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衛荷出生於貴陽,父親是苗族人,母親是土家族人,衛荷的血液中便流淌著這兩個民族載歌載舞的基因。她四歲開始學舞蹈,常常伴著音樂節拍手舞足蹈;五歲時,父母問她,「小提琴和鋼琴你更喜歡哪一個?」
印象貴州網訊 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內驅力,可以讓一個女孩迸發出如此強大的能量,在26歲的人生中,寫就了這麼多精彩的樂章。
2015年美國亞洲小姐總冠軍、聯合國交響樂團首位中國籍小提琴獨奏、亞洲電視臺主持人、公益青年和運動達人,這些都是衛荷的標籤,而每一個標籤背後,都閃爍著一顆樂觀自信、不屈不撓、追逐夢想的靈魂。
「我最喜歡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哈恰圖良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兩首曲子,音樂急促、節奏快,背景都是行軍打仗。我的生活就像在打仗,一個行程接著另一個行程,一個目標接著另一個目標。我認為沒有目標的生活一定不是好的狀態,只有確定目標,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
衛荷(China)長江商學院MBA2018級,武漢大學廣告學學士,紐約大學公共關係與企業傳播碩士,國際山地旅遊聯盟公共事務官。
樂舞飛揚的少年時光
出生於貴陽,父親是苗族人,母親是土家族人,衛荷的血液中便流淌著這兩個民族載歌載舞的基因。她四歲開始學舞蹈,常常伴著音樂節拍手舞足蹈;五歲時,父母問她,「小提琴和鋼琴你更喜歡哪一個?」
懵懂的她,或許只是喜歡小提琴悠揚的樂聲,就從此踏上了學琴的道路。「想來也好笑,父母並沒有問我想不想學音樂,只是讓我二選一。長大後,我才明白,父母出身農村,沒有機會實現音樂夢想,他們希望我和弟弟能夠接受良好的音樂教育。」
學琴費用昂貴且異常辛苦,當別的小朋友玩耍時,衛荷則總是走在去往琴室和小提琴比賽的路上,風雨無阻。這股毅力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得以體現:「在我家鄉,小朋友生病發燒,會用厚厚的被子捂汗,病就好了,但那真的很難受,很多小朋友捂到一半就受不了,因為汗液會把被子和衣服都打溼。但我從來不會半路掙脫,我認定一件事情就會走下去,直到看到結果。」
持之以恆的練習,為她收穫了多項全國小提琴比賽大獎——中國藝術特長生小提琴組全國金獎、全國青少年音樂舞蹈展評小提琴銀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評省級一等獎、全國二等獎……
因為家庭經濟原因,衛荷不能擇校,只好進入普通初中重點班。由於她成績出色且體育突出,經常代表學校參加省裡田徑比賽並屢獲大獎,2007年,她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進入省重點高中,只是,成績排到班級倒數幾名。「初中時,我是學校的名人,如今,則成了芸芸眾生中的一粒小沙子,連平均水準都到不了。」
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下,衛荷瘋狂地學習,可成績始終不見起色。但她沒有放棄,直到臨近高考,成績才突飛猛進,上升到班級前幾名,最終考入985院校武漢大學廣告學專業。
在整個高中時期繁重的學業壓力下,衛荷依然每天堅持練琴兩小時,琴藝也愈發精進。這段經歷,讓衛荷更加明白,「只要有信心,再加上自己不斷努力,量變一定會引起質變,陽光也一定會出現。沒有什麼事情可以把你難倒,除非那個事情比登天還難。」
武漢與臺北的雙城故事
對於有些人,大學時光是十二載寒窗苦讀後的報酬,理應享受;對於另一些人,大學是一個新的起點,更應奮鬥。衛荷自然是後者。
在武漢大學,除了本專業知識,衛荷還修習了寄生蟲病、軍事理論、宇宙概論等很多工科和醫學課程,廣泛的知識結構讓她的創意總能出人意表,也讓她收穫了2013年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三等獎。學業之外,衛荷還擔任班長和武大交響樂團二提琴首席,前者鍛鍊了她的統籌能力,而後者則讓她學會與人協同。
2013年2月,衛荷作為交換生赴臺灣政治大學廣告系學習,並在臺北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小提琴音樂會。獨在異鄉,且只有一個半月的籌備時間,要想舉辦音樂會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衛荷再次發揮了她迎難而上的精神,獨自承擔起音樂會策劃、執行工作——選曲、做海報、拉贊助、找場地,忙的不亦樂乎。
在臺灣政治大學交換期間,拜訪中天電視臺
