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見證】電影《桃姐》的真實故事:上帝的好僕人

2021-02-21 迦南影地


電影《桃姐》改編自基督徒監製李恩霖(Roger)的真人真事,描寫老僕與少主人儼如母子真摯感情。片中扮演Roger的劉德華,帶著扮演牧師的林以諾牧師,到醫院探望接受手術的桃姐(葉德閒飾)。當林牧師帶領戲中的Roger和桃姐一起禱告:「我們可從苦難中,學會安慰別人。」 此話便令他非常感動。


電影《桃姐》為的是紀念那位一直照顧他成人的女傭。已返回天家的桃姐,畢生服侍李家五代人,直至中風入住老人院,才結束與李家的賓主關係。

這使大半生與桃姐生活的電影人李恩霖(Roger),在生活上失去依靠,還影響他往後對人對事的看法。眼見景物依舊,人事已非,令本精於計數的Roger,開始反思自己與桃姐的關係,並動筆寫下多年來兩人相處的一點一滴。箇中平淡的生活,不但泛起了漣漪,亦成為日後電影《桃姐》的故事藍本。「我從嬰兒開始,由桃姐照顧,後來換我照顧她...」李恩霖是嘉禾電影公司的製片人。在電影《桃姐》裡,作為編劇和製片人,他講的是自己的故事。

桃姐原是李恩霖母親家的女傭。她自小家貧,父母把她送人撫養,養父又遭遇不幸被殺,養母在她13歲時把她託付給李恩霖的外祖母。在李恩霖母親結婚的時侯,她也一起從澳門到了香港的李家。桃姐和李恩霖母親同歲,感情深厚。半個世紀裡,她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把李家當成自己家,謝絕了別人家的高薪邀請,沒有離開過。李恩霖和妹妹出生後,桃姐又承擔起照顧他和妹妹的責任。


1980年代,李恩霖父母和妹妹移民去了美國,家裡就剩下他和桃姐,除了他赴美求學、工作的十幾年外,桃姐一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2000年,桃姐回到教會,開始投入教會生活。「一直以來,桃姐都想返教會。奈何她是個文盲,要她唱詩和看聖經,自然會有困難而令她卻步。截至2000年,我媽媽帶她返教會,在教會中得到弟兄姊妹的接納和幫助,大家沒因她學歷水準低而輕看她,反而設法子幫助她,這使桃姐更投入教會生活。」

在Roger的記憶中,桃姐雖目不識丁,但卻參加了教會的查經班。「精靈」的她不但曉得背誦聖經金句,甚至連一些詩歌的副歌部分,也曉得怎樣唱。慢慢她明白到學歷水準高與低並不重要。因在上帝眼中,真心相信他才是最重要。這令桃姐茅塞頓開,決心受浸加入教會。成為基督徒後的桃姐同樣是上帝忠心的僕人,對上帝賜予的從不吝嗇,以忠心管理,把從上帝而來的獻給上帝用在上帝的家裡。「我有時會勸她不要捐錢捐得那麼豪爽,留一些給自己用,因她總把大部份人工奉獻給教會。」

現實中的桃姐不重視金錢的價值,除了奉獻給教會,在酒樓用膳後,會給侍應生百元小費。因她總覺得那些侍應生招呼他們是很辛苦的,所以在這些小費上便毫不吝惜。

2003年,桃姐突然中風,半身不遂,無法繼續做家務。從醫院回來後,她向李恩霖提出,要搬到老人院去住。考慮自己因為拍電影,經常不在香港,無法照顧桃姐,李恩霖把她送到了老人院。


「桃姐對家務的要求極高,如果我找工人照顧她,是達不到她的要求的。我也不懂得怎麼照顧她,即使給她洗衣做飯,她也不會接受,她性格要強,也不習慣給別人服侍,她會覺得自己沒用,心裡不舒服。」去老人院前一天,李恩霖和桃姐挑選要帶去的衣物。桃姐的房間,是用陽臺改成的。一張狹小的單人床鋪,房間靠牆的上方掛著一排大木櫃,裡面放著縫紉機、保溫飯盒和不再使用的器具,下面鑲嵌著一臺洗衣機,床鋪對面的窗下放著兩個大樟木箱,佔了房間三分之一的空間。箱子是李恩霖母親當年的嫁妝。在打開的木箱裡,他驚訝地發現了他和妹妹童年時的手工玩具、衣服、尿布,桃姐背他上街閒逛時的背帶,給他和妹妹縫製的紅色棉襖,他在幼兒園時穿的老鼠戲服,小學時的保溫飯盒...

