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新讀 金毓嶂 愛新覺羅家族百年往事

2021-02-23 法露精舍

《法露精舍》圖布丹大師手跡

 溥任(右)和長子金毓嶂


金毓嶂,中國清朝皇室愛新覺羅的後裔,醇親王載灃的長孫、末代皇帝溥儀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愛新覺羅·溥任之子。按照清帝遜位時的規定條款,皇帝無兒子,應該從其家族內的兄弟的下一代裡挑選繼承人。根據家族架設和其長子身份,金毓嶂應為大清帝國皇帝的繼承人。


以下是金毓嶂對家族往事的講述,摘錄自《生正逢時》(金毓嶂  著)。

愛新覺羅·奕譞

曾祖父奕譞

我曾祖父愛新覺羅·奕譞是清道光帝的第七子、清王朝代醇親王(俗稱七王,現海澱區妙高峰保存完整的七王墳是我曾祖父的園寢),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為曾祖父奕譞的第二子,我祖父愛新覺羅·載灃是奕譞的第五子、清王朝第二代醇親王、清末監國攝政王。載灃的長子溥儀為清王朝的後一個皇帝——宣統。我的父親溥任是祖父載灃的第四子。醇親王一門中出現了兩朝天子,這在清代歷史上是個特例。

1840年10月(道光二十年九月),我曾祖父代醇親王奕譞出生,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所生,是道光帝第七子。道光帝曼寧共有九子,第四子奕詝為鹹豐帝。奕譞早年居於宮內「阿哥所」,在上書房讀書,四皇兄鹹豐帝即位時,封奕譞為醇郡王。1859年(鹹豐九年),經鹹豐帝的懿貴妃(後來的慈禧太后)作主,19歲的奕譞奉旨與懿貴妃胞妹葉赫那拉氏成婚,正因為具有這樣的姻親關係,在以後的政治鬥爭中,奕譞始終堅定地站在妻子的姐姐慈禧太后一方。

1861年,鹹豐帝駕崩,其6歲子載淳即位,八位顧命大臣把持朝政,與兩宮慈禧、慈安太后發生矛盾。兩宮太后發動宮廷政變,捉拿八大臣,接管朝政,開始了兩宮太后的垂簾聽政,「同治」年號即兩位太后一同治理朝政的意思。在這次政變中,21歲的奕譞立下汗馬功勞,他在半壁店捉拿了八大臣之一的肅順。

右起:攝政王載灃與載灃之母、載灃第二個母親及載灃福晉瓜爾佳氏。1902年秋,19歲的載灃由慈禧太后指婚,同比他小一歲的瓜爾佳-幼蘭(榮祿之女)結婚。

祖父載灃

1883年2月12日,我祖父愛新覺羅·載灃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內太平湖醇賢親王府清蔭齋西廂房。其生母是曾祖父奕譞(道光皇帝第七子、清王朝第一代醇親王)的第二側福晉劉佳氏。祖父一歲被封輔國公,六歲晉封為鎮國公。

1891年1月,曾祖父奕譞病故,七歲的祖父承襲醇親王爵位。1894年(光緒二十年),祖父全家自太平湖醇賢親王府,移居什剎海後海北河沿新修的醇親王府。由於曾祖父奕譞的關係,祖父很早就步入政壇,位列朝班。

祖父深受其父影響,為人謙和,做事謹慎,老成持重。1908年,我的大伯父、年僅三歲的溥儀被推上皇位。隨後,祖父奉慈禧太后遺命為監國攝政王入朝理政。

1911年清帝退位後,祖父在醇親王府中過著平靜的生活,他安於現狀,不留戀過去高官顯貴的生活,不逆歷史潮流而動。後來,日本人利用大伯父到東北建立偽滿洲國,祖父非常反對,並再三拒絕了日本人的威逼利誘,堅持不參與偽滿洲國的公事。

祖父精通滿文,曾經用滿文和漢文記日記。凡祖父不願意他人看到的內容,便用滿文記錄。這些日記後來捐獻給了國家。

祖父對自然科學非常感興趣,喜歡天文、地理、繪圖等,不少人認為,如果不是出生於那樣的時代和那樣的家庭,祖父可以成為一個自然科學家。祖父喜歡看書,每天大部分時間在書房度過。

