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無人知曉》小雪是怎麼死的?三個層面剖析小雪死因

2020-09-03 彤仔媽媽

電影《無人知曉》是由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由柳樂優彌等主演的一部悲劇電影。該電影於2004年8月7日在日本上映,曾被第57屆坎城電影節棕櫚獎提名,男主角14歲的柳樂優彌更是憑藉此片榮獲坎城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成為坎城電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該片在豆瓣評分高達9.1分,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單身的母親福原惠子帶著四個同母異父的孩子一起生活,最後母親為了追求自己幸福,狠心拋棄四個孩子,任其自生自滅的故事。

導演用冷靜克制的手法,弱化戲劇衝突,以極簡的風格、極慢的節奏專注於日常生活中細枝末節的描寫,平靜從容地向觀眾敘述一段「無人知曉」的故事。整部片子沒有什麼煽情的鏡頭及情節,卻讓人倍感壓抑悲憤,看過一遍的人不忍再看第二遍,有的人甚至忍受不住壓抑的情緒分多次才看完這部電影。

看到幼女小雪倒下的那刻,我內心再也忍不住崩塌了。小雪死了,她就如同那美麗的櫻花一樣,一生短暫又美麗,她從箱子裡出現,到箱子裡結束,結束了這段「無人知曉」的人生。魯迅先生曾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導演用冷靜克制的手法,向觀眾講述了一段悲劇的故事,將小雪這個美好的生靈慢慢毀滅在觀眾面前,在觀眾心裡留下深刻的傷痕,久久不能平撫。這種以看似波瀾不驚的手法描述悲劇的方法,最容易擊中人心最脆弱的地方。

表面上看,小雪的直接死因是因為飢餓無力從椅子上摔下來摔死的,實際上,在我看來,小雪的死是由母親、文化、社會三者共同造成的。本文將從個人價值觀、文化影響、社會因素三個層面剖析小雪的死與三者之間的關係。在文章的最後,我將基於片中人物的經歷,談談該影片帶給我的思考及啟發。

一、個人價值觀:扭曲的價值觀,逃避的方式是造成悲劇的第一「殺手」

對於出生平民,沒有特殊生存技能的惠子來說,她能想到的快速改變命運的方法就是成為男人的附屬品,從此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於是,在朝著以為能改變命運的路上飛蛾撲火般前進著,不顧後果地釀成一個個悲劇的誕生。

  • 四段失敗的感情經歷

惠子的第一個戀人是機場的工作人員。惠子與他熱戀之後懷上了大兒子明,本以為對方能給予她一個美滿的未來,沒想到卻無疾而終。惠子在生下明之後,曾帶著兒子去找過他一次,之後再也沒有跟他來往。影片中沒有交代兩人什麼原因沒有走到一起,但是可以知道的是:惠子被騙了。本以為遇上了真愛,沒想到遇上了「渣男」。不得不說惠子的運氣太差了。

結束了一段失敗的情感經歷,惠子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喪失對男人的信心,而是重新振作起來,開始了第二段戀情。

惠子的第二個戀人是個作曲家。惠子曾有個夢想,想成為一名歌手,因此結識了京子的父親。她想錄製唱片,並期望由此走紅。她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這個有可能改變她命運的男人身上,對他付出了全部的身心,並懷上了京子。但是,這段眼看著要修成正果的戀情,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已經準備好了,沒想到又散夥了」,惠子跟京子回憶她父親時,這樣說道。

傷心歸傷心,傷心之後生活還得繼續。收拾完前兩段失敗的感情經歷帶來的身心傷害之後,惠子重新振作起來,帶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及勇氣,很快又開始了第三段戀情。

然而,惠子看人的眼光實在太差了,接下來的兩段情感經歷還是以失敗告終。無論是冷漠高傲的計程車司機,還是小氣吝嗇的遊戲廳職員,都是在玩弄完惠子之後拍拍屁股走人,讓惠子獨自承受無疾而終的戀情以及懷孕帶來的痛苦。惠子在這兩段經歷之後又產下了次子茂以及次女小雪。

看到此,有人會感到疑惑,惠子已經在前兩段情感經歷中經歷了「未婚先孕」帶來的痛苦,為何還要重蹈覆轍?第一次是懵懂,第二次是意外,但是第三次第四次依舊如此,是不是傻呢?這便是惠子扭曲價值觀的表現。這一切,其實都是惠子有意為之的。與他交往過的男人表示「每次都有做好避孕措施的」,但是惠子故意避開安全措施,刻意讓自己懷孕,以孩子作為籌碼,以為可以用孩子拴住男人的心,達到她結婚的目的,然而都被現實生活「啪啪」打臉了。