「我父母移民到美國後,箱子一直擺在桃姐的房間,我一直不知道桃姐箱子裡裝了什麼東西,這時候我發現她珍藏著我的人生記憶和成長片段...」桃姐摸摸這兒,摸摸那兒,什麼也捨不得丟。自幼飲食起居受桃姐照顧,李恩霖和桃姐感情深厚。由於母親對他和妹妹期望高,管教嚴厲,他對母親敬畏有加,不如和桃姐在一起自然、放鬆。

「我們是主僕關係,不如母子關係那樣複雜,少了期望和衝突,在一起時反而輕鬆愉快。」 在老人院的三年裡,桃姐的健康每況愈下。中風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經過治療後,桃姐病情一度好轉,結果不久後再度中風,不僅行動不便,言語表達也出現障礙。不管工作多忙,李恩霖只要在香港,都會每周去老人院探望桃姐。每次他一進老人院的大門,熟悉了他的老人都會叫:「你乾兒子來看你了。」去老人院的次數多了,他也從護工那裡,學會了照顧桃姐,推輪椅陪她上街,餵她吃飯。

照顧了一輩子別人,桃姐很不習慣李恩霖給他餵飯。在李家幾十年,她從不上桌吃飯,總是一個人躲在廚房吃飯。偶爾和李恩霖外出用餐,她既尷尬又緊張,直到她中風後,桃姐才肯接受李恩霖餵她吃飯。」她住在老人院時,我曾帶牧師和教友一起去探望她,在精神上給她很大安慰;她最後居住的老人院,也是香港基督教團體開辦的,使得她能夠繼續參加禮拜和禱告。」

2006年,桃姐,上帝忠心的僕人,安然回天家。在她生命的最後階段,上帝把李恩霖帶回她的身邊,是在疾病中的桃姐最大的安慰。桃姐去世後,李恩霖保留了桃姐房間的擺設。柜子、箱子裡的一件件物品,讓他想起它負載的人生記憶,他把那些曾經遺忘掉的記憶,寫在了筆記本上,後來又寫成了電影劇本,找到了許鞍華,隨之有了今天的《桃姐》。

《桃姐》由導演許鞍華細膩深刻詮釋,以及劉德華與葉德嫻兩大王牌傾情演繹,那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參展並獲四獎,其中葉德嫻獲得威尼斯影后;而且在第48屆臺灣金馬獎中斬獲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與最佳女主角三項大獎。


(圖中文字部分來自公眾號「煙臺基督教團契」,圖片來自豆瓣網)

您好,歡迎關注「真生命」電影事工平臺。本平臺目前是主內第一家以電影事工為使命的技術及資源交流平臺。致力於以聖經為原則,將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藝術形式準確的表現出來,聯絡全國基督肢體,為神擺上我們的「生命」,使用恩賜投入事工,操練我們彼此相愛的生命;從而使我們在主裡更加合一,讓神的道彰顯在我們的生命中,融入到作品裡,通過作品影響更多的生命歸向主基督。
回復「0」查看主頁


       長按此碼奉獻7元支持我們


    長按此碼其它金額奉獻支持

                    

長按指紋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快速關注「真生命電影」


(請點擊觀看電影《桃姐》,來自騰訊視頻,建議WiFi下點擊)

