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上帝未死》
《上帝未死》
電影《上帝未死》觀後感
2007年3月13日,美國電影《巴別塔》在國內上映,這部用《聖經》巴貝爾塔作為名字的影片在當年取得多少票房,我沒太留意,但它混亂的敘事風格卻強烈的吸引了我,後來我才知道這種風格叫「多線劇情」。從此,我開始注意並喜歡這種敘述方式。顯然,《上帝未死》這部影片亦屬這樣類型,它同樣是用許多人物故事導向著共同的主題,而這個主題正是:上帝未死!正像《巴別塔》顯示的正是人類因不同地域、不同種族、語言不通導致了諸多溝通困難。
《上帝未死》是部很有意思、極具現實意義的影片。上帝把基督徒這小小羊群放在繽紛混亂的世界中,又賦予他們為天國作證使命。但是,世界人類卻是由有許多不認識上帝或者直接反對上帝的人聯同一小部分基督徒組合而成的。更奇妙的事實是:基督信仰認為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兒女,而人的終極目標是最終導向上帝並歸於上帝。就像影片所渲染的,每個人在這貌似混亂世界裡都在用各自的方法在認識上帝、接近上帝、歸回上帝,連那些不承認上帝的無神論者亦處在這樣的境遇中。
導演很有趣的在這部影片中安排了一位中國留學生——馬丁,從影片開始他就出現,他的身影一直貫穿到影片結束,再從主人公為上帝辯護的內容方法來看,我有種無聊的直覺,這直覺是,我覺得《上帝未死》仿佛是為在中國無神論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幾代人所拍攝的,因為通過影片向我們顯示的是:在這巨大的無神論國家中接受教育成長起來的我們,同樣可以接觸上帝、認識上帝,並從心裡相信上帝。導演有意讓「上帝未死」這宣告從影片中唯一的中國留學生馬丁口中最先道出,似乎正揭示出這部影片所包含的強烈隱喻——用西方自主文化個體自由思考的深厚氛圍來對抗讓人喪失個體思維能力的中國無神集體教育制度。
被上帝選為僕人
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是導演把激烈的矛盾設置在大學生惠頓.納什和哲學150的教授雷迪森之間:納什是年輕的基督徒,大一新生,剛進大學校園;雷迪森是老牌無神論者,有名望的教授,尤其在敵視上帝方面最為出名。在選修「哲學150」的學生開始上第一堂課前,除主動離開的兩位學生,剩下80人。雷迪林教授在開場白中以不可抗拒的學術強勢讓新學生們在他早預備的白紙上寫下「GOD IS DEAD」,且要署姓名,為讓大家一起達成共識,雷教授的主意是在「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上不必浪費太多寶貴的時間。
79個學生毫無知覺、滿不在乎地在紙上統統寫下「GOD IS DEAD」,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納什好幾次環顧四周,他看到同學們開玩笑似的在紙上寫下這三個讓他無法下筆的英文單詞。他想寫,當筆觸到紙,他憂慮了,不敢寫,不願寫。雷教授穩操勝卷、得意昂揚開始收穫自己的戰利品時,他走到納什身邊,卻發現納什什麼也沒寫。雷教授有點高傲的問納什:先生,什麼意思?納什承認自己是個基督徒,他不能按教授的要求做教授讓他做的事情。像所有基督徒必須在這世界上經受的,雷迪森開始挖苦嘲笑基督徒納什,他說納什完全可以自由的回到宿舍去,曲膝跪在地板上,向上帝禱告,完全不必坐在教室裡。但是,既然想要坐在教室上這門課,那就必須接受他訂下的遊戲規則。納什沉默著沒說離開,但仍不同意接受教授的提議,安靜中顯得緊張讓全場的氣氛凝固住了。雷教授用另外一個提議打破了這緊張氣氛:接下來三節課,每節給納什留二十分鐘,納什要為同學們證明:上帝未死!傲慢的雷教授本不相信納什同學敢接受他的挑戰。但上帝在納什心中推動納什接受挑戰。因此,在納什表示讓雷教授做裁判,79位同學做陪審團,而他則是為「上帝未死」辯護的僕人,在雷教授亦同意在辯論過程中會把對納什的幹擾降至最低點後,納什接受為自己來說仍是十分艱難的挑戰。
課間,納什給女朋友說起這事,沒想到,女朋友大為光火,她認為納什是在浪費時間,在胡鬧,她覺得納什應該穩當的拿下這門學分,為他們一起順利畢業鋪平道路,不該接受這愚蠢的挑戰。女孩覺得上帝死不死與他們的學習成績沒有半點關係。她要求納什像別的同學那樣乾脆的寫下「GOD IS DEAD」,交給教授後,然後,好好專心上課。但納什覺得在這種狀況中,應該有人站出來為上帝衛道,他覺得他就是!女朋友聽到這裡,氣憤地甩下納什走了。
納什一臉茫然,放學後,他來到教堂,在靜默中他向上帝禱告。納什在教堂碰巧被牧師看到,牧師問他需要什麼幫助?納什給牧師說了事情的經過,牧師說這是上帝給納什為祂作證的機會,好讓79位從來沒有機會上教堂的學生有機會在生活中碰觸到上帝。納什有些焦急地問牧師該怎麼做,牧師要納什回家看瑪竇福音第10章32-33節和路加福音第12章48節。納什驚訝牧師只給他引用了兩句《聖經》經文,他有點懷疑地對牧師說:就這麼簡單?你只是引用兩節經文嗎?牧師說:對,就這麼簡單!
