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有錢——創立市值600億的科技公司,《福布斯》榜上有名。
其次,要有權——800個手下為你效命,其中還有前國務卿的親孫子。
再者,要有面——各大刊物排著隊為你拍攝,希望能用你的照片做封面。
最後,要有人脈——馬雲與你談笑風生,基辛格祝你「生日快樂」,巴西總統稱讚你是「最傑出的青年」。
然而有一個人將這些「白日夢」變成了現實,她就是伊莉莎白·霍姆斯。(下文簡稱小伊)
可是,這個「成功學案例」的背後,隱藏的卻是一個驚天騙局。
她說:「不想,總統會娶我的,因為我手裡有10億美金。」
當時對血液裡SARS病毒的檢測手段太落後了,小伊認為一定有更好的辦法。
她閉關5天,窮盡所學,寫出來一份專利申請——一種可以穿戴在胳膊上、釋放藥物的貼片。
當她把這個東西拿給史丹福大學錢寧院長看的時候,院長震驚了。
他說:「我見過成千上萬的學生,沒有人像她這樣,能把理工科雜七雜八的知識融會貫通,用一種我都想不到的方式,創造出一個東西來。」
2004年,她選擇了輟學,離開了斯坦福,不久便創辦了一家公司。
(公司名叫Theranos,譯為希拉洛斯)
公司致力於微量血液檢測,簡單來說就是抽最少的血做最多的檢查。
「讓所有害怕打針抽血的人,輕鬆獲得自己身體的各項指標。」
項目設想一提出,便遭到諸多教授質疑:「僅憑一滴血,對大多數疾病是無法做出準確測驗的。」
因為手指被刺破的時候,大量雜質會混入細胞間質液當中,導致檢測結果不準。
小伊很快便遇到了第一個問題——取得的血液的樣本過少,根本不足以進行檢測。
結果就是,沒病的人測出有病,有病的人測出沒病.
檢測儀的問題也接踵而至,由於「血水」路徑複雜,導致樣本經常發生相互汙染。
這時候,有員工提出:可不可以先做一個大而全的原型,然後一步步縮小。
被逼到絕境的員工並沒有創造奇蹟,小伊依舊用著半成品拉攏投資。
公司的CFO(財務長)對她說:「不要這樣了,我們不要造假騙人了。」
小伊的臉色瞬間就變了:「你不是這個團隊的一員,我覺得你應該滾蛋了。」
所有質疑她的決定的人,都被開除,最後剩下的是一堆毫無經驗的年輕人。
內部風雨飄搖的同時,因為小伊始終拿不出準確的數據,外界也開始對小伊施加壓力。
正當公司陷入僵局時,小伊最大的轉折點到來了.
美國最大的零售藥店沃爾格林希望能和小伊合作,把他們的血液檢測項目做到實體門店。
在展示環節中,小伊說我們只需要1滴血,就能做300多項檢測,便宜且準確。
(美國醫院檢測項目一般自費800美元,
小伊的價目表更加便宜且可以自選)
但是,沃爾格林派去的檢查員並不建議公司與小伊合作,因為小伊所有數據都太過模糊。
可是,當一個人著急想要得到一個東西時,就會失去理智。
美國零售藥店並非沃爾格林一家獨大,他們害怕這麼好的項目被對手搶佔了先機。
就這樣,小伊獲得了5000萬美金的設備採購大單,業務在全國的藥店網點全面鋪開。
現在他們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等技術成熟再開業;要麼就破罐破摔,用半成品交差。
她選擇發揚「假久成真」的藝術——虛報實驗信息,直到技術真正研發出來。
她用重金買來西門子的全自動分析儀,在藥店取得百姓的血液樣本後,火速運往實驗室,來一個偷梁換柱。
但是,在運輸中,因為沒有保護措施,很多樣本在路上就變質了。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欺騙消費者和投資人,2010年底時小伊已經獲得9200萬美元投資。
2011年無疑是小伊事業的新高峰,這一年她結識了美國前國務卿喬治·舒爾茨,一個位高權重的政治家。
老人一直相信科技是改變世界的力量,他很欣賞這個精明能幹富有熱情的女孩,於是加入了小伊的董事會。
豪華的全明星陣容成為了小伊的王牌,外界終於看到了這個「非凡女性」。
衣櫃裡只有高領黑色毛衣(模仿賈伯斯只穿牛仔褲);每天只休息4個小時,公寓裡只有一個床墊;公眾面前永遠是一副中年男人的低沉嗓音;甚至鍛鍊到跟人說話時一直不眨眼.
人們簡直太喜歡這個故事了:
名校輟學的大美女,19歲開始創業;希望用一滴血改變世界;唯一一個從0到1做出這麼大公司的女性.
甚至有媒體評價她:「這個姑娘就是下一個賈伯斯,下一個比爾蓋茨。」
《福布斯》(Forbes)雜誌把她評選為「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女性億萬富翁」;
她在2014年的「福布斯美國400富豪榜」(400 Richest Americans)上名列第110位;
《時代周刊》將她提名為「2015年最具有影響力的100大人物」;
《魅力》(Glamour)雜誌將她評選為「年度女性人物」;
《財富》(Fortune)將她評選為「年度商業家」、「40位40歲以下精英」。
志得意滿的小伊並不知道,一個自己從不在意的「小角色」卻讓她翻了車.
這個「小角色」正是小伊的實驗室前主管——艾倫,因為不願再欺騙別人,他從公司辭職。
艾倫將一系列內幕都告訴了真正有力量扳倒小伊的人——約翰·卡瑞尤。
約翰是兩次普立茲獎獲得者,《華爾街日報》王牌記者。
在他與小伊及其背後勢力的不斷抗爭中,小伊的真實面目終於顯露出來。
隨後,他歷時3年半,採訪了150多人,將關於騙局的諸多內幕與細節寫進《壞血》一書。
該書一經出版便獲得美國豆瓣近9分的評價,在美國更是席捲各大書單。
相繼被亞馬遜、《時代周刊》、《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評選為年度最佳圖書……
一群人精似資本家,又怎麼會在這麼一個小姑娘這兒陰溝翻船了?
在投資圈,大佬們奉行這麼一句話「寧投錯,不錯過」。
蘋果公司的市值是萬億美金,意味著投資1000家十億美金估值的獨角獸,只要能出1家蘋果,就賺錢了。
理論上只要資金足夠多,多到能對每一家潛在獨角獸下注,最後一定能長期取得不錯的回報。
因此,哪怕小伊一開始並沒有實質成果(雖然一直都沒有),資本家還是懷著賭徒心理陸續上車。
還記得她在TED上的演講,她說有多少人因為做不起昂貴的血液檢測而任由病情擴散。
她想活在這樣一個新世界:所愛之人長長久久,不必匆匆揮手告別。
15年前,小伊或許真的為了是這個偉大的夢想而奮鬥。
隨著利益糾葛越來越多,在某個轉折處,她選擇了更容易而不是更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