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教與藏教同屬界內教,還沒有到中道實相,所以必得要有見思惑的正使或習氣,作為受身的因緣。一個是「留惑」,一個是「扶習」,二者並不相同。通教說惑是「幻有」,即見思惑如幻如化,即便四諦(苦集滅道)也是如幻如化;既然如此,與藏教認為見思惑是「實有」,便不相同。通教以體空觀,體達一切法如幻如化,「能斷正使」,觀行力一到的時候,就發真無漏,斷見思的正使,把本惑斷除。此時可入涅槃,但不入,為什麼呢?「由本願力不取涅槃」。
學佛的時候心量大,曾發菩提心,誓願要自利利他,所以就「以神通力,扶思餘習」,斷了見思惑,有了種種神通的力量,就扶起思惑剩下來的習氣。以習氣種子,來幫助過去曾經造的業種子,「而得受生」,而有受生的因緣。通教菩薩的受生,最重要的其實是他的本願力,正因有本願力,他才可入涅槃而不入,而以神通力扶起思惑的餘習,去滋潤過去的業種子而投胎。所以是隨著願力而來,自由自在,與一般凡夫隨業受報不同;人是被生死束縛住,而菩薩是「道觀雙流」。
「道」是「化道慈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他是以此來度化眾生;而「觀」是「空觀鑑理」,同時又修體空觀,觀照真諦之理。「鑑」就是時時刻刻地觀照,不離開真諦之理。所以是「帶空出假」,已經證到真諦理(空),帶著空出假,出來做一些度化眾生的事情(假)。這就是遊戲神通,「遊」各個世間,想到哪兒就到哪兒;「戲」,就好像演戲一樣,生死是來演戲的,可以示現種種神通變化。目的是要「成熟眾生,淨佛國土」。何謂「成熟眾生」?佛菩薩度化眾生離不開三個歷程─種、熟、脫,「種」就是種善根,有了善根進一步讓它成「熟」,已經成熟的時候,最後令他得解「脫」,即了生死、成佛道。
像這樣「種、熟、脫」,不斷的利益眾生。這裡簡單說「成熟眾生」,就是讓眾生的善根成熟,能夠了生死。「成熟眾生」是利益眼前,「淨佛國土」是利益未來,莊嚴、清淨自己的佛國土。所以菩薩行六度萬行,攝持眾生時,其實也就是在利己,以一切諸行通通都是菩薩在莊嚴清淨佛土之行。所以《維摩詰經》裡說:「菩薩行布施,布施是菩薩的淨土」。為什麼布施是菩薩的淨土?因為菩薩成佛的時候,所有能夠舍的眾生,通通來生其國,所以他這一國土的眾生,大家都很能舍。
因為是菩薩行布施度時召感來的;乃至「持戒是菩薩的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所有持戒精嚴,行十善滿願的眾生,都生到他的國土裡來。所以他一方面在莊嚴未來成佛時的淨土,一方面也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說「成熟眾生,淨佛國土」。無論藏教或是通教,都會提到見思惑的正使與習氣。習氣是什麼呢?以下舉證《大智度論》的事例讓大家了解。見思惑的正使是貪、瞋、痴等煩惱,貪、瞋、痴來的時候就會起惑造業,造業就是落下業種子,將來會隨業受報。
習氣就不同,「非貪似貪」,例如貪其實已經斷除,但是流露出來的卻好像是貪;「非瞋似瞋」,已經斷除瞋煩惱,不會發脾氣了,但是流露出來的卻好像還有脾氣。那是什麼呢?是正使斷了,但習氣還在,就好像木頭已經燒了,但是還有木炭,再點火還會發紅、燙人,假如燒成一團灰燼,再怎麼摸也不會燙了,所以修行得進一步侵破習氣。既然灰還在,就還是有那個影子,更進一步是連灰也不要了,所謂炭灰俱盡,這樣斷煩惱就更徹底了。《大智度論》中所說的「難陀之貪」,難陀是指孫陀羅難陀,他是釋迦牟尼佛的親弟弟,也是淨飯王的兒子,只是同父異母。弟子當中儀容第一,非常莊嚴,所以有的時候會被誤認為是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身長一丈六,他是一丈五尺四寸,只矮了六寸,表面上看不出來。佛有三十二相,他則具足三十相,缺了白毫相、兩耳垂肩相。他的妻子是孫陀羅,所以稱他為孫陀羅難陀。他的妻子也非常莊嚴,兩個人在出家前十分恩愛。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看到弟弟還沒出家,自己不能總是只「度」其他人,所以運用種種善巧方便,讓難陀也出家了。剛出家的時候,他都忘不了妻子,所以有時候會偷跑回家,經過佛的勸誡,用了種種的方便,如曾運用神通化現孫陀羅的死相讓他看,最後才斷了他的貪愛煩惱,後來證得阿羅漢果。
但在經論裡記載,難陀還有一點貪的習氣,如果在有男眾、女眾的大眾中坐,他都會先看女眾一下,跟女眾談談話,然後才跟男眾答腔。這不是他還有貪愛的煩惱,而是貪的習氣不自覺的一種表現。他已不會起惑,不會造業,但是仍會不自覺地流露習氣。第二是「舍利弗之瞋」。在佛弟子中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因為他領悟力強,所以佛在說《阿彌陀經》時以他為當機眾。《大智度論》中記載,舍利弗有瞋的習氣,此乃緣於過去「世」他有一生曾投胎為毒蛇。
有一次,這頭蛇犯了大過,咬到了國王,國王馬上請了能夠對治蛇的大夫來,大夫收拾了這條蛇,還逼著蛇得把咬國王時放出的毒再吸回去。他在旁邊擺著一個火盆,脅迫如果不吸的話,就馬上丟入火盆裡燒死。這時蛇心裡頭暗想:「毒既然已經放了,我寧可被投入火盆而死,就是不吸。」跟諸位說,「倔強」就是瞋的習氣的一種表現,所以個性不宜太強,強就表示你脾氣大。來到這一生,舍利弗雖已斷了見思惑,證到阿羅漢果,但他的倔強脾氣還在。
習氣現前時,容易引起四眾弟子的譏嫌,他們心中會想:「怎麼阿羅漢還這樣?」就好像木炭著了火,還會燙人,必須到了緣覺、菩薩之位,才把習氣也加以斷除。所以我們得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修行得對治自己的習氣,而且要從重的地方先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