有感於這個大陸女孩的堅韌,政大師生紛紛慷慨相助。當時,在政大執教的滾石唱片董事長段鍾沂擔任音樂會指導老師,政大彭立忠老師為她提供場地贊助,而臺大交響樂團和政大學弦樂社的同學擔任音樂會伴奏,更有來自大陸和臺灣的同學為她製作Demo和視頻,發傳單、發帖為音樂會造勢。
最終,音樂會在可以容納三千人的政大禮堂成功舉辦,不僅有四重奏、弦樂團伴奏,甚至還有搖滾樂隊伴奏,成為兼具「古典面」和「搖滾面」的雙面音樂會。「如果沒有這些不計回報的老師、同學的幫助,就不會有這場音樂會的實現,這讓我更加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相互扶持的重要。「
而音樂會的成功舉辦,加之衛荷的三次毛遂自薦,最終讓她得到滾石唱片的實習機會,參與了當年臺灣金曲音樂節的籌備工作。「滾石的實習經歷,讓我接觸到了臺灣文藝界的前輩們,從他們身上,我學習到了受益終身的各種品質。如今,我依然感恩在臺北這半年的經歷。」
在滾石唱片實習結束後,董事長帶著實習生們聚餐
2014年6月,衛荷還代表中國參加了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周,赴坎培拉與來自世界各大名校的其它99位學生,一起度過了思維激蕩的一周,為她的大學生涯畫下了最難忘的句點。
「如果沒有嘗試過,你就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可能性。有時候就應該『任性』一些,敢想還要敢做,畢竟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接下來,她人生的進行曲,將在紐約奏響。
在世界中心演奏中國音樂
2015年9月,衛荷帶著自己的小提琴漂洋過海,赴紐約大學攻讀公共關係與企業傳播專業。從貴州到紐約有7925英裡,換算下來約25508裡,衛荷把這段旅程比喻為自己的「二萬五千裡長徵」。
她對美國的追求從來不是「中產階級的自由生活」,而是抓緊每一個機遇學習、成長、蛻變,充分的展現自己的才華與價值,希冀學成歸國有所作為。
除了紐約大學的課程,衛荷還修習了享譽全球的帕森斯設計學校平面設計專業,常常通宵達旦做案例、寫論文;她也尋找著實習機會,曾在一家IT公司VisualPathy擔任公關經理。
與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大使合影
2017年5月,衛荷到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實習,半年間,她參與了聯合國大會及各種會議,在當時的聯合國副秘書長吳洪波先生的指導下,了解到國際間政府組織和NGO的運作模式。而這也給衛荷新的啟發,「如果有機會,希望去國際性的NGO做一些促進國際間交往、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
無論多麼忙碌,衛荷始終沒有耽誤練琴。在紐約,她拜師於曼尼斯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授李藝彬和曼哈頓音樂學院的匈牙利小提琴家Bela Horvath。有了名師指點,她的琴藝與日俱增。
2017年5月,經過8個多月的籌備,衛荷在曼哈頓中城歌劇美國劇場獨奏廳,舉辦了自己的一場慈善音樂會,這也是她的第二場個人音樂會。在六首曲目中,她演奏了兩首中國曲目《慶豐收》和《牧歌》,把中國音樂帶給美國觀眾。當天,現場座無虛席,許多人不得不站在後排。音樂會也得到了各大媒體報導,其中,美國中文電視臺《紐約會客室》還對衛荷進行了專訪。
紐約個人演奏會會海報
衛荷將全部演出所得捐贈給了紐約當地的非盈利機構「全明星項目」,用於支持貧困家庭的青少年實現他們的音樂夢想。「初中時,因為費用昂貴,我差一點失去練琴的機會,那時多虧了有老師的慷慨幫助。一路走來,我得到過無數善意的援手。我相信,在一個孩子價值觀建立的時候,有人幫助過他,他將來會為社會做的更多。」
2017年6月,衛荷在聯合國交響樂團成立五周年紀念音樂會上,演奏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成為樂團成立以來第一位中國籍獨奏小提琴。當26分鐘的梁祝結束之時,臺下掌聲雷動,那一刻,在這個世界中心,中國音樂感動了這座城市。
衛荷(白裙)與聯合國交響樂團在五周年音樂會上合影
「選擇曲目時,當我為指揮Predrag Vasi演奏梁祝,他說從沒有聽過這麼優秀動聽的中國樂曲。對於我,配合歐美的樂手一起演奏梁祝,是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事跡,因為,我把祖國的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紐約的選美冠軍與主持人
衛荷在美國還有一重身份,那就是電視臺主持人,而這源於一次選美。