相關焦點

  • 關於「母親」:《桃姐》的電影
    記住劉德華這個角色有一個細節桃姐會在他出生後不久帶走他,沒有人會給他桃姐實際上把英雄當成他的兒子。這部電影真的很輕很真實,但它很容易戳到中心!這部電影很有藝術性。整部電影沒有刻意表達任何東西。這就是生活。很簡單,但給人一種很特別的感覺。
  • 「洗盡鉛華」的劉德華應該命名為《桃姐》
    人們懂得感恩,方才能是一個真實的人。我們來談談由劉德華和葉德嫻主演的許鞍華導演和《桃姐》的主題。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因為他是真實的,很容易引起共鳴。50多歲的淑女,70多歲的僕人他們的家境、生活經歷,兩個人在同一年,主人和僕人,似乎有20多年的差距一方面表明羅傑(劉德華)作為母親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桃姐(葉德嫻)是她的主人,她不怕吃苦桃姐(葉德賢)想去養老院養老,但羅傑一家給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們在深水買了一棟房子,讓她在養老家退休
  • 回味當年老片《桃姐》——用了六十年,才成為一家人
    電影《桃姐》講述了僕人桃姐(葉德嫻飾)與少爺羅傑(劉德華飾)之間的故事,桃姐一生未嫁,在羅傑家中服務60年,見證家中五代人的成長。突然中風後,桃姐主動要求住進老人院,從照顧人變成了被人照顧,而她與羅傑之間的主僕情也漸漸產生了變化,整個故事非常觸動人心。
  • 「洗盡鉛華」的劉德華,拿影帝實至名歸——《桃姐》
    今天就說一說,許鞍華導演,劉德華跟葉德嫻主演,以主僕溫情為主題的文藝片《桃姐》。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真實,所以極易讓人產生共鳴。電影,許鞍華沒有炫技連配樂也少,所以只有少許的語調節奏的鋼琴伴奏的,簡單,鏡頭語言的,主角的桃姐(葉德嫻)羅傑(劉德華飾)的對話,從生活必需品,中風住院,再住在老人院,桃姐久違了的蠟燭一樣燃燒,接近燈枯油之際,不想毒品房子的主人但是羅傑有義氣,70多歲的老人照顧的桃姐的住院,(桃姐的強烈要求下,老人的院通緝,35間的慰問
  • 《桃姐》背後的故事,家傭的後半生
    >桃姐的回答始終是好儘管她根本不習慣這裡羅傑問桃姐需要什麼 下次帶來桃姐瞬間目光矍鑠趕忙問「你那麼忙 下次什麼時候」羅傑邊掃邊回答兩周後桃姐臉上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失落為桃姐涮好勺子和筷子 給她夾魚還逗桃姐說下次自己帶醬油來幾位老朋友來家中小聚在冰箱裡翻到桃姐中風前做的滷牛舌大家都顧不上玩 迫不及待開吃食物打動了他們的味蕾
  • 電影|桃姐
    羅傑從事電影製片人,五十多歲了仍然獨身,而桃姐也繼續照顧羅傑,成為習慣。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買菜,回寓所煲湯、做好滿桌的飯菜,在等待從內地出差回家的羅傑,桃姐看著窗外的街景打發時間,不知不覺間卻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來時發現自己身在醫院,桃姐是中風了!一邊手臂不能活動自如,必須利用物理治療儘量恢復活動能力。許鞍華導演的電影,不該用電影的標準來衡量。
  • 電影《桃姐》觀後感
    今天看了一部豆瓣評分8.3分的香港高分電影《桃姐》,講述梁家保姆桃姐為照顧梁家四代的感人故事。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香港女性電影導演許鞍華,曾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滿貫作品等,她也榮獲第48屆金馬獎最佳導演。先來介紹一下桃姐,根據電影開頭部分的介紹,可得知:桃姐,自幼家中貧困,出生不久就被人收養。
  • 《桃姐》:一個溫暖的故事,沒有太多的衝突與懸念,卻直擊靈魂
    《桃姐》的豆瓣評分高達9.0,不過票房卻並不高,可能是大家對於紀實類的電影有所戒備的原因,但這並不能否定它的價值。電影由許鞍華導演,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而來。熟悉許鞍華的人都知道,他的電影大都很生活化,給人的感覺很自然。
  • 你就是我的親人——電影《桃姐》述評
    桃姐更是終老一生都沒有自己的孩子。現在,一個有了「乾兒子」,一個有了「乾媽」,都有了一個愛自己的人,多好啊!鏡頭二:整理東西羅傑帶桃姐回家整理東西。看著桃姐一件一件如數家珍般地敘述著箱子裡每一件物品的來歷。羅傑仔仔細細地疊好那個小時候桃姐用來背他的小布帶,同時也小心翼翼地收藏了桃姐對他的所有感情。
  • 劉德華《桃姐》:到底是誰的影子?
    就是這樣一杯白開水,豐富了人們的生命。《桃姐》是由許鞍華導演,劉德華主演的紀實電影。電影豆瓣評分9分,但票房卻沒有評分這麼樂觀。許鞍華桃姐的是由真實故事改編,電影情節中的其他故事也是由真實事件的插播。《桃姐》中有的依然是生活化的表演和人們內心的本真。講述桃姐一生未婚,照顧了梁家4代人,最後被他們全家當親人對待,由羅傑養老送終的故事。故事期間插播了很多發生在香港的真實故事,比如養老院的窘況。沒有太多戲劇衝突和懸念設置的電影,積聚的感情不亞於戲劇衝突的情感衝擊力。
  • 生活的樣子就是最好的電影——《桃姐》
