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個被逃犯劫持的8歲男孩,才知道:這4件事媽媽別管,一定讓爸爸來做!

2021-02-22 豆芽媽媽

如果一個孩子被逃犯劫走,你能想像出他的變化嗎?

最近重溫美國經典電影《完美的世界》,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主人公是一個逃犯和一個被他劫持的8歲男孩。

男孩來自於單親家庭,家中有媽媽和兩個姐姐。


身邊沒有成年男性,男人的世界應該什麼樣,沒有人教他。



爸爸不太管的男孩,和被爸爸影響的男孩,有什麼樣的區別?

電影的發展,似乎很好解釋了這個問題。

比如,男孩原本性格懦弱。被同齡人欺負,總不敢反擊,因為在媽媽的世界裡,「踏踏實實就是最好的。」

而逃犯「爸爸」告訴男孩:你可以適當不守規矩。

比如在他內急時告訴他:「這裡是野外,你在樹邊尿就行。」

再比如,男孩常不自信。

他得到一身心儀的衣服,但卻不更換,被問起時才難為情地說:「自己的那個(雞雞)太小了。」

逃犯「爸爸」故作氣憤地大叫「誰說的?」然後裝模作樣地湊過去瞧瞧,安慰他說:「一點都不小,像你這個年紀,就是這麼大。」

男孩這才釋然。

比如,男孩性格軟弱,沒有主見。


習慣了媽媽為自己大包大攬一切事情,所以即使遇到事,也不敢自己拿主意。

逃犯「爸爸」卻告訴他:你是一個男子漢,你要學著自己做決定。鼓勵他遵循本心,而不是盲目聽從媽媽。

在電影裡,男孩在逃犯的刻意調教下,逐漸褪去懦弱、自卑,變得越來越勇敢、有主見。

電影固然有加工的成分,但也有值得借鑑的意義。

一個男孩成長為成熟有擔當的男子漢,父親的力量不可小覷。


家有男孩,爸爸一定要和他做一些「男人的事」。

爸爸,是男孩一生的力量來源。

媽媽再能幹,也代替不了爸爸

有一年父親節,《家長報》報過一件事:一小學某班搞了個「爸爸沙龍」,為什麼要搞這樣一個沙龍?

「因為每次開家長會,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媽媽。」

很多爸爸不是不愛孩子,但是他們往往有一個誤區,覺得媽媽照顧得很好了,自己可以適當撒手。

然而並沒有那麼簡單。

2002年2月23日,北京動物園,兩隻黑熊突然口吐白沫,栽倒在地,來回翻滾,口中發出「嗷嗷」慘叫。而肇事者,竟是清華大學學生劉某。

警察問:你為什麼要用硫酸潑熊?劉某答:我想驗證一下熊到底笨不笨。

詢問發現,劉某還做過不少惡劣事件。而這些惡劣事件之根——「我來自單親家庭,父親在我生活中完全缺失。」

對於男孩來說,爸爸的缺席,讓他們的人格不完整,價值觀缺失。

《養育男孩》裡說,男女胎兒在母體時,大腦結構上差別就非常明顯。

而養育男孩,一共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出生到6歲,叫溫柔歲月。這個階段的男孩,基本上是屬於母親的。


第二階段是6~13歲。


在這個階段,是爸爸對孩子產生影響的時期。


爸爸必須抽空陪伴孩子,讚揚和親近孩子,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並與妻子一起分擔照顧孩子的工作。


第三個階段是14歲以上,向男人轉變。父母需要讓孩子接受引導,幫助男孩慢慢地邁向更廣闊的世界。

單親家庭固然有其無奈之處,如果爸爸有條件的話,真的一定要多陪陪男孩。

不要拿工作太忙當藉口,爸爸這個角色,真的比想像中更重要。

這4件事媽媽別管,必須讓爸爸來做

陪男孩打鬧,男孩可以更聰明。

媽媽們通常會發現,爸爸有時候更像家中的「大寶」,喜歡跟孩子鬧作一團。

比如吳京,跟兒子玩過擊劍,打過拳擊,扮過大象,各種打鬧。

媽媽們!如果爸爸喜歡和兒子鬧作一團,千萬別嫌他們吵!