身體對她來說,不過是達到目的的工具,懷孕生子是慣用手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她寄全部的希望於男人身上,希望能通過成為男人附屬品的方式改變命運。

然而,正是這種扭曲的價值觀,釀成了自己一次次悲劇的發生,以及四個無辜生命的誕生。

惠子為達目的的手段,都是以孩子為代價的。在她不顧一切為達目的時,都在無形中傷害另外一個生命。而且,這種傷害並不會因為發生了一次就引起警覺,而是在心裡略過一絲愧疚後,又悲劇重演,周而復始,釀成永不停歇的悲劇。

更為可怕的是,當孩子的誕生不能完成她達到目的的手段時,她將孩子作為失敗品「棄如敝屣」,撇下作為母親應當承擔的責任,重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 在「母親」與「個人」之間選擇了「個人」,拋棄孩子追求幸福

她是個「母親」,她也是「個人」,她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帶著四個孩子的女人,又有哪個男人願意接受她呢?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發出過這樣一個疑問:

「誰能告訴我做『母親』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沒有它空曠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

惠子是愛孩子的,但是她更愛她自己。在影片開始的部分,惠子帶著四個孩子搬入了新家,家裡充滿了歡聲笑語,家裡除了大兒子明能外出之外,其他的孩子都禁止外出,也禁止大吵大鬧,以免被別人發現他們的存在。儘管如此,孩子們並沒有怨言,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臉。這跟母親給予的愛是分不開的。她會陪孩子做遊戲,輔導孩子做功課,夜裡歸來還時不時帶一些好吃的東西給孩子們吃。

然而,「她也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在某天清晨,惠子流下了一行眼淚,這是影片裡出現的唯一流眼淚的地方,還是悄無聲息的眼淚。惠子為多次在孩子與自己之間掙扎感到痛苦而流淚;為自己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感到艱辛而流淚;為這些年不斷追尋真愛,卻不斷受挫的經歷而流淚。一個單身的女人帶著四個孩子,有哪個男人能接受得了她呢?如果她真的遇上了真愛,那四個孩子以後的日子怎麼辦呢?在無數次的煎熬和衡量之下,她終於選擇了自己,放棄了孩子。

「我也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啊」,這句話不是徵求孩子意見,更像是通告。在「母親」與「個人」之間,她終於選擇了她自己。在某天清晨,惠子留下身上僅存的20萬日元和一張字條,拋下孩子,撇下作為母親的責任,重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孩子是惠子扭曲價值觀下的產物,惠子逃避現實生活,任孩子自生自滅的方式,無疑成為了殺死小雪的第一「殺手」。當孩子的產生不能達到她以此改變命運的目的時,她沒有為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而是選擇了逃避,正是這種逃避的方式,將孩子推向了死亡的深淵。

二、文化影響:「羞恥文化」是造成悲劇的間接「殺手」

相信看完影片後,不少人會感到疑惑:惠子自己不能養活四個孩子,為什麼不把孩子送到福利院或是尋求幫助呢?

這還得從日本的文化說起。

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徵之一就是「羞恥文化」,羞恥感是日本人的原動力,同時也是道德的根本。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恥」佔據著最高的地位,深刻影響著日本人的日常行動與性格。不是靠正確與否決定行動,而是憑藉世人怎麼想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這就是恥文化。在恥文化的影響下,日本人特別在意世人的眼光和自己的面子。

此外,日本社會對於單親媽媽的看法,一向都是帶有偏見和鄙夷的。受日本「羞恥文化」的影響,別人都會覺得你肯定是沒有盡好妻子的本分等負面的原因,才會淪落成為單身媽媽。單身媽媽面臨的這種評判和恥辱感在日本根深蒂固。在大眾普遍的意識裡,即使是不幸福的婚姻,也比獨自撫養孩子看起來要好。

惠子是個私生活極不檢點的女人,如果向社會求助,無疑是將自己混亂的私生活暴露在大眾眼前。在「羞恥文化」盛行的日本,如果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單身媽媽,有過四段混亂不堪的經歷,那得承受多大的壓力,這無疑是自取滅亡的做法,惠子當然是絕不會選擇這條路的。

