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屏本是「零食」 讀書才是「正餐」

2020-12-27 大洋網

市民在書店閱讀新書。

大洋網訊 隨著電子書、有聲書的出現,紙質書似乎變得不像之前一樣惹人喜愛了。開一盞暖燈,翻一本好書,有人依然在堅持非紙質書不讀的習慣;帶著隨身書庫,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有人愛上了電子書;左手電子屏,右手拿著書,有人不做選擇,兩者都要;聽一本好書,與文字產生新的連接,有人愛上了聽書……關於讀書介質的選擇,小編有話說。

兩種閱讀生態

讀屏與讀書有天壤之別

毛玉西:在「掌媒」時代,只有碎片化的內容,沒有碎片的人,願大家都能成為自主「掌握」的人。

各類調研的數據都表明,伴隨讀屏時代的到來,紙質書刊的銷售量、流行度、閱讀率日益呈現衰落之勢,很多人正在與書籍報刊漸行漸遠。「讀屏不讀書」正在成為一個讓人揪心的社會現象。

讀屏與讀書,只有一字之差,看似都是在「閱讀文字」或「閱讀信息」,其實這是具有天壤之別的兩種閱讀生態。

以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等行動裝置為載體的閱讀,儘管融通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綜合感官於一體,但大多數屬於「淺閱讀」體驗。以紙張為載體的書籍報刊,儘管天然地局限於文本表達(最多配合一些圖片),卻讓受眾少了些幹擾與糾結、多了些靜思與沉浸,更多屬於「深閱讀」體驗。在讀「屏」過程中,閱讀主體可能分心多動,閱讀空間流動擴散,閱讀時間支離破碎,閱讀客體隨意多變,閱讀成效自然淺嘗輒止。而在讀「書」過程中,閱讀主體往往靜心獨處,閱讀空間獨立穩定,閱讀時間持續有序,閱讀客體純粹單一,閱讀成效自然日久生香。打個比方說,讀屏原本是日常生活的「零食」,讀書才是日常生活的「正餐」。

面對移動網際網路滲透至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今天,藉助新媒介發達便利的技術東風,「忙時讀屏、閒時讀書」原本是人們日常閱讀行為的應有常態,因為這關係到人的兩種思維——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訓練與培養。殊不知,以速覽便捷、即時反饋、娛樂至死為核心的讀屏行為,就如同是吸食的「精神鴉片」,讓無數用戶慢慢上癮、無法自拔,理性思考、表達等能力變得支離破碎、凌亂不堪。「忙時讀屏、閒時霸屏」司空見慣,「手機控」「低頭族」「拇指黨」見怪不怪,紙質書刊似乎成為束之高閣的「奢侈品、紀念品、展覽品」。君不見——讀書之樂,樂在獨處,妙在「獨享」;讀書之真諦,在於獨立沉思、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目前青少年一代日趨倚重讀屏,逐漸成長為「讀屏一代」。他們的感性思維正在超越、甚至替代理性思維,這樣的負面效應顯而易見:未來一代中可能會產生電玩、動漫、形象設計、影視特效大師,很可能不再出現新一代的語言、文學、哲學、思想大師。

筆者始終認為,面對步入嶄新的「掌媒」時代,如何做到對智慧型手機保持足夠清醒的認知、審視與反思,如何自主、自控、合理地平衡「讀屏與讀書」,其實關乎每一個人的文化素養,關乎每個家庭的生活質量,關乎整個國家的文明發展。

一個月內讀17本電子書

創下最高閱讀紀錄

王菁:80後新媒體老編,間歇性自律中年,喜歡嘗鮮。

你已經多久沒看過紙質書了?當問起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忽然有些汗顏。網絡時代、飛速的節奏、浮躁的心態,面對著每天海量的信息,我們似乎更習慣於被別人咀嚼過的二手知識所投喂。靜下心來,認真地看一本紙質書,成了一件難得的奢侈之事。好在我並不是一個崇尚讀紙質書這種儀式感的人,始終相信完成好過完美。書嘛,只要去讀,總是好的,何必管它是哪種介質。更何況,自己作為一個新媒體人,更不會排斥電子介質,電子書對我自然變成了更好的選擇。

