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剛看完《月亮與六便士》,正好第一集推薦的就是這本書,故事臺詞都還貼近原著,文中經典部分文字都直接再演繹一遍,非常不錯。
第二集是《萬曆十五年》,從老年萬曆的角度回顧了少年學習經史子集,青年與鄭妃的愛情,中年的立儲風波,串出了張居正、馮保、申時行等一批人。可惜已經不記得書中細節了,幸好演繹的內容不出意料之外。
第四集是《人類簡史》,蠻久以前看過書,具體都記不清了。隨著王自健以脫口秀的方式講解,許多內容又浮現出來。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科學革命,人類每一次跨越似乎都製造了不少新的矛盾,但每一次的問題都會或多或少地得到解決,期待人類下一次的跨越發展。
晚上看了第五集《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是目前看到評論環節討論最激烈的一集,吳伯凡和史航好像棋逢對手,都提出了幾個很新的觀點,這對於看過本書促進理解是很有意義的,其中提到愛情的分離、愛情的不忘初心、以及書中比如說買鏡子、退情書、六百二十二、五十三年七個月十一天、等等細節,在名家的解讀下都更加出彩。愛情需要天賦。也看到了幾句有意思的話:賈寶玉的「回頭試想真無趣」,「拘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論及愛情,大家都是久病成醫。
王自健又推薦了《未來簡史》,這本還沒看過,但現在非常想看,預定下一本。未來人類三大目標: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化身為神。更進一步,達到這些目標就會很虛無,生命會失去意義。再進一步,最終誰成了神?人類?智能?數據?吳伯凡又講了句有意思的話:「許願要小心,當心會實現。」
第三集《三體》,又幫我梳理了一遍,書果然是常讀常新。人對人是狼,那我還是太善良。突然想到一句話:「萬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水滴就沒有裂隙唉。
第六集《查令十字街84號》,愛書人的聖經。現在書籍確實過於唾手可得開始變得一文不值了,但作為一種精神財富,可以隨時方便的在頁眉頁腳記錄自己的情緒,重讀時快速翻開書頁定位到自己想要的位置,以及紙質書拿在手中的那種踏實的感覺,是電子書目前所無法替代的。海蓮最終也沒有去倫敦看看84號書店,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吧,去看了,又能如何呢?相見不如懷念!
昨天看了第八集《無人生還》,這本書沒有看過,是一本推理小說巔峰之作,沒看節目的話肯定還是想看的,看了節目就已經劇透太多,看書怕是會索然無味。這一季後面的也都是還沒有看過書,估計也不會把後面的四期看完了。個人覺得這種節目與其說是引導讀書,不如用來讀後回味,看一看別人的演繹,聽一聽名家的討論,別有一番樂趣在其中。所以,這篇個人的節目觀看心路歷程也就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