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書,才算一本好書?|朱學東讀書

2021-02-08 讀書無界



  

【不久前,應「界面·好問」欄目之邀,我在線回答了界面網友關於閱讀的一些問題。謝謝界面的網友,謝謝界面,謝謝界面的朋友。全部問答匯總整理如下,有些長:】

 

1,朱老師好,您認為什麼樣的書算一本好書?您都喜歡什麼類型的書?

 

雖然閱讀是很私人化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書的標準。但是,好書應該還是有公認的基本的普遍的標準的。我心目中的好書,大致有這幾個標準:

一是能引發共鳴共情的誠實之言。可能是輕鬆之書,也可能是錐痛之書,關鍵是誠實表達了人類獨特的或共同的情感、趣味。

二是能提供新知拓展視野的書。無論是經典的作品還是流行的作品,它能夠提供新知,無論是經典的理論,還是最新的發現,對於一個閱讀者而言,如果讀的過程有豁然開朗之感,或者有「還是他說得對」之類感慨的,都算好書。

經典讀物,經得起時間考驗,無論是論語史記理想國莎士比亞之類,常讀常新,都可歸類於這一類。

三是與時代關懷相關聯的書。這些書應時而生,也最容易應時而銷聲匿跡,但在它們的盛季,確實是好書。比如魯迅的雜文。但魯迅的雜文與今天的時論不同的地方,在於時移世易之後,本該速朽的文字,卻意外獲得了依然不朽的生命,大概魯迅也沒想到。

當然還有其他各種好書,我只是說自己認為的好書,應該具有這樣的標準。比如,一些別人眼中的好書,科幻作品,我就很少看。

我個人喜歡的圖書類型,嚴重偏科,我喜歡人文歷史社科的作品,從小說散文詩歌到政治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等等,龐雜無系統,且都是無用的閒書,不過我一般按照自己的前述標準來挑選閱讀對象。因為我不做學問,讀書只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書中漫遊世界,觸摸甚至與那些偉大或卑微的靈魂對話。


2,朱老師,能介紹一下您的讀書方法嗎?

 

我也沒什麼讀書方法。就是覺得,書必須要自己讀,才是真的讀了。

聽書看起來方便,但只適合童年時代的我,那個時候也不認識字,只能聽評書連播。但我今天覺得,除了聽小說,這不是讀書。閱讀的過程伴隨著思考,可以隨時中止而思考,不必隨朗誦者的節奏,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要完整讀完,不能挑選著讀。如果說過去讀書常有半途而廢之舉,最近這七八年來,一本書,如果不是那種單篇成冊的書,我一旦打開,是不會半途而廢,也不會跳躍式閱讀,因為寫作者有自己的理路和邏輯,只有完整閱讀才能理解,進入別人的世界,然後有機會成為涵養自己的東西。

我個人習慣讀紙書,習慣在書上塗畫標註,所以我不願意出借圖書,因為書上有太多自己的精神隱私。

我隨身都會至少帶一本書。一般只要有十分鐘空閒,我都會打開隨身攜帶的書閱讀。閱讀的場所,除了書房客廳臥室盥洗室外,還包括出行的路上,地鐵公交車高鐵飛機計程車,以及等候飯局開飯的閒暇。是的,我能站在公交車上精讀,這是練出來的。

當然讀書不是為了裝門面。無非就是個人偏好而已,就象有人喜歡有氧運動有人喜歡唱歌跳舞一樣。


3,這咖位作為斜槓青年我就一個問題,能否列一個2020年您覺得值得看的書單?

 

2020年,我讀過的書,絕大部分都很值得讀,無論是新書,還是舊書重讀。我每個月都有書單,每年都有總結,我個人的書單比較龐雜。今年讀過的新書中覺得很值得一讀的書:

《加繆傳》(南京大學出版社),《風雨琳琅——林徽因和他的時代》,《劇變》(戴蒙德),《傳奇——託馬斯·曼一家的故事》,第三帝國三部曲《第三帝國的到來》《當權的第三帝國》《戰時的第三帝國》(理想國),《自由與恐懼》(基思·羅威),《回歸故裡》(埃裡蓬),《聖彼得堡:三百年的致命欲望》,《血疫》,《日本的世界觀》(詹森),《使日十年:1932-1942年美國駐日大使格魯的日記及公私文件摘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別爾嘉耶夫)、《超級社會——一萬年來人類的競爭與合作之路》(彼得•圖爾欽)、《生命是賭注——馬雅可夫斯基傳》、《鱷魚街》(布魯諾·舒爾茨)、《審判希特勒》,《那些特別善於表達自己觀點的女人們》(米歇爾·迪安)、《提頭來見》(馬陳兵)、《半個父親在疼》(龐餘亮)、《衰世與西法》(楊國強)《弗洛伊德的一生》

