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是那個「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的悲觀傷懷的文天祥,也是那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勇大義的文天祥。
何為悲劇英雄,就是在我們外人看來,英雄之死反而是他悲壯一生最好的解脫,可是我們又多希望這樣的英雄能夠活下去。
三國末期魏國大詩人阮籍曾經去往廣武,在這個當年劉邦項羽兩軍對峙的地方留下千年一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感慨時代缺少英雄,無能宵小之徒登堂入室,讓人無法直視,更不會仰視。
而在文天祥的時代,南宋滅亡之際,這樣的豎子宵小多如過江之鯽,佔滿朝堂。他卻挺身而出,如同駕著七彩祥雲而來,視死如歸,不求獨生,只求共死的大英雄,其精神光輝,不僅照亮了那個灰暗血腥的時代,讓忽必烈等梟雄黯然失色,更是在千年中華文明史書上留下丹心一枚,激勵著多災多難的中華兒女,奮勇向前,管它蒙古韃子,女真異族,還是日本鬼子,即使逞兇一時,終不能亡我華夏炎黃。
坦白來說,文天祥的人生體驗,可以用無奈悲愴來形容。天賦大才,卻無處施展,20歲時被宋理宗欽點為狀元,其狀元文章闡述的正是社會改革方案,一顆救黎民於水火,挽大宋於將亡的赤子之心,躍然紙上。
高中狀元後第四天,陪伴他來臨安考試的父親因病去世,文天祥不得不回家守喪三年,在守喪第三年的時候(公元1259年),蒙古大軍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宋朝朝野震動,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聽聞這個消息後,文天祥立即上疏,請斬董宋臣以安民心,另外提出了幾條禦敵之策,但均未被採納。
被澆了一盆冷水的文天祥,才明白自己不過是官場新手,那些蠅營苟且之輩掌握大權,醉生夢死,直把杭州作汴州。
他不甘心,仍以積極姿態入世,試圖作補天手。他畢竟才具卓著,守喪結束之後官運亨通,十五年時間裡做到了省部級高官。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元朝大軍渡江,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募豪傑義士,起兵勤王,組織起三萬多人的義軍,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鬥爭。
雞湯類的口號終究彌補不了軍隊戰鬥力的巨大差距,三萬多人義軍被打敗打散,僅餘文天祥等六人逃亡。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二十九日,四十歲的文天祥官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統領全國各路兵馬,當時元兵已經迫近臨安城北門,南宋在軍事上已經沒有轉圜餘地,元軍此時派使者過來邀請大宋主持國事者進行談判,這給了南宋朝堂和平談判的希望,文天祥明知此去兇險萬分,但還是挺身而出,親赴敵營,出於政治考量,他臨行前辭去了右丞相的官位,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臨安城外皋亭山元軍大營。
談判過程中,文天祥毫無懼色,與敵軍統帥伯顏據理力爭,沒想到南宋朝廷卻派人前往文天祥的軍營,解散了文天祥的軍隊,伯顏得知此消息後,立即拘押了文天祥,押往北方。在文天祥被押到鎮江的時候,被當地義士冒死解救脫險。這個時候,文天祥得知南宋朝廷已經遞交降表,開城投降,宋恭帝被押往大都,陸秀夫等人擁立七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遂轉往東南。
文天祥先到達真州,把元軍虛實情況告訴駐守的淮東、淮西制置使,他計劃聯合這兩位制置使一起興兵討元,沒想到過了兩天就被下逐客令,文天祥不得已繼續往南逃亡,一路隱姓埋名,躲避元軍追捕,躲避宋奸的出賣,在一些痛苦經歷後,他不禁自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當年苦守襄陽的呂文煥不就是因為扛不住壓力,貪生怕死,所以投降了元朝嗎?並且帶領元兵一路撲向臨安,導致了南宋亡國。呂師孟當年在元營談判時不也曾是鐵骨錚錚,好漢一條嗎?最終不還是步了他叔叔呂文煥的後塵,降北為奸?
在這些人眼裡,但求苟生,保住身家性命要緊,至於所學之取義成仁,不過是書上迂腐腔調,可文天祥就是這麼傻,就是這麼迂腐!他在痛定思痛之後,依然選擇了最難走的那條路——抗元復宋!
公元1277年,因為與當朝肱骨張世傑意見不合,文天祥再次離開朝堂,以同都督身份在福建南平等地指揮抗元,同年攻入江西,連續勝仗,收復十餘縣城,抗元形勢一時大好。可是隨著元軍主力趕到,文天祥的興國大營被包圍,激戰中文天祥軍隊損失慘重,文天祥的妻兒也被元軍擄走。
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撤往海豐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時值宋軍午飯,張弘範的突襲讓宋軍大敗,眼見軍隊潰敗,文天祥內心絕望,服毒自殺但未成功,被俘。張弘範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大筆一揮,寫下《過零丁洋詩》: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弘範看到這首詩,勸文天祥說「南宋已亡,忠孝之事已盡,即使你殺身成仁,誰會寫入史書?不如換來高官厚祿,優遊此生」,文天祥答道:「國亡不能救,作為臣民已經是死有餘罪,怎能再叛降投敵?」,張弘範無語,只好把文天祥押往大都,一路上文天祥絕食八天,但未死成。
進入大都後,文天祥被關押在府學胡同,足足有四年之久。就在第二年(1279年)文天祥得知崖山一戰,陸秀夫背著八歲的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徹底亡國。但文天祥仍堅守初志,決不投降。
忽必烈愛惜文天祥的志向和才華,先後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招降,文天祥嚴詞拒絕。公元1283年1月8日,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勸他投降,許以高官厚祿,文天祥答道:「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忽必烈又改走親情路線,就讓文天祥的女兒柳娘(時年14歲)給文天祥寫信,想用親情軟化文天祥的態度,文天祥和妻子歐陽氏一共有兩子六女,當時在世的只有柳娘和環娘(均14歲),文天祥接到女兒的信,內心悲痛萬分,但仍不肯投降。
忽必烈仍不甘心,又派出已經降元的南宋舊臣勸降,文天祥把他們痛罵了一番。最後忽必烈使出絕招,派被俘的宋恭帝出面勸降,不知道這對君臣見面彼此會有什麼感受,文天祥閉目不理,任由宋恭帝說什麼也不做反應。
宋恭帝或許會告訴文天祥——活下去有什麼不好?好死不如賴活著,甚至我這個已經退位的皇帝都還在苟且偷生,文丞相你又何苦一定要犧牲?
可是文天祥就是這麼傻,這麼迂腐,因為在他心中,有比活著更重要的事情!
次日,文天祥被押往菜市口(今北京東城區交道口)處死,臨行前,文天祥向南方跪拜,從容就義,年僅47歲。行刑後片刻,忽必烈派人來終止行刑,收回成命,但為時已晚,忽必烈深感惋惜:「好男子,不為吾所用,殺之誠可惜也」,呂文煥等宋奸儘管為元朝滅宋立下赫赫功勞,也獲得了高官厚祿,但與文天祥相比,在忽必烈眼裡,呂文煥不過是條好狗罷了,文天祥才是頂天立地的漢子。
文天祥的妻子在給丈夫收屍的時候,在他的衣帶裡發現了他的絕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丞相,你已經仁至義盡,好好安息吧,英雄悲情一世,忠魂閃耀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