所以,在影片的開頭片段,惠子搬到新家後,帶著明去拜訪房東一家時,自稱丈夫在海外工作,自己和兒子獨自生活,向房東隱瞞了自己是單身媽媽的身份。

有人會說,為何不找孩子親生父親接濟?從影片中可得知,找孩子爸爸接濟是天方夜譚的事,男人既然當初不願意承認孩子的存在,更不可能對孩子負責任。惠子在生下大兒子明之後,找過其親生父親一次。遭到拒絕以後,就再也沒有和他來往。至於其他孩子的父親,惠子都是讓明去找的他們,礙於面子,她也不會死皮白賴地求他們,只是讓兒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去找他們。

面對已有四個孩子的現實,惠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受「羞恥文化」的影響,惠子又不敢向社會求助,這無疑是掐斷了孩子活下去的另一條出路。文化影響阻礙了母親向社會求助,成了釀成悲劇的間接「殺手」。四個孩子失去母親的撫養,又與社會隔絕,只能自生自滅,最終彈盡糧絕,小雪也因此導致身體虛弱,摔倒致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

三、社會因素:冷漠的社會是縱容悲劇發生的隱形「殺手」

日本是個講究「邊界感」的社會,習慣認為不多問「閒事」是一種對他人隱私的尊重,是一種生活禮貌,但是這樣的社會習氣究竟是給生活做了減法,讓人們活得輕鬆,還是讓人們彼此疏離,增加人間悲劇發生的可能性呢?所有人看似都生活在人與人組成的社會體系中,實則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保持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生活態度。 正是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社會的冷漠態度,縱容了四個孩子悲劇的發生。

繁華的城市街道人來人往,沒有人注意到這群衣衫襤褸的孩子;便利店的店員知道他們情況之後建議他們去「報警或找社工」以及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力所能及的一些幫助之外,不再過問他們的生活;上門催繳房租的房東,看到他們凌亂不堪的房間之後,只是簡單詢問了他們的情況之後,轉身便離開了,沒對他們進行過多的過問。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房東每次出現懷裡都會抱著一隻鬥牛犬。在上門催繳房租時,房東懷裡依舊抱著她的鬥牛犬,她的熱情和愛意即使給了寵物,也不願多分幾絲給到需要幫助的孩子們。鬥牛犬一臉冷漠,孩子們卻需要愛。

犬」與「孩子」、「熱情」與「冷漠」形成對比。導演用這種看似漫不經心,不著痕跡的對比手法,對日本現實社會人情冷漠進行了諷刺和批判。

假如當初繁華的街道有人注意到這群衣著襤褸的孩子,向警方報了案,假如便利店的店員主動向警方反映這四個孩子的真實情況,假如當初房東在發現他們家裡凌亂不堪,母親長期未歸而報了警,是不是可以避免小雪最終慘死呢?他們其中任何一個人伸出援助之手,小雪都不會落到飢餓致死的結果,然而,他們沒有一個人這麼做。

在冷漠的社會裡,各人自掃門前雪,沒人關心孩子的死活。他們明明知道長期下去會有怎樣的後果,卻縱容著悲劇的發生。由此,冷漠的社會,成了縱容悲劇發生的隱形「殺手」。小雪在隱形「殺手」的縱容下走向死亡,其他的孩子也在隱形「殺手」的縱容下走向前途未卜的未來。

四、基於惠子混亂不堪的四段情感經歷以及四個孩子悲慘的經歷,談談影片帶給我的現實啟發及思考

1、關於女性:

獨立,是永恆的主題。

影片中惠子,是個只能依靠男人活下去的女人。她堅信,依靠男人,是改變命運的捷徑。正是這種扭曲的信念,讓她在物質上,精神上對男人形成依賴,即使多次被男人玩弄之後拋棄,卻依舊在這條路上執迷不悟,她始終堅信能遇上真愛,並以此改變命運。

影片中的惠子最終終於在第五段感情中成功「改嫁」,過上她想要的生活,對於後續生活如何,導演沒再做多介紹。但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東京西巢鴨棄嬰案」當中母親的人物原形上島律子在事件被曝光之後,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男友也以此跟她分手。精心策劃的一切,最終沒有換來理想的生活,還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我看來,惠子扭曲價值觀的體現,是男權至上的社會的產物。在男權至上的社會當中,男人是強者,女人是弱者,女人自己也承認這個事實,認為自己離開男人無法獨立生活,只能依附男人而活。

但是,事實上女人真的是不如男人嗎?對此,自由女性主義代表穆勒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