由於民國時期我家長期無人在外做事,沒有其他收入,家計主要依賴祖上的積蓄維持,天長日久,我家的生活水平逐漸下降,祖父也安於這種日漸貧困的生活,吃穿用度很簡樸。

載灃與子女合影(獨缺溥儀)。前排左起:韞馨、韞穎、溥任、韞娛、韞和、韞嫻;後排左起:韞英、載灃、溥傑。(長女韞媖、三子溥倛早逝)金毓嶂父親是愛新覺羅·溥任。是載灃側福晉鄧佳氏所生。載灃與側福晉鄧佳氏生二子四女。即三子愛新覺羅·溥倛(1915-1918),四子愛新覺羅·溥任(1918-2001),四女愛新覺羅·韞嫻(1914-2003),五女愛新覺羅·韞馨(1917-1998),六女愛新覺羅·韞娛(1919-1982),七女愛新覺羅·韞歡(1921-2005)。


祖父共有兩位福晉,嫡福晉瓜爾佳氏生二男三女:溥儀、溥傑、韞瑛、韞和、韞穎;另一位福晉鄧佳氏生二男四女:溥倛(三歲殤)、溥任、韞嫻、韞馨、韞娛、韞歡。

祖父思想開明,接受新生事物快。民國時他較早地剪掉了辮子,不穿長袍馬褂,改穿新式服裝。新中國剛成立,祖父就廢除了王府裡沿襲多年的請安制,他告訴家人「以後不用請安了,互相之間叫同志吧」。

雖說祖父在別的方面比較開明,但他諱疾忌醫,始終不相信西醫,甚至有時中醫也不相信,不願意看病吃藥。他相信命運,認為人的生死都由天註定,他信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信條。

1951年2月3日,祖父在家中去世,終年68歲。祖父的喪事由父親操辦。直到祖父去世,他都惦記著溥儀、溥傑兩個兒子。

溥儀(左)溥任(中)、溥傑(右)


大伯父溥儀

我對大伯父溥儀的記憶始於他特赦回京之後。

1945年8月偽滿洲國滅亡之後,時年39歲、在偽滿洲國當了十多年傀儡皇帝的大伯父溥儀與二伯父溥傑在逃往日本的途中,被蘇聯紅軍俘虜,1950年由蘇聯遣返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1959年12月,大伯父獲特赦,從撫順坐火車回北京,我父親、五姑等人去火車站接他,他穿著一身撫順戰犯管理所發的棉襖棉褲下了火車。

大伯父初回北京時,住在位於前井胡同六號的五姑家。這年12月9日,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廠橋派出所戶籍辦公室辦理戶口登記手續,將自己的戶口報入五姑家。在文化程度登記欄,他填寫的是私塾十一年,籍貫和出生地填寫的是北京,在婚姻狀況欄填寫的是離婚。

後來,大伯父住在全國政協的宿舍,其間常常到兄弟姐妹家走動。由於長期改造形成的習慣,他不管和誰見面都說:「我有罪,我對不起黨,對不起人民。」見到我們孩子也這樣說,時間長了就不說了。

特赦回京的大伯父已經五十多歲了,他常常迷路,在親戚中逐漸形成了他去誰家就由誰負責把他一路護送回家的慣例。他經常到我家來,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所以每次回去都是我送他。大伯父再婚後,因為有了自己的家,他到兄弟姐妹家的次數才逐漸減少。

由於大伯父前半生始終生活在特定的小環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他和社會幾乎沒有接觸或者接觸很少,回到北京之後,他的一些行為和方式總是顯得很特別,與眾不同。比如他排隊等候公共汽車時,公共汽車進站了,為了禮讓,他把所有等車的人以及售票員都讓上了車,自己站在最後,售票員以為他不上車便讓車開走了。結果車開走了他還在原地。他看到有人拿著笤帚掃大街,認為應該維護道路環境衛生,就幫助他們掃地,從熟悉的地方開始掃出去,等掃完了卻發現自己到了一個不認識的地方,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他對新生活、新社會懷著極大的熱情,認真對待國家分配給他的工作。剛回到北京時,他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園學習、勞動。之後,他成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的專員,主要鑑別處理文史資料以及寫作《我的前半生》一書。

