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6年,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從四川眉州前往遙遠的京城應試,其間拜見了當時的翰林學士歐陽修,由歐陽修向朝廷引薦。父子三人在考試過後名聲大噪,從這時候開始,蘇家二兒子蘇軾成為了中國人最喜歡的文人之一。
蘇軾一路順風順水,位極人臣,後來與王安石變法政見不合,烏臺詩案中被陷害貶謫到黃州,後來朝政變動,頻繁被貶,所處的環境越來越惡劣。晚年的蘇軾寫出了自嘲的詩篇:若問平生功績,黃州惠州儋州。
如果是平常人,仕途受挫,境遇一落千丈,說不定餘生從此消沉,一蹶不振。但蘇軾不然。在十幾年貶謫生涯中,他寫出了平生最偉大的詩篇,成為了千古名作,例如《赤壁懷古》《水調歌頭》《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等。除此之外,他在地方做官時期,也創出了一番事業,如西湖東坡堤至今在西湖上成為美景。在享受生活上,他也不曾含糊,東坡肉如今依舊津津樂道。
康震《百家講壇》唐宋八大家之韓愈篇說過一句話:不懂得生存的人,也不會懂得實現理想。古代偉大的名人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驗證了這一道理。猶如千年前的蘇東坡在貶謫之後得出的感悟,想為民為國,在哪兒為官不是一樣呢?
很多人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後,大受鼓舞,決心追隨斯特裡克蘭德的腳步,放棄人間煙火味極重的生活,去追求心中的淨土和高潔的理想。又有那麼幾年,有一群年輕人又聽聞「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美麗雞湯,紛紛辭職,前往未經人煙惦記的鄉野,體驗一番沒有汙垢的生活。後來他們怎麼樣了,沒人關注。
當然了,每個人想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無可厚非。如果孤獨窘困的生活中,他們依舊能像現實裡的高更一樣,即使疾病纏身也不肯放下畫筆,那無疑是偉大的。殘酷的現實是,天才畢竟少數,擁有強人意志的天才更是少數。如果不是家裡有礦,故事中的人們,又有幾個堅持做到與世隔絕?
世俗的生活和理想從來不矛盾;追求理想也不是逃避生活的藉口。生而為人,所以艱辛。古有大隱隱於世的說法,換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世俗凡間的喧囂中,你依舊不改初心努力為夢想而戰,豈不是更偉大?
願你我都能在追求夢想的同時,享受六月陽光、四月煙雨,享受每分每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