更別擔心兒子會變得更暴力。恰恰相反,打鬧遊戲對男孩非但無害,反而有利。

兩個博士Anthony DeBenede和Larry Cohent,聯合著作了一部《The Art of Roughhousing》,打鬧的藝術,總結出爸爸和孩子打鬧的六大好處:

1. 刺激大腦神經元的生長,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2. 讓孩子學會規則、對錯、界限,人品更正直,且富有同情心;


3.鍛鍊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促進力量發展,讓孩子成長得更結實;


4. 經常打鬧的孩子,擁有更高的社交能力和情商水平;


5. 孩子的適應力更強;


6. 父子關係更融洽。

最重要的是,作為一項無傷大雅的親子活動,打鬧遊戲不僅讓兒子擁有玩伴,而且對爸爸來說,這也是一種緩解壓力、消除疲勞的好方法。

所以,爸爸們,放心和兒子打鬧吧!

男孩在打鬧中釋放多餘的精力,男人在陪打鬧中學會陪伴和責任。


陪男孩運動,男孩性格更積極陽光。

腦科學研究發現,男性的大腦前區和後區連接性更強,運動神經更發達,所以更喜歡參加一些流汗運動,比如打球、跑步、騎單車等。

帶兒子參加體育運動,爸爸是不二人選。

田亮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

眾所周知,森碟喜歡打網球,田亮沒少陪她運動。對於9歲的兒子小亮仔,田亮也經常陪他運動,而且要求更嚴厲。

小亮仔學習跆拳道,田亮當陪練,調皮地「欺負」他。

小亮仔玩蹦床,田亮把他的身體當「玩具」,做高難度後空翻。

小亮仔學跳水,田亮以一個優美的弧度把他拋入水中,美其名曰「傳承」。

體育運動,是男孩一個近距離接觸父親、接觸其他男孩和其他男人的機會。

爸爸用點心引導的話,還可以幫男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輸了不氣餒」「堅持比輸贏更重要」等。

經常陪兒子做運動的爸爸,父子關係更好。

有爸爸陪伴做運動的男孩,更容易感受到快樂與活力,性格更陽光。

和男孩定期談心,男孩心理更健康。

前不久,烏魯木齊一個11歲男童疑似走失。

民警見到他時,他渾身髒兮兮的,問他家人在哪兒,他沉默不言。

民警為他買了早餐,然後又與他談心說笑,男孩才慢慢說出心裡話。


原來,他與父母吵架後離家出走,已經兩天沒吃沒喝了。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調查顯示,男孩比女孩更不擅長坦露心事,遇到壓力更傾向於獨自忍耐。


如果沒有一個情緒發洩的出口,男孩很容易負面情緒淤積。這非常不利於身心健康,也不利於孩子長大後建立親密關係。

所以,男孩更需要爸爸適時站出來,來一場「男人之間的對話」。

遺憾的是,現實中很多爸爸是沉默的,導致父子誤會也未可知。


作家畢飛宇小時候偷偷抽菸,爸爸發現了卻沒有說什麼,只是將手中的煙放到桌子上。


畢飛宇還以為自己長大了,爸爸默許了,便慢慢養成吸菸的壞習慣。

多年後他才明白,爸爸當初那個舉動,是一個委婉的勸戒,是他理解錯了。可惜為時已晚,他的菸癮已經戒不掉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誤解,就是因為他們父子之間很少溝通,畢飛宇在家裡經常感覺不到爸爸的存在。

爸爸們!