入了電子書的坑以後,能用來讀書的時間,一下子變得多了很多。通勤路上、午休時間、運動同時……只要能用手機,就像帶著一個隨身書庫,那些原本無意義的碎片化時間,突然都被充實了起來。而電子書衍生出來的智能朗讀等方式,更是大大增加了讀書的場景。

原來看紙質書,我的效率並不高,即便是一本自己喜愛的書,通常也要兩三天才能讀完,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周期就更不好說了,甚至有可能不了了之。而電子書卻大大提高了我的讀書效率,我曾在一個月內讀了17本電子書,創下了自己的最高閱讀紀錄。

當然,讀得多讀得快,並不代表就讀得好。但這種閱讀效率,為我提供了更多精讀的選擇。把那些在快速閱讀中發現的好書,找來紙質版再精讀一次,也有了更多的樂趣。讀書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情,無論選擇讀紙質書或是電子書,重要的是閱讀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收穫的體驗。

有聲書播放越多遍

文字的力量就越磅礴

逯旭瑞:不標準讀書愛好者,偽幻想家,文字間張望,共鳴中認同。

入有聲書的坑是從年後因疫情隔離在家開始的。

當時網上各種消息刷屏,眼花繚亂之餘更增添了我離家千裡的愁緒。孤獨與無力交織、刷不進劇讀不進書,甚至連深度的文字信息都讀起來頗為艱難。在一個失眠的深夜,播放了許久的歌曲也沒有把我帶入夢鄉,順手拿起枕邊的手機,點開了許久沒用的讀書類APP,實在看不進文字,於是選擇了有聲書。

選的是梭羅的《瓦爾登湖》。書我讀過,至今依然記得其中的一些文字。在聽書APP裡,有聲書《瓦爾登湖》只有文章的梗概。但這段有聲音的文字,即使簡短,但還是喚醒了我曾以為只有細讀原文才有的共鳴。在平靜的讀書聲中我不知不覺睡去。醒來發現,有聲書還在周而復始地播放。

好睡眠帶來了一天的好心情。有聲書也成為我迫切想要探尋的寶藏。之前視而不見的許多書的有聲版本簡直讓我如獲至寶。這種解放眼睛解放雙手還可以豐富思想舒緩焦慮的新方式一掃我居家隔離的煩悶。聽著有聲書,我收拾了雜亂的房間,洗了堆積許久的衣服,開始嘗試製作一些美食,梳理當時獲取的各種信息。

終於,居家隔離的日子結束了,我對有聲書的喜歡卻保留了下來。

思考這份喜歡的來由,我想應該是在那段苦悶的日子裡,有聲書的新鮮切合了我當時迫切想逃離現實的心情,而這種聲音就像個出口,這個出口恰好聯通思想。

我的有聲書單還在更新。有文字梗概的速食餐,也有照搬原版的「精加工」,蘿蔔白菜,選所愛就好。有聲書播放多少次,「內裡」傳達的還是文字;有聲書播放越多遍,文字的力量就越磅礴。

非紙質書不讀

翻好書最是人生一大快事

林琳:自覺「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的讀書愛好者。

三年前搬家的時候,假模假式地買了一張大木桌,以此宣誓「從此我要好好畫畫了」,然而,一年多前,整張大木桌已堆滿了一疊一疊的書本,只留下一個可以放電腦的位置。身在書海中趕文,如果需要某本書,在書桌邊緣尋而不得,只能攀上書桌,跨過書堆翻找。有時心急起來,四處翻動,書堆癱倒,一片狼藉。有時寫著字,有書滑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措手不及。