重讀的書中,像加繆的《鼠疫》,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等等。


4,今年比較迷茫,買了不少書看,《月亮與六便士》《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推薦。

《月亮與六便士》是經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沒讀過。

今年的情況,其實最適合讀書。


5,今年讀了幾本印象特別深刻的書,一本是美國傳記作家韋伯斯特寫的《滇緬公路》,其實是寫利多公路建設的,完全顛覆了我們曾經以為的抗戰的一些史料認識(我不多說了)還有是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和《樹上的男爵》(超超迷卡爾維諾)特別說一下《樹上的男爵》很有寓意。下了書成為人,人這種動物的自然純淨品德就慢慢地消失得差不多了。今年下半年心燥了些還有一些計劃讀完的書沒有讀。比如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請朱老師推薦一下2021年的圖書清單。特別是您喜歡的書。

 

對於歷史的閱讀,很重要。不同國家不同作者不同類型的書讀多了,我們自己能夠離歷史現場更近,而非相反。英國歷史學家保羅·詹森說過,對歷史的閱讀,是一劑針對當代的解毒劑。

卡爾維諾的書很好。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做了素材,引發了爭議。

關於2021年的書單,我暫時無法推薦,我自己會根據自己的節奏選擇這些年想讀還沒來得及讀的一部分讀,另外,還會讀些新書,以及古書。

2020年的書單,雖然還沒有完整整理,我前面已經陳列了讀過的相當一部分。要說排位置我最喜歡的幾本新書,理想國的「第三帝國三部曲」系列,基思·羅威的《恐懼與自由》,楊國強的《衰世與西法》,南京大學守望者叢書的《加繆傳》,埃裡蓬的《回歸故裡》,馬陳兵的《提頭來見》,等等。

6,喜歡《普魯塔克文選》,這本書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對兩個主要問題有疑問,一靈魂、二政制。第一類、《普魯塔克文選》《斐多》《希臘宗教研究導論》、部分《純粹理性批判》《悲劇的誕生》第二類《理想國》《雅典政制》《政治學》《論共和》正在讀《美國的陪審團》《羅馬共和國政制》……想把古典共和政制了解下這兩類越看問題越多。

這個話題太高深了。關於靈魂和政制,研究的書汗牛充棟,我個人雖然也看這方面的書,卻不研究,只是關注。不敢回應。

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翻過一些,太厚重了,當年沒讀完,現在看到它矗在書架上的樣子,也望而生畏,得需要時間和勇氣。

 

7,《一個人的朝聖》、《陳寅恪與傅斯年》、《沈默默的大多數》、《且聽風吟》、《金閣寺》、《旅遊筆記》、《江南舊聞錄.故鄉風物長》、《八千裡路雲和月》、《自在獨行》、《菊與刀》

 

謝謝這位朋友,您的書單裡邊有一本是我的舊書,關於故鄉的記憶《江南舊聞錄·故鄉風物長》。江南舊聞錄系列不久前出了第三本《故園歸夢長》。我有一個信心,未來如果有人要研究江南地域社會文化,我這個系列的書應該是跨不過去的。我自詡不比顧祿的《清嘉錄》差。

不過,很慚愧,您的書單裡的書,除了我自己的作品,我只讀過《金閣寺》和《菊與刀》。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也是名作,《菊與刀》至今仍是了解日本必讀。

 

8,今年讀了《西潮》,《一代人的心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還有一小部分《柏楊白話資治通鑑》。

 

這位朋友讀的書,我都沒讀過。慚愧得很。柏楊的書只讀過《醜陋的中國人》和《中國人史綱》,很多年前讀了。當時讀還很年輕,有振聾發聵之感,現在不會了,我個人也不會再去讀了。

 


9,朱老師,想讀的書太多了,感覺時間不夠用,特別想請教一下,您覺得讀書應該全面一些還是按照自己喜好專精一點?