如果你不想在兒子遇到壓力時把自己封閉起來,或離家出走;

如果你不希望和兒子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不妨經常跟兒子談談心吧!
澳大利亞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說:

「男孩隨時準備向爸爸學習,聆聽他的教誨,更留意他的一舉一動。這是爸爸對孩子產生影響、同時也是在兒子心中樹立英雄形象的關鍵。」

男孩遇到的成長困惑,爸爸可能就是最好的答案。

爸爸的寬容和尊重,讓男孩更好成長。


孩子媽媽管得嚴,每天不到5點就叫兒子起來背課文、背單詞,夜裡10點多了,還逼著兒子再刷一套數學題。

但管得越嚴,成績反而下滑。後來才知道,原來他看起來用功,其實偷偷在看小說和漫畫。

孩子的爸爸,就是傳說中「心大」的爸爸。

他看到孩子不願意學習,大手一揮,「走,去玩吧。」

媽媽看見很不高興,爸爸的解釋常常是:「我兒子我知道,他可以的。」

偏偏是在爸爸這樣的管教下,孩子玩的時候更快樂,學習的時候反而更專注了。

對男孩來說,尊重和寬容,有時候比愛更重要。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父親,是孩子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爸爸對兒子來說,就是一個英雄般的存在。

他會模仿爸爸。爸爸的一舉一動都會像放電影一樣,映刻在男孩的腦海中,成為男孩行為的模板。

他會仰望爸爸。爸爸的每一個高光的瞬間,都會成為男孩一生想要追隨的方向。

他更需要爸爸。當媽媽給足安全感後,他的價值觀、成長的高度,都來源於爸爸。

爸爸們!

多花心思陪陪孩子吧!

