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19世紀中葉,在東亞,有三位女性竭盡全力,以非凡的勇氣、過人的智慧、利用各種力量抗衡雪崩的發生,竭盡全力希望自己是一片無辜的雪花。然而,形勢比人強,同命不同運,三位女性,面對大時代的驚心動魄內外交困空前危機轉折之時,或功成身退,或功敗垂成,或以身殉國,分別在各自的國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當時,兩千多年來同屬於儒家思想文化圈的東亞中日韓三國,都面臨西方列強的入侵,被迫打開國門,開啟現代化之路。這三位女性事實上就是當時三個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她們分別就是晚清帝國的慈禧,日本德川幕府的篤姬和朝鮮王朝的明成皇后。
1853年,美國東印度洋艦隊司令佩裡率領兩艘軍艦,300名士兵,在日本久裡濱強行登陸,進入江戶,史稱「黑船來航」。此舉震驚了日本上下,孝明天皇被迫接受美國總統的國書,被德川幕府閉關鎖國200多年的日本國門開始向西方豁然打開。1854年,幕府與美國籤訂了《神奈川條約》。1857年,第十三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定接見了首任美國駐日總領事湯森•哈裡斯。
當時德川家定的御臺所是薩摩藩主島津齊彬的養女篤姬。思想開放熱愛學習意志堅定的島津齊彬建立了日本的第一個近代化西式工廠,同時在美國的支持下,培養新式人才,積極推動倒幕運動,「明治維新三傑」中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均出自薩摩藩。篤姬與體弱多病的幕府將軍德川家定成婚不到兩年,就成為寡婦,落髮為尼,號為「天璋院」。倒幕運動風起雲湧,要求幕府還政天皇的呼聲越來越高,篤姬讓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迎娶了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宮,用公武一體的政策,回應這種呼聲。
1868年,孝明天皇暴斃後,倒幕大軍兵臨城下,出身薩摩藩的篤姬向倒幕軍提交了「以自己性命交換德川家存續」的請願書。最終談判敲定,江戶城不戰而降,史稱「無血開城」。日本避免了大規模內戰,第十五將軍德川慶喜將大政交還給明治天皇,日本從此進入了明治維新的新時代。
晚年的篤姬悉心教導德川家族第十六代繼承人德川家達,家達後來擔任了長達30年的貴族院議長,並拒絕了天皇的首相任命。
篤姬不僅保全了德川家的血脈,更維繫了日本的和平,在幕府末年,她順應時代潮流,推動了政權的和平轉移,讓日本避免了大規模內戰,最終迎來改變東亞格局的明治維新。
與篤姬一樣出生在1835年的慈禧,則在1861年通過「辛酉政變」,誅殺顧命大臣肅順,垂簾聽政,開始了她對中國長達47年的統治。慈禧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大臣平定太平天國,支持開展洋務運動,一度使奄奄一息的晚清王朝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
但是慈禧不願意從根本上改變原有體制,只是基於「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對大清帝國這艘風雨飄搖千瘡百孔的巨輪修修補補,最終並不能帶領國家和人民走上真正的現代化之路。
1894年,經過20多年改革維新的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了中國,《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2億兩白銀的賠款,幾乎全部用於教育與軍力擴充,日本國力迅速強盛,成為世界列強之一。同時這場戰爭也徹底改變了朝鮮數百年來作為中國附屬國的地位,使得整個東北亞的形勢日趨複雜。
朝鮮王朝高宗的明成皇后(閔妃)生於1851年,她善於政事,身處於周邊大國強國環伺之中,深刻懂得政治是一種妥協和制衡的藝術。在其早期,引入日本的勢力,在朝野扶植親信,終結高宗生父大院君的統治,實現了高宗親政,後期又利用晚清的力量(尤其是代表清政府領軍駐節朝鮮的袁世凱)來制約親日派。1895年,晚清在甲午戰爭戰敗之後,閔妃轉而與俄羅斯合作對抗日本,被日本公使三浦梧樓率浪人所殺。兩年後,高宗改國號為大韓帝國,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后。
客觀的說,閔妃在朝鮮王朝主張改革開放,引入日俄等國外力量試圖使朝鮮擺脫大清帝國的從屬地位,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但是她錯誤的將一直覬覦朝鮮半島的日本引入朝鮮,使得晚清與日本直接正面交鋒,即使她最後力抗日本並以身殉難,也無法改變朝鮮徹底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命運。
1898年,慈禧鎮壓了「戊戌變法」,使大清帝國錯失了最後一次建立君主立憲制度的機會。
1900年,因不滿西方列強支持光緒帝和維新派,慈禧利用義和團「扶清滅洋」,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流亡西逃。
在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的戰爭中,中國南方各省違背慈禧為代表的朝廷的命令,拒不與西方各國開戰。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鐵路大臣盛宣懷等和各參戰國達成和平協議,史稱「東南互保」。東南互保維繫了南中國的和平,減少了戰爭對平民的傷害,使普羅大眾免朝生靈塗炭,這也是大清帝國中央權威事實上消亡的標誌。
1905年,慈禧下詔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準備立憲。但滿清王朝已病入膏肓,藥石無用。3年後,慈禧去世,又3年後,武昌起義,一聲槍響,辛亥革命,清帝退位,長達數千年的專制王朝走進了歷史,只留下時而模糊時而清晰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