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裡說:「子不教,父之過。」古代社會,不容質疑父親是家庭中的「一家之主」。因為中國的父子關係,似乎是平淡的、甚至是嚴肅的。我們習慣於用「嚴父慈母」來形容自己的家庭關係。
大家熟知的《楊家將》中的楊業、楊延昭。雖然沒有像小說中那樣的堪稱無敵,但父子二人確實憑藉自己的努力,將楊家將的威名打了出來——比如,楊業血戰陳家谷,楊延昭巧築冰城。
不難看出,古代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也是給孩子陪伴比較多,孩子成才成器很關鍵的一個角色。現代教育父親忙於工作奔波,陪伴男孩子最多的是奶奶或者媽媽。所以說,大多數情況下父愛是缺失的。這樣父親陪伴孩子的越來越少。那麼集中體現這5個方面:
如果你是爸爸請仔細看,牢記這五點,多多的去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如果你是寶媽,一定要牢記。這五件事多讓爸爸去做,你儘量不要插手。
陪男孩子打鬧
比如我去朋友家做客時,朋友的丈夫正陪著二歲大的兒子在柜子上爬來爬去,小朋友一個不小心摔下來,我朋友立刻生氣了,覺得丈夫沒有照顧好兒子,但實際上恰恰是父親這種「粗心」,和母親通常的「過度保護」 傾向實現了完美的匹配。
在《爸爸去哪兒3》裡面,鄒市明的兒子鄒明軒,在一場草原摔跤的比賽裡,勇敢挑戰比他大的孩子,一次次被摔倒又一次次爬起來。雖然很多網友對鄒市明的育兒方法存在爭議,但那種不輕易低頭的韌勁和拼搏精神,我們都非常清楚是來自於他爸爸的潛移默化。
媽媽們!如果爸爸喜歡和兒子打鬧玩耍,千萬別嫌他們吵!
更別擔心兒子會變得更暴力。恰恰相反,打鬧遊戲對男孩非但無害,反而有利。
爸爸陪孩子打鬧,可以刺激大腦神經元的生長,讓孩子變得更聰明並擁有更高的社交能力和情商水平。
與男孩定期的談心
前段時間一個男孩與爸爸之間互動的幾百張紙條感動了無數人。
男孩11歲,正讀六年級。
爸爸是一名高中班主任每天工作繁重,出門時,兒子還未起床。
回家時,兒子早已進入夢鄉,爸爸也沒有很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一天中,父子倆見面的機會也很少。
孩子的心裡還是有很多小秘密想和父親講一講而作為老師的父親,也深知「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於是,父子二人開始了「紙條傳情」。
男孩,每天把最想說的心裡話,高興的不高興的,新鮮的、有趣的;甚至自己不會做的作業,都寫會在小紙條上,留在吃飯桌子上或者貼在門口。
晚上爸爸回了家,仔細看著兒子的留言。然後認真地回復。
零散的幾張紙片,搭起的卻是父子倆親情的橋梁。
雖然爸爸不能常常陪伴男孩,但他學習生活中的開心、煩惱、疑惑、迷茫,爸爸都能參與其中。
澳大利亞的問題專家史蒂夫曾經說過:男孩隨時準備向父親學習,聆聽他的教誨,更留意他的一舉一動
放下對男孩的過高期望
我身邊的一個好朋友,他的父母對他從小寄以厚望。
他父親經常感慨自己讀書時,受限於家庭條件以及文革的衝擊,沒有實現名校夢。他認為這就是他一生鬱郁不得志的原因。於是,孩子成為替他實現未競夢想的唯一希望。
他把孩子的日程安排滿滿的,不準和小夥伴玩耍,不準看電視,不準參加社會活動。朋友每天的生活,除了在學校學習,就是參加數學、寫作和英語培班。
考試沒有考到班上前兩名就是一頓毒打。每次考試發放成績的時候,成為我那朋友最痛苦的時刻。
考得差,免不了皮肉之苦;考得好,他父親就會給他訂更高的目標,不會有表揚,也永遠沒有停歇。
朋友曾經告訴我,他中考的時候不小心考了年級第一,結果那成為他高中噩夢生活的開始。他的父親到處對人炫耀兒子的中考成績,並讓大家感覺這孩子好像已經欽定會上清北了。
最讓朋友苦不堪言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他父親無時無刻不在試圖對他開展的精神控制。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夢想。
所以爸爸們還真要多一點尊重,讓孩子能成為自己做主的男孩,才能夠成就一番英雄夢。
陪孩子運動
蔡元培說過:「完全人格 首再體育」經常陪兒子做運動的爸爸,父子關係更好。
世界拳王鄒市明,全家都是運動迷。即便不出門,在家裡也可以隨時組織一場「家庭拳擊賽」。這樣歡快活潑的運動方式不僅可以鍛鍊身體,也能提高運動的趣味性,更容易堅持下來,也能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
共度晚餐
一家坐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氛圍能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馨,促進親子關係的建立,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及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孩子成長路上,需要媽媽的溫暖懷抱,更需要爸爸強壯有力的臂膀及引導。
育兒路上,爸爸應該擔起父親的責任,在孩子的童年記憶中留下清晰而美好的身影,而不只是一團影子。
「沒有任何事業的成功,能替代教育孩子的失敗」。「希望有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同時還希望,這裡面有愛我的爸爸和媽媽,一個溫暖的家。」
親愛的們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
長按下方圖片
掃碼關注陪伴APP
這樣就不會錯過每日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