丈餘。第三窯內就石刻玉帝、羅漢諸神像,左牆內有一閣同。第四窯石刻神像不甚顯,內左牆微有碑形,上刻『宏治二年二月開光,欽差宣府將軍陳統』字,餘皆殘闕。有第四窯頂有石塔一座,傾折坍毀。舊傳有外方人來此塔取寶去,因致損塌雲。」石窟遠離人煙,道路曲折,因近旁填溝建廠,讓石窟修繕和保護舉步維艱。
午飯後返回清水鎮,前往關帝廟,關帝廟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關帝廟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與後人尊稱的「文聖人」孔夫子齊名,被人們稱之為武聖關公,一座關帝廟,就是一方水土的民俗民風的展示,一尊關公聖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託,明代的清水營堡既是軍事要塞,又是民間貿易集散地,關帝廟的香火必然旺盛,廟內最吸引我的應該是壁畫,只可惜關帝廟修繕,大門緊鎖無法參觀,關帝廟旁邊有一間別院,聽說以前供奉著娘娘,娘娘廟屋頂已經坍塌,斷壁殘垣,看到娘娘廟牆壁上的壁畫有些心喜又不乏擔憂,娘娘廟只剩斷牆,牆上的壁畫依稀可見,估計是還沒來得及保護和修繕。
離開關帝廟準備前往城隍廟,走在村道上偶遇一戶人家,大門有塊匾額,額題「厚德福」,眾人好奇,進入院中,隨行者介紹,這裡是陳家大院,是文化名人陳出新舊居,陳老師介紹舊居起建於明成化二年,距今已有近五百年歷史,陳家大院對過即為清水營修建新城的守備衙門府,中間隔街,直面相對,陳家大院是皇商隨軍所建,裡邊有油坊、缸坊、磨坊、倉庫及火藥庫,清鹹豐年間買於趙姓商戶,清水人流傳「趙半城」,指的就是陳家大院從城隍廟「戲樓」直至南門洞這一段相對「天下衙門朝南開」的北臨街,即現在學校到「獸醫站」,走進大院就能看見碩大的石盤,站在院中房簷下的雕花磚足見張家大院昔日的輝煌,期待著和陳出新老師一起在院中煮水烹茶,聆聽陳老師記憶裡的清水故事。
府谷文化名人,清水村人陳出新曾撰文「清水城隍廟補修記」,記中提及清水自古以「廟全」聞名,清水的城隍廟在府谷境內的城隍廟中處於統御地位。城隍廟由戲樓、山門、中殿、和後院正大殿組成,現存舊有「山門」和「中殿」,值得稱讚的是廟前石碑碑文,既介紹了城隍廟的歷史淵源,也說明了修繕細節,連工程工匠都一一記載,為城隍廟錦上添花。
經過清水學校大門口,沿著剝離城磚的殘存夯土城牆攀爬上玉帝樓,玉帝樓是一座小廟,供奉著玉皇大帝,玉帝樓內也有壁畫,壁畫品質略顯粗糙,這裡可以俯視整個清水鎮,清水營堡的輪廓盡收眼底。
環繞夯土城牆,回到村中,一行人來到蘇家大院,蘇家起家以經商為主,屬於當時富戶,蘇家大院的建築風格是磚瓦起脊四合院,現在的蘇家大院包裹在新版式樓房中間,慶幸的是大院還有人居住,院子裡的一磚一瓦似乎都在訴說的蘇家的歷史和輝煌,輾轉來到田家大院,院子當中的石雕火龍基座是我第一次見到。
與田家大院一牆之隔的是清水酒廠舊址,這裡的清水酒廠建於1954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酒廠的建築保存完好,我想如果在原址上建個博物館可以賦予酒廠新的生命力。
穿過戲臺和廣場,我們遠遠就看見了清泉寺,清泉寺是府谷境內歷史最古老的寺廟之一,該寺歷經劫難毀於一旦,僅剩兩塊石碑。清泉寺原名薩寺兒廟,原來是蒙古人的先祖修建的喇嘛教寺廟,寺內石碑記載著寺廟的變遷,如今寺內還有王嘉胤起義舊址紀念館等景點,該寺也先後被確定為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期間清泉寺受到毀滅性破壞,撥亂反正後,在當地廣大群眾的強烈要求下,政府和相關部門於一九九八年四月六日批覆同意搶修該寺,2000年1月18日由趙區懷老先生牽頭成立「清泉寺籌建組」,同年動工修繕,建成後佔地面積960.8平方米,建築面積427.3平方米,熱心的趙區懷老先生細心的給我們介紹了清泉寺的過去和現在,臨別之時趙區懷老先生特意贈我一份由他整理的關於清泉寺及長城文物保護的文字材料,可見老先生對家鄉文物及文化保護的那份深情。
《尚書·益稷》上載「簫韶九成,鳳皇來儀。」說的是當演奏虞舜時期的簫韶樂時,由於音樂美妙動聽,把鳳凰也引來了。清水也流傳著動人的鳳凰傳說,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清水是個好地方,這裡的古蹟眾多,鄉村的文物遺蹟是鄉村歷史變遷的重要標誌,古蹟修復應該修舊如舊,同樣鄉村的文化和歷史也應該得到有效的保留和傳承,鄉村歷史同樣值得整理建館收藏,但是能想到並做到的村鎮鳳毛麟角,築巢引鳳才能有鳳來儀,期待這個冬天能有緣遇見清水關帝廟壁畫,能有幸嘗嘗清水的「酒泉、甜泉、豆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