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紹光 張垚 李良才 陳程
在網際網路等新興業態的發展影響下,毒品犯罪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時有出現,新時代毒品治理形勢依然嚴峻複雜。2020年2月,浙江省人民檢察院針對毒品寄遞流通問題發出首份檢察建議,在浙江省郵政管理局等有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物流環節的寄遞規範日趨完善,預防和打擊毒品犯罪的協同協作關係更加緊密,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本文聚焦新近發現的暗網毒品犯罪苗頭,探索網絡時代毒品治理之策。
暗網毒品犯罪案件特徵
暗網是指經特殊軟體、特殊授權或對電腦進行特殊設置才能連接、訪問的網絡。近年來,藉助於網際網路功能特質,暗網逐漸成為毒品犯罪的滋生「溫床」。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人民檢察院自2019年4月受理首起暗網毒品案件以來,至2020年6月案件數量迅速增至24件,主要涉及製造毒品罪、販賣毒品罪等罪名。經分析,該類案件呈現以下三個特點:
1.灰黑產業初具規模。該批案件中,絕大多數毒品來自暗網的「mushroom summer」交易平臺,並逐漸形成了具有層級劃分的毒品犯罪灰黑產業。
從產業鏈條來看,利用網絡的互聯互通,毒品生產、銷售、供應等環節實現了環節切割、地域分離。從運作模式來看,毒品銷售呈現出暗網、深層網絡再到表層網絡、線下社會的銷售多層級架構。
2.犯罪行為日趨隱蔽。利用暗網隱秘、匿名、跨域等特性,毒品犯罪的隱蔽性顯著增強。
一是網站瀏覽加密跳轉。在同時具備Tor瀏覽器(又稱洋蔥瀏覽器)與動態請求的雙重條件下,方可訪問進入暗網,且該瀏覽器使上網用戶匿名化,並經層層加密,伺服器地址在全球範圍內不斷跳轉,無法通過網絡痕跡追蹤和開展取證工作,甚至在勘驗、檢查扣押的涉案人員手機等通訊設備時都無從獲知是否使用過暗網,亦不能通過伺服器地址真實定位上遊犯罪分子。
二是虛擬貨幣結算支付。利用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匿名、加密、無國界流通屬性,繞過國家外匯、金融等監管,並增設站長交易擔保等項目,為毒品犯罪形成強大的支付交易保護屏障。
三是交易聯絡隱匿警覺。毒品交易聯絡均使用Telegram(中文名稱為「電報」)等具有反偵查加密功能設計的聊天軟體,該類軟體首先擁有「閱後即焚」「延時銷毀」等「隨時刪除」功能;其次擁有單方訊息「同時刪除」功能;再次擁有對方截屏同步獲知功能,可立即察覺交易對方「異樣」,為終止交易、毀滅證據贏得時間。
四是毒品運輸偽裝寄遞。該批案件中,毒品交付全部通過快遞實現,多數採用偽名寄送、非接觸郵櫃寄送、自寄自收、二次郵寄等方式手段,逃避日常物流檢測。
3.社會危害隱患突出。儘管暗網毒品犯罪尚處萌發階段,但其自身發展非常迅猛,不僅威脅涉毒人員身體健康,還可能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後果,並極易衍生出各類隱患風險。
暗網毒品犯罪的治理困境分析
暗網是全球執法機構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國際網絡禁毒形勢異常嚴峻。在持續高壓管控態勢下,我國的暗網毒品犯罪雖未呈現與他國相似的激增、蔓延趨勢,但也反映出網際網路的無邊界與多元複雜性正在逐漸影響、改變著我國網絡禁毒的良好局面,並已顯露多處暗網毒品犯罪的治理短板。