一個性別從屬於另一性別是錯誤的。他認為,女性的能力看上去確實低於男性,但那是長期的社會壓迫和錯誤教育的結果,是壓抑一方,激烈一方的結果。

近百年來,隨著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及女性解放運動盛行,女性逐漸從家庭走向社會,在各領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績,表現出了 「巾幗不讓鬚眉」的氣魄,驗證了穆勒的觀點---女人並不比男人差。

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寬。--居裡夫人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成為誰永遠的依靠,認為嫁個好男人就等於獲得長期飯票的想法也被多次證實是不切實際的,只有自己,才能成為自己永遠的依靠。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有很多女性還是沒有認識到這點,依舊抱著「幹的好不如嫁的好」這樣的心態過日子,認為改變命運的方法不是依靠自身努力,而是依靠找個好男人。男人真的能保障自己一直安全下去嗎?惠子的結局再次為廣大女性敲醒了警鐘---男人靠不住,只有獨立,才是王道。

作為新時代的女性,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應該大膽掙脫男權社會的束縛,憑藉自己的努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現實生活中,女性依靠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例子不勝枚舉。

過程雖然艱辛,但我們要堅信「梅花香自苦寒來」。挨過嚴寒的冬天,我們終會成為那朵絢麗的梅花,在風中屹立不倒,永綻芳香。

2、關於為人父母:

生孩子,就要養孩子,這是作為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莫言在成名作《蛙》裡面,關於生育,他這樣描述道:生育繁衍,多麼莊嚴又多麼世俗,多麼嚴肅又多麼荒唐。

生育繁衍,本是莊嚴又嚴肅的事,但是對於不負責任的父母來講,是「荒唐」的事。孩子是他們快意人生的產物,而後又是自己追求利益的羈絆,想拋棄就可隨意拋棄。

這些人,是不稱職的父母。

惠子是不稱職的母親,對於子女,生而不養,為了自己的利益,喪失作為人最基本的情感和人性,拋棄作為父母應盡的責任,這無論是在道德上,還是法律上,都是不允許的,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無疑會受到法律和道德的雙重審判。

我不由得想起去年奧斯卡獲獎影片《何以為家》當中,12歲的贊恩說的話「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他在影片中大聲喊出了無數孩子的心聲:大人們如果沒有能力撫養孩子,就別再生了。

生而不養,是對另一個生命的傷害。

孩子,對於父母,是「即我非我」的生命個體。孩子是「即我」,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也是「非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作為父母,應當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也要對另一個生命負責,這是家庭、社會所賦予「父母」這個角色不可推卸的責任。

3、關於社會:

多點關懷,少點冷漠,社會能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

在影片當中,無論是房東,還是便利店的店員,他們明明知道幾個孩子的真實情況,明明知道任其發展下去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但是卻選擇袖手旁觀的態度,縱容悲劇的發生。

冷漠的人情,是導演藉機批判諷刺的對象,也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冷漠的風氣,不僅僅在日本,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甚至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反思我們自身,作為社會的一員,如果換成是我們置身這個事件當中,是否能夠向孩子們伸出援手,而非冷眼旁觀?

生活中,我們也許也曾遇到過需要幫助的孩子、需要救助的老人或是需要關懷的動物,那時我們是如何做出選擇的呢?未來,如果遇到類似情況,我們又會如何取捨。

作為社會的一員,如果我們能夠多用一份心去觀察、去關照周遭,也許很多「無人知曉」的事與人,將會收穫不同的境遇和人生。所謂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究竟如何把握好這個「度」,這是導演留給觀眾深思的話題。

五、總結:

