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按住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本人微信公眾號,您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謝謝各位的支持和厚愛
就算沒看過《三國演義》,中國人恐怕也沒有幾個不知道趙雲趙子龍的,在《三國演義》裡,趙雲就是完美的化身,武藝高強,忠心耿耿,識大體顧大局,還足智多謀,沒有缺點。那麼歷史上的趙雲是個什麼樣子呢?
首先,趙雲不可能像是演義裡寫的一樣百萬軍中,單槍匹馬殺個七進七出,但是長坂坡的故事也不是羅貫中先生的完全虛構出來的。按照《三國志》的記載,當時趙雲確實負責保護劉備家屬。劉備按照慣例,自己跑了,不管老婆孩子了。趙雲一路護送甘夫人和劉禪跟劉備會和,雖然沒有記載經歷過什麼激烈的戰鬥,但是可以想像,當時到處都是曹軍,身陷敵陣,想要把女人和孩子安全地帶出來,需要的是高度的機警、迅速的反應和果斷的決策,一般人幹不了這活兒,可以看出趙雲的個人素質是很過硬的。
跟《三國演義》裡一樣,本來趙雲是公孫瓚的手下。其實趙雲的家鄉真定府常山縣,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是屬於袁紹的地盤,一般這個地方有點兒本事的都去投了袁紹,公孫瓚這邊屬於人才淨流出地區,很少有輸入。終於來了個趙雲,公孫瓚很高興,就問趙云:「為什麼你要從袁紹那兒投奔到我這兒來啊?」公孫瓚那意思,就是讓趙雲給自己刷刷色,說什麼我看您是真正的英雄,雄才大略,是成大事的人物,所以我棄暗投明……之類的話。可是趙雲沒按照公孫瓚期望的劇本說。趙雲說的是,我只想投奔施仁政的,愛護百姓的明主,袁紹雖然勢大,但是就我住在他的地盤的感受來說,他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主上,所以我想到您這兒看看。
趙雲確實只是看看,後來認識了同在公孫瓚麾下效力的劉備,這倆人一見如故。後來公孫瓚派劉備去增援青州刺史田楷,共同抵禦袁紹。趙雲藉機跟公孫瓚請假出來,跟著劉備一塊兒走了。
《三國演義》寫的是劉備從袁紹那兒出來之後,到了汝南境內,這個時候才遇到趙雲,趙雲從此跟了劉備。歷史上劉備在袁紹那兒的時候,趙雲就一直在劉備麾下。而且還替劉備秘密招攬了一支部隊,他自己帶著,可不在袁紹軍隊的帳面上,也就是說在袁紹不知道的情況下,趙雲替劉備發展了一支私人武裝。
《三國演義》裡寫的趙雲大部分事跡,在史書當中都能找到個影兒。還說長坂坡,《三國演義》裡糜芳向劉備報告說趙雲叛變了,劉備表示不可能。這個在《三國志注》裡也有記載,而且在《三國志注》裡劉備還用手戟扔向說趙雲叛變的人,當然那人是誰,書裡沒提,不過可以看出來劉備對趙雲的信賴。
還有桂陽太守趙範想把自己守寡的嫂子嫁給趙雲的事情也有,趙雲也是斷然拒絕。有好事兒的就勸趙云:「那女人長得挺漂亮的,就娶了唄。」趙雲說不成,趙範被迫投降,未必是真心歸順,所以我不能跟他牽扯到一起。後來趙範果然叛逃,這就看出趙雲的眼光和為人的謹慎。還有截江奪鬥的事情也在《三國志注》裡記載了,這個任務更不好完成,這不像戰場上打仗,掄刀殺過去就成。他面對的並不是敵人,但對方又有意搞摩擦,所以既不能跟孫夫人徹底翻臉,還要奪回劉禪,這個分寸實在是不好拿捏,能把這事兒處理好的都是人才。
劉備進益州,一開始戰事不利,又給了趙雲立功的機會,他跟諸葛亮張飛一起作為增援部隊,立下赫赫戰功,封為翊軍將軍。當時劉備平定成都之後,志得意滿,大賞功臣,想要把成都城裡的房子和成都城外的田產都賞給大伙兒。大家都很高興,等著領自己那一份,只有趙雲上書反對。他跟劉備說:「咱們現在剛剛佔據了益州,還遠沒到大功告成,論功行賞的時候。另外益州百姓剛剛經歷了戰火,如果咱們封賞功臣,勢必要侵佔當地百姓的財產。咱們初到益州,立足未穩,這時候應該努力贏得人心。您要上給大伙兒田宅,很多都是主人躲避戰亂而扔下的,現在是誰的就要還給誰,這樣才能贏得百姓的擁護。否則老百姓恨我們,我們根本立不住腳。」劉備一聽對啊,趕緊收回成命。這又看出趙雲的一心為公的胸襟和和政治視野。
