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大內侍衛都是非常威風且武功高強的形象,最早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記載,「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諸葛亮大致意思是,當時正逢亂世之秋,多虧了身邊的侍衛不顧生死為國為民,才化險為夷,但是這裡的侍衛並不是指皇帝身邊的隨從,而是指諸葛亮身邊的將士,統一稱為侍衛。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創立「御用拱衛司」,這是我國歷史上首個只聽命於皇帝的部門,這支隊伍另外一個名字大家更加熟悉,那就是錦衣衛,這些人的職權連皇親國戚都要讓上三分,在張廷玉的《明史》中有提到「宿衛則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藉、視牲,則服飛魚服,佩繡春刀,侍左右」。
從這裡不僅能看出他們的工作狀態,還對他們的衣著也進行了詳細的描寫,簡單點來說,這些錦衣衛就好像是我們現在上班一樣,每天分幾批的分班制在皇宮裡巡邏,而且還統一身穿飛魚服,腰佩繡春刀,直到1644年,明朝滅亡時,崇禎帝身邊還有十五萬錦衣衛。
1690年,康熙帝登基後,對於大內侍衛的選拔更加嚴格,首先這些人都是選自八旗子弟中的上三旗,其次,入選的侍衛又分為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一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藍翎侍衛等,在很多史料中我們都能看到,不少清朝重臣都是從御前侍衛出身,比如索額圖,鰲拜,和珅等。
晚清時期,也有一位大內高手,他就是宮寶田,1897年被光緒帝召入宮,擔任護衛首領,官拜四品帶刀侍衛,後因表現出色,履歷功績,被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封為近身侍衛,八國聯軍入侵時,宮寶田捨身護駕,獲御賜黃馬褂一件,晉封為大內總管。
1905年,宮寶田因清朝太過腐敗而辭官返鄉,晚年時,他含淚說出在宮裡擔任大內總管時不為人知的秘密,原來,大家只看到了他們這些大內侍衛在宮裡威風的表面,卻並不知道背地裡的心酸,他入宮時,朝廷雖然腐敗,但對於皇帝身邊的侍衛管理卻並不鬆懈,尤其是他剛入宮的那段日子,每日首要任務就是要先把大清律法被熟悉,然後在把紫禁城的分布圖,全部要熟記在腦子裡。
因為如果有人踏入禁門半步,他們都要及時發現和阻止,嚴重的可以當場斬殺,這道門被稱為景運門,它相隔乾清門非常近,如果沒發現,如果有人趁機發動政變,那後果是很嚴重的,另外,除了上面兩點原因,對於他們來說,最簡單的睡覺和吃飯問題,也是奢求。
因為按照祖制規定,雖然皇帝身邊的侍衛不少,但在睡覺時,也是要隨時待命,因為怕會有突發狀況,吃飯就更不用說了,除了換班後,他們就沒有吃過一頓舒心的飯,同樣是因為要隨時待命,所以吃飯總是以最快的速度解決,有時候甚至還沒吃完就要被叫去巡視。不得不說,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每一份工作都不是那麼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