終於下定決心新買了兩個大書架,放入書房,勞作了整整一天,發現書裝不完,又買了一個,橫橫豎豎擺放,總算整理起來,加上原有的大書櫃,四櫃林立。閒時漫步到書房,怡然自得。每一本未讀之書都想讀完,然後宮佳麗萬千,竟不知如何選擇。擁書四顧,如坐擁天下。

然而,好景不長。

今年,舊戲重演,大書桌滿是書本,偶爾整齊,偶爾凌亂。客廳、房間的几上、床頭,書本無處不在,而書架是怎麼也塞不進來了。到諸位老師、先生家,一進門,往往令我豔羨的先是書房、書架,才是書本。常常望著他們的書架,心中景仰:「此生有如此多書可讀,也有如此多書讀不盡。」

在一位博物館老師的辦公室「大發厥詞」,吐槽既好又美的書越來越少,老師拿出一套近代名家書札選集,排版、設計、印刷令人驚豔,注釋考究。老師慷慨贈送一套,我受寵若驚。美滋滋帶回家後,燈下翻開,古人文雅氣息撲面而來。

非紙質書不讀,也許因為內心厚古薄今的念頭,也因為深信書卷氣來自一冊冊、一頁頁,很難來自一個看起來多麼像書頁的屏幕。

父親曾說,下雨天,開一盞暖燈,窩在被窩裡,翻一本好書,最是人生一大快事。深感之。時常覺得,若此時窗外有芭蕉,或有竹葉,再不濟,有接雨的雨棚,聽大珠小珠落玉盤,無須滴到天明。

愛電子書 紙質書仍佔一席之地

王典:中國文化忠實的擁躉,沉迷於金庸的江湖,醉心於馮唐的文字。

最近在搬家,一開始是想把紙質書都扔了。一方面因為現在接受知識主要是通過視頻課,另一方面因為電子書資源越來越齊全,就算我想翻書,一塊電子屏便能滿足需求。一通收拾之後,我改了主意。

一本《宋詞三百首箋注》雖晾在床頭數月未打開,但那暗暗發黃的紙頁,清清朗朗的排版,就算只是一種裝飾,也叫人賞心悅目。況且這是幾年前我從網上特意淘來的,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品,淘寶只找到這一本,十分珍貴。

木格子架上四冊《笑傲江湖》,是我最愛的金庸作品,雖然一直被遺忘在隱秘的角落,但想到新租的房間裡有個又大又軟的沙發,空閒的時候,泡杯熱茶或者點杯冰可樂,讓肉身陷在沙發裡打開書,靈魂就能快意江湖,也是極大的享受吧。

四冊《笑傲江湖》下面壓著的,是我今生買過最貴的一本書——夏志清先生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買這本書當然不是因為我抱有什麼偉大的學術理想。當時,我在香港讀碩士,有一堂課的作業,是寫一篇書評。去圖書館借書,卻發現能用的書已被同學搜羅一空,而網上資源庫也搜不到完整版,幸在書店裡找到了這本夏志清的專著。雖然早知道香港的書奇貴,但看到價格的那一刻——大概是370港元,還是對心靈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就算再次拜讀的概率約等於零,想到買單時微微顫抖的雙手,我也沒有扔掉的魄力。

紙質書還會繼續在我的房間佔有一席之地。其實工作之後,我就極少買紙質書,大部分的閱讀都通過電子書完成。漂泊在外,居住地點會不定時變動,帶著紙質書騰來挪去,實在是累贅。但紙質書有紙質書的溫情,它柔和的質感,附帶著的一些青春年少的回憶,也讓人難以真正割捨。

策劃/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宇、曹騰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毛玉西、林琳、王菁、王典、逯旭瑞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波、王燕

