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降清,卻毀譽參雜,他到底是漢奸還是舍己為民的英雄?

2020-12-23 目瞪口呆的歷史

洪承疇是明朝的末世能臣,是崇禎帝在社稷危亡時刻寄予厚望的國家棟梁,可是他並未能力挽狂瀾,在松錦決戰中,明軍全軍覆滅,他本人也出人意料的投降了清朝。

洪承疇的投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對滿清入主中原功莫大焉,他因此被稱為「開清第一功臣」。

洪承疇降清的原因,三百多年來眾說紛紜,至今莫衷一是,流傳著幾個版本。

民間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是孝莊妃色誘說。在這個版本中,洪承疇被俘後即絕食,終日罵不絕口,只求速死,決不投降。可是皇太極知道洪承疇太重要了,如果得到了他的幫助,對於滿清實現入主中原的夙願,是一大助力。於是不惜使出美人計,讓莊妃拋頭露面,親自上陣,給洪承疇餵參湯,並以溫言細語軟化他的態度。當洪承疇得知數日來服侍陪伴自己的竟然是一位皇妃時,徹底被感動了,終於委身降清。至於莊妃到底是否寬衣解帶,獻身床榻,則語焉不詳。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和蔡東藩的《清史演義》中都引用了這一版本。然而這個版本卻是最荒誕的,完全不見於任何正史,於情理上也根本說不通。

洪承疇再重要,也只是一個戰敗的俘虜,他如果投降,對崇禎是個心理上的沉重打擊,有利於瓦解明朝君臣的對抗意志;如果他願意為清朝效力,做一個帶路黨,對滿清入主中原的事業會有所裨益,但也僅此而已,絕不會因其一人而逆轉明亡清興的大勢。當時氣勢如虎的皇太極,又怎麼可能為了一個階下囚獻上自己的寵妃?要是真這麼做了,即使洪承疇降清,他們君臣以後又如何相處?何況,莊妃是個長著一雙大腳的蒙古女人,亦或豐滿健美,但明朝士大夫鍾愛的是蓮步輕搖、風擺楊柳的纖弱美女,莊妃的形象與此大相逕庭,在洪承疇眼裡就是五大三粗的醜陋模樣,非但不能達到色誘的目的,反而會引起他的厭惡,豈非適得其反?

杜撰這個故事的,應該是明朝的遺民,目的是求得心理補償,同時詆毀醜化滿清。洪承疇降清,對明朝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恥辱,但在這個故事裡,洪承疇的投降是滿清皇帝以獻出老婆的代價換來的,對明人來說,這不啻是一次精神勝利法的成功運用。而且皇妃陪侍囚徒的行為,也符合明人在禮法和道德上對滿清的認知,張煌言的《建夷宮詞》中,滿人就是一群不顧人倫,不懂羞恥的野蠻人,太后都能下嫁小叔子,皇妃色誘的事,對他們來說順理成章。

另一個版本見於清朝第八代禮親王昭槤所著的《嘯亭雜錄》,在該書卷一《用洪文襄》中如此記載:「松山既破,擒洪文襄歸。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詈不休,文皇命諸文臣勸勉,洪不答一語。上乃親至洪館,解貂裘與之服,徐曰:『先生得無冷乎?』洪茫然視上久之,嘆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頭請降。」

這段話的意思是:洪承疇在松山兵敗被俘後,因感崇禎的知遇之恩,誓死不降,整天光著腳,蓬頭垢面,不停地破口謾罵。皇太極派文臣們輪番去勸說,洪承疇卻一語不答。皇太極就親自來到洪承疇的囚室,解下身上的黑貂裘披在洪承疇身上,語氣和緩地說:「先生您不冷嗎?」洪承疇呆呆地對著皇太極看了很久,嘆道:「這是真命天子啊」,於是跪倒磕頭請降。

