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在前面:最近微信更改了推送排序,為了不失聯,希望大家能多點【星標】和【在看】,這樣小飄就能繼續出現在大家的推送列表裡,和大家分享有趣的知識和經驗ღ
我們會儘量保持在每周一、三、五晚上進行更新,一起玩耍學習吧~
這個月我在微博上偶然刷到了凱特·布萊切特和蒂爾達·斯文頓兩大魔王的同框時刻。這兩位都是千面大神,最近流行的「劇拋臉」形容她倆真的是再貼切不過了。但相比於凱特「大女主」的外表,蒂爾達的長相要更有「無性別」感一點。
而這種無性特點運用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她主演的《奧蘭多》。《奧蘭多》的原著來自英國著名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講述了在伊莉莎白女王一世時期的英國,貴族少年奧蘭多深受女王的賞識與青睞,女王賦予他永葆青春的魔力,肉體不會消弭的超自然力量帶給奧蘭多長達400年的傳奇人生。她在《奧蘭多》中跨越時代,跨越性別。即使是鋼鐵直人,在看到ta的瞬間也不得不認同ta與眾不同的驚人魅力。雌雄同體在她這兒甚至都不算什麼,一人千面她也照樣演給你看。
其中很多角色,如果不看演職員表,甚至都認不出是她。現在網劇、小說井噴的時代,我們不缺少「雌雄同體」「千年難遇」「男女通殺」的魅力人設,但能演出「信服感」的演員並沒有幾個,更多是讓人覺得演員和人設脫離,但這些略顯誇張的形容放在蒂爾達身上,不由得會讓人點頭稱是,她就是有這種徵服一切的魅力。正如《奧蘭多》作者伍爾芙所說的「偉大的腦子是半雌半雄的」,雌雄同體的人必然有一個自由的靈魂。作為英國貴族的後裔,蒂爾達從小就和貴族教育格格不入。她當年就讀的寄宿學校,
被稱為是「為英國領導人培養妻子」的地方。她曾說過,在貴族寄宿學校就讀的日子「非常的孤獨和孤立」,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外星人,無法和貴族人交流」。在那之後,她也沒有按照家人為她預想的成為公爵夫人的路走下去,而是在畢業後選擇去劍橋大學進修,並於1983年以社會政治學和英國文學雙學位在劍橋畢業,隨即加入皇家莎士比亞劇院,開始了她的戲劇演員生涯。但在一開始,她也曾因為對表演貴族等角色不感興趣而放棄過一段時間的表演,「我在加入劇團一年後就下決心不要當演員了,對一個像我那樣的年輕人來說,早早發現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是一件好事兒。」讓她重新開始表演的,是先鋒電影。她不演「不具有實驗性質的作品」「只挑導演,不選角色」。
所以她選擇的角色,即使是被大眾所熟知的一些商業片,也帶有古怪和驚世駭俗的意味。
蒂爾達《陰風陣陣》
Lens曾經這麼報導過她:
「換成其他女明星,多半不敢碰這種醜陋且毫無魅力的反派角色,但斯文頓覺得「很可愛」,她還演過更噁心的。在演真正的美人時,她又能炫目到近乎神聖。她不在乎演丑角和跑龍套,她演男人跟演女人一樣遊刃有餘。斯文頓的能量很大程度上在於她沒有顧忌,她將自己毫無保留地投入到角色,像變色龍一樣融入影片所構築的時代和世界的陰影中。」
她認為,
演員不該是偶像,而應該是藝術家,所以,她一直和藝術家朋友合作,進行各類行為藝術的表演。
行為藝術《也許》,她躺在玻璃箱中,接受著許多觀眾好奇的目光
對待婚姻,她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態度。
她公開反對一夫一妻制,認為「一夫一妻制就是個錯誤,在一段關係裡,如果感到疲憊了,就該去呼吸新鮮空氣。」
曾有媒體採訪過她擁有的「三人關係」,但她說「我們三個彼此相愛,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這樣的生活態度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但在蒂爾達身上就那麼的和諧。
開放式關係不等於劈腿,它的達成是有條件的。最最首要的就是要在雙方事先知情並同意的狀態下進行。下面這段話我覺得對開放式關係的操作條件說明得已經很清楚了,有需求的記錄,沒需求的就了解一下吧~
開放式關係並非是毫無原則的跟隨本能行動。
它建立在雙方知情自願的基礎上,雙方必須對期望的關係有充分的彼此了解,並達成共識。雙方都必須覺得這種關係真正能夠滿足自己的,而不僅僅是對方的需要。那些為了留在愛人身邊,委屈求全接受對方腳踏兩隻船的現象並不是開放式關係。她仿佛是個多面體,每一面都有不同的光彩,當你覺得已經看完所有面時,手腕輕輕一轉,又有新的表面。
可能正因為她獨特的人生態度,才讓蒂爾達的氣質如此與眾不同,不論是在流光溢彩的紅毯上,還是在雜誌的封面上,她都是那麼特別的一個存在,讓人看不清年齡,看不透性別。
時間只給了她經歷和優雅,卻沒有拿走她的好奇和無所顧忌。我們無法模仿著她生活,但卻可以學習她的倔強。即使你現在走在一條沒有人認可的路上,只要你堅持按照自己的本心生活,哪怕結果不盡如人意,但你至少有了寶貴的經歷,這些經歷是不會白費的。
實話講,這種小包裝最適合外宿使用了,小小一隻,從兜裡掏出來,給ta一個別樣的驚喜~
兩款產品獎品不同,每個都點一下吧~
請發郵件 toismarketing@thetois.com
不給個三連再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