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中的英勇救人(圖)與事件後被質疑調查構成了一個英雄的兩面。
事件中的英勇救人與事件後被質疑調查(圖)構成了一個英雄的兩面。
導演伊斯特伍德操作新攝影機。
無論是從題材還是劇情、陣容還是配置來看,《薩利機長》似乎都是一部四平八穩的電影,卻給北美影市帶來不一般的驚喜。影片上月於北美上映,以單館過萬美金的成績在周末三日砍下3550萬美元票房,拿下2016年北美影市秋季檔頭個冠軍,成為湯姆·漢克斯繼2009年《天使與魔鬼》之後第一部奪冠的真人主演作品。預算近6000萬美金的影片,現已累計取得了超過1億美元的票房。口碑上也獲得了觀眾及影評人的一致好評,IMDb上評分達7.9分,爛番茄新鮮度82%,Metacritic得分74(滿分100分),根據Cinema Score的調查,觀眾的評價於A+至F間的平均點落在「A」。
憑藉在片中精彩表現,在頒獎季尚未正式打響之前,漢克斯率先將第20屆好萊塢電影節影帝收入囊中。在《薩利機長》之前,漢克斯已經很久沒有入圍奧斯卡影帝提名,能否憑本片有所斬獲也讓不少影迷期待,雖然目前影片還未能引進中國內地,但豆瓣上已經給出了8.3的高分,不少外媒更預測本片是今年的「衝奧」熱門。
劇情篇
真實事件
《薩利機長》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編劇陶德·科瑪尼基將薩利本人的自傳《最高指責》改寫為電影劇本,講述了被稱為「哈德森奇蹟」空難事件的始末。2009年1月15日,主人公薩利在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上擔任機長,飛機在起飛過程中遭到黑雁撞擊,導致兩具引擎同時熄火,危急關頭薩利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最後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奇蹟般地全部生還。事後薩利被媒體尊稱為英雄,但劫後餘生的他面臨安全審查委員會的質疑,認為他完全可以選擇返回拉瓜迪亞機場,而不是風險極高的河面迫降,在種種審查後,最終薩利成功為自己正名。
事件背後
劇情不算新穎,結局也可以很輕易猜到,但導演克林特想讓觀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薩利這個英雄。影片以薩利內心的不安與噩夢為開頭,夢中的他並未能順利降落飛機,反而撞上了大樓,揭露出薩利對自己的疑慮:自己真的做到了嗎?薩利一邊受到民眾的英雄膜拜,一邊也要忍受調查人員的責難與質疑——迫降是無可置疑的正確選擇,還是拿全機人的性命去打賭?克林特透露,故事主要集中在事故後的輿論考驗,「全員生還,這是最壞情況下的最好結果。很多人只知道薩利迫降的事實,但不知道這個決定受到很多調查,給這起事件蒙上了陰影,是更應當關注的。」
導演篇
86歲「東木」不服老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因姓氏的原因(Eastwood)被影迷稱為「東木」,今年以86歲高齡活躍在電影第一線。曾獲得過5次奧斯卡獎的他,這次又將鏡頭對準喜愛刻畫的準英雄人物,把短短208秒的事件拍成一部96分鐘的長片。
事實上,《薩利機長》的誕生與他本人的經歷也有關聯。當年克林特在部隊服役,21歲的他乘軍機時也有一次海上迫降的經歷,對飛機高速入水以及逃生在海中拼命遊泳的感覺仍記憶猶新。電影中,他充分利用駕駛艙、客艙、行控中心、渡輪等不同視角來重建逼真現場,每一個切面都高端還原歷史事件,「憑著記憶和想像,我最想做的是親眼去看看曾經發生過的一切,因為故事的真實性對影片的製作極其重要。」
角色篇
漢克斯,一張代表美國的臉
作為美國最傑出的演員之一,從影數十年,漢克斯似乎很少演砸過真人電影。克林特回憶在選擇漢克斯之前,他曾去探望過薩利本人與他的妻子,當時腦中便浮現出漢克斯的臉。漢克斯用17分鐘的時間看完劇本,就發現自己不想把這個機會拱手讓人,「當克林特與薩利這個角色一起出現時,內心就有股衝動,我想排開所有事情。」然而,內心卻充滿了謹慎恐懼,「我只能告訴自己,我的聲音和外表永遠不可能像他,但我希望自己能夠表現出他說話的神韻、思維模式還有個人魅力。」為了演好這個在美國家喻戶曉的角色,他專門與薩利本人見了面,「我和他一起把劇本又逐字過了一遍,差不多可以解答他95%的疑問。」
被誤認為薩利追得滿街跑
漢克斯這次的表演有很多地方會讓人聯想起他在《菲利普船長》中的表現,尤其是片中他在空難後接受健康檢查的特寫鏡頭,鏡頭機位與演出方向幾乎與《菲利普船長》一模一樣。另外,他還得到了薩利本人的親自教學,「他教我如何在機艙裡操作、如何正確使用駕駛中的術語。」為了高度還原真人形象,漢克斯把頭髮鬍子全部染成了雪白色。漢克斯回憶到戲中的造型引起了不少圍觀群眾的誤會,還不停地追著他跑,「一堆人不停地對我喊『薩利!薩利!老兄,你太厲害了,簡直是奇蹟呀』!」當薩利本人看到漢克斯的化妝,驚呼「太神奇」,「其實我比漢克斯要瘦削些,而且是個愛笑、樂觀的人,這一點在片中並未得到全方位的體現。雖然漢克斯表演得十分出色,但我覺得他仍然有些緊張。事實上,當時的我比影片中展示得還要鎮定自若。」
製作篇
99%畫面IMAX拍攝
去年9月《薩利機長》在紐約市開始拍攝,並於北卡羅來納州、洛杉磯等地取景。本片99%的畫面都運用了最新的IMAX65釐米攝影機拍攝,這是該部攝像機第二次被運用在電影拍攝上(第一次是《美國隊長3》)。克林特透露,採用新攝像機能捕捉到解析度高、視野遼闊的影像,讓畫面呈現比一般銀幕多26%的可視範圍。另外,主創團隊真的購買了一架150座的A320「空中巴士」客機協助拍攝。
拍攝過程中,除了薩利機長和副機長史凱斯回顧兩人親身經歷外,劇組都竭盡所能找到當年協助救災的人員在電影中出演自己的角色,無論是渡輪的船長還是海空救援小組隊員、紅十字會的員工、志願者,他們希望親歷過事件的人能恰如其分地還原當時的場景,製片人凱薩琳·甘迺迪表示,「我們拍攝的是真正的營救活動,而不是『請人來演』。」
編譯:周慧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