 

想讀的書太多時間不夠,我也一樣。所以,我原來一直只挑自己感興趣的類型圖書來閱讀,無非就是社科人文歷史以及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如今因為在書店做讀書分享,過去未必會列入我讀書清單的一些作者的書,我也會去讀一些。

至於選擇全面還是專精,我覺得取決於個人偏好。比如我不做學問,讀書純粹就是一種習慣的生活方式,自娛自樂,自我涵養,那就讀得泛一些廣一些。

如果要做學問,或者即使不做學問,也想在某一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當然要專精一些。

不過,於我個人而言,無論多泛,我讀書還是蠻認真的,很多泛的領域,其實也有個人偏好的深入,所以,我會隨手寫很多筆記,有完整成文的,有其他的。


10,朱老師您好,我目前經常在豆瓣翻推薦書,還有參考其他賣書的平臺銷量榜,可是感覺並不適合我,請問您的書單都從哪裡來?

 

因為年歲長,我過去的閱讀量也大。我個人選擇圖書,新書部分,會留心一些出版機構的新書推薦,根據過去的閱讀經驗判斷,這些新書裡邊那些值得自己去選擇閱讀。我在新浪微博除了免費轉發各出版機構推薦的我覺得可能值得轉的(還沒讀過的時候只有大概判斷)圖書外,幾乎不涉商業推廣。我覺得讓更多人看到這些書單,也是一種功德。當然,也因此,一些出版機構知道我閱讀偏好後,也會向我推薦贈閱他們的一些圖書。

在選書方面,我經常根據過去讀過的書的作者來選擇,讀過他一本好書,就會去找他其他的書;我還喜歡根據書裡提到的書目或註解,去尋訪相關的圖書。

當然,我也相信我的同好友人的推薦背書。

不過,我不會去參考任何銷量榜,不會根據銷量來選擇閱讀,甚至是逆向選擇。因為大多數銷量榜並不是針對我這樣的讀者的偏好。至於豆瓣,我沒有註冊過。

 

 11,很慚愧,雖然感覺思想越來越貧瘠,但一直以工作很忙為理由逃避讀書,翻看了前面您讀書方法的回答,深以為然。可是有時候工作實在太牽扯精力,靜不下心來讀書;請教一下:您當初做總編的時候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有是如何平衡工作和讀書的關係?對我這種情況有什麼建議?

 

我在職場時,包括現在,確實會有因為忙亂而沒時間讀書或者靜不下心來讀書的情況。但是,我通常不會讓這種情況成為一種常態,而是,只要有時間,就翻開在讀的書,強迫自己讀完。慢慢地養成了習慣,再忙,都要讀書。一天沒打開書,就會覺得空落落,還有什麼事遺忘了似的。

無論在職場和現在,我都會給自己定一個月度閱讀目標,讀幾本書,寫多少字,每天或實在忙亂幾天匯一起也必須記流水帳,這也是一種自我反省的過程。

當然,剛開始很難,所以自我規訓很重要。一旦養成了習慣,就有了主動性。

閱讀與日常工作看起來像是時間上有牴牾衝突,但事實上,閱讀不僅能健全個人,功利地說,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職場的要求。我個人早些年在媒體業工作,由外行而成為一個自認為還不錯的媒體人,很大程度上,有閱讀之功

 

 12,今年讀了楊絳先生《記憶與雜寫》《幹校六記》,餘華《沒有一條路是重複的》,還有《外婆的禮物》,蔡崇達《皮囊》,還有沒讀完的石黑一雄《長日將盡》,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雜文類的讀完雖然沒有體系感,但能激起多個思考點,也有很生活很實際的觸動,想問朱老師,如果自己嘗試寫文章的話,有哪些比較簡單入門的方式呢?

