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的美食商家們,快來報名吧!
展示你家的招牌美食,報名請加微信1345019878
張家港女孩張淼淼,以個人名義堅持資助貴州凱裡「板凳姑娘」。剛剛過去不久的國慶節期間,張淼淼更是飛往貴州探望。一年多來,她們像家人一樣寫信、打電話,一份愛心,把千裡之隔的張家港女孩張淼淼與貴州「板凳姑娘」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因善結緣
2014年6月,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走基層」欄目正播放著《凱裡「板凳姑娘」丁瑩:用手撐起明天》的報導。
丁瑩,貴州省凱裡市人。2011年,7歲的丁瑩不幸遭遇一場車禍,原本愛唱愛跳的小姑娘不得已高位截肢,永遠地失去了雙腿。
為了教會女兒基本的生活能力,丁瑩的養母陳達秀,這個只念到小學三年級的媽媽愛得深看得遠。丈夫外出打工,她靠一條扁擔走街串巷賣水果,供女兒學寫書法、彈古箏,更教會女兒自強。
從此,兩個小板凳成了丁瑩的雙腿,她完全依靠雙手的力量,撐著小板凳艱難「行走」。兩年裡,丁瑩用壞了三對小板凳,手上滿是磨起的水泡,身上還有許多磕磕碰碰的傷痕。人們因此叫她「板凳姑娘」。
小丁瑩用一對板凳爬樓梯的畫面,看哭了張家港女孩張淼淼。
作為一名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在校學生,張淼淼很快聯繫上了「板凳姑娘」。之後,張淼淼堅持每月從生活費裡攢下200元,定期給丁瑩寄去,逢年過節,張淼淼還會寄去一些學習和生活用品。一年多來,通過電話、簡訊、書信,兩人的聯繫從沒中斷。
一個在貴州凱裡,一個在江蘇張家港,兩個相隔千裡素未謀面的姑娘,雖然有著10歲的年齡差距,因為愛心,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
貴州會面
第一次見到現實中的「板凳姑娘」,是在今年國慶十一長假期間,張淼淼與父母去了趟貴州。
2015年9月29日一大早,張淼淼和父母坐上早班飛機到達貴州後,轉乘動車前往凱裡市,又坐汽車經過5個多小時的山路顛簸,下午5點,終於到達「板凳姑娘」丁瑩家。
在等待丁瑩放學的時間裡,張淼淼看起來有些緊張,眉頭稍微打著結,時不時踮起腳來張望。大約40分鐘後,一個嬌小但堅強的身影一步步「走」了過來——這就是被稱為「板凳姑娘」的丁瑩。
張淼淼說,現實中的丁瑩比一年前電視裡長大了許多,膚色黝黑,眼睛裡透出深不見底的堅定。
丁瑩家住在6樓,張淼淼下意識地上前想要扶,卻被拒絕了。「她就那樣一步一板凳,倔強地堅持自己『走』,所有人跟在後面,全程無言,幾分鐘的路程,我們走了10多分鐘……那個畫面實在太讓人心碎了。」見到丁瑩本人,張淼淼才發現她遠比自己想像的堅強。
來到丁瑩家僅50多平方米的小屋裡,張淼淼隨即從包裡拿出一件印有「姐妹連心」字樣的T恤衫,姐妹倆興奮地試穿了T恤衫之後,張淼淼又拿出為丁瑩準備的一個紅色書包,裡面裝著一套文具用品、兩盒巧克力、張家港圖冊,以及一個裝著800元現金的信封。
初次見面,丁瑩從拘謹到熱絡,後來竟然主動拉起張淼淼的手,向她展示自己在學校獲得的獎狀,還把自己寫的橫批為「萬事順意」的對聯送給姐姐。
最後丁瑩完全放開了,因為「姐妹裝」雀躍,因為張家港圖冊好奇,因為這個一年前出現在她生命中的「淼淼姐姐」,如今突然來到身邊,丁瑩笑得羞澀而又甜蜜。
臨走時,丁瑩主動彈起了古箏。悠揚的琴聲中,張淼淼沉醉了,眼前的丁瑩身體殘疾,但她那麼堅強、熱情、陽光,特別是彈奏古箏的樣子,漂亮極了。
愛的延續
丁瑩的笑臉讓人動容,可是笑容背後的艱難,誰能體會?
一年前,從電視上得知丁瑩的故事後,張淼淼在學校孟增璐老師的支持和幫助下,很快與千裡之外的「板凳姑娘」順利連線。
一份愛心,讓張家港大學生張淼淼對這個貴州的殘疾女孩有了牽掛,她們經常寫信、發簡訊。
身心都受到嚴重打擊的丁瑩不善於表達,有時候張淼淼在簡訊裡說了很多,丁瑩的回覆不過幾個字。為此,張淼淼想過很多辦法,她隔三差五地發簡訊、寫信開導丁瑩,鼓勵她把煩惱說出來。
丁瑩知道,養母陳達秀身患多種疾病,藥不離身,但為了撫養自己,每天都要起早貪黑工作。「淼淼姐姐,我好想快點長大,我要賺好多錢,讓媽媽再也不用這麼辛苦!」慢慢地,丁瑩會在簡訊裡向張家港姐姐這樣傾訴。
信裡面,丁瑩告訴張淼淼,她學會了做菜,還學會了彈古箏。丁瑩寫道:「謝謝淼淼姐姐這樣牽掛我,像親姐姐一樣對待我……」
去年8月,丁瑩突然發簡訊給張淼淼:「淼淼姐姐,我去北京參加音樂節古箏比賽啦,獲得了金獎!」手機這頭的張淼淼,情不自禁地為丁瑩歡呼起來。「小女孩願意與我分享快樂,說明她真的把我當成姐姐了。」那一刻,張淼淼發自內心地欣慰又開心。
而張淼淼自己,也悄悄地發生了某種轉變:從無所事事到主動報考專業證書;從總是和同學聚餐到經常「泡」圖書館;從「等畢業」到主動聯繫實習單位。
有一次,張淼淼考試前靜不下心看書,甚至是丁瑩發來的簡訊鼓勵了她:「姐姐,你知道我多想和你一樣,每天坐在大學課堂裡,和同學一起上課、吃飯,做一個正常的學生。」
「我和丁瑩之間,從來不是單方面資助的關係,而是相互激勵。」張淼淼常常反問自己,和丁瑩比起來,自己真是幸福太多了,還有什麼理由無所事事混日子?
整整一年裡,張淼淼省吃儉用,因為給丁瑩的所有資助都需要從她每個月並不算多的生活費裡攢下200元,即便後來父母知道了,她也拒絕增加生活費。
就連當初幫忙牽線的班主任孟增璐都有些驚訝:「真正困難之處其實除經濟之外,她一個沒有收入的學生,以個人名義,堅持一年多時間,那才是最不容易的。」
張淼淼說,她很早就加入了學校青年志願者協會,「每周末都有活動,學校的公益氛圍很濃,對我影響很大。」張淼淼計劃著,等將來自己有了收入,再逐漸增加給丁瑩的資助,如果可以,再發動更多人幫助「板凳姑娘」。
頭條君:
相隔千裡的兩個女孩,因為一份愛心,彼此激勵,譜寫了一段奇妙而美麗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