國家給予大伯父的待遇也很好,他的工資很高,剛特赦回京時月薪約一百元,任全國政協委員、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後,月薪約二百元,這在當時是很高的收入。

1967年10月17日,大伯父因患腎癌醫治無效去世,終年61歲。最初,他的遺體火化後放置在老山骨灰堂。1980年5月,國家為他和其他人一起補開了追悼會。追悼會後,他的骨灰改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後被家人移至清西陵的一個陵園中。

溥任(左2)與續妻張茂瀅(右1)、弟溥傑(右2)及長子金毓嶂(左1)。


二伯父溥傑

二伯父溥傑出生於1907年4月16日,比大伯父小一歲。二伯父十五歲進毓慶官伴大伯父讀書,從此,他的命運與大伯父的命運緊密相連。

1929年至1935年,二伯父到日本留學,學習軍事,畢業後在偽滿政府任軍官,專門保衛「滿洲帝國」皇帝溥儀。

1937年,經日本關東軍策劃安排,二伯父與日本皇族親戚嵯峨浩締結政治婚姻,但這一政治婚姻卻傳為佳話,婚後兩人感情和睦,歷盡磨難,相依相伴,育有女兒慧生和嫣生。

1945年8月二伯父被蘇聯紅軍俘虜後,於1950年由蘇聯遣返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獲特赦回到北京。其間,長女慧生在日本伊豆島的天城山自殺。

獲釋後二伯父與妻子在北京重逢團聚,1994年在北京逝世。二伯父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專員。

二伯父獨立生活能力很強,很注意個人衛生和儀表整潔,不管在家裡還是外出,每天洗漱都要用四十多分鐘。每次外出住旅館,他總是早早起來,提前做好準備,以免因自己洗漱太久耽誤大家的時間。

二伯父夫婦團聚後一直居住在護國寺五十二號。護國寺五十二號是一個小小的四合院,是祖父購買的產業,後來分家時分給了他,那時他還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改造。

二伯父家的家務不用他和二大娘浩親自料理,國家安排了一個照顧他們生活的保姆,另有我們家族中的一人做他的生活秘書。「文革」期間,周總理曾經給二伯父夫婦特批了日本護照,讓其可以自由回日本,但他們始終居住在中國。

「文革」結束後,二伯父夫婦多次回日本省親,看望親戚朋友,並為增進中日兩國的友誼做出了努力。日本親友也多次來中國看望他們。

1987年6月20日,二大娘因病去世。二大娘的去世使二伯父悲痛欲絕,給他帶來巨大打擊。二大娘去世不久,他也不得不住院觀察、休養。

1994年2月二伯父去世後,我遵照他的遺囑,把他的一半骨灰撒在北京西山上,另一半骨灰安放在日本的愛新覺羅社,和二大娘及其長女長眠在一起。遵照他的遺願,護國寺五十二號捐獻給了全國政協,後來成為全國政協一個部門的辦公用房。

愛新覺羅·溥任


父親溥任

父親兄弟三人中,他與溥儀、溥傑兩個哥哥經歷不同,他自小在祖父身邊。1947年,為避免國民黨軍警特機關強佔王府房舍,在祖父的支持下,父親利用王府的空房,在家裡創辦了北京私立競業小學,既當校長又當老師。

新中國成立後,父親連房產帶學校一併捐給了國家。之後父親不再擔任校長,調到其他學校當老師。1988年,父親從廠橋小學退休,年近七十,退休時是廠橋小學高級教師。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趙小來