 

關於寫文章,我自己的體會,就是多寫,先不要想著寫給別人看,先寫給自己看,寫自己的真實想法,真實情感,包括你說到的閱讀時被激發的思考點和觸動,反正是寫給自己看的,不怕別人批評說文章爛丟人。

我覺得最簡單的入門,就是記日記,哪怕流水帳,我至今仍每天寫流水帳。先記下每天自己覺得應該記下的事,慢慢再加入對事件和人物的評價。這既是一種吾日三省吾身,也是一種對文字的基礎訓練。熟練之後,寫東西就能流暢傳神了。

當然,我們需要大量的閱讀,閱讀過程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寫作訓練。

當然,我們還要學會觀察,學會體悟。有了這些,功到自然成。

 

13,迄今為止,您最推崇的三本書能否告知下?很想拜讀,謝謝。

 

我讀書從沒想過最推崇的書這樣的概念,很多人問過我,我仍然不能回答,因為確實不知道,也依舊沒有這個概念。

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改變自己命運的書。比如,我上高中時讀的程乃珊的《藍屋》,它是我相信自我奮鬥的開始,影響了我一輩子,卻並不是值得最推崇的書。

 

 14,《三體》系列

 

我個人不算是科幻的愛好者。前些年起,很多朋友向我推薦了《三體》及其系列。我去年被說得忍不住買了一套,但至今未能展讀。應該這類書還不是我的敏感點,所以買了也還堆在一邊。

 

15,這一年我讀過最好的書是《度亡經》又名《中陰聞教得度》,不知死焉知生。

 

書名聽起來很高大。沒讀過。我估計也不會去讀這類書。它們不是我的菜。

 

16,《大師與瑪格麗特》、《約翰·克裡斯多夫》、《米德爾馬契》、《父權制與資本主義》《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上半年的書目還要想一想。今年開始了解女權主義

 

《約翰·克裡斯朵夫》是我青春的記憶,1980年代的大學生,很多讀過。

《大師與瑪格麗特》,據說也是如今俄羅斯監獄囚犯最喜歡的作品。可見俄羅斯囚犯文學品位之高。我讀過這本書的兩個版本,一個是大家熟悉的《大師與瑪格麗特》,一個書名為《撒旦起舞》(嚴永新譯本)。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也是大學時代所讀。

至於女權,我不是很了解。不過,女權應該與自由主義左翼的努力密不可分。

 

17,《上帝與黃金》,寡頭,世界秩序,人生海海,第三帝國的到來,你當像你飛往你的山,劍橋中華民國史,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南渡北歸,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瘂弦回憶錄

 

《上帝與黃金》,關於英國、美國與現代世界的形成,很值得一讀。

《第三帝國的到來》及其他兩部都是極好的第三帝國史,也不僅僅是第三帝國興亡史,還是一部體面人和體面如何逐漸消失,一些人被視為特殊的非人的歷史,一旦開頭,很可能帶來整個國家民族的災難。前車之鑑。

《劍橋中華民國史》以及整個劍橋中國史,也是了解中國歷史的重要內容,而且是他者眼中的中國史。《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作者雖然大名鼎鼎,但中文版一般。也許時間太近了吧,站遠一些可能會看得更清楚些。

嶽南的《南渡北歸》,全景式講述抗戰時期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的命運和學術追求一部作品。有助於今人理解當年的歷史,和知識人的追求。

 

18,facekbookCEO寫的兩本書本年度最愛無疑了 lean inoption B

 

沒讀過。

 

19,您提到《藍屋》影響了您一輩子,很好奇背後有什麼故事嗎?

 

關於《藍屋》對我的影響,我曾在很多文章裡寫過,也專門寫過文章。1984年我第一次讀到這部小說,並不是被其文學成就所吸引,而是故事——兩代人個關於自我奮鬥的理解的故事。它對我的影響,就是如前所言,讓我開始相信自我奮鬥的價值。它的直接影響,是在我1985年高考填報志願時,放棄了報考南京大學可加20分的有利條件,而選擇自己考一個沒有加分的學校,我後來讀了人民大學。

在後來的人生裡,我一直奉自我奮鬥為圭臬,至今猶是。如果說在過去職業生涯還有些值得稱道的,全部來自自己的奮鬥。當然,本來像我這樣一個普通農家子弟,身無長物,也無門第關係可恃,也只有相信自我奮鬥一途。

 

20,對我這種打遊戲看直播刷劇不愛看書的人這個話題太深奧了,看到這種討論有點羞愧,都不敢留言哈哈。其實問題還是有一個,很多年輕人都不想上班考慮專職寫小說,國內有幾個平臺,頭部作者收入頗豐,我個人翻過幾本,感覺以胡說八道的爽文為主,沒有什麼靈魂觸碰。我擔心長期寫這個和看這個的會不會廢了?您怎麼看待這個事情?