後來的漢中之戰,趙雲帶領小部隊守大營,曹操大軍殺來,按說趙雲這就不可能擋住。但是趙雲帶著幾十個人就站在大營外面面對曹軍,同時配備部分弓箭手埋伏在大營兩側。曹操來了之後,看著這少的可憐的部隊,反而猶豫了,怕有埋伏,不敢前進。趙雲適時地指揮弓箭手放箭,其實殺傷力不大,但是對曹軍心理的殺傷是巨大的,曹軍竟然被嚇跑了。事後劉備誇讚趙雲「一身都是膽」。《三國演義》裡也用了這一段,而且諸葛亮空城計那段也是取材於此。
劉備死了以後,趙雲一路升遷,一直升到鎮東將軍,算是戰區司令了。後來跟著諸葛亮駐守漢中,出祁山伐魏。那就是失街亭那次,蜀漢全面戰敗,各路人馬都被打散了。只有趙雲和鄧芝率領的部隊,雖然也打敗了,那是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曹真的大部隊,眾寡懸殊。關鍵是友軍全都敗了,趙雲獨立也是立木難支。但即便如此,其他隊伍是潰敗,建制都沒有了,輜重糧草全丟了。只有趙雲的部隊,因為趙雲親自斷後,保證了整建制後撤,糧草輜重也都保住了。不過趙雲回去也受到處分,被降職為鎮軍將軍。
之後七年,趙雲沒有再得到立功升遷的機會,直到亡故,死了之後被追封為順平侯。
從上面羅列的事跡當中也能看得出來,趙雲的表現雖然沒有《三國演義》當中那麼神奇,但是也足夠出色,關鍵他是各方面都拿得起來的全才。但是歷史上的趙雲,得到的待遇卻很不讓人滿意。《三國演義》裡劉備的五虎大將關張趙馬黃,在《三國志》裡也是在一篇傳記裡,只不過叫做《關張馬黃趙傳》。中國人寫東西,這些都不是隨便排列的,都代表著本人在這幾個人裡的排序,毫無疑問趙雲的位置是最低的。那幾位都是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劉備想要封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怕關羽不高興,劉備還說不要緊的,我能解決。換句話說那四位官階地位都比趙雲高,而且趙雲在一出祁山的大敗仗當中表現最好,但是難逃降職的命運,而且之後沒有再升回去。這是為什麼?
有人得出結論說趙雲就是個保鏢,沒有獨當一面,所以地位低。但是您看這些事跡,可不單單是保鏢幹得出來的。而且他可以從事各種不同類型的工作,都完成得很好,屬於全才,所以我覺得保鏢說不成立。
如果讓我說,我覺得趙雲仕途不得意的原因應該是他行事的風格。您看他跟公孫瓚說的話,公孫瓚肯定不會滿意。領導讓你捧幾句,你還非要擰著說,他能高興嗎?同樣的,進了成都,大家都等著發獎金呢,你上一道奏摺,計劃內的獎金沒了,煮熟的鴨子飛了。大夥不恨你恨誰?本來皇帝就要賞賜了,都是這個姓趙的自命清高,你不要別擋著我們的財路啊,太討厭了。
所以趙雲的問題在於,他做人比較單純,直率,完全出於公心,只想著這樣對國家和集體好,沒有考慮身邊同事同僚乃至領導的心情和實際利益。不是每個人都跟你一樣高風亮節的,更多的人考慮的都是切身利益,也就是錢和權,你擋了他的路,他就恨你。趙雲一封上書就擋了無數人的路,給自己樹敵不少。而且從他的言行來看,平時怕是也沒少得罪人。在那樣的官僚體制下,你把身邊的人都得罪光了,你上升的阻力自然就大了。肯定有不少人在劉備等人面前說趙雲的壞話,作為領導者,也不得不考慮大家的意見,否則也坐不穩自己的位子。趙雲是因為立的功勞太多太大,能力太強,所以還是不斷升遷,但是畢竟速度就慢了。而一旦吃了敗仗,立刻就給了其他人扎針兒的機會,諸葛亮也不得不降他的職,他也不敢犯眾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