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教授艾利森:中國應對疫情非常成功

2020-12-24 騰訊網

世界和平論壇特別視頻會議現場(清華大學供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黎萌):美國著名國際問題專家、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首任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表示,新冠病毒就像是一次閃電,它最重要的影響是表明了世界目前真正的結構性問題,人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競爭,比如中國的崛起好像是讓美國感到非常的不舒服,因為美國希望在國際事務當中每一個領域都發揮主導或者是控制作用,所以這是非常嚴峻的一種競爭。不管中國也好美國也好,還是其他的國家都面臨著外部的威脅,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中國和美國因為新冠疫情有一些敵對,但是最重要的是它們應該進行合作,這樣才能夠戰勝疫情。

6月16日-17日,由清華大學主辦的世界和平論壇特別視頻會議舉行。首位發言嘉賓、暢銷書《中美之間是否必有一戰》的作者艾利森表示,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新冠病毒可以說僅僅是現實世界所面臨的一些威脅的序曲。中國的領導人認識到了威脅的嚴重程度,然後採取了非常果斷的措施來戰勝病毒,確實帶來了非常明顯的成果。最近有新的疫情暴發,我看到中國的應對是非常成功的,我覺得中國的經濟會重新回到高速增長的軌道上來。

格雷厄姆·艾利森(左上一)等參會嘉賓(清華大學供圖)

艾利森說,美國的表現,從總統到各個機構,再到各個州行動非常緩慢,因此可以說美國陷入了混亂當中。美國的經濟急劇下滑,是從大蕭條之後下滑最厲害的一次。如果美國重新開放經濟的話,肯定會再度帶來疫情的大規模傳播,經濟可能要比去年收縮很多。中國在抗疫過程當中表現得非常突出,樹立了一個榜樣。當看到一架載了大量中國口罩的飛機降落到波士頓的時候,我感到非常振奮。中國還可以發揮更多的作用,而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作用。