 

我年輕的時候,也看「爽文」,比如通俗流行小說,三俠五義之類,瓊瑤亦舒的我也讀過很多。不過,一個人讀書讀多了,哪怕是流行通俗小說,也會產生讀更好更多書的念頭,畢竟隨著年歲和見識增長,也會有更多追求。就像您提到的,您現在覺得這些「爽文」「沒有靈魂觸碰」,擔心長期寫和看,會廢掉一樣。您自己已經感覺到了,後面相信也會增加新的閱讀內容,滿足自己想要的「靈魂觸碰」。

如果長期沉溺於閱讀這些「爽文」不能自拔,也不是沒有這樣的人,那他的精神就不會拓展,不會成長成熟。最後就是一個,按流行的術語,就是「巨嬰」。從讀爽文起最終超越,可能是有點追求的人要走的路經。

至於寫「爽文」那些人,並不傻,他要的就是賣掉這些爽文,掙錢,與靈魂觸碰確實毫無關係。

如今的爽文,可能水平不一定比我們年輕時讀的爽文差,作者的天賦也是,但是,因為網絡,人人都有了華語權,失去了傳統通俗流行小說至少還有把關人(編輯和出版社)的基本判斷——過去的編輯大多受過專業訓練,可能至少文字要求還是不一樣的。

我現在對於網絡文學基本不碰。年紀大了,這不是我的菜。


21,朱老師您作為總編的時候對好記者是怎麼定義的?未來的職業發展往哪個方向走比較好?有個親戚家孩子今年剛入職了一家還不錯的媒體,挺困惑的,如果方便還請不吝賜教,謝謝!

 

關於怎樣才算好記者,從前我在職場時寫過不少文字談過。總的說來,我心目中的好記者,無非兩點,一是有職業操守,二是有專業素養。兩者不可或缺,也不可偏廢。

職業操守就是從事媒體這一行業必須遵守的法律和公認的職業倫理要求,包括最基本按照職場要求按時保質完成任務,遵從所在媒體的相關規定,團隊合作,等等。

專業素養其實就是一個記者的專業能力,觀察,溝通,突破,資料檢索,採訪,寫作,等等,各個方面。

與許多人不同,我並不反對年輕人做記者,尤其有機會進入還不錯的媒體的時候。關鍵的問題是,記者這一行業的從業者,要能有發展,有未來,需要有自我管理能力,能不斷地自我學習。

記者這個行業相比其他行業,不坐班,工作完成就行,加上容易成名,也容易有鐵肩道義的幻覺,很多人容易惹上自我放縱的毛病。所以需要自我管理,否則就會變成一個老油條。這個行業這樣的人太多了。即使成名,還是油條。

不斷地自我學習,是自我提升的需要。社會在變,當然記者也要變。除了向前輩和比自己強的人學習,學會觀察,學會傾聽,也要不斷地閱讀,擴展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知識存量,才能更好應對多變的世界。

當然,作為記者,寫作的本事最重要,無論是否完成工作量,無論是否能否發表,在完成工作之餘,一定要有主動書寫,為自己書寫的要求,畢竟寫字還是一門講究技巧的手藝。手藝練好了,憑這手藝,哪兒都有飯吃,也不會差。

一技在身,勝過家財萬貫,走遍天下都不怕。

 

22,信息流爆炸時代,資訊過剩,往往忽略了讀書,也很久沒有買實體書了…

 

信息流爆炸時代,不是資訊過剩,而是對個體或許有價值的資訊,往往被淹沒在泥沙俱下中。

此過程能夠讓自己立定中流,不被泥沙裹挾的,只有自主的閱讀和思考,通過讀書涵養自己尤為重要。

讀書是否紙書不重要,但是閱讀的書的品質很關鍵。如果不太合適的書,無非還是一種信息冗餘,無助於自己在泥沙俱下時代堅定自我。

我自己習慣讀紙書,個人習慣而已,除了出版界朋友的饋贈,我自己每年買的紙書也很多。

不過,有些書還是要買。買了才算物理上屬於你自己。否則到時候恐怕未必找得到。

      

23,毛選。隨著年齡閱歷增長,越來越佩服。尤其今年疫情之下大國間赤膊相搏、輿論場上魑魅魍魎,再看此書清肝明目。

 

上中學時語文課本裡有毛作品,上大學時因為哲學系需要讀毛選。中國的企業家很多崇拜毛,喜歡讀毛選。我小時候崇拜一切大人物。

我個人覺得,毛言論水平駕馭典故能力確實很高,我很佩服。

不過,今年疫情和環境變化,我個人依據分析判斷的,與毛選無關。

 