1.源頭打擊追溯存在障礙。從毒品犯罪的打擊效果來看,目前查處的案件主要涉及淺層網絡的第三級、第四級銷售,深層網絡以及暗網活動的第一級、第二級銷售卻鮮有被發現、抓獲,毒品犯罪的打擊追溯遭遇多重暗網障礙設置。
一是身份鎖定障礙。暗網毒品犯罪採取了身份「雙盲」「人貨分離」、環節切割、產業分散的「產銷供運」離散模式,並形成與安全係數呈正比的塔狀毒品銷售架構,特別是暗網平臺登錄、交易聯絡、毒資支付等均匿名化,導致即便抓獲下級銷售或發貨人員,也無法準確鎖定上級銷售或對應人員。
二是偵查活動障礙。由於暗網依託的伺服器均在國外,偵破此類案件必然要藉助境外電子偵查技術,在法律授權的框架範圍內實施,這會涉及到網絡主權、司法主權等一系列問題。
三是證據轉化障礙。由於缺乏技術支撐、辦案經驗等,相關證據的有效轉化率較低,有的儘管成功實現轉化,卻因處理時間過長,錯失了追溯打擊的良機。
2.多元市場監管有待加強。除暗網因素外,貨幣、物流、電信等市場經營監管漏洞也成為暗網毒品頑強生存的重要原因。
一是貨幣監管領域。伴隨著第三方支付運行規範體系的逐漸完善,毒資支付的網絡空間被不斷壓縮,去中心化、匿名性、不可追溯、跨境流動的比特幣日漸成為網絡首選支付途徑。
二是快遞物流領域。首先收寄驗視存在漏洞,未能對大量寄發同類商品的長期籤約客戶進行逐一細緻的檢視。行為人利用該漏洞以「夾帶寄送」的方式寄出。其次實名收寄執行不到位。智能快遞櫃和「跑腿」業務暫無需寄件人當場身份驗證。再次物流基礎設施不健全。在城鄉接合部、快遞代收點等監管薄弱地帶,有關場所缺乏監控攝像或布置不合理,未能實現寄送過程的全覆蓋。
三是電信運營領域。該批案件中,行為人利用他人棄卡、廢卡毒品收發、交易的情形較多,暴露出電信運營中對廢棄手機卡的管理疏漏。主要來源有二:收集移動聯通營業廳內他人棄擲的手機卡;謊稱微商註冊使用,從修手機、充話費等小店內購得。
3.網絡生態環境亟需淨化。暗網涉毒信息傳播利用微信、QQ、微博、陌陌等社交平臺、網絡論壇、音樂軟體等,藉助朋友圈展示、評論、群組推送等功能手段,採取「愛好投遞」與「角落張貼」相結合的表層網絡滲透策略,打開並拓寬毒品網絡銷路,嚴重汙染網絡生態環境。
暗網毒品犯罪系統治理的對策建議
暗網毒品犯罪治理工作應當堅持網際網路底線思維,充分運用智治、綜治、法治、共治等省域治理制度優勢和有效手段,以鉸斷毒品犯罪生產鏈、瓦解暗網生存土壤為攻堅方向,系統性地推進構建新時代網絡禁毒工作新格局,促成治理毒品問題的強大合力。
1.以智治為先,注入網絡治理新動能。
一是實施暗網「探照」計劃。加強對暗網的空間測繪工作,根據暗網跳轉連結、層層密碼等技術原理,藉助「網絡爬蟲」等技術手段,廣泛搜集網絡域名等基礎數據信息,為反向推導並設計可實時監控、全面反映暗網活動的資源探測系統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築牢網絡安全「長城」。加大協作管控力度,探索建立「翻牆」或「深入暗網」人員的線上警告、監測機制,及時查封「翻牆」軟體及「潛深」路徑,打好網絡安全「補丁」。研究制定網絡安全突發事件應對方案,強化實戰演練,研究增設「斷網」等網絡安全應急手段。
三是加強網絡英才培養。加快培育高素質的網絡安全人才,優化包括理學、工學、法學、管理學、心理學等跨學科網絡專業課程設置,進一步加強「產學研」融合,探索網絡精英特殊選拔培養機制,為我國網絡安全建設輸送更多領軍人才、行業人才與職業人才。
2.以綜治為重,完善淨網清毒協同機制。
一是深化淨網行動長效治理機制。把禁毒工作作為淨網行動的重要方面,在規範管理微信公眾號、微博、貼吧、論壇等平臺基礎上,注重向音樂播放器、短視頻平臺、網絡直播平臺覆蓋延伸,加強對評論、網帖等網絡角落的涉毒涉「暗」信息清理,設置必要的舉報途徑,對線下網絡服務場所提供軟體安裝設置等進行全面檢查,淨化網絡空間。