那些用了心的陪伴,終將成為男孩內心源源不斷的力量。

相關焦點

  • 為了孩子的成長,這6件事媽媽別管,必須讓爸爸來做(轉給孩兒他爸)
    所以,為了孩子的成長,這6件事,媽媽一定要放手讓爸爸去做。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爸爸做不做家務,會影響孩子尤其是女兒的職業選擇。 在爸爸不做家務的家庭中,女兒傾向於選擇老師、護士、家庭主婦等職業,而在爸爸做家務的家庭中長大的女孩在職業選擇上更自由和多元,會挑戰CEO、企業高管、軍官等男性化的職業。
  • 養男孩,最怕父母用這4件事,磨掉他身上的銳氣!
    上周跟朋友兩家人一起吃飯, 好友的老公一個勁兒將矛頭指向7歲多的兒子, 小男孩好動,爸爸一直這也不對那也不好,就看那孩子的臉色一陣紅一陣白,情緒越來越沮喪。
  • 沙溢半夜發感慨:這4件事,爸爸要陪孩子做,媽媽替代不了
    0122日,沙溢大半夜的發了一通感慨,是作為一個老父親的感慨
  • 姦殺11名女性,最小的僅8歲:這4件事,一定要讓你的女兒知道!
    因為,即使在今天,我們的治安條件好了,安全係數高了,但一些惡性事件依舊在發生——這個世界並不如你想像中那樣美好。 所以,媽媽寫了這封信給你。相信你讀完後,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穫。 在殺害8歲女童苗苗的時候,他甚至因為口渴,在女童家裡泡了一杯茶,喝完了才走。 就這樣一個心理素質那麼強悍的人,卻被鄰居和家人認為膽小、溫和。高承勇年輕時的畫像▽
  • 在教育中,這幾件事一定要爸爸來做!
    最近,在網絡上有一則新聞成為了熱搜,在這則新聞中,講述的是一所小學開家長會的內容。在這場家長會中,出席的全部都是孩子的爸爸,被稱為是只有爸爸的家長會。在家長會上,一位資深的老師這樣說到:各位爸爸們,可能平時你們與孩子接觸的較少,多數都是孩子的媽媽在教育,但是,我想說,在教育中,有這麼幾件事一定要爸爸來做。那麼,究竟是哪幾件事呢?
  • 媽媽別再對孩子做這4件事了,尤其是男孩,其中的危害你想像不到!
    當孩子面換衣服是性教育的大忌一位幼兒園老師,曾經向我們分享了這樣一件事。班上新轉來一個4歲的男孩,每天午睡時,他都盯著女生換衣服;甚至女生上廁所的時候,他還要蹲下去看個究竟。有一次,他的行為,把一個女生嚇得大哭。
  • 張杰「懟」謝娜獲500萬網友點讚:家有女兒,這 4 件事媽媽別管,讓爸爸教!
    曾經,一則「90後奶爸帶4歲女兒從東莞騎行去拉薩」的新聞,一夜刷爆全網。這位爸爸,為了帶女兒玩遍「千山萬水」,煞費苦心。不但親自繪製地形圖,更專門為女兒定製了小拖車,帶齊了各種裝備上路。如果有天,你上高中的女兒對你說:「我喜歡的一個男孩今天心情不好,他想讓我晚上陪他。」你會怎麼做?暴跳如雷;扇耳光;把她關在房裡…顯然,這些都不能讓女孩真正妥協。網上看到一個爸爸的做法,溫暖而有力量。這個爸爸,把「早戀」的女兒拉到一旁,耐心地和她聊天。爸爸問:「你很愛那個男生嗎?」
  • 冬天絕不能做這8件事,尤其是第4件!
    在開暖氣的車內睡覺可能一氧化碳中毒;加油前沒釋放靜電可能引火燒身;機洗羽絨服可能爆炸……冬天意外高發,千萬別做這8件事,為安全,給身邊每個人!而男性這會因為電熱毯溫度太高導致精子活力下降,導致不孕。專家提醒,電熱毯可以用,但要慎用,被窩暖和了拔掉電源再睡覺,切忌徹夜使用。2.騎車系長圍巾事件回放:近日,據江蘇電視臺報導,江蘇一8歲女孩乘坐媽媽的電動車時,圍著的長圍巾被絞進後輪,脖頸被死死勒在牙盤上。周圍好心人立刻用水果刀割斷圍巾,此時女孩已沒了呼吸。
  • 爸爸陪孩子的時候,媽媽別做這件事!
    仔細一看,鄧超的右手纏著繃帶,這位模範爸爸為了不錯過每一次陪伴孩子的機會,堅持帶傷上陣,難怪孫儷寫道:這個爸爸也是不容易,手傷了,還要來參加孩子們的運動會。   字裡行間滿是對老公參加孩子運動會的讚賞。沒有天生的超級奶爸,也沒有永遠學不會的「豬隊友」,主要看你給不給他表現的機會。  在孫儷的鼓勵下,鄧超在親子陪伴方面非常主動。
  • 《素媛》:8歲女孩,被壞叔叔做了「那件事」,我做錯了什麼?
    我好想睡一覺就能回到過去,那件事從來都沒有發生過,那該有多好!可是早上起來發現,還是沒有任何變化。這是8歲的素媛最大的願望,希望時光能倒流,那件「丟人」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素媛》是韓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2008年8歲的素媛在上學的路上,被趙鬥淳性侵,距今已有12年。