《嘯亭雜錄》記錄的是清初至嘉慶時期的民俗、重要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個人生活等,作者昭槤貴為親王,所知清廷內幕和軼事頗多,記事也較為嚴謹,而且與《清史稿》的記載可以相互印證,所以此事有一定可信度。《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洪承疇傳》記載:「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洪承疇之所以被感動,是因為皇太極給他的禮遇極高。皇太極身上穿的黑貂裘,是清朝皇帝專用的,任何人都不得僭越。即使貴為「父皇攝政王」的多爾袞,因為私藏黑貂裘遭人舉報,被撤廟享,罷諡號,褫奪睿親王爵位。而皇太極居然將黑貂裘披在了洪承疇的身上,這種恩遇可算無以復加了,怎能讓洪承疇不動容?

實際上,皇太極降尊紆貴,親自去勸降是需要勇氣的,如果堂堂天子被俘虜當面辱罵,將嚴重損害皇帝的威嚴。他之所以還要去,是因為事先已經對洪承疇真實的心理狀態有了基本的了解。

《清史稿·洪承疇傳》記載:「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范文程去勸降,洪承疇跳著腳破口大罵。范文程卻平和地與他談古論今。談話之間,梁上落下一塊燕泥,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將其撣去。范文程看著眼裡,心中有數,馬上回去告訴皇太極說:洪承疇是不想死的,他對自己的衣服如此愛惜,何況他的生命呢?皇太極這才有底氣去當面勸降。

如果昭槤的敘述到此還算有理有據,那麼接下來話鋒一轉,就有些荒誕了。他說:「毛西河謂洪初不降,繼命優人誘惑。洪故閩人,夙習好男寵,因之失節。」

毛西河就是清初大學者毛奇齡,「揚州八怪」中的金農和陳撰均為其學生,昭槤引用了他的說法,洪承疇一開始拒絕投降,清廷就用一個男戲子去勾引他。洪承疇是福建人,有斷臂之癖,經不住誘惑,於是就投降了,未能保住名節。

自晉代以來,權貴士大夫階層一直喜好男風,長相英俊的青少年男性,往往被他們納入穀中,英雄如霍去病都被漢武帝幸過。到了明末,這種風氣更盛,尤其以廣東、福建為最。

明末學者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說當時:「衣冠格於文網,龍陽之禁,寬於狹邪,士庶困於阿堵,斷袖之費,殺於纏頭,河東之吼,每末減於敝軒,桑中之約,遂難偕於倚玉,此男寵之所以日盛也。」意思是,當時社會對同性戀很寬鬆,而且比嫖娼便宜,妻子們也習以為常不吃醋,所以男風日甚一日。

當時的官僚大多有孌童之好,仕林交往中,也總是炫耀自己擁有一個或幾個少年為相好,進京趕考也要帶幾個書童。洪承疇作為其中一員,如有此好,也屬正常,但如果為了一個伶人就投降變節,那他就不是被崇禎和皇太極兩個皇帝爭相看重的那個洪承疇了,何況他當時正處於求生和取義的激烈煎熬中,哪還有心思尋歡作樂,這完全不合常理。

毛奇齡這樣編排洪承疇,如果說是出於對他降清的憤怒,那也是不合理的,因為毛奇齡本人也是開始抗清後來又降清的,即使為了自己,他也應該努力為洪承疇洗白而不是將其抹黑,何況他在道義上也根本沒資格指責洪承疇。他這麼說應該是秉性使然,他為人狂傲,曾說:「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一位著名學者對毛奇齡的評價是:「其純然為學界蟊賊,煽三百年來惡風,而流毒及於今日者……」對他極為反感,以這種性情,不會牢記「君子慎言」的聖訓,把道聽途說的事付諸筆端完全可能。