音頻編輯:趙   瑩

相關焦點

  • 逝者丨末代皇弟溥任,愛新覺羅家族的唯一香火
    「現在身體不行了,人也糊塗了,」溥任的長子、北京市民委副主任金毓嶂說,這些年父親已閉門謝客,就連愛新覺羅家族最近在天津舉行的書畫展,老人也不能前去,「很遺憾」。  由於年事已高,溥任的雙耳前幾年就已完全失聰,家中的幾個小黑板是專門用來和人交流的。看著記者在黑板上寫的「祝您長命百歲」,老人一字一字地念著,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 【華人】」末代皇弟「四爺逝世:歷經百年滄桑,一生自食其力
    4月16日,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上百名愛新覺羅家族成員到場悼念。溥任的病逝,標誌著愛新覺羅宗譜明確記載的末代皇族,醇親王載灃這一脈直系「溥」字輩,畫上句號。據溥任的長孫介紹,愛新覺羅輩分為溥、毓、恆、啟等多個輩分,生活中部分按金姓稱呼,告別儀式當天有數百人前來弔唁,大概有100多名愛新覺羅家族成員,溥傑的女兒嫮生、愛新覺羅·啟驤、愛新覺羅·紫薇也都送來輓聯。末代皇帝溥儀四弟溥任的病逝,標誌著愛新覺羅宗譜明確記載的末代皇族,醇親王載灃這一脈直系「溥」字輩,畫上句號。
  • 這個女明星姓愛新覺羅,唯一有皇室血脈的明星
    今天說的這位演員有著皇室血脈,她就是愛新覺羅·啟星。
  • 舊書不厭百回讀,作家張翎探訪百年書局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三季,遴選24家北京特色書店和最美書店,聯動不同領域,如導演、演員、作家、學者等跨界名人,講述漫步書店故事,體驗書店新「聲」態。本期24小時聲音漫步我們將和海外華人作家張翎一起,探尋斯文之大觀。24小時,漫步北京,遇見一家書店。你好,我是張翎,我們約在伯鴻書店見。
  • 最後的皇族,野生愛新覺羅氏,大鬧火車站只要為要一張火車票
    2004年,陝西有一位女子自稱是愛新覺羅氏的三公主。說自己掌握了了清朝皇室家族的龐大遺產,但是資產被政府凍結,現在需要有人資助她用錢打通關係,解凍遺產。她承諾解凍之後給資助人三倍回報,用假黃金假美金騙取投資人的信任,如此荒誕的騙局居然真的有人上當受騙,有六人被騙共計572萬元。
  • 讀舊書,如晤故人
    2020-11-17 11:04:47 來源: 孔夫子舊書網 舉報
  • 老照片:真實的皇親國戚--愛新覺羅家族人物
    陳卿美讀書——兩耳只聞窗外事,一心不讀尋常書——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微信:chncsm20131912年:陸軍大臣載濤,載灃的弟弟,醇賢親王的兒子川島芳子(金璧輝)的父親,鐵帽子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清朝保慶皇帝愛新覺羅溥儁,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的兒子,慈禧欲廢光緒而立他為帝,1899年封為大阿哥1885年,醇親王愛新覺羅奕繯攝於天津,光緒帝生父,時年47歲,光緒十一年受命任總理海軍事務1886年老醇親王(中)檢閱北洋水師與李鴻章(右)及善慶(左)之合影1889年攝於什剎海醇親王府
  • 2.27【清朝第一家族的故事——從《愛新覺羅宗譜》說起】
    ——蘇格拉底【講座】:清朝第一家庭的故事—從《愛新覺羅族譜》講起 【時間】:2016年2月27日(周六)9:30【嘉賓】:韓  樸  北京史研究會副會長、首都圖書館研究館員、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地點】:首都圖書館B座四層第一影院 ► 【內容】:愛新覺羅氏是我國滿民族中的一個宗族,創建清王朝的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父子,就是這個宗族的領袖人物
  • 愛新覺羅與葉赫那拉的愛恨情仇
    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主人,愛新覺羅家族無疑是熱議的對象,但歷史絕不僅僅是冰冷的鎧甲,在刀光劍影中總有一抹嬌嫩的顏色。無數聰敏的女子冥冥中推動著歷史的發展,葉赫那拉家族的女子便是其中翹楚。這個家族的女人貫穿著清朝的歷史,與愛新覺羅家族的男人們有著數不清羈絆。
  • 愛新覺羅宗譜