相關焦點

  • 4種高熱量的零食,或許你每天吃,卻不吃正餐,白餓肚子又長胖
    4種高熱量的零食,或許你每天吃,卻不吃正餐,白餓肚子又長胖身邊有很多女性朋,經常喊著要減肥,一般都是體重超標的一些中年女性朋友。30多歲的女性朋友,生過孩子就更容易長胖,身材走樣,但是她們沒有那些年輕小姑娘更有動力去減肥。
  • 好零食?壞零食?——10種常見零食怎麼吃才健康
    越來越多的零食在我們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除了越吃越新鮮,零食也附著社交、娛樂、休閒等多重屬性。說到「零食」,不少人就和垃圾食品畫上等號,還能細數出它的不少「罪行」,比如:孩子吃了零食就不好好吃飯!零食沒營養,影響孩子生長發育!零食很多添加劑,不健康!等等......難道零食真的不能碰了?有沒有健康的零食?健康零食總該可以敞開吃了吧?
  • 善讀書 讀好書 樂分享
    今年以來,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營造閱讀氛圍,培育閱讀習慣,引領全體幹部職工多讀書、讀好書。一是針對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開展網上閱讀、線上讀書活動,在特殊時期依然書香浸潤。二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閱讀氣氛,利用公告欄、電子屏展示宣傳全民閱讀活動,令閱讀氣氛不斷濃厚。
  • 讀屏時代年輕人如何專注讀書
    讀過《紅樓夢》的學生比例也在下降。資訊時代對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是客觀原因。現在的學生們大多離不開手機、電腦,新媒體對注意力的分散非常多,即使是無紙化閱讀,也大多是網絡小說、新聞一類的內容。」黃燈不無惋惜地告訴記者,「我感到孩子們的閱讀質量變低了,閱讀對他們的塑造作用變少了。」對於這一現狀,蔣方舟也有相似的感受。
  • 寶寶向我要零食吃,可以讓寶寶吃零食嗎?比如餅乾?
    圖片來自網絡  零食可分為三類,原產品零食、初加工零食和深加工零食。在大家以往的思維意識裡,認為深加工的零食才是零食,比如餅乾、糕點、薯片、糖果等等,從農產品先加工成可食用的原料,然後各種原料一起再加工成可以直接食用的各種食品。初加工零食則是只是將農產品簡單加工成可以直接食用的食品,比如牛奶、酸奶、堅果等,而原產品零食就更簡單了,原生態的農產品買回家簡單洗洗就能吃的,比如水果。
  • 什麼樣的書,才算一本好書?|朱學東讀書
    2,朱老師,能介紹一下您的讀書方法嗎? 我也沒什麼讀書方法。就是覺得,書必須要自己讀,才是真的讀了。聽書看起來方便,但只適合童年時代的我,那個時候也不認識字,只能聽評書連播。但我今天覺得,除了聽小說,這不是讀書。
  • 一本好書驚醒沉睡的靈魂,從此不再跪著讀書
    好在天賜機緣,自己被一本奇書震驚,從此懂的往昔之愚妄,明白了站著讀書的意義,知道了什麼才是真正值得我花費時間去用心品讀的好書,也真正明白了培根《談讀書》中所闡述的道理「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需讀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覆讀。」這本書就是《1984》。
  • 一年讀了100本書,卻連1本的內容都沒記住,你真的會讀書嗎?
    很多人讀了許多的書卻沒有記住幾本,這就是無效閱讀,那我們來看看無效閱讀通常有哪些表現。1、無效閱讀是很多人都存在的讀書問題,往往表現在這幾個方面讀完一本書,合上書,只記住了書名作者,再回憶,就不知道裡邊的內容了。
  • 讀書三問(讀什麼、怎麼讀、為什麼讀)
    讀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讀什麼書(what),怎麼讀書(how)和讀書為什麼(why)。在北京批評有些人時常說:「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大學生要讀書,要在小學、初中和高中基礎上繼續讀書。終生學習,這是地球村發展所需要的信念和習慣。人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我看來,讀書行路各有千秋。在科技發展的今天,足不出戶走天下已成為事實,但我們這代人還是喜歡將真實和虛擬世界加以區分。
  • 吃零食時需注意什麼?經常吃零食有啥危害
    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很多年輕人經常會加班熬夜,為了緩解工作的壓力,有些人會職場中買各種小零食,平時加班餓了可以吃點零食緩解飢餓,如果零食吃太多的話,等到整點吃飯的時候就不餓了。但是經常吃這些小零食真的好嗎?平時吃小零食時需注意什麼?