昭槤接下來的話,更是讓人驚愕,他說:「故明帝初聞其死,設壇以祭,非無因也。」這就是直指崇禎與洪承疇有斷背之情了。明朝有些皇帝確實沉迷於此道,比如武宗,但崇禎絕無此癖好,社稷風雨飄搖,崇禎整日憂心忡忡,他雖無雄才大略,卻「不近聲色,憂勤惕勵,殫心治理」,是個節儉勤政的皇帝,在那種情形下,哪裡還有心思尋歡作樂昭槤這樣說,無非是為了醜化明朝,報復莊妃色誘洪承疇的謠言。所以,無論是莊妃與洪承疇的曖昧還是崇禎與洪承疇的斷臂,都是明清雙方的互相詆毀與抹黑,都是不可信的。

還有一個版本,來自清初佚名文人抱陽生的《甲申朝事小紀·洪承疇紀略》。按此文所言,洪承疇被俘後,皇太極反覆勸降,但他絕食九日,只求速死。皇太極又愛惜他是一個人才,就將他放了。

洪承疇入關回家途中,遇見了家裡一個披麻戴孝的僕人。僕人告訴他,現在朝廷朝上下都以為他已在松山戰死,皇帝親自為他祭祀招魂。自己出關,就是奉命尋找他的遺骨,如果他活著回去,而「所統三軍俱沒,地方俱失」,必將禍及家人。洪承疇聞言進退兩難,猶豫再三,決定返回盛京,歸降後金。

這個說法比較符合當時的形勢。崇禎一向刻薄寡恩,將領如果戰敗則大多被誅,如果被俘投降,妻兒或者被殺,或者被罰為奴。楊鎬、劉策、孫元化等人都是兵敗被殺,盧象升、孫傳庭戰死後還遭指責,不給撫恤,不予贈蔭。洪承疇如果回去,也是兇多吉少。走投無路之時,本已滿腔怨憤,再加皇太極竭力勸降,於是就順勢投降了。

無論洪承疇因為什麼降清,都是皇太極招降重用漢人政策的結果。皇太極認識到,引入漢族的先進文化,有助於後金建立成熟完善的典章制度,鞏固在東北的統治,從而進一步逐鹿中原,實現一統天下的遠大目標。所以他一改努爾哈赤屠殺漢人的做法,甫一登基就表明了「滿漢一體」的執政理念。在行政機構裡大量任用漢人,他們不僅佔據各個要職,甚至封王拜相,以至引起了滿族宗親的強烈不滿。《清太宗實錄》卷六十五記載了他們的抱怨:「昔太祖誅戮漢人,撫養滿洲,今漢人有為王者矣,有為昂邦章京矣。至於宗室,今有為官者,有為民者,時勢顛倒一止於此。」

洪承疇降清後,力主招撫,建議後金統治者「不屠人民,不焚廬舍」,在江南減輕稅賦,興修水利;還建議他們「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這些建議大多被接受,客觀上減輕了人民痛苦,保護了中華文化,領導人民推翻滿清的偉人稱讚他:「五族爭大節,華夏生光輝。生靈不塗炭,功高誰不知。滿回中原日,漢戚存多時。文襄韜略策,安裔換清衣。」

然而在中國傳統意識形態中,強調的是捨生取義,變節是不被見容的,對於明朝,洪承疇是叛賊,對於滿清他是降將,他的老朋友閻爾梅當面寫詩嘲諷他:「不引單于來入塞,李陵還是漢忠臣。」

洪承疇死後,朝廷於康熙六年,賜予他一塊碑作為墓志銘,碑文寫道:稽古興朝,必有賢良之臣,坐則榮以高爵,歿亦賜以豐碑,所以勸忠,蓋其備也。爾洪承疇,才能敏練,器宇淵宏,我朝平定錦州、松山等處,破明兵十三萬時獲爾,蒙太宗皇帝寬恩撫育。逮克取京城,大兵南下,爾圖報豢養之恩,督理綠旗官兵,協同大兵殲逆,首擒偽王,發獲奸細,招徠叛黨,除黨安民,所在著績。事竣還朝,仍贊綸扉,爾能夙夜宣勞,恪供厥職。旋畀爾經略五省,隨滿洲大兵,進取雲貴,招撫軍民土司,供應大兵糧餉,能濟軍需,邊疆有賴。克襄王事,屢建功績,特授世職之榮,以示酬庸之典。忽聞長逝,甚悼朕懷,特賜諡曰"文襄"。