  • 育兒:4歲男孩說,我要跟媽媽結婚:媽媽千萬別敷衍┃夢禾
    寧波一四歲的男孩,看媽媽和爸爸結婚的錄像後嚎啕大哭,一邊哭還一邊說:「我要跟媽媽結婚的,媽媽怎麼跟爸爸結婚了呢?」本來是很平常的一件生活趣事,卻有網友「好心」留言說: 「看來,這個娃兒,平時媽媽帶的多,小心以後成媽寶男哦。」「孩子年齡這麼小,就開始想著「結婚」這種事情,是不是太早熟,太不純潔了?」
  • 男孩歸爸爸,女孩歸媽媽
    ——德國家庭治療師伯特•海靈格男孩歸爸爸,女孩歸媽媽  讓一個男孩成為男人,讓一個女孩成為女人,這是正常的父母的自然期望。要實現這個目標,3~6歲是關鍵期。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3~6歲是「俄狄浦斯期」。
  • 從倒數第一,到考入清華:教育男孩,媽媽要做這5件事
    最近寧波有一個男孩受到大家的關注。這個男孩叫做趙啟琛,他原本在高一的時候,學習成績非常差,經常都是倒數第一。而對於自己學習成績差,他本人也很著急,經常因為心理壓力大導致晚上失眠。但最後他卻考上了清華大學,這引得不少媒體前去採訪。
  • 發現懷孕後,一定要做的4件事
    當驗孕棒出現兩條線,很多準媽媽一開始都會不知所措,滿腹疑問卻無從問起。這裡,婦產科醫師與營養師為準媽媽們提供懷孕初期的全方位指南,告訴大家發現懷孕之後,一定要做的4件事,希望能幫助準媽媽們輕鬆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 周嘉誠形象蛻變,媽媽表示:做到這3件事,教育男孩要捨得
    但是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只會向孩子傳達一個觀點"只要你哭,爸爸媽媽就什麼都能滿足你",幾次之後,孩子就知道了,哭是我的武器,只要我一哭,爸爸媽媽就會依著我,孩子就學會了拿哭來要挾父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 2歲男孩吃橘子火了,誤把橘子皮、樹葉當水果,媽媽看後哭笑不得
    我們往下看!1)2歲男孩吃橘子火了,誤把橘子皮、樹葉當水果,媽媽:吃上癮了?」其實,這也不怪男孩,畢竟媽媽最開始沒有跟孩子講述橘子的特徵和吃法,再加上男孩處於探索世界的階段,他們不喜歡別人插手,這才導致趣事發生。話說回來,如果這位媽媽事先把橘子剝好,事情不就沒有這樣麻煩了?這位媽媽一定是新手媽媽!
  • 9歲男孩窒息而死,被父母裝進旅行箱:家長不懂這件事,真的會害了孩子
    男孩的痛苦離世,留給我們除了無盡的惋惜還有深深的思考。 然而,收回懲戒權真的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嗎? 從表面上看,收回家長的懲戒權,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虐童案件的發生。
  • 賈靜雯自爆童年陰影,5歲被人拉進廁所:真的要小心這件事!
    壞人難防,如果孩子對有一定的性意識,是不是就能避免一些可能的傷害呢?一個女孩的親身經歷:她從5歲起被一個鄰居長輩侵犯,一直懵懂不知,直到小學六年級下半學期,一個老師在教室裡普及了月經這件事:「月經來了才能懷孕。」女孩說,老師的那堂課挽救了她。因為怕來月經會懷孕,女孩拒絕了再次伸向她的那雙惡手。
  • 【百家】 劉燁:這些事,媽媽做不了,得爸爸親自來
    像動物世界裡,一隻獅子帶著母獅子,大公獅子毛特長,生的小獅子裡有公有母,小公獅子趁著父親外出巡邏就開始搶肉吃,顯得比母親範兒還大,但只要公獅子一回來它立馬老實。所以,我就是要給兒子定規矩。我覺得孩子從小就要讓他知道什麼事是有一次就不能有第二次的。我不會像我爸爸那樣動手,但我會用我的方式讓他明白。
  • 「子不教,父之過」,這5件事爸爸責無旁貸,媽媽代替不了
    那麼集中體現這5個方面:如果你是爸爸請仔細看,牢記這五點,多多的去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如果你是寶媽,一定要牢記。這五件事多讓爸爸去做,你儘量不要插手。陪男孩子打鬧比如我去朋友家做客時,朋友的丈夫正陪著二歲大的兒子在柜子上爬來爬去,小朋友一個不小心摔下來,我朋友立刻生氣了,覺得丈夫沒有照顧好兒子,但實際上恰恰是父親這種「粗心」,和母親通常的「過度保護」 傾向實現了完美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