24,嘉賓大大回答熱情、真實,愛憎分明。希望大大能以自身的影響力多推廣一些好書,多組織一些讀書活動,讓更多人愛上讀書。

 

謝謝。我個人每天都在分享在讀的書摘閱讀偶得,每周都會分享不同的書,每月每年都會推出自己讀過的書單,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讀書筆記;在社交媒體上,我總是無償主動轉發看到的出版社的好書(當然出版社也因之願意贈我新書);今年下半年,在五糧液支持下,我在北京由新書店,主持了多場讀書分享活動,還會繼續;其他一些出版界的朋友,有時也會邀請我主持些讀書分享活動;不久前,從不做社群的我,第一次做了個煮酒讀書的社群;我的公號老朱煮酒,每天都會選擇推薦各種我在讀或認為還不錯的圖書。

我覺得分享好書是一種美德。用中國人的話說,也是積陰德,大善事,所以沒錢我都做。

 

25,《1984》《美麗新世界》《故事經濟學》《當下的啟蒙》《百年孤獨》《追風箏的人》《塵埃落定》。忽然想起小學三四年級時候,無聊偷翻家裡藏書,四大名著實在讀不通順,只有兩套書留下了深刻印象:《基督山伯爵》《拍案驚奇》。

 

所列之書,除了《故事經濟學》《當下的啟蒙》沒有讀過,其餘都讀過,都是好書。讀完一本好書,套用布羅茨基的話說,就像醒來時換了一副臉龐,其實也是中國老話,腹有詩書氣自華之意。

讀不通的書,時過境遷後重新打開,或許會別有收穫。

 

26,推薦《失控》、《自私的基因》、《必然》、《創新者的窘境》,這個世界看似是物質、信息和能量三元的,實際上是能量和信息二元的。

 

只讀過《自私的基因》。

關於物質,信息和能量的話題,於我太過高遠,我也不懂,年歲大了,也不太想學習新東西,可能更適合年輕人探討探索。回答這樣的問題,得請教方家。

 

27,老師您好,我是工業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因為感覺智慧配不上所使用的技術和擁有的資源,對未來迷茫等原因,打算gap一年,請您推薦一些書單吧。因為閱讀過於私人化個人化,每個人的經歷和知識儲備不同,閱讀的偏好也會大不同。所以我不敢給別人開書單。非要說,我覺得有兩個方向可以留心。一個是專業閱讀方向。比如自己所學習或未來要從事的職業方向的專業著作,這是必讀的,屬於直接的有用之讀。不讀專業書籍,未來只能鬼混。二是自我精神涵養的書籍,我通常稱為無用之讀,就是通常在別人眼中看來的閒書,沒用的書。比如文學歷史等作品。文學作品中可以挑選些小說影視作品,最好是經典的經過時間篩選的,當然,也希望跟現在的時代接近一些的(詩歌除外,古代的也可以,中國古代的甚至更好,它們涵蓋我們情感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讀些歷史等其他人文社科作品,當然最好也是經典作品,可以開拓視野,增加知識。至於具體書目,涉及個人偏好,我就不敢開了。

 



