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桃姐》改編自基督徒監製李恩霖(Roger)的真人真事,描寫老僕與少主人儼如母子真摯感情。片中扮演Roger的劉德華,帶著扮演牧師的林以諾牧師,到醫院探望接受手術的桃姐(葉德閒飾)。當林牧師帶領戲中的Roger和桃姐一起禱告:「我們可從苦難中,學會安慰別人。」 此話便令他非常感動。
電影《桃姐》為的是紀念那位一直照顧他成人的女傭。已返回天家的桃姐,畢生服侍李家五代人,直至中風入住老人院,才結束與李家的賓主關係。
這使大半生與桃姐生活的電影人李恩霖(Roger),在生活上失去依靠,還影響他往後對人對事的看法。眼見景物依舊,人事已非,令本精於計數的Roger,開始反思自己與桃姐的關係,並動筆寫下多年來兩人相處的一點一滴。箇中平淡的生活,不但泛起了漣漪,亦成為日後電影《桃姐》的故事藍本。「我從嬰兒開始,由桃姐照顧,後來換我照顧她...」李恩霖是嘉禾電影公司的製片人。在電影《桃姐》裡,作為編劇和製片人,他講的是自己的故事。
桃姐原是李恩霖母親家的女傭。她自小家貧,父母把她送人撫養,養父又遭遇不幸被殺,養母在她13歲時把她託付給李恩霖的外祖母。在李恩霖母親結婚的時侯,她也一起從澳門到了香港的李家。桃姐和李恩霖母親同歲,感情深厚。半個世紀裡,她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把李家當成自己家,謝絕了別人家的高薪邀請,沒有離開過。李恩霖和妹妹出生後,桃姐又承擔起照顧他和妹妹的責任。
1980年代,李恩霖父母和妹妹移民去了美國,家裡就剩下他和桃姐,除了他赴美求學、工作的十幾年外,桃姐一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2000年,桃姐回到教會,開始投入教會生活。「一直以來,桃姐都想返教會。奈何她是個文盲,要她唱詩和看聖經,自然會有困難而令她卻步。截至2000年,我媽媽帶她返教會,在教會中得到弟兄姊妹的接納和幫助,大家沒因她學歷水準低而輕看她,反而設法子幫助她,這使桃姐更投入教會生活。」
在Roger的記憶中,桃姐雖目不識丁,但卻參加了教會的查經班。「精靈」的她不但曉得背誦聖經金句,甚至連一些詩歌的副歌部分,也曉得怎樣唱。慢慢她明白到學歷水準高與低並不重要。因在上帝眼中,真心相信他才是最重要。這令桃姐茅塞頓開,決心受浸加入教會。成為基督徒後的桃姐同樣是上帝忠心的僕人,對上帝賜予的從不吝嗇,以忠心管理,把從上帝而來的獻給上帝用在上帝的家裡。「我有時會勸她不要捐錢捐得那麼豪爽,留一些給自己用,因她總把大部份人工奉獻給教會。」
現實中的桃姐不重視金錢的價值,除了奉獻給教會,在酒樓用膳後,會給侍應生百元小費。因她總覺得那些侍應生招呼他們是很辛苦的,所以在這些小費上便毫不吝惜。
2003年,桃姐突然中風,半身不遂,無法繼續做家務。從醫院回來後,她向李恩霖提出,要搬到老人院去住。考慮自己因為拍電影,經常不在香港,無法照顧桃姐,李恩霖把她送到了老人院。
「桃姐對家務的要求極高,如果我找工人照顧她,是達不到她的要求的。我也不懂得怎麼照顧她,即使給她洗衣做飯,她也不會接受,她性格要強,也不習慣給別人服侍,她會覺得自己沒用,心裡不舒服。」去老人院前一天,李恩霖和桃姐挑選要帶去的衣物。桃姐的房間,是用陽臺改成的。一張狹小的單人床鋪,房間靠牆的上方掛著一排大木櫃,裡面放著縫紉機、保溫飯盒和不再使用的器具,下面鑲嵌著一臺洗衣機,床鋪對面的窗下放著兩個大樟木箱,佔了房間三分之一的空間。箱子是李恩霖母親當年的嫁妝。在打開的木箱裡,他驚訝地發現了他和妹妹童年時的手工玩具、衣服、尿布,桃姐背他上街閒逛時的背帶,給他和妹妹縫製的紅色棉襖,他在幼兒園時穿的老鼠戲服,小學時的保溫飯盒...
「我父母移民到美國後,箱子一直擺在桃姐的房間,我一直不知道桃姐箱子裡裝了什麼東西,這時候我發現她珍藏著我的人生記憶和成長片段...」桃姐摸摸這兒,摸摸那兒,什麼也捨不得丟。自幼飲食起居受桃姐照顧,李恩霖和桃姐感情深厚。由於母親對他和妹妹期望高,管教嚴厲,他對母親敬畏有加,不如和桃姐在一起自然、放鬆。
「我們是主僕關係,不如母子關係那樣複雜,少了期望和衝突,在一起時反而輕鬆愉快。」 在老人院的三年裡,桃姐的健康每況愈下。中風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經過治療後,桃姐病情一度好轉,結果不久後再度中風,不僅行動不便,言語表達也出現障礙。不管工作多忙,李恩霖只要在香港,都會每周去老人院探望桃姐。每次他一進老人院的大門,熟悉了他的老人都會叫:「你乾兒子來看你了。」去老人院的次數多了,他也從護工那裡,學會了照顧桃姐,推輪椅陪她上街,餵她吃飯。
照顧了一輩子別人,桃姐很不習慣李恩霖給他餵飯。在李家幾十年,她從不上桌吃飯,總是一個人躲在廚房吃飯。偶爾和李恩霖外出用餐,她既尷尬又緊張,直到她中風後,桃姐才肯接受李恩霖餵她吃飯。」她住在老人院時,我曾帶牧師和教友一起去探望她,在精神上給她很大安慰;她最後居住的老人院,也是香港基督教團體開辦的,使得她能夠繼續參加禮拜和禱告。」
2006年,桃姐,上帝忠心的僕人,安然回天家。在她生命的最後階段,上帝把李恩霖帶回她的身邊,是在疾病中的桃姐最大的安慰。桃姐去世後,李恩霖保留了桃姐房間的擺設。柜子、箱子裡的一件件物品,讓他想起它負載的人生記憶,他把那些曾經遺忘掉的記憶,寫在了筆記本上,後來又寫成了電影劇本,找到了許鞍華,隨之有了今天的《桃姐》。
《桃姐》由導演許鞍華細膩深刻詮釋,以及劉德華與葉德嫻兩大王牌傾情演繹,那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參展並獲四獎,其中葉德嫻獲得威尼斯影后;而且在第48屆臺灣金馬獎中斬獲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與最佳女主角三項大獎。
(圖中文字部分來自公眾號「煙臺基督教團契」,圖片來自豆瓣網)
您好,歡迎關注「真生命」電影事工平臺。本平臺目前是主內第一家以電影事工為使命的技術及資源交流平臺。致力於以聖經為原則,將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藝術形式準確的表現出來,聯絡全國基督肢體,為神擺上我們的「生命」,使用恩賜投入事工,操練我們彼此相愛的生命;從而使我們在主裡更加合一,讓神的道彰顯在我們的生命中,融入到作品裡,通過作品影響更多的生命歸向主基督。
回復「0」查看主頁
長按此碼奉獻7元支持我們
長按此碼其它金額奉獻支持
長按指紋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快速關注「真生命電影」
(請點擊觀看電影《桃姐》,來自騰訊視頻,建議WiFi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