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資源庫:蘇軾《水調歌頭》

2021-02-19 聆聽最美好聲音

中秋月圓之夜,蘇東坡對月歡飲,情之所至,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儘管人間有缺憾、有離別、有寥落、有孤獨,但在東坡先生眼中,能生活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親人共賞一輪明月也是一種安慰。蘇東坡這首詩還有哪些深意值得細細回味呢?

【誦讀】

誦讀專家:方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

【書寫】

書寫專家:吳行(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講解】

講解專家:李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蘇軾的詞《水調歌頭》。

這個作品是熙寧九年時,他在密州,在北方,即今天山東密縣當州地方官。到了中秋節,中秋節總要飲酒,而且是「歡飲達旦」,對著月亮飲酒,一直飲到天亮。「大醉」,老喝酒準就醉了,然後在酒興當中他作了這首詩。作了這首詩,實際上也表達了他對弟弟,就是「子由」,子由就是蘇轍,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一的他的弟弟。這裡面,文學家中的兄弟情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蘇軾一輩子跟兄弟之間關係甚好,手足情深。所以這個作品也是有兄弟情在裡面。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現在我們來看正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就是喝多了後問天。現在人做一太守,沒事總問地球從哪天開始,別人大概會說他瘋了。平時是不大問這樣的問題的,但詩人可以這樣問,這表現出一種情態,這問題沒有答案,但是能表現一種主觀上的姿態。

接著:「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又是一個問題,今年是熙寧九年,中秋節,看著明月,不禁想天上有同樣的紀年嗎,天上的世界是不是不像我們大宋?作者心裏面隱隱的想可能有一個人在那兒變法之類,於是這個事情就複雜了——天上是什麼年頭。

由這個問題就引出下面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意指我想乘風歸去,上天奔月。傳說嫦娥奔過月,據說月宮裡面有桂樹,有蟾蜍,還有吳剛,還有美酒。總而言之,關於月亮,中國古代有很多這種優美的傳說。

其後「高處不勝寒」,「我欲乘風歸去」,這是一個念頭,我想離開這個現實,想脫離這個現實。但是,又怕瓊樓玉宇太沒有人間煙火。

那麼接著下面說:「起舞弄輕影,何似在人間」,這個詞有可能是講的是廣寒宮裡面的寂寞嫦娥舒廣袖,她在那兒舞蹈,卻連個觀眾都沒有,十分寂寞。所以此詞這種轉折,是蘇軾喝多酒了之後的想像,喝多了酒了,看著那個大大的月亮所生出的感慨。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接著就轉入到下半闕:「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是講月光照在人間,這裡面有聯繫,前面說「高處不勝寒」,瓊樓玉宇不食人間煙火,但是照在人間的月光就有意思了。這月光出來——從東山冉冉的一輪圓月出來以後,先是照在朱紅的樓閣上——「朱」就是紅,「閣」就是樓臺館所,然後又照在綺戶,表現月光的高低不同。最終月光則是落在了無眠者的身上,所以月亮的外號又叫「照無眠」。它姓照,叫無眠,月的這一稱呼就是從這兒來的。至於講的意思,則是人間多愁緒。這裡的「無眠」,是自己,大概也應該帶著另一個人——「兼懷子由」——即他所想像的子由。

這個愁情接著又開始回到月亮:「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按說,圓圓的明月,你不應該有什麼憾事,有什麼缺陷,有什麼不滿,可是月光啊,你卻偏偏在人家離別的時候以你那圓圓的月亮照著那些離別的人,比如說像作者跟子由,他兄弟兩人,從小便在一起,如今卻是月亮圓了人不圓。

但是接著,既已涉及到人間多愁,那麼對這個多愁的世界、多缺憾的世界怎麼辦,所以下面有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一段議論,其間表達的則是一種心胸,一種曠達的心胸。指出這個世界就是個缺憾的世界,就是充滿了悲歡離合,充滿了陰晴圓缺,各種不滿足。但是越是這樣的世界,越值得活。所以這個人間的魅力恰恰就在這兒,所以這裡體現一種心胸曠達,這是對世界的理解。

既如此,世界是有缺陷的。接著便又回到月光:「但願人長久,千裡共蟬娟」。「嬋娟」,是指在月亮照耀下的那種美麗情景。「人長久」,則是指大家長長久久。再「共嬋娟」,這就落到子由與自己,你在甲,我在乙,天各一方。但是,好在兩人今天抬頭都能一起享用這個嬋娟之月,享受這個美麗的夜晚。

故而蘇軾這首詞,我們理解這種問,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加深對這種問的認識,他是太愛月光了,也可以說他是太愛這個有缺陷的、但是被一個美麗的光景照著的這樣一個世界,他喜歡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很多文學作品它往往表達了一個作家心胸中最基礎的那一面,最美的那一面。像《水調歌頭》這首詞,就應該是展現蘇東坡這種世界、這種面向最為貼切的一個作品。從這個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蘇軾的內心世界。當然,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偉大的詞人,他的這種情感,又是民族情感、民族性格的一個代表。所以這個作品不單藝術上好,內涵也好,所以它被傳之久遠,我們今天喜愛它,料想一萬年以後的中國人仍會喜歡它,這就是這首詞的不凡之處。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轉發只需1秒哦~