2012年,還在讀大二的衛荷,參加了中國校花大賽,在決賽中,由於室內外溫差太大,琴弦突然斷裂,面對滿場錯愕,衛荷的一句「琴弦雖斷,夢想不絕」讓她成功翻盤,最終獲得年度總季軍。這段經歷,讓衛荷看到自己臨場應對的能力,也讓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具有主持的天賦。
大四下學期,衛荷專門到中國傳媒大學進修播音與主持,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公眾面前表達自我的能力,也讓她明白,「主持不單需要技巧訓練,更要充實自己的見聞與思想。」
衛荷身著民族服裝主持2015年佩斯大學孔子學院羊年春晚
2015年,衛荷參加了美國亞洲小姐競選國際大賽,並獲得了總冠軍。「亞洲小姐」的身份為她贏得了在美國亞洲電視臺擔任主持人的機會,主持了包括《杏林精英》、《紐約快訊》、《女人蜜語》等一系列節目,以及2016年美國亞洲小姐總決賽、《麥王爭霸》北美總決賽等大型活動。
選美比賽中
從開始常常NG,到後期可以把臺詞倒背如流,「就算腦子一片空白也可以流暢的表達」,2年時間,衛荷在主持的道路上愈加成熟穩健。
「往前衝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準備,你永遠不知道這段經驗對於將來有什麼用,所以,每一段路都要走好,都要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回歸,為家鄉做點實事
小提琴家、選美冠軍、電視臺主持人、聯合國實習生、紐約大學研究生……任何一個標籤,都可以讓衛荷在美國尋找到一份安逸的生活,而她卻做出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選擇——回到家鄉貴陽。
在聯合國工作時,衛荷正巧碰到貴州在聯合國的旅遊推介會,組織者向她介紹了貴州發展情況,並告訴她,貴州要打造一個國際組織平臺,希望她把聯合國的經驗帶回去,一起將這個平臺打造成更國際化、專業化的組織,衛荷深受觸動。「現在的條件下,出國或者在大城市生活並不難。回到家鄉,做一些接地氣的事情,反而是最難的。我想要嘗試一下,做一些有益於家鄉發展的事情。」
2017年12月,衛荷回到貴陽擔任國際山地旅遊聯盟公共事務官。作為貴州第一個國際組織平臺,聯盟擁有26個國家和地區會員和126個團體會員,而衛荷負責建立起整個聯盟傳播系統,還在北京組織了大型發布會,邀請到70多家媒體參與。
負責建設的國際山地旅遊聯盟官網在2018北京論壇新聞發布會上的上線儀式
工作之餘,衛荷走訪了很多小村子。在跟當地人的交流中,她懂得了,對於貧困地區,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扶貧,更是精神上的扶貧,「改變人們的思想意識,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個社會、這個國家乃至這個世界。」
在長江,奏出新的人生樂章
目前,中國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地域差距,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長大的孩子,所接受到的教育遠遠落後於發達地區的孩子,這限制了他們的職業發展和人生選擇。「有時候,不是他們不想成為音樂家、企業家,而是他們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技能和機會。如果把他們需要的技能和意識給他們的話,他們會做的更好。「
衛荷希望用社會企業的力量,來填補大城市與落後地區的信息鴻溝,進而幫助偏遠地區的孩子得到更多技能,實現人生理想。為此,她決心入讀長江商學院MBA,來系統地學習商業與管理知識。
「長江商學院優秀的教授團隊,可以幫助我建立完整的商業知識體系;出色的同學和校友,則會帶給我各個行業的不同視角,這一切都有助於我開創自己的事業。而長江公益文化和社會擔當,也是吸引我加入她的原因。我相信,在長江我會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衛荷將自己的故事寫成一本書《我是衛荷——無奮鬥不青春》,希望能夠啟發更多年輕人的追夢精神。而談到未來,她也希望能夠繼續在主持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成為像楊瀾、柴靜那樣能夠直擊靈魂的知性主持人。
「所有的物質都是從心靈上開花,再從物質上結果。我希望通過我的書,我主持的節目,能夠啟發更多人自我成長的意識,讓夢想不再成為負擔,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去追求的美好。」
來源:印象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