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遇見一家書店」?是街邊散步的偶遇,是根據旅行指南的特別拜訪,是為最美一角的吸引,或者,隨一位名家通過聲音的方式,一起漫步書店。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三季,遴選24家北京特色書店和最美書店,聯動不同領域,如導演、演員、作家、學者等跨界名人,講述漫步書店故事,體驗書店新「聲」態。
本期24小時聲音漫步我們將和海外華人作家張翎一起,探尋斯文之大觀。
24小時,漫步北京,遇見一家書店。你好,我是張翎,我們約在伯鴻書店見。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今天我們探尋的是一家以古書、舊書為特色的書店。古書、舊書不是指書的出版時間,而是指書的內容。
伯鴻書店坐落於中華書局辦公大樓的一層,外觀古樸典雅:中間載種了一排月季花,兩端各種了一小片竹子,應和了東坡居士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正門兩側以青磚砌成門框,木質招牌上面是用灰瓦做銅錢紋造型的上沿;招牌不大,散發著古韻,以深綠色油漆漆著繁體的「伯鴻書店」四個字。書店擁有一大面落地窗,採光極佳,從外部就能瞥見店內風貌,路過的行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入內。
伯鴻書店於2017年開張營業,主要經營中華書局的本版書。「伯鴻」是中華書局創始人陸費逵先生的字。1912年元旦,陸費逵先生在上海創辦了中華書局,提出「教科書革命」和「完全華商自辦」的口號,與商務印書館競爭,它迅速發展成當時國內民間第二大出版機構。至今為止,中國超過100年歷史的出版社只有兩家,其中一家就是中華書局。
我們知道,民國時期很多出版社都是「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伯鴻書店樓上是編輯室,對書稿進行加工、整理,樓下則是銷售區,可以說重現了昔日出版業「前店後廠」的景象。
作為百年老牌出版社的展示窗口,伯鴻書店在讀者與出版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這裡幾乎可以找到中華書局在售的所有書籍,一些市面上已經買不到的斷版書、絕版書也會藏在書架的一角。店員有時還會把作者籤好的書隨機插到書架上,稱之為「埋彩蛋」——伯鴻書店期望成為中華書局讀者心中的寶藏書店。
書店正對面收款臺上方,是馮其庸先生八十五歲時寫的一幅字:「以古人為知己,集斯文之大觀」。東牆上掛著書法家劉濤老師題寫的對聯:「兩三竿竹見君子,十萬卷書思古人」,這書法裝飾與伯鴻書店的氣質相得益彰。
整個書店呈東西向狹長布局,北面是滿牆的陳列書架,南邊一整面都是落地窗搭配座椅景觀位,讀者可以在這裡看書、喝喝茶、曬太陽,非常愜意。
因為主營中華書局的本版書,所以伯鴻書店的圖書選品也以傳統文化類、古籍居多,涉及文學、歷史、哲學、語言文字等學科。
書店西側以大眾普及類為主,如「中華經典藏書」系列、「國民閱讀經典」系列、「中華國學文庫」系列和「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系列等;東側以專業古籍整理類書籍為主,如「二十四史」系列、「史學基本典籍叢刊」系列和「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系列等。
書店東側中間位置有一片玻璃展櫃,展示著特殊版本書籍,有作者籤名本、鈐印本、毛邊本;對面的展櫃則展示文創產品,如箋紙、印章石料、品茗杯等。展櫃往東,有一個寫毛筆字的臺子,每年春節前,這裡便熱鬧起來,書店會請到知名書法家為讀者寫春聯、福字。
伯鴻書店已成為豐臺區的一處重要的文化地標,所謂「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伯鴻書店正是助讀者展翅高飛的一股清風。
遇見⼀家書店,愛上⼀座城市,體會⼀種溫暖。我是張翎,謝謝你,和我一起漫步書店。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是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創新北京特色實體書店體驗的全新嘗試。第三季聯動演藝名家陳鐸、方青卓,作家張翎、餘中先、保冬妮、邵麗、綠茶,學者李曉東、韋力,首都圖書館館長王志庚,央視主持人李潘,戲劇導演顧雷等嘉賓,帶大家「漫遊」大有書局、友賢山館、清華大學鄴架軒、全民暢讀藝術書店、中信書店、佳作書局、禮士書房、SKP書店、孔網古舊書店等北京最美書店和特色書店。
掃描/識別文章底部二維碼關注「北京實體書店」,或者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頻客戶端雲聽APP、新浪讀書和喜馬拉雅等平臺搜索「24小時聲音漫步」,即可收聽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