相關焦點

  • 【世界讀書日】太鐵法院舉辦「分享一本好書」讀書交流會
    【世界讀書日】太鐵法院舉辦「分享一本好書」讀書交流會 2020-04-24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本好書】《島上書店》讀書感悟
    【一本好書】《島上書店》讀書感悟 2020-11-20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本好書》總導演:大眾需要更多更好的讀書節目
    隨著新一季的開播(如圖),節目再次得到廣泛認可,口碑爆棚,豆瓣評分達到新高,微博主話題#一本好書#的閱讀量達到2.6億,與節目相關的社會議題討論也由節目內容展開來。 作為一檔大型場景式讀書節目,《一本好書》第二季以舞臺表現形式搭建書中場景,同時將經典書目中的情節衝突、人物性格等細節,用極具視覺張力的表演帶給觀眾超強的沉浸式觀看體驗。
  • 《一本好書》才是真正的「一齣好戲」,這檔國產綜藝你追了嗎?
    繼好評如潮的《見字如面》之後,關正文導演攜匠心打造的大型場景式讀書節目《一本好書》在騰訊視頻與觀眾見面。12本經典名著,12期節目,還原書中經典場景。趙立新、王勁松、王洛勇、潘虹等實力演員傾情演繹,通過舞臺戲劇、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呈現書中情節和情感。還有梁文道、朱大可、止庵、吳伯凡、史航、蔣方舟等作家學者傾情加盟,參與點評。
  • 多讀書,讀好書,讓書真正成為進步的階梯!
    書作為一種知識的承載體,和每一個人的生活學習都息息相關。即使現在網際網路技術如何繁榮發展,書仍然沒有任何淘汰的跡象,反而在這個浮躁的當下,更讓大家青睞!書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質量也是參差不齊。但是我們的宗旨依然是多讀書,讀好書!
  • 讀書就是修行 10位薦書人推薦10本好書
    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之後,我們迎來了第25個世界讀書日。在讀書日濃鬱的閱讀氛圍中,「百本好書送你讀」活動第二期的10本好書新鮮出爐。  本期推薦的這10本送讀好書,有再現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簡練而深刻的中國通史傑作《中華史綱》,有讓人感受到愛與美的《青銅葵花》等等。  讀書就像修行,讓你能時時仰望星空,汲取前行的力量。
  • 專訪場景式讀書欄目《一本好書》總導演關正文:讓更多的人愛讀書
    《一本好書》總導演關正文10月7日,《一本好書》第二季回歸。這檔被稱為全民閱讀「試衣間」的大型場景式讀書節目,通過精緻的舞美呈現、演員張弛有度的表演,激發觀眾閱讀興趣和深度思考。此次回歸,節目組選擇了重讀《紅巖》、《駱駝祥子》等經典作品,豆瓣網友給出了9.5分的評價。「我壓力太大了。」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坦言。
  • 世界讀書日|閃電夜讀邀您薦書:一本好書讓你我愛上閱讀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它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書是夜的伴侶,邂逅一本好書,會讓我們愛上「夜讀」。你最近在讀哪本書?你跟那本書有著怎樣的故事?哪些句子會讓人「如沐春風」?
  • 《一本好書》總導演關正文:把一本好書演給大家看
    原標題:把一本好書演給大家看(創意空間) 能為一本好書導流,能和更多人一起讀書,這種感覺就像夢想真的實現了一般妙不可言。我當然希望這個節目的觀眾越多越好,因為相比圖書的讀者數量,視頻節目的觀眾往往會多上很多倍,但一般節目的價值跟一本好書相比,卻不知低了多少倍。一個人如果不願浪費自己的生命,如果希望獲得更多精神愉悅,最好還是去讀書、去讀好書。   製作這檔節目也有很多困難。
  • 世界讀書日,讀書的重要性和好處,閱讀一本好書,開闊眼界漲知識
    《平凡的世界》裡面有這麼一段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誰讓你讀了這麼多書,又知道了雙水村以外還有個大世界……如果從小你就在這個天地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現在就會和眾鄉親抱同一理想:經過幾年的辛勞,像大哥一樣娶個滿意的媳婦,生個胖兒子,加上你的體魄,會成為一名出色的莊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這種不能為周圍人所理解的苦惱。」
  • 《一本好書》綜藝的一股清流,趙立新傾情演繹,這才是真正的演員
    近日,一部綜藝節目《一本好書》悄悄開播了,說他悄悄,是因為他沒有巨大的前期宣傳,沒有自帶流量的小鮮肉,有的只是能夠掌控全場,連旁白都是現場自己念的趙立新。《一本好書》是由趙立新,王勁松,王洛勇,潘虹等實力派演員以及蔣方舟等作家加盟演出的大型場景式讀書節目,節目共分12期,每期呈現一本經典書中的經典橋段。提起趙立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之前參加的綜藝節目《聲臨其境》,讓大家看到了他無與倫比的臺詞功底,他參演的電視劇如《羋月傳》讓大家深深地記住了他。