二是探索虛擬貨幣監管查處路徑。高度關注虛擬貨幣在犯罪領域充當洗錢、支付等工具作用,適時開展禁止比特幣「回頭看」專項督查活動,藉助網絡監管手段,重點排查論壇、網絡小組、APP等高風險平臺,研究完善符合我國治理需求的監管方案。
三是加強物流運輸制度設施建設。嚴格落實「收寄驗視、實名收寄、過機安檢」三項制度,將同城急送等納入物流運輸管理範疇,設計並推廣快遞櫃、當面收件等寄件人臉識別功能。加大對城鄉接合部、快遞收發點監控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技術支持,強化對固定寄發客戶、汽配等貨運渠道的寄件審查、「二次運輸」等可疑包裹的風險預警等,提升物流環節的毒品檢測能力。
四是規範手機廢卡回收銷毀環節。對用戶手機卡使用進行全面的風險提示,及時提醒用戶註銷棄用手機帳戶。加強手機業務辦理過程的身份查驗工作。在移動、聯通等營業廳內設立專門的手機廢棄卡回收箱,統一回收銷毀。同時,加強對手機維修、回收、充話費等店面的市場監管,聯合多部門清除廢棄手機卡、虛擬號碼等黑市。
3.以法治為本,維護網絡空間良好秩序。
一是完善網絡空間安全立法。根據網絡安全法等相關規定,結合網絡犯罪特徵及處置經驗,融入暗網治理元素,進一步細化網絡運行安全、網絡信息安全、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法律責任等方面的內容。
二是探索取締打擊有效路徑。建立暗網犯罪案件特殊辦理機制,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主導責任,通過提前介入、司法會商等形式,引導偵查活動、保證案件質量,強化暗網毒品犯罪的法律適用。轉變以往非法網絡平臺取締打擊的傳統思維,採用虛設平臺、接管運營等方式,達到摧毀破壞暗網環境的目的。
三是制定暗網犯罪證據標準。目前,暗網毒品犯罪案件證據來源主要是利用安全漏洞滲透、平臺及行為人操作錯誤或失誤等確認相關人員身份,通過「誘惑偵查」、特殊技術等手段收集獲取的數據信息。該類數據的證據轉化、證據效力等方面亟待司法機關統一規範。
4.以共治為要,打造網絡毒品治理共同體。
一是倡導網民自律規範。加大對網民禁毒、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力度,把宣傳「禁暗禁毒」相關內容融入國際禁毒日、全國中小學安全教育日、國家安全日、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等重要節點的主題活動之中。鼓勵網民自覺清除、舉報涉毒涉「暗」信息垃圾,維護網絡安全秩序。
二是夯實網絡主體責任。及時精準規範社交媒體運營,督促網絡平臺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健全管理制度,加強內部自律,明確規範信息審核處置流程,杜絕違法違規信息傳播、泛濫,為新興社交媒體良性發展營造有利法治環境。
三是加強政企聯動治理。立足數字經濟基礎和網絡技術勢能,進一步加強政府與民間網絡優秀企業的合作聯動緊密度,在技術攻堅、探照檢測、人才培養等方面共同推進暗網治理現代化進程。
四是開展國際執法合作。在世界各國尚未協調一致形成應對暗網威脅的條約背景下,開展國際執法合作是當前處置暗網毒品犯罪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單位分別為:樂紹光 張垚,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李良才 陳程,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