自2012年以來,清華大學每年都舉辦世界和平論壇。由於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響和抗疫措施的實施,世界和平論壇和許多其他的國際論壇一樣決定在線上舉行。今年的主題是「後疫情時代:中國與世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說說艾利森教授的「圈套」
    追根溯源,它原本是1980年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沃克(H. Wouk,1915—2019)在一篇文章中用來警告美蘇之間「冷戰」的,蘇聯解體後,該詞變「冷」;然而,在2015年前後,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又將該詞撿起,重新賦義,用於比附美中關係。 他除了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發表文章《修昔底德陷阱:美國與中國正在走向戰爭?》
  • 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拜登對中美關係抱有現實態度
    來源: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12月18日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發表文章稱,拜登對中美關係抱有現實態度。全文摘編如下:中國崛起是歷任美國總統所面臨過的最錯綜複雜的「挑戰」。中國既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對手,也是美國必須設法共存的國家。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當選總統拜登及其團隊必須制定一項戰略。幸運的是,拜登與其前任形成了鮮明對比,為這次考驗做好了充分準備。
  • 美國千萬別眨眼,否則將不認識下一秒的中國,教授:發展速度太快
    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我國的發展速度,我們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成為世界大國,而且很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外界眼中,中國的發展速度實在過於神奇,並且最重要的是,在中國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只是在前期獲得了一些外部幫助,之後依靠的幾乎全都是自己的力量。對於中國的發展速度,哈佛著名教授艾利森曾給出評價,「中國速度」已經快到「令人咋舌」,甚至都沒有留給美國反應的時間,中國就已經完成追趕。
  • 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意是什麼?
    但川普認為這根本遏制不住中國,於是他上臺以來採取了現實主義原則,打著「美國優先」的大旗,不安常理出牌,甚至不惜以破壞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為代價,不擇手段地打壓中國。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的話題之所以炒熱的原因。 二、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意是什麼?
  • 世界和平論壇丨疫情如「一道閃電」,照出缺乏世界秩序的現實
    「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提出者、哈佛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新冠疫情「就像一道閃電」,照出了缺乏世界秩序的現實。「首先是出現了更多的競爭,中國崛起讓美國感到不舒服,美國本希望在國際事務的方方面面都發揮主導作用。」艾利森表示,「新冠疫情也讓人們看到無人可以獨善其身,中美也不例外,競爭應有控制。為了戰勝疫情雙方還需要進行合作。」
  • 哈佛教授:為應對中國崛起,拜登已做好充分準備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12月18日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發表文章稱,拜登對中美關係抱有現實態度。全文摘編如下:中國崛起是歷任美國總統所面臨過的最錯綜複雜的「挑戰」。中國既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對手,也是美國必須設法共存的國家。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當選總統拜登及其團隊必須制定一項戰略。
  • 格雷厄姆·艾利森:中國發展得太快,美國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
    作為「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提出者的格雷厄姆如何看待中國發展前景?如何研判中美關係?格雷厄姆和解讀中國工作室合作拍了節目《中國成功的秘密是什麼?》。這也是解讀中國工作室推出的系列短片《我們報導中國奇蹟》第二集。
  •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有四種結局
    美國大學理事會16日宣布,因為擔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一屆SAT考試將被取消,計劃參加5月2日考試的學生將獲得退款。上一次SAT考試時間為3月14日,因為5月份考試被取消,下一次考試時間將為6月6日。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威廉·哈塞爾汀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有四種結局。一是隨著季節更替,病毒因為氣候變化而漸漸消失。
  • 美國政府換屆,外交政策:變與不變引爭議
    臺灣有學者說,顯然艾利森已把話說死,意思是叫臺灣不要妄想追求「獨立」。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8日報導,艾利森說,美臺雙方持續深化關係是好事,但兩岸未來的發展應該以兩岸人民為最大福祉,在不與北京交惡的前提下,「一個中國」這個理念毫無異議。艾利森說:「一個中國的首都在北京,並不存在臺灣這個獨立國家,美國不會承認它,不會承認獨立的臺灣。」對於艾利森的這番話,島內綠媒「三立新聞網」以標題「驚!
  • 哈佛教授說了幾句大實話
    「中國公共衛生學院應該向前看,思考未來十年、二十年會發生什麼?」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教授葉志敏在接受健康界專訪時,強調中國的公衛學院如果要「進補」,首先要明確補什麼,而不是把眼睛盯在「快速擴張」上。葉志敏曾經負責在華合作辦學二十餘年,她認為,中國公共衛生學院最薄弱之處在於公衛學科內不同方向的交叉融合不夠,以及公衛和社會科學的割裂。
  • 「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首都在北京」
    艾利森是在接受臺灣媒體TVBS專訪時,發表上述談話的。據報導,艾利森說,兩岸未來的發展應該以兩岸人民為最大福祉,在不與北京交惡的前提下,「一個中國」這個理念是毫無異議的。艾利森說:「一個中國的首都在北京,並不存在臺灣這個獨立國家,美國不會承認它,不會承認獨立的臺灣。」
  • 中國物理天才尹希加入美國國籍,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最近一條科技界的新聞刷爆了國內媒體,物理天才尹希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此消息引發了國內的廣泛關注。尹希是何許人也,他留美不歸為啥會造成軒然大波呢?(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尹希)尹希出生於1983年12月,他從天資過人,是屬於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
  •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中國通」傅高義:美國獨大的「單極」時代正在...
    更讓人憂心的是,在因疫情、選舉及其他社會問題而導致國內一片混亂之際,美國仍在全方位對華施壓。如何看待中美之間頻頻出現的衝突與摩擦?兩國關係的未來將會怎樣?《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視頻連線90歲高齡的哈佛大學榮休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聽他詳細闡述自己的思考。
  • 核心幕僚: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 不會承認臺獨
    美國候任總統拜登的核心幕僚艾利森在接受臺灣媒體專訪時說拜登政府對中國的態度,會明顯和川普政府不同。
  • 聽聞他說「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綠媒用了一個字!
    艾利森(資料圖)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8日報導,艾利森說,美臺雙方持續深化關係是好事,但兩岸未來的發展應該以兩岸人民為最大福祉,在不與北京交惡的前提下,「一個中國」這個理念是毫無異議的。艾利森說:「一個中國的首都在北京,並不存在臺灣這個獨立國家,美國不會承認它,不會承認獨立的臺灣。」
  • 吳心伯憶傅高義:在美國,中國問題研究的一個時代結束了
    「一個非常有人情味的人」1996年5月,傅高義帶領美國權威的中國問題專家在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與中國學者交換看法。吳心伯也參加了研討會並發言,「老先生非常親切、和藹,一直在非常專心地聽中方學者發言。中午吃飯時,我們相鄰而坐,他主動和我繼續討論上午研討會上的問題。」
  • 拜登將任命哈佛醫學院教授、愛滋病專家瓦倫斯基為CDC主任
    據美國媒體POLITICO當地時間12月6日報導,當選總統拜登將任命哈佛醫學院教授羅謝爾·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為美國疾控中心(CDC)主任。目前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為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
  • 美國教授強文:新冠疫情證明美國不怕死人,比中國強大得多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新媒體】;昨天,美國知名大媒體彭博社刊登了一篇讓許多中國和美國人都非常震驚的文章。因為撰寫此文的一名美國大學教授居然宣稱:新冠疫情證明了美國比中國強大,而且比起中國有著「巨大」的優勢。
  • 老外的「中國故事」 | 宋怡明:哈佛教授「中國夢」
    Szonyi)   口  述     張   梅  採訪整理宋怡明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兒時偶然來到中國大山的中文很棒,表演的藝術領域也寬,所以他在中國做得很成功,甚至家喻戶曉,很多中國觀眾喜歡他。以至於現在一回加拿大說起大山就有人打我的趣:「你當哈佛教授有什麼了不起,瞧瞧人家大山!」
  • 天才物理學家尹希:加入美國籍成哈佛最年輕教授,一番話引人深思
    在中國地質大學,就有一位天才物理學家,他就選擇了加入美國國籍成哈佛最年輕教授,他是誰呢?他就是中國地質大學的高材生尹希,在他成才之後選擇了加入美國國籍。所以尹希的父母從小便就給他制定了一個非常完善的培養計劃,而且這樣一種培養計劃還是隨著尹希的成長而不斷進行變更的。也就是說,與很多家長的固定思維不同,尹希的父母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將他培養成為哪一類具體的成功人,只是在將他往學術的道路上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