《無人知曉》電影的成功不僅在於獲得獎項,更在於影片通過現實題材所帶給人們關於現實世界的反思。如何做好本分、把握邊界,如何融入角色、承擔責任,都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這才是這部電影的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豆瓣9.1《無人知曉》的生與死,孩子只能寂靜的絕望
    這部電影便是《無人知曉》。影片主要講述了四個孩子被母親遺棄後,獨立生存的故事。他們最大的才13歲。沒人知道。他們來自哪裡,如何生存,何時凋謝。不同於一般兒童電影的溫馨歡快,這部影片鮮少有對白,雖有陽光、有花木、有孩子澄澈的眼睛,卻令人壓抑窒息。
  • 豆瓣9.1是一個分支裕和經典電影《無人知曉》:四個留守兒童的
    透過智裕和的名著《無人知曉》,我們可以看到智裕和的家世觀和死亡觀,並從平靜的細節中猜出現實殘酷背後隱約的希望之光。鴨棄嬰事件和《無人知曉》電影《無人知曉》改編自著名的東京西巢鴨棄嬰事件,在租來的房子裡,我們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孩子屍體和三個又髒又餓的孩子,這起事件在日本,即西巢鴨棄嬰事件中引起了巨大反響。這讓那些剛從大學畢業的人無法平靜下來。
  • 芥末片場 | 無人知曉的少女之死
    芥末片場 | 無人知曉的少女之死 作者:田園 發布時間: 2018-10-07 07:00
  • 《無人知曉》一部讓人動容的「致鬱系」電影
    最生動的電影解讀,最深刻的人性剖析。今天與大家分享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日本電影《無人知曉》。該電影於2004年5月上映,豆瓣評分9.1。是一部催人眼淚的優秀劇情片。新搬來的公寓這家人是母親惠子帶著四個孩子:明、京子、茂、雪。但母親卻得對周圍的人們撒謊說丈夫去海外工作,自己與長子兩個人在一起生活。
  • 金獎電影:無人知曉,豆瓣9.1,永遠不敢看第二次的電影,太扎心
    有一些孩子生來就不曾被善待,他們在夾縫中艱難的成長,卻無人知曉。今天就給大家帶來這部悲愴的電影《無人知曉》。著名導演是枝裕和根據1988年東京西巢鴨棄嬰真實事件改編,曾兩度入圍坎城電影節,豆瓣評分9.1。絕對是你觀看之後久久難以忘懷的電影。在日本深夜的電車上,一位蓬頭垢面的少年溫柔地撫摸著眼前的紅色行李箱,裡面似乎是很重要的東西。
  • 是日小雪,聊聊小雪
    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2003-2006年算是小雪在影劇界最為亮眼的時代,每年都有優秀的作品問世。《寵物情人》、《我和她們的生存之道》、《Engine》、《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系列……這其中,《Engine》可以撈出來說說,雖然身為木村大神戲劇的女主角,但如今在豆瓣的劇照影集裡卻很少能看到小雪的影子,究其原因,還是劇中有太多太多後來的明日之星了:上野樹裡、戶田惠梨香、夏帆、有岡大貴、中島裕翔……粉絲們如同考古一般去翻找自己偶像當年的青澀模樣,而女主角小雪,反倒被晾到了一邊
  • 無人知曉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2004年8月《無人知曉》,又名為《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一部據說影片源於真實故事改編的日系電影
  • 《無人知曉》:會有一點快樂嗎?
    我在看電影《無人知曉》時只知道導演是著名的是枝裕和,但我當時對是枝裕和的印象也只有「著名」而已。選擇看《無人知曉》而不是其他的,可能只是因為「無人知曉」這個名字戳中了我內心的隱秘——當時也是無人知曉的寂寞狀態。至於為何要寫這篇文字,是因為我每看完一部電影後都有一個習慣,類似於必須翻看正確答案(高考荼毒後遺症),我習慣性要看評論或解讀,方能安心。
  • 《無人知曉》:被拋棄的孩子,不會流淚和吶喊
    少年主演的作品正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傾盡心血打造的《無人知曉》,由真實發生的東京西巢鴨棄嬰事件改編,以平凡瑣碎的故事,安靜的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殘忍的現實悲劇,影片全程都沒有直白地說明發生了什麼,電影沒有介紹四個孩子從哪裡來,也沒有說明他們最終去了哪裡,因為這一切都發生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裡,觀眾要自己一點一點去發現,那個無人知曉的夏天,究竟發生了什麼?
  • 《無人知曉》:被拋棄的孩子,不會流淚和吶喊
    少年主演的作品正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傾盡心血打造的《無人知曉》,由真實發生的東京西巢鴨棄嬰事件改編,以平凡瑣碎的故事,安靜地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殘忍的現實悲劇,影片全程都沒有直白地說明發生了什麼,電影沒有介紹四個孩子從哪裡來,也沒有說明他們最終去了哪裡,因為這一切都發生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裡,觀眾要自己一點一點去發現,那個無人知曉的夏天,究竟發生了什麼?