    1915年,遜清廷又通知各地宗室、覺羅呈報戶口,準備再次續修家族宗譜,沒有了江山,要做這件事很不容易,一直拖到了1921年陰曆6月,到次年的閏5月完成。1935年,宗室熙洽在東北上書滿洲國皇帝溥儀,請求續修愛新覺羅家族宗譜。次年8月,溥儀下了一道「聖旨」,修譜所需的費用,由「恩賜款」項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這次修譜由樸厚、鍾繼、溥瀛、斌碹、今松喬、慶厚負責。
  • 本周活動 2/27 周六 清朝第一家族的故事——從《愛新覺羅宗譜》說起
    【首圖講壇·鄉土課堂】講座:清朝第一家族的故事——從《愛新覺羅宗譜》說起▼努爾哈赤▼
  • 清朝滅亡後,愛新覺羅家族為何能全身而退?
    愛新覺羅家族後代(成人前排左三為末代皇帝溥儀)古今中外,皇帝這個金領職業莫不伴隨著巨大風險,下崗皇帝的命運一般只有一個默認選項:斬草除根。在高喊進步、自由的共和狂飆中,包括法蘭西、英格蘭等國的君主,其曾經高貴的頭顱都被以人民的名義切下;俄羅斯的羅曼諾夫家族,則更是在紅色恐怖中被滅門焚屍、銼骨揚灰。「最恨生在帝王家」的感慨,超越了種族和國界。而愛新覺羅家族成了一個例外。本文摘自《國運1909》,作者雪珥,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 ...愛新覺羅·韞穎|愛新覺羅·韞嫻|愛新覺羅·韞娛|愛新覺羅...
    愛新覺羅·韞媖嫁給了誰,命運如何?愛新覺羅·韞媖出生在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十三日(1908年8月9日),也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根據《醇品王載灃日記》記載慈禧太后:「賞載灃第一女乳名毓格」。家族為了聯姻,嫁給了婉容的哥郭布羅·潤良,後來得了闌尾炎,家裡不信西醫,耽誤了病情,17歲便去世了。愛新覺羅·韞龢嫁給了誰,命運如何?
  • 在重慶舊書市場淘書
    ——茅盾《舊書鋪》」上引的是茅盾《舊書鋪》。抗戰時期,很有一些文化人流落重慶。缺衣少食尚在其次,無書可讀卻是要命的事情。大概因為這個緣故,重慶也曾興起一些舊書鋪子。茅盾所記的是一處名為「米亭子」的舊書街。如今,張恨水、茅盾屢見過訪的這處舊書樂園早已風流雲散。唯一可供追想憑弔的遺蹟,是1942年成立的「米亭子小學」。不過,該小學早已遷出江北城原址,「米亭子」名存實亡了。
  • 清朝滅亡後,愛新覺羅氏14萬後裔,最終去哪裡了?
    虞賓在位,文物猶新。是非論定,修史者每難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常開不敗的花,也沒有永久不變的富貴榮華,不管曾經多麼顯赫的皇室貴族,在經過了歷世滄桑的巨變之後,都只會變成尋常百姓,而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宮殿,也只有燕子還會時不時地飛進來看一眼。在歷代的皇族中,只有清朝皇族離我們現代人最近,而他們的經歷也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與歷朝歷代的皇族都不同。
  • 愛新覺羅·胤礽,留得殘荷聽雨聲
    就像追星一樣,迷到一定程度,就開始關注人家私生活——我雖過了那個年紀,可是對一本書,也是同樣到道理,讀的次數多了,也就越發想要從裡面琢磨點作者的言外之意出來。從這個角度講,《紅樓夢》真是經久不衰的大眾情人。人人都想多扒點她的私生活出來。
  • 歷史上的朝代滅亡時,皇室都很慘,為何愛新覺羅家族全身而退
    比如秦朝末年,秦始皇的家族,除了被胡亥自相殘殺,害死不少以外,項羽攻入鹹陽,又對秦始皇的家族經過了一輪殘殺。漢朝末年,包括董卓等權臣及亂軍,也對漢家子弟有過一輪殘殺。司馬家族為了奪得曹氏家族的江山,對曹氏家族又有過嚴格控制和殘殺。後來劉裕奪得司馬家族的江山的時候,又殘殺了司馬家族。唐朝末年,同樣是軍閥和農民軍殘殺了李唐家族。宋朝末年,蒲壽庚殘殺了趙宋皇室。
  • 大清朝愛新覺羅後人,因搶不到火車票怒斥眾人:你們全都是奴才!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清政府的統治者沒有選擇實施閉關鎖國的國策,中國同世界各國一起在新時代不斷進步,文化交融,會不會我們的國家曾經不會遭受那麼慘痛的錘擊,不會遭受列強的侵略呢?當然事實就是事實,無論我們怎麼去設想,那一段黑暗的歷史已經存在了。清政府最終是敗在自己的手上,是執政者的荒唐,當官者的腐敗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