相關焦點

  • 中華經典資源庫42 古詩詞賞析:蘇軾《水調歌頭》
    :方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書寫】書寫專家:吳行(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講解】講解專家:李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蘇軾的詞《水調歌頭》。蘇軾一輩子跟兄弟之間關係甚好,手足情深。所以這個作品也是有兄弟情在裡面。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現在我們來看正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就是喝多了後問天。
  • 經典詠流傳: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武警男聲合唱《但願人長久》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水調歌頭原文 蘇軾《水調歌頭》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每次一提到這幾個字,大家都會情不自禁哼唱起來,其實這句歌詞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水調歌頭》是作者中秋時所作,表達了對胞弟的無限思念。下面是小編這裡的這首詞的原文,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美女詩神】蘇軾《水調歌頭》
    蘇軾寫下《水調歌頭》的這年中秋,蘇轍正在齊州(今山東濟南)擔任掌書記,大概也就相當於市委秘書這樣的官職。從現在的眼光看來,齊州與密州相隔並不太遠,可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忙於政務、身不由己的兄弟倆要見一面也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事實上,他們兩兄弟這一次分別之後,已經有長達六年的時間沒有見過面了。
  • 楊雨78:蘇軾《水調歌頭》
    這一年,蘇軾的父母早已去世,妻子和孩子都在他身邊,唯一沒和他在一起的至親就只有他的弟弟蘇轍,也就是序裡面說到的「子由」了,子由是蘇轍的字。我們不妨先來讀詞,然後再來看看寫這首詞的時候,蘇軾、蘇轍兄弟倆到底經歷過什麼。熙寧七年(1074)十二月,蘇軾從杭州通判調到了密州((今山東諸城))任上,擔任密州知州,也就是密州市市長了。
  • 我愛記詩歌|蘇軾《水調歌頭》
    今天和大家一起記憶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起欣賞偉大詩人的經典之作。#一、說文解字在記憶《水調歌頭》時,第一步是理解《水調歌頭》全文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蘇軾的基本情況、詩歌字詞等意義,那麼想要記憶《水調歌頭》就無從談起了。1.作者介紹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白香詞譜丨33:蘇軾《水調歌頭》
    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賞析】《水調歌頭》蘇軾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遊」等。上下闕,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押仄韻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後片各四平韻。宋人於前後片中的各兩個六字句,多夾葉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押韻的,共八體。
  • 宋詞三百首丨72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康震解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品讀蘇軾的《水調歌頭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蘇軾
    蘇軾借寫節候之「涼」,抒寫人生之「悲涼」,表達了他對現實人生的深沉思考。與這首詞意境與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寫於密州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那首詞中,蘇軾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與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相比,兩詞都是借寫景抒懷,都渲染了一個「寒」、「涼」情緒意境,給詞蒙上了一層深厚的情感意韻。
  • 詩詞之巔 | 蘇軾:水調歌頭
    蘇軾: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在大自然的景物裡,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
  • 中秋節望月,蘇軾和蘇轍分別寫了《水調歌頭》,一首浪漫一首樸實
    歷史上的蘇軾家就是這樣,「三蘇」是文壇的傳奇。「唐宋八大家」,老蘇家就佔了三位,試想哪個書香門第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恐怕家和萬事興才是蘇門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吧,情感凝聚,精神契合,家風良好的家族,才有可能創造這樣的歷史。親情對於老蘇家十分重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和睦知禮的家庭,怎麼不會出現人才?蘇軾的曠達與豪爽,恐怕也和一直以來的家庭教育有關吧。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任太守。2.子由:蘇軾的弟弟名轍,字子由。3.把酒:端起酒杯。把,這裡是動詞,可譯作「拿」或「端起」。4.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5.瓊(qióng)樓玉宇:美玉造成的樓臺亭閣,這裡指想像中的仙宮。6.不勝:承受不了。勝,現在讀shèng,承受得住,禁得起。
  • 蘇軾《水調歌頭》,中秋詞盡,千古絕唱!
    水調歌頭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何這麼有魅力?
    《水調歌頭》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為後世最為喜愛的作品之一。胡仔在《漁隱叢話後集》中點評:「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可見這首詞的地位所在。如今一到中秋佳節,便會想起這首詞來,寫月亮和中球詞的數不勝數,為何蘇軾的《水調歌頭》會突出重圍,被人們銘記呢?
  • 蘇軾的《水調歌頭》,皆是千古名句,說盡人生悲歡離合!
    殊不知,就算蘇軾早已成為宋代文學國度無可置疑的王,他的高貴也會被現實生活狠狠拉向地面——被貶,無情、無盡的貶黜。但是蘇軾從沒接受過命運,他常常從失意中汲取到溫暖的動能,隨後將這種溫暖寫進詩詞裡,光耀千載。
  • 群文連結|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1]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製《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 「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2]丙辰:指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太守。[3]達旦:到天亮。
  • 【大林朗讀者】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大林朗讀者】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2020-10-02 2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蘇軾的《水調歌頭》原來應該這麼讀
    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出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明月幾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