這塊墓志銘就是滿清對洪承疇的蓋棺定論,其中凸出了滿清對他的「豢養之恩」。康熙授予洪承疇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襲職銜,在當時的爵位體系中僅排第十八。這種恩賜,與其說是褒獎還不如說是羞辱。

到乾隆時期,更是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稱他是:「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將他釘在了恥辱柱上。時至今日,人們對洪承疇的評價依然爭議不斷,他到底是個變節投敵的漢奸,還是捨身救民於水火的英雄呢?只能說,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本文中的圖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洪承疇的生平事跡 洪承疇是功臣還是漢奸?
    .閩南的風俗,房子寧肯借人死,不肯借人生,意思是怕風水龍脈被人奪走.外祖父母對此並不在乎,可是舅父母卻不高興,所以洪承疇剛滿月,母親就抱他回英都老家.洪母知書達禮,教子有方,這是洪承疇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承疇自幼聰明好學,思緒敏捷,深受老師喜愛.他7歲上溪溢館啟蒙.8歲時,外祖父逝世,他就應用「三字經」口誦簡短祭文,在場親友皆稱讚.11歲時,輟學幫助母親賣煎豆腐,因幫助水溝館學生做對子,熟師洪啟胤探知情況後
  • 絕食求死的洪承疇,真是因為孝莊皇后一夜「感化」,選擇降清的嗎
    對於崇禎皇帝來說,他可以相信是袁崇煥「引狼入室」,也可以相信孫傳庭、盧象升「怯懦畏戰」,罪大惡極,但他絕對不會相信洪承疇會降清。當松錦戰役明軍大敗、洪承疇下落不明的消息傳來,崇禎失聲痛哭,他相信自己的心腹愛將已經壯烈殉國,下令輟朝三日,建廟修壇,親自撰寫《悼洪經略文》,致祭洪承疇。當年孫傳庭在潼關戰死殉國,崇禎卻認為他詐死潛逃,還給按了個逃兵的罪名。而此時的洪承疇,生死未卜,崇禎就已經連緬懷儀式都做完了。
  • 歷史上的四大漢奸,洪承疇當之無愧的最沒下限!
    但是不論是頭號漢奸中行說,還是大名鼎鼎的秦檜,亦或者是汪精衛。這三大漢奸雖然遭人不恥,唾罵,但都有個共同點。中行說,因為漢文帝強迫中行說陪送公主到匈奴和親,中行說對漢王朝懷恨在心,轉而投靠匈奴,成為單于的謀主。最多也是背後出出餿主意,對大漢朝的破壞力有限,也沒有舉起屠刀像漢朝子民舞動。
  • 洪承疇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或許是不甘心,降清後的作用無人能比
    洪承疇是明末清初,兩朝更迭之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及軍事生涯貫穿整個明、清激烈交鋒時期。洪承疇降清前,是明朝用來對付農民起義軍的扛鼎督臣之一。李自成、張獻忠的真正崛起,正是在洪承疇跟清朝決戰於松山之時,及其被清朝俘虜之後。降清後,洪承疇也是清朝入主中原時,所仰仗的重要謀臣。
  • 洪承疇戰敗被俘寧死不降滿清,孝莊只身前去「感化」,一夜之後跪降
    清朝從東北開始發跡,皇太極的時候,開始進攻北京,明朝政府湧現出了許多的英雄人物,比如袁崇煥,我們今天說的也是一位忠臣,但是後來卻投降了清朝,他就是洪承疇,明朝的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清朝的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 大同之戀之洪承疇為什麼降清?
