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屏時代年輕人如何專注讀書

2020-12-23 湘湘帶你看社會

掃一掃參與話題討論

12月上旬,2020南國書香節暨第二屆深圳書展如期舉辦,並在疫情影響、電商衝擊等多重不利因素下逆市上揚,現場銷售突破2000萬元,成為今年全國時間最長、模式最新、銷量最高的城市書展。事實上,深圳作為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僅32.5歲的年輕城市,已經連續29年蟬聯人均購書量全國第一。閱讀,也被視為這座城市創新文化氛圍的重要形成原因。

那麼,年輕城市的年輕人閱讀現狀究竟如何?在當下我們該如何對待閱讀?深圳書展期間,青年作者蔣方舟與黃燈分別以作者和教育者的視角來探討這一話題。

新媒體內容衝擊傳統閱讀

「就普通高校的大學生而言,普遍的現狀是深度閱讀、經典閱讀比較匱乏,加上碎片化閱讀太多,就導致了在閱讀現實感很強的文本上與時代之間有了隔膜。」今年獲評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的《我的二本學生》一書作者、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黃燈說。作為一名作家,同時也是高校教育者,根據她十幾年來對大學生群體的持續觀察,這一群體的閱讀習慣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機構此前的調查統計,當代大學生瀏覽短視頻的比例高達83%,其中56%為重度依賴,34%為中度依賴,只有2%為存在於移動短視頻之外的獨立個體。

「以我教授的文學為例,起碼有五六年的時間,遇到的學生幾乎都沒有讀過經典版本的《中國通史》和《西方哲學史》了。讀過《紅樓夢》的學生比例也在下降。資訊時代對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是客觀原因。現在的學生們大多離不開手機、電腦,新媒體對注意力的分散非常多,即使是無紙化閱讀,也大多是網絡小說、新聞一類的內容。」黃燈不無惋惜地告訴記者,「我感到孩子們的閱讀質量變低了,閱讀對他們的塑造作用變少了。」

對於這一現狀,蔣方舟也有相似的感受。「讀書的好處已經毋庸贅言,但如今問題並不在於大家不知道讀書好,而是說即便大家都知道讀書是件好事,但其他媒介還是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來拉扯人們的精力。」在蔣方舟看來,這一現象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原因。一方面,讀書需要的專注力成本確實較高,需要自身毅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當前的媒介環境中,娛樂內容的宣傳投入遠遠大於書籍,導致書在與屏幕的「注意力爭奪戰」中所能發出的聲音相當微弱,要靠讀者主動閱讀的動力和決心。

人與城市都需要閱讀滋養

「經典作品,例如《紅樓夢》,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形象的集大成的展現和表達文本,為我們呈現了完整的、優雅的精神質地。」黃燈認為,深度閱讀除了人格的塑造之外,還是一種綜合素養的養料,會讓年輕人的生命更有寬度和厚度,這對他們的成長特別重要。「假如沒有人文的滋養,一個人對世界的理解會相對簡單粗暴,他可能不知道世間有很多柔韌、美好的東西,人與人之間是可以寬容理解的。」

「讀書給我帶來很大的變化是看待人性和世界變得更加複雜和精細,因為書裡營造的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或二元對立的,它有非常多複雜而美妙的東西。這讓我增強了對於世界的理解能力和體察的細微程度。」蔣方舟說。

「對於城市來說,深圳的精神氣質之所以是今天這個樣子,被稱為創新之城,與閱讀也是有很大關係的。」黃燈表示,閱讀能夠讓市民變得更理性,更有思考能力,也更有創新思維,在潛移默化中決定了一座城市的氣質和品味。「這也是深圳能夠源源不斷吸引這麼多人才、保持創新動力的原因之一。」

倡導閱讀但要避免「功利性閱讀」

如今,讀書被公認是增長知識和閱歷、緩解焦慮迷茫最便捷的途徑,「年輕人要多讀書」也成為一句網絡流行語時常出現在表情包、日常對話當中。各國為了「勸年輕人多讀書」絞盡腦汁,例如英國推出「地鐵丟書行動」,美國頒布《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但效果有限。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年輕人多讀書、好讀書呢?

蔣方舟從個人和城市層面給出了具體的建議,她認為目前國內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做得很好,例如深圳讀書月、南國書香節,會把很多作家從書裡帶到讀者面前交流,這種直觀的方式讓大家和書的距離更近,對閱讀也更容易產生興趣。

黃燈則從教育者的視角提供了一些建議:「年輕人的讀書方法在從小到大的教育過程中被過多幹預,形成了一種功利性閱讀傾向,導致了目前『有知識、沒文化』的現象。」黃燈認為,由於外界的幹預太多,為了不輸在起跑線,為畢業、就業作準備,學生們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學校和家長應該給孩子多留一些自主支配的時間,「不是說每天打『營養針』,孩子就會長大,應該給他們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尋找成長的方向。」

(本報記者 黨文婷 嚴聖禾)

【來源:光明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屏時代年輕人如何專注讀書
    那麼,年輕城市的年輕人閱讀現狀究竟如何?在當下我們該如何對待閱讀?深圳書展期間,青年作者蔣方舟與黃燈分別以作者和教育者的視角來探討這一話題。新媒體內容衝擊傳統閱讀 「就普通高校的大學生而言,普遍的現狀是深度閱讀、經典閱讀比較匱乏,加上碎片化閱讀太多,就導致了在閱讀現實感很強的文本上與時代之間有了隔膜。」今年獲評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的《我的二本學生》一書作者、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黃燈說。
  • 讀屏時代年輕人如何專注讀書 -唐山廣電網
    那麼,年輕城市的年輕人閱讀現狀究竟如何?在當下我們該如何對待閱讀?深圳書展期間,青年作者蔣方舟與黃燈分別以作者和教育者的視角來探討這一話題。新媒體內容衝擊傳統閱讀「就普通高校的大學生而言,普遍的現狀是深度閱讀、經典閱讀比較匱乏,加上碎片化閱讀太多,就導致了在閱讀現實感很強的文本上與時代之間有了隔膜。」
  • 新媒體內容衝擊傳統閱讀 讀屏時代年輕人如何專注讀書
    那麼,年輕城市的年輕人閱讀現