  • 把《一本好書》拍成「一齣好戲」 感受思考的快樂
    這樣一本內容豐富、立意宏大的巨作,無不考驗著《一本好書》節目的劇本改編與呈現能力,而只有深度鑽研原著內容,才能在其中進行精煉和取捨。   「我下決心要把一本好書演給大家看。」在《一本好書》總導演關正文看來,每本書都只限定演繹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在節目進行中反覆提示:只要你現在已經有了閱讀原著的興趣,就應馬上離開節目去看書。
  • 讀屏本是「零食」 讀書才是「正餐」
    大洋網訊 隨著電子書、有聲書的出現,紙質書似乎變得不像之前一樣惹人喜愛了。開一盞暖燈,翻一本好書,有人依然在堅持非紙質書不讀的習慣;帶著隨身書庫,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有人愛上了電子書;左手電子屏,右手拿著書,有人不做選擇,兩者都要;聽一本好書,與文字產生新的連接,有人愛上了聽書……關於讀書介質的選擇,小編有話說。
  • 《一本好書》導演關正文:我們是原著的搬運者和翻譯者
    近日,《一本好書》開啟第二季,通過演員們傾情的演繹再現書中場景,促使更多觀眾翻開一本本經典原著,打造「大眾閱讀的試衣間」。 總導演關正文認為,「對大眾來講,閱讀利益更多地體現在滋養個體生命的成長。」《一本好書》著力連接經典原著與個體生命成長,為觀眾提供多元認知、激發獨立思考,不斷回答「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翻開這本書」。
  • 《一本好書》潘虹尤靖茹動情演繹女作家海蓮 與觀眾分享經典好書
    二十年間,海蓮不斷從遠在大洋彼岸的書店購書,也因為買書和書店眾人結成了清淡如水卻彌足珍貴的友誼。原著小說《查令十字街84號》曾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書迷到倫敦查令十字街朝聖,漸漸地,它成為了全球愛書人之間的一個暗號,被稱為「愛書人的聖經」。主辦方供圖  必買清單還差「一本好書」?
  • 曹文軒: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
    曹文軒: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 2016-04-08 10:52:42來源:解放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魏巍 事實上,我到各地中小學走下來,廣大的中小學還是重視孩子讀書的,但是在讀什麼書的問題上卻顯得一籌莫展。現在孩子手上都有一些書,但是這些書十有八九是不值得讀的,它們只是滿足了孩子的欲望,並且是在很低的層次上來滿足的。  我對老師和家長講,你們千萬不要看到孩子手上捧一本書讀得津津有味,就喜形於色,關鍵是要看他們在讀什麼書。有一些書與其讓他們看,不如讓他們不看,不如讓他們去看看天上的太陽。
  • 年度好書26本入圍書回頭望
    從昨天到今天,時光雖短暫,書評君卻已陪你走過了一生一世。28000位來自各行各業的書評微友,這是咱們一起度過的第一個新年。在這個稍有些寒冷的冬日清晨,祝你能夠因為書評君的祝福,而能感到一絲暖意!還有不到一周的時間,「新京報年度好書大趴」將在首都圖書館鳴鑼開場。為了這場年度盛筵,各位編輯記者最近都忙得不可開交。
  • 喜馬拉雅1000本好書精讀、2000本有聲書、30檔付費專輯的暢通攻略
    如果你也愛讀書,總覺得書不夠讀,時間不夠用,渴望以更少的時間讀更多的書;又或者你有一些「讀書」上的困惑:不知道如何找到一本好書?苦於自己「讀不懂」書?讀書太少,想的太多。那麼,你需要它!所以我們在此次升級會員權益中加入了1000本好書解讀:1000位大咖為你抽絲剝繭,領讀1000本好書。2000+本全網熱門有聲書,以及30+個大咖精品課。
  • 一本好書驚醒沉睡的靈魂,從此不再跪著讀書
    」,只是在有生之年略微讀了一些書,大概了解了一些故事,連帶著「八卦」了些許古人的生平。好在天賜機緣,自己被一本奇書震驚,從此懂的往昔之愚妄,明白了站著讀書的意義,知道了什麼才是真正值得我花費時間去用心品讀的好書,也真正明白了培根《談讀書》中所闡述的道理「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需讀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覆讀。」這本書就是《1984》。
  • 讀書 《小魔怪去上學》一本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書
    爸爸媽媽不但從書中學會了製作糕點,還開始和人類一起玩耍嬉鬧。如果沒有閱讀,就沒有這一切的改變。第二,閱讀的步驟。小魔怪學習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小孩子學閱讀的過程。他首先是被書中漂亮的圖畫吸引,然後對書中的黑色符號——文字感興趣,經過努力學習,慢慢地,小魔怪可以讀出一個一個句子了,最後終於可以讀一本又一本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