    「洪承疇為什麼降清?」林風問。 清軍趁勢掩殺,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松山。1642年農曆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之後解送盛京,洪承疇投降清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督師出關,他的抗清方案本是依關堅守,但崇禎皇帝卻要他出關決戰速戰速決,又派太監去做監軍,致使洪承疇督師不能統一指揮隊伍,進不能齊攻,退不能共守,在松山為清兵所敗。洪承疇困守孤城半年,因內奸出賣,城破被俘。他本想做明朝忠臣,終於動搖屈服,投降大清作叛徒。也是無奈啊!
  • 洪承疇為什麼投降大清?如何正確評價洪承疇?
    《清朝全史》和《清史稿》裡所說的洪承疇降清的關鍵之舉,都是由於皇太極親自去看他,並把自己的貂裘親手給洪承疇披上,洪承疇受到感動,才歸順了清朝。應當說洪承疇從堅決不降到決定降清,是皇太極招降政策的結果。皇太極為此費了很大力氣,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比較有作為的漢臣,如范文程、張存仁,也起了重要作用。
  • 【歷史】還原一個真實的洪承疇
    以清代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洪承疇順應歷史潮流,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本屬應該基本肯定的歷史人物。但由於受儒家傳統觀念和狹隘民族主義思想影響,歷史以來,人們對洪承疇的評價總是有偏見,說他是「大節有虧」之人,甚至給扣上「漢奸」的帽子,使洪承疇蒙上不白之冤。對洪承疇的評價,關係到滿漢兩族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團結。
  • 歷史上的10月16日:洪承疇出生
    歷史上的10月16日,今天我們說說洪承疇。洪承疇在明末農民戰爭中屢立戰功,轉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後降清,受皇太極重視。清入關後,福臨對洪承疇極為器重,讓他負責進攻南明。他建議滿人習漢文,曉漢語,倡儒家,希望淡化滿漢差異。逝世後,玄燁給予高度評價;弘曆時,將其列入「貳臣傳」。
  • 洪承疇:我被套路的那些年
    洪承疇,作為清宮戲常駐金牌配角之一,無疑是一個有重大爭議的歷史人物。東方君今天並不準備討論他的歷史功過或花邊野史,僅就黃惲先生在他的掌故小品集《蕭條異代》中提及的部分,探討一下洪承疇在文人筆下的形象,以及那些年,中國文人們的套路。
  • 誰是第一個變節降清的明將?既不是洪承疇,也不是祖大壽
    那麼,誰才是第一個變節降清的明將?既不是洪承疇,也不是祖大壽。第一個投降清軍的人名叫李永芳,他原本是明朝撫順千戶所備御官。按照明朝的官制,他在撫順地區算是一把手,有一定的權力。李永芳在投降之前,其實跟努爾哈赤有一次短暫的接觸。公元1613年,野心勃勃的努爾哈赤帶兵去攻打葉赫部,企圖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葉赫部知道自己無法抵抗努爾哈赤,趕緊派人向明朝求救。
  • 施琅是英雄還是漢奸?為什麼14年前,這部電視劇會引起軒然大波
    《施琅大將軍》就是以康熙皇帝平定臺灣的史實為背景,主要講述施琅運籌帷幄,完成國家統一的英雄事跡。其實,在歷史上,施琅並不是一個高大偉岸的人。首先,他隨鄭芝龍本有降清之舉,後來反叛。追隨鄭成功後,擅自誅殺上司親信,而受到猜忌。被逼無奈,再次降清。所以,人們說他反覆無常。
  • 革命與漢奸 | 「不反對敵人之人也是敵人」
    1905年孫中山再度遊歷美洲大陸,為致公堂重新擬定新章,其中規定,必須「先清內奸而後除異種」,因為在他看來,中國「被滿清滅亡二百六十餘年」,本來不是滿人能夠做到,關鍵在於「因有漢奸以作虎倀,殘同胞而媚異種。始有吳三桂、洪承疇以作俑,繼有曾國藩、左宗棠以為厲。今又有所謂倡維新、談立憲之漢奸以推波助瀾,專尊滿人以抑漢族,假公濟私,騙財肥己」。所有三類漢奸都在必須清除之列。
