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成為勝利者,每個人都希望是遊戲的贏家。
事實上這個世界的能量是守恆的,你的成功對應著另一個人的失敗,你的失敗則對應某個人的成功。於是,一個人的人生總是在成功與失敗中前行,當失敗成為進步的階梯時,就有了人生的高度。其實,這樣的雞湯,應該繼續喝下去,否則我們就會在挫敗感中無法自拔。
《身份的焦慮》中的兩個公式
一個人的焦慮,原因是複雜多樣,並不是絕對的成功或財富,就可以治癒的。
當我還在農村放羊時,看到羊兒歡樂地吃到青草,心情就是愉悅的。當我湊夠學費,可以進入大學時,心情是舒暢的。也許這個時候,某個同學是焦慮的,他本來可以進入北大,最後卻失落地來到這所一般性大學,而這所大學卻是很多同學所渴望的。
從財富的角度看,當年面對的是衣食溫飽,過年帶來的喜悅,就可以治癒所有的煩惱。當前,當你認為豪車豪宅是你焦慮的根源時,而擁有他們的人可能正在為自己的健康或子女的不良品行,而焦慮到無所適從。
所以,焦慮是合理的存在。從《身份的焦慮》中,我看到兩個公式,對於解釋焦慮是有意義的,但能否治癒焦慮則不得而知。
第一個,幸福水平=獲得物/成就感
當獲得物的預期越來越大時,幸福水平是逐步上漲的,一旦獲得,就是幸福水平的峰值。隨著時間的延續,這種幸福水平就會下降,甚至回到初始的狀態。
所以,很多人就要依靠不斷的獲得,才能保持住幸福水平。有的人,一直在那裡安靜地曬著太陽,仍然擁有自己的幸福。因此我們設置更遠的目標,每天的一點進步都會收穫幸福。
第二個,自尊=實際的成就/對自己的期待
這個是容易理解的,對自己的期待太高,而現實的成就不理想,就會感受不到自尊。這裡的自尊是幸福指數的另一種表達。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自尊是相對的概念。位高權重者的自尊不一定更高,土豪們的幸福指數不一定超越小富即安者。
其實,還有第三個公式,也就是每個人的幸福水平還受到與同類人的差距制約。當同齡人、同類人在職業、財富、權勢上,開始拉開差距時,擁有他們更多的人,也許自己沒有感受到幸福,但已經影響到同學甚至鄰居的幸福。
所以,焦慮根源來自於每個人的內心。當我們沒有擁有某物時,肯定是不幸福的,但擁有了某物,也不一定帶來最終的幸福。
那麼,治癒焦慮的最好方式,就是仰望星空,眺望無際的大海,因為誰也無法自私地擁有它們。那麼感受自然界的神奇,跨越江海,遨遊太空,都是終極的幸福。
尋找投資者焦慮的根源
投資者是最容易焦慮的,原因在於幾點:
一是投資者的決策越頻繁,每次獲得成功帶來的幸福就會更短;他必須有下一次的成功,才能讓幸福繼續,如果失敗,則是焦慮加倍。
二是投資者眾多,他的可比人群很容易成為他焦慮的來源。比如,我持有的股票不漲,甚至下跌,但市場上有更多的股票在大漲,所以我會焦慮。
三是股市上漲,將帶來更多的財富差距。當看到自己的財富沒有同步上漲時,焦慮將是持續的。
怎麼才能改變這種焦慮呢?
顯然,最好的方式是做自己的事情,不與他人比較。我們知道,別人的財富與你無關,正如你的金錢也不會跑到別人口袋。
其次,在投資中設定中長期的目標,短期獲得的幸福感很容易回落。如果做出正確的決策,通過三五年,甚至十年,獲得的成功將帶來更持久的幸福。
最後,擁抱生活,擁抱自然,也許是幸福最後的落腳點。
品今控股觀勢認為,投資者的心中,如果能夠看到生活,看到自然,就不會蒙住眼睛。那些最光明磊落、最具社會責任感,注重回饋自然的公司,也許才是人類最大的幸福!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北緯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