  • 農村俗話說:「讀書讀書讀老鼠」,「讀老鼠」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讀書讀書讀老鼠」是很有趣的一句話,主要是「老鼠」這種人們非常熟悉的動物,讓人聯想頗多。也因為如此,我國農村就有很多種說法,都是各人站在各人的角度來解釋,各地又有各地的說法,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文就這句俗語在我國民間的不同說法例舉如下。
  • 【世界讀書日】太鐵法院舉辦「分享一本好書」讀書交流會
    【世界讀書日】太鐵法院舉辦「分享一本好書」讀書交流會 2020-04-24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書筆記:《我讀:讀書,讓我們不再孤單》
    主講人梁文道品味獨到,是廣為人知的「說書人」,他興趣廣泛、涉獵頗廣,每一本書都經過自己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後形成了真實而中肯的評論,沉穩客觀地把各種思潮、社會文化熱點與你私享,讓你領略讀書的美好,在獨處時亦不會孤寂,獲得心靈的慰藉。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不過,也可以想像,書越來越多可能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更為主要的是對高效、常識、知識的需求,以及不得不讀的書都有哪些,這些才是更為大眾所關心。我就常看到有列出「不得不讀書目」的文章,通常它們的閱讀量都不低。而其依據,是大多數人的「共識」,比如評分、口碑、趣味性或是知識性,又或是談資等等。各有標準,各持所需,大家或多或少害怕錯過這樣的內容,或者說資訊。
  • 看紙書、聽書……讀屏時代 你的閱讀方式變了嗎?
    (原標題:看紙書、聽書……讀屏時代,你的閱讀方式變了嗎?)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日前媒體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北京市2020年居民閱讀總指數大幅提高,達到83.62。其中,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讀好書能令人眼界開闊。
  • 零食行業前景好不好?一掃光零食店加盟來解析
    休閒零食行業的發展,順應了人們對品質、健康生活的嚮往。休閒零食是指正餐以外,與「主 食」相對應的食品集合,滿足了當下男女老少對休閒零食的不同需求。  我國萬億休閒零食行業細分品類眾多,由於我國地大物博且飲食文化豐富,在休閒零食方面的需求相比國外就更高了。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像餅乾、膨化、堅果市場規模領先,其次是肉類滷味、蜜餞果乾、糖果巧克力等。
  • 多讀書,讀好書,讓書真正成為進步的階梯!
    但是我們的宗旨依然是多讀書,讀好書!如果在這個領域內不讀個十本八本的書,不翻個幾千頁的資料,根本無法品鑑一本書的好壞。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對書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多讀書的原因!而讀好書,則是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裡,時間裡,儘量地讀一些質量好的書,尤其是富含著很多先人的經歷在內的好書,能夠快速地幫我們總結成長。
  • 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100句,建議收藏給孩子讀一讀!
    39、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耕耘一分才。華羅庚64、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劉彝87、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94、三日不讀,口生荊棘;三日不彈,手生荊棘。10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 正餐間的甜點——金庸小說《俠客行》
    《俠客行》是我讀的第七部金庸小說,過去三年內讀了「射鵰三部曲」和「金庸三傑作」(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
  • 讀屏時代年輕人如何專注讀書 -唐山廣電網
    讀過《紅樓夢》的學生比例也在下降。資訊時代對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是客觀原因。現在的學生們大多離不開手機、電腦,新媒體對注意力的分散非常多,即使是無紙化閱讀,也大多是網絡小說、新聞一類的內容。」黃燈不無惋惜地告訴記者,「我感到孩子們的閱讀質量變低了,閱讀對他們的塑造作用變少了。」對於這一現狀,蔣方舟也有相似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