  • 順治到底是誰的兒子?為何有人說是多爾袞的,有人說是洪承疇的?
    這是一個給順治皇帝找爹的話題,順治皇帝的爹到底是誰?是超級胖子皇太極,還是他母親大玉兒青梅竹馬的情人多爾袞,還是明朝降臣洪承疇呢?我們這有排除法,先把洪承疇給排除了,這位大明朝的頂級幹部在順治帝出生之前,壓根就沒有見過他的母親大玉兒,如果順治帝是他的孩子,那就是雲受精,雲懷孕。
  • 被康熙帝尊重的孝莊皇太后,真的曾經勸降洪承疇,下嫁多爾袞嗎?
    傳聞,洪承疇被清軍俘虜後,一開始也是大義凜然,寧死不屈來著,甚至以絕食來表達自己一心求死,報效朝廷的決心,而皇太極又極想勸降他為己所用,於是就對洪承疇施展美人計,讓當時還是自己側妃的孝莊,用自己的美貌去誘惑洪承疇,洪承疇英雄難過美人關,拜倒在孝莊的石榴裙下,投降了滿清。
  • 洪承疇只被康熙帝封了一個三等輕車都尉,是被清朝虧待了嗎?
    其次,洪承疇歸根結底是一個文官,不能按照武將來計算待遇。明清兩朝,文武分際是很明顯的,明清武將的最高追求就是封爵,你看李成梁以「兩百年未有之軍功」也才被封為寧遠伯,李成梁已經挺滿意了,而王陽明一聽要被封爵,趕緊跑路,生怕一個不小心就被皇帝給封爵了,可最後王陽明還是沒逃脫楊廷和的算計,被封為新建伯,把王陽明氣的吐血。
  • 他投靠日本當漢奸,母親因他羞愧自殺,61年後眾人才知他是真英雄
    但通常這些情報人員,卻不能光明正大的成為我們的英雄。他們很多甚至致死都被當成漢奸。  比如今天要說的這位主人公黃標烈士,致死都被認定為是「抗日諜將」,甚至因為認為他真的是漢奸,母親自殺而亡。直到其去世32年後,也就是1980年。武漢市公安局出具了一份為黃標同志平反的文件,才終於洗清嫌疑。
  • 此人比吳三桂更壞,就連他的母親都不認他,罵他是個畜生
    明末清初,是中華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歷史,在這段悲慘的民族史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但是也出現了許多像吳三桂這樣的敗類,他們雖然已經死了幾百年了,但是註定要被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洪承疇就是這樣的人物,他比吳三桂當漢奸當的更早,比吳三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孝莊太后色降了大明統帥洪承疇?孝莊的魅力與心機
    天生福人"———福臨降生的前後一段時間裡,儘管莊妃———孝莊皇太后以後一再渲染這孩子出生前後的神奇特異,但是,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皇太極曾經給予過福臨和他的母親任何特殊的關照,除了給他起了這個名字之外。莊妃———孝莊皇太后見諸史冊的第二個事跡,便是有關大明薊遼總督洪承疇降清的故事。據說,皇太極為了拿下洪承疇,絞盡腦汁想辦法。
  • 這個漢姦殺人百萬,手下軍隊打仗竟高唱滿江紅,還被追諡「忠烈」
    本文要講述的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這個人,先是投降並成了滿清的急先鋒,製造了嘉定屠城事件,還剿滅了南明兩任皇帝,要說起來,功勞比起被封平西王的吳三桂也不為少,但他在給主子表示了無數的忠心之後,竟然起兵反清,這一舉動簡直讓無數人跌破了眼鏡,實在是無法理解他的想法,然而他卻這樣做了,只不過他的名聲不太響,名字也就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是的,他叫李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