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結束了。朋友上高一的兒子給我打電話說:「阿姨,我的作文又寫跑題了。」語氣中充滿著無奈和困惑。
的確,常有學生苦惱於自己的作文是否切題根本不在自己的掌控中。因此,作文的成績也就充滿了「撞大運」的成分:某一次作文得了高分,也不知道自己因為什麼得的高分;某一次老師的評語說作文跑題了、偏題了,也沒搞明白自己為什麼就寫歪了。那麼,這個寫跑題的魔咒怎麼破呢?
跑題的原因
- 1.沒讀懂作文題 -
作文題的導語通常是出題人寫給學生的寫作方向建議。所以,讀題目時認真審題,劃重點,讀懂字面背後的深層含義,就能幫助學生把作文題寫對。
例如:
這個以「獨」為話題的作文題,在導語(楷體字部分)中給出了學生以下幾個寫作方向——
(1)獨自努力不如眾人合作(第1句話)。
(2)保持自己的獨特性讓人獲得自由(第2句話)。
(3)保持獨立的思考和見解,既是出眾,又有高處不勝寒的孤單(第3句話)。
(4)「獨」對於人的三種不同意義——不完美、生存需要、精神追求(第2段)。
儘管寫作文時不一定局限於題幹中給出的這幾個方向,但如果讀題的時候沒有用心思考,沒有領悟到出題人對寫作者的引導,那這個作文的確不太容易寫得切題。
- 2.盲目追求標新立異-
有些孩子雖然讀懂了題目導語給出的引導方向,但他認為,導語中既然寫了,就會有很多同學都寫這個立意方向,是非常俗的。如果我不能另闢蹊徑的話,寫出來的作文和其他作文千篇一律的,閱卷老師會看得很煩,會給很低的分數。
這個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一篇文章是不是寫得的很俗,並不完全取決於它的立意(論點)是不是和別人一樣。
- 3、為了用例子而設置論點 -
有些孩子看到話題詞以後,腦子裡會立刻蹦出1~2個他所熟悉的人物事例。心潮澎湃地非要把這個例子用上不可。專門從例子當中提煉出一個觀點,讓這個觀點和話題詞有一定的關聯。這樣很容易導致偏題。
如何做到切題
-1、先定論點,再選論據 -
在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當中,論點是這篇文章的靈魂,論據是為論點服務的。所以,如果為了使用上某個論據而根據論據確定論點的話,顯然是本末倒置了。
所以,建議同學們在讀完題目和導語之後,首先確定一個自己也非常認同的、符合自己生活體驗的立意方向,作為自己這篇作文的論點。用一句正面、肯定的判斷句來表達這個論點,並且寫在草稿紙上。然後再想,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軼事可以作為例證,或正面或反面地支撐自己的觀點。
-2、不要擔心論點太俗 -
很多孩子認為,只要自己的論點和別人一樣了,就一定不是好文章。這是一個大錯特錯的觀念。
在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經常寫議論文體的工作總結。而全世界的工作總結,無論用哪種語言寫成,無論出自什麼單位、什麼部門,論點都是一模一樣的——「我或我所在的團隊,這一年幹得特別出色」。很難想像哪個人寫出的工作總結會是標新立異的其他觀點,諸如:「我們團隊這一年很放鬆,稀裡糊塗的就混過來了,所以我們很優秀」,或者「我們沒幹什麼事兒,玩著就過了這一年,所以大家應該給我們團隊年終一等獎金」等等。
可以想見,每到年底,全世界大概要產生幾十萬篇這同一個論點的議論文吧。不但沒聽說誰因為覺得觀點太俗就不寫了,反倒是大家都在拼命通過論證過程來解釋為什麼我們團隊幹得最好,並且把這一年我們做了哪些具體工作當做例證,來證明我們團隊的確做得最好。
-3、論證過程才是關鍵-
假設我們全體同學寫的都是同一個論點。在這種極端情況下,誰把這個論點的內涵挖掘得最深刻,誰把為什麼要提出這個論點解釋得最有邏輯,那麼誰的作文就是最好的。 所以,一篇好作文往往勝在對話題詞的概念界定上。切中肯綮,直擊實質,才能算準確深刻地闡述了觀點。 比如,如果大家都寫「兼聽則明」這個論點,那麼,比拼的就是誰把「聽什麼」的內涵解釋得準確到位了。「聽」是聽取很多人的意見,還是聽取多種不同類型的意見,還是能夠容忍和自己完全相反的意見?這直接決定了聽的結果,是不是能夠做出英明的判斷。
其次,要想「兼聽」之後做出英明的判斷,還有賴於判斷者有理性的決策能力。否則聽得越多越六神無主,就是民諺所說的「人多蓋塌了房」。 有了這樣深刻的認識和論證過程,即便再俗的論點,也能寫出「以理服人」的效果。
-4、材料的「準」比「新」更重要 -
很多孩子跟我說:「老師我即便確立了觀點,腦子裡也沒有多少材料能支撐這個觀點,最多有一兩個,可是在考場上又不能上網查,這怎麼辦呢?」我通常會告訴他們:「把所有你背誦默寫過的文言詩文篇目,按朝代順序,從上到下逐一把作者和作品主人公的生平事跡想一遍,總能有幾個人物的生平事跡能夠驗證你現在正寫的論點。」因為中學生作文的論點大多是關於道德操守、人生觀、價值觀層面的,會有名人軼事符合這些話題。
即便這些材料不夠新鮮,但至少是準確的。如果你現在不是在備戰高考,不是以寫出一類中、一類上的範文來為目標的話,那麼,把平凡的例子用準確,把例子與觀點間的內在聯繫分析得深刻到位,就是議論文寫作的練習階段應該關注的方向。
還以「兼聽則明」這個論點為例。很多同學都會舉這兩個例子:一是《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威王被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百姓們的意見蒙蔽,二是唐太宗李世民常常聽取魏徵的意見,以保證自己的政務清明。
這裡,讀者就會產生一個疑問,齊威王聽了那麼多人的意見,為什麼反而是被蒙蔽的?李世民只聽取了一個人的意見,為什麼所做的決定是英明的?
這就需要作者把這兩個材料和「兼聽」聽的是什麼聯繫起來:齊威王聽的意見都是相同的,儘管人多,卻起不到讓他多角度思考問題的作用。所以,他被同一種意見蒙蔽著,很難做出英明的決策。而李世民雖然只聽取了魏徵一個人的意見,但這意見通常是反向的。這使得李世民在考慮問題時,正反兩方面都通盤考慮過了,所以做出的決定往往是正確的。
由此可見,只要分析得準確深入,即便是以人人耳熟能詳的名人軼事做論據,也能起到打動人心的作用。
【後記】
學寫議論文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樣,都要踏踏實實地從最基礎的事情做起,不能好高騖遠,總想著與眾不同、一鳴驚人。
如果你的立意和支撐立意的事例跟所有人都不一樣,那十有八九是偏題了。因為你要相信,古往今來這麼多仁人志士不會全都沒有你聰明。你想到的論點和驗證觀點的名人事例,一定都有人想過了,用過了。你要承認自己的平凡,要肯於腳踏實地地做最平凡、最基礎的事情——用議論文來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
如果能放下借某篇作文來炫耀自己的想法,肯於寫最樸素、最大眾化的論點,那麼你的作文一般情況下就會避免跑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