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中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轄9縣2區,總面積2.72萬平方公裡。古稱"天漢",簡稱"漢",北依秦嶺,南靠大巴山,四季分明,風景秀麗,氣候溼潤,因地處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中上遊,故稱漢中。據史書記載,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乃三十六郡之一。歷史上這裡是兩漢三國古戰場,西南軍事重鎮,也是漢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故有王氣。漢朝,漢族,漢字,都源於此。漢中在明清以前都是陝西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的商品貿易集散地,那時水運,陸運交通發達,古有"雖繁盛不及長安,亦陝西第二大都會也"的詩句。近代以來,漢中經濟社會發展逐漸落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今天各位就跟隨筆者從多個方面一起來了解下這座古老又美麗的城市,探討一下它發展興衰的脈絡吧!
第一,地理位置因素。漢中居陝西西南邊緣,秦嶺大巴山深處,扼陝西,甘肅,四川之咽喉。自古交通不便,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在古代交通普遍不發達時可能還不算什麼,但是現代社會,其缺點便是致命的,雖然近二三十年來,漢中在政府的積極努力下,分別修建了西漢高速,十天高速,開通了西成高鐵,等國家路網工程,總體漢中交通水平得到了根本性的變化,但是由於漢中地處秦嶺,施工難度大,且歷史上軍事秘密設施較多,漢中交通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歷史軍事考量因素。自古漢中便是我國西南的軍事要衝,軍事戰略意義極大。西漢劉邦就是憑藉著藏在秦嶺深處的這座城市為據點,進可攻,退可守,逐步取得王朝天下。東漢末年劉備,因為攻打下漢中才得以進駐四川,最終三分天下。解放後,中央高度重視漢中的軍事意義,六十年代三線建設時期,布局了一百多個軍工項目,還成立了012基地,有名的企業存活至今,比如,陝飛公司,漢江工具機廠,中航電測公司。但是成也於此,敗也於此。自九十年代開始,由於國家政策影響,外部環境變化,大批企業搬離漢中,留給漢中的也只是極少數企業,漢中工業經濟由此走衰。
第三,人文因素。自古漢中雖屬於陝西,但是文化上卻更多夾雜川渝文化,秦文化也有,比如漢中的洋縣,它就是關中文化的代表。所以漢中兼有北方的秦隴文化,南方的蜀楚文化,所以漢中是地道的"中國人",但是就是因為沒有文化特色,所以常被人忽視,漢中的方言就是不倫不類的四川話代表。也正是文化上的原因,漢中人雖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卻缺乏吃苦耐勞,敢闖敢幹的特質。漢中的飲食多以川味為主,像漢中麵皮,就是漢中的標誌性特色小吃。古書說"漢中人,善滋味,好辛香"可見一斑。
第四,經濟因素。漢中境內工業主要以裝備製造業為主,尤其是軍工產業,這也得益於三線建設時期遺留下來的企業,漢中也有自己的產品,像漢機,漢變,漢煙,漢江鋼鐵,等等。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這些企業由於國家政策影響,加之自身發展原因,發展都稍微滯後,希望繼續努力,力爭上遊。
第五,南水北調,生態因素。漢中早在上個世紀就被確定為國家生態示範試點城市,後來又被確定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省內又有引漢濟渭工程,所以漢中的生態環境是具有壓倒性的重要性的。所以具汙染性的傳統工業是根本不被允許的,可工業又是經濟的所在,所以漢中經濟始終發展不起來原因或許就在這吧。但是,我們換個角度,老天給你關上了一道門,肯定給你也打開了一扇窗。漢中,可以利用生態,農業,旅遊資源,發展第三產業,要知道第三產業的附加值那是遠高於工業的,所以我們不必氣餒,要知道一座城市跟一個人一樣,終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總之,漢中因漢水而得名,漢王劉邦因此地而奠定漢朝基業,漢中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了漢中未來發展的複雜性,漢中人文更靠近川蜀,有勤勞致富的屬性。漢中目前加快融入關天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也是西三角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大漢中終不甘做池中之物,相信漢中將來定會抓住新的歷史機遇,加快發展,重振我大漢雄風,龍飛九天!小編的編輯到此,有身為漢中人的網友,對此有啥看法,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