納什回到家,翻開《聖經》看到:「凡在人前承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承認他(瑪10:32);但誰若在人前否認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認他(瑪10:33)」;」那不知道而做了應受拷打之事的,要少受拷打。給誰的多,向誰要的也多;交託誰的多,向誰索取的也格外多。」(路12:48)
一個伊斯蘭教徒
阿依莎是個回教女孩,保守的父親每天開車送她到學校食堂上班,下班時,父親會準時接她回家。這樣的「保護」讓阿依莎深感壓抑。有次下班父親看見有位女學生和阿依莎說了幾話,父親按響喇叭,叫阿依莎上車後,在車裡,父親告誡阿依莎說:「阿依莎,我知道活在他們的世界裡很難,而且還要與此分離,一個你能看,卻不可碰觸的世界。我知道他們看上去很快樂,但要知道,當你環顧周圍所有的人,沒有一個人(在真正的)敬拜上帝,這不是祂應受和所要求的敬拜方式。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是誰,我們該做什麼,這是最重要的事情,你知道的,對嗎?我只堅持這一點,因為,我愛你!」在美國這樣寬鬆自由的環境中竟然生存著為宗教信仰如此循規蹈矩的一群人,他們為了生計,又必須出來在他們認為汙濁的世界中尋找合適的工作。
在這樣壓抑的家庭裡,阿依莎生活的並不快樂。可要命的是,她在外工作時常偷偷地跑去教堂,且接受並相信了耶穌基督。這個秘密她當然只能藏在心裡,不敢讓父親知道。那次在學校餐廳,當納什和女朋友為了納什要為上帝辯護的事爭吵時,她聽到納什說的那句話:應該有人站出來為上帝衛道。她很高興納什能認定自己就是被上帝派遣要為上帝衛道的僕人。
有天,阿依莎回到家裡,弟弟正坐在沙發上打遊戲,她回到自己房間,躺在床上,打開手機,聽著基督教的聖歌,只有這時,阿依莎一直緊繃的心靈才得到極大的舒緩。她正陶醉時,弟弟溜進她房間,一把抓走了姐姐的手機,弟弟看見了姐姐在聽什麼。阿依莎慌張地對弟弟說:千萬不要告訴爸爸,記住,一定不可讓爸爸知道這件事。然而,弟弟還是在父親回家後告訴了父親,父親衝進屋子,對阿依莎拳打腳踢,威逼恐嚇,在要求阿依莎必須放棄基督教信仰,阿依莎沒有同意的情況下,阿依莎被父親拽著頭髮拖出家門。阿依莎為相信耶穌,連家人也失去了……
來到教堂,阿依莎坐在牧師前哭泣!牧師為她誦念了斐理伯人書中保祿宗徒的傳教經驗:「我也知道受窮,也知道享受;在各樣事上和各種境遇中,或飽飫、或飢餓、或富裕、或貧乏,我都得了秘訣,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位,能應付一切。」(斐4:12-13)
基督信仰在這樣的境遇中常常表現出弔詭的一面,阿依莎的處境並沒有因為聆聽經文而發生變化,但是,她卻因著這句經文重新在心裡對耶穌基督充滿了信心,她在心中得到極大的安慰。
更多電影請關注【信仰的力量】公眾號,在首頁主菜單【主題閱讀】中的【福音電影】查閱觀賞
《耶穌傳》《耶穌受難記》《十誡》《雅各的故事》《抹大拉的瑪利亞》《盼望》《馬太福音》《使徒行傳》《象土豆一樣的信仰》《面對巨人》《下一站再愛你 》《上帝之子》《妙手仁醫》《馬丁·路德》《血戰鋼鋸嶺》《賭神之神》《戴德生傳》《魔鬼代言人》.
—— — —— — —— — —— — —— —
往期信息,快速查詢,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信仰的力量」:
註:關注公眾號後才能在首頁對話框回復!只能準確回復紅字數字部分,每次只能回復一組數字才能收到
【關注事工和奉獻】:只回複數字「0」
【牧師講道】「11」—馮秉誠牧師; 「12」—張伯笠牧師;「13」—遠志明牧師;「14」—葉陳淑淑見證;「15」—範學德傳道;「16」—楊安鼎牧師; 「17」—保羅華許牧師「18」—於宏潔牧師; 「19」—沈保羅牧師;「20」—宋尚節牧師;「101」—杜麗豔
【信仰答疑】:「21」;
【探訪活動】:「31」—「覓非播舍」;
【禱告】:「41」;【認罪悔改】:「4101」認罪、悔改、讀經;
【禁食】:「4102」;【等候神】:「4103」;
【見證】:「51」—比爾蓋茨、王石、李開復、賴昌星;「52」—【彼岸見證】、尼克.胡哲;501—洪漢義;502—蔡琴;503—黃綺珊;504—袁幼軒;505—呂麗萍、孫海英;506—羅慧娟; 507—廖智;508—釋遠誠;509—範瑋琪;510—西藏宣教;511—方師母(倪月娥);512—胡福林(欠債見證);513—孫大信;
【宗教之分】:「61」,耶穌對其他宗教的影響見證;
【疾病及醫治】:「71」;「701」—抑鬱憂鬱症;「702」—賭徒重生見證;「703」—癌患見證分享
【靈修】:「81」—《標杆人生》;【2017讀經計劃表】:「8101」;
【婚姻】:「91」;【兒女教育】:「901」;
【美文回顧】:回復「20140000」查閱2014精華信息; 回復「20160000」查閱2016精華見證;
【聖經學習】:回復0108、0916、1724、2532、3340、4148、4956、5759查看大衛鮑森《聖經舊約縱覽》的講解; 回復 5764 查看《聖經新約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