    桃姐是香港一位電影製片人Roger家的傭人,影片開頭便展示了她的好廚藝。少爺一頓飯,一條碩大的鮮魚蒸好,一隻海蟹悉心解好,蟹肉應是擺在蟹蓋內。飯畢,桃姐又送上茶水、切好的水果。Roger仍是滿不在乎地享用著。並且他似乎還不滿意:「很久沒吃牛舌了,下回買些吧!」桃姐卻也不怕頂撞少爺,大約是覺得不健康,便說:「既然很久沒吃了,就別吃了唄!」Roger沒說話,臨出門前丟下一句:「要滷的。」    這樣幾乎見不到「戲」的生活流電影,許鞍華極會操弄細節。譬如這頓飯之前,桃姐在菜市場選食材,與小販斤斤計較。
  • 電影《桃姐》,就像在演我們身邊的那位老人
    在前往天水圍的叮叮車上,遇見了兩位老人 狹小的叮叮車讓談話沒有隱藏 老人說,雖然老了,但還是不要認為我們沒用 不知是否遭遇了生活的不「優待」,被兒女嫌棄做事慢了半拍,還是再就業時遇到了障礙 這個世界,似乎給老人的空間越來越窄 記得電影
  • 《桃姐》
    我們在芸芸眾生裡,走一段可能不足一百年的單向行程,於塵埃處,總得有那麼一些時刻,需要按下暫停鍵,用一場電影來安撫自己。     《桃姐》是由劉德華和葉德嫻主演的,關於養老問題的電影。影片中的桃姐是一個在劉德華演的羅傑家的 一個工作了近六十年的保姆。
  • 電影《上帝未死》&《上帝未死》觀後感
  • 電影《桃姐》 ——平淡的市井生活中孕育著真摯的溫情!
    作者丨鄭陽《桃姐》出自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之手,一部用大量生活細節描繪市井小人物晚年生活的藝術片。沒有大場面,沒有離奇的情節,更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有的只是真實的生活情景,普通而又平淡的情感交流。故事情節的設計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每一處鏡頭的處理都沉穩巧妙且蘊含著深意。影片開始是繁雜的鬧市,在眾生之中,一個毫不起眼的老太太步入鏡頭,這就是桃姐,鏡頭跟著她進了一家蔬菜鋪,菜鋪主人和周圍商販看到桃姐都神秘的笑著,看得出這裡是桃姐經常光顧的地方,商販們跟桃姐之間已經超越了買賣之間的關係而變得微妙且溫馨。
  • 觀看經典電影《桃姐》
    本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劉德華 飾)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傭桃姐(葉德嫻 飾)之間所發生的一段溫暖人心的主僕情故事。繼當年《法內情》後,劉德華與葉德嫻這對影壇經典母子檔再次攜手合作!在許鞍華最新溫情作品《桃姐》中,出品方博納影業撮合兩人再度攜手合作演出另一扣人心弦之作,演繹一段真人真事改編的主僕情,以摯誠情懷感動人心。  《桃姐》是以人命名的電影,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Roger(劉德華飾)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傭桃姐(葉德嫻飾)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觸動人心的主僕情。
  • 基督徒藝人張芸京見證:走過死蔭幽谷,生命被上帝「撿回來」
    2018年的年底,她的人生一度陷入極深低谷,曾嘗試吃藥結束自己的生命。所幸在最為崩潰之時,信仰成為她最後的救命稻草。一個聲音告訴她:『孩子,不要這樣對待自己,我是這麼地愛你!』,這個聲音讓她願意再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機會,開始真實面對這個她自認徹底失敗的人生。她在微博上寫道:『走過死蔭邊緣,張芸京睽違四年再開唱! 十二年歌手生涯的京典回憶殺!』
  • 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解讀電影《桃姐》的獨特魅力
    文 | 林希言電影《桃姐》講述了一個叫鍾春桃的女人,她從十幾歲開始,就在羅家幫傭,60多年間,先後照顧了5代人。有一天,她突然中風,此時角色反轉,一向由她照顧的少爺羅傑開始照顧她,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羅傑給桃姐燉燕窩粥、玉米羹,陪她度過人生最後一段時光,並給她送終。這部電影取材於真實故事,以電影人李恩霖的家庭故事為原型,闡釋人與人之間簡單又感人肺腑的關係。
  • 一部關於「母親」的電影:《桃姐》
    記得劉德華這個角色有個細節就是出生沒多久桃姐就帶他,誰要都不給,桃姐其實是把男主角當自己兒子帶大。電影真的就是那種清淡的很真實,但是又能輕而易舉戳中心的!這部電影很有藝術感,整部電影沒有刻意的去表達什麼,完全就是生活,平淡,但卻給人一種非常特別的感覺。這個電影就像茶,不用心看,就是水。用心了,你能品出很多味道。
  • 《桃姐》很想看下去卻又不忍心看完的電影,劉德華巔峰之作
    哈嘍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比如說這部——《桃姐》他應該算的上是劉德華的巔峰之作,這是一部很想看下去,但是又不忍心看的一部作品,許鞍華導演的《桃姐》。部片子是一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桃姐本來叫做鍾春桃,原籍臺山,因為家裡太窮,出生不久就被人收養。後來養父又被人殺害,輾轉之下被安排到梁家(天王飾演角色的祖上)做傭人。她從十三歲起,先後照顧了梁家四代人一共有6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