  • 解讀電影《無人知曉》——是枝裕和 (心話)
    我照例看了很多篇關於《無人知曉》的影評,也確實汲取到真實事件的介紹,和一些我忽略的細節,但怎麼都感覺這些影評無法讓我就這麼輕易地放下這部電影,就像我只是站在大海前眺望,但海底深處的絢爛和靜謐卻深深吸引著我。所以我決定寫下這篇,不需要正確答案的,完全是我自己感受的影評。
  • 《無人知曉》消逝的日常中雕刻無人知曉的真相
    孩子們的日常殘酷的變化讓明擔起重負,讓小雪躲進衣櫃,讓茂打碎了盆栽,讓小雪失去了生命。年輕的明,不明白死亡的含義,他只覺得小雪冰冷的身體讓他很不舒服。帶小雪看飛機並悄悄埋葬她時間永遠不會停止,生活也會繼續,經歷的一切無人知曉,最後孩子們走向街頭,他們的未來也無人知曉。
  • 《無人知曉》無人知曉之地,生活寄存之處
    前1/3描述一種看似美好的母子生活,但已經給出了事情走向的線索,母親最終選擇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是成年人,有權利也有能力去追求幸福,而留下的四個孩子,就陷入了獨自求生之旅,導演的克制體現在不極端化,沒有刻意營造出四個孩子的生活有多麼悲慘,只是通過細節,比如房間垃圾的逐漸增多,明的衣服逐漸破爛,來陳述事實,孩子們在如此不堪的環境中,依然沒有放棄生活,沒有放棄追求幸福,或者說不能放棄,幸福可以很微小
  • 觀《無人知曉》有感
    《無人知曉該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京東單親家庭,四個兄弟姐妹被拋棄後,獨自生活的故事。,兩人挖著土坑,埋葬了小雪。當平靜下來,風靜靜的吹著,天是漆黑一片,只能看著模糊的面龐,頭頂有亮光的飛機飛過,只是這一幕,讓我很傷心,無人知曉的孩子
  • 《無人知曉》越過山丘 無人等候
    無人知曉:生命靜靜地到來,陣痛,落寞,求生,摔倒,離開,都無人知曉。也應了李宗盛的歌詞,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無人知曉才是生命常態。可是枝裕和的大師手法在他描述了一種自然生長的有機狀態。看片到一半,已經看出他母親決意離開讓孩子們自生自滅的無情,猜測後半部分會悽慘無比。
  • 《無人知曉》:豆瓣9.1分神作,真相遠比電影中的情節更為殘酷
    日本電影《無人知曉》是根據1988年日本西巢鴨公寓的棄嬰事件改編。一個母親領著同父異母的幾個孩子瞞著所有人在租住的公寓裡生活,這幾個孩子的父親各不相同,母親對外聲稱自己和長子生活在一起,丈夫去世了。隨後又秘密地將剩下的孩子領進公寓,包括小兒子的屍骨。
  • 2020小雪朋友圈怎麼發文案大全 小雪經典語錄句子說說推薦
    2020小雪朋友圈怎麼發文案大全 小雪經典語錄句子說說推薦時間:2020-12-07 19: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小雪朋友圈怎麼發文案大全 小雪經典語錄句子說說推薦 在小學之前北方已經下起了大雪,南方人只能翹首期盼著小雪的到來,今年小雪有人穿著厚棉襖抗寒
  • 《無人知曉》無人知曉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2004年的電影《無人知曉》取材於一則真實的社會新聞:1988年一月,日本東京西巢鴨地區一名母親為了與新男友同居,拋棄了四名子女。14歲的長子獨自撫養分別7歲、3歲及2歲的妹妹,公寓凌亂,小孩白天亦不上學,四處遊蕩。3歲的妹妹因偷吃了長子朋友的泡麵,被毒打致死。眾人將妹妹的屍體置入皮箱,拖到埼玉縣秩父市公園埋葬。同年七月,鄰居發現房屋長期只有小孩居住而報警,事情才終曝光。
  • 小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_二十四節氣_小雪_小雪節氣_節氣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進入小雪之後天氣會越來越冷,南方大部分地區也開始禦寒了,那你知道小雪節氣的含義嗎?。小編整理了小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_二十四節氣小雪的寓意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 小雪詩詞
    閒遣青琴飛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仍聞聖主知書癖,鳳閣燒香對五車。小雪後書事 陸龜蒙?~公元881年時候頻過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楓汀尚憶逢人別,麥隴唯應欠雉眠。更擬結茅臨水次,偶因行藥到村前。鄰翁意緒相安慰,多說明年是稔年。寄河南鄭侍郎 薛能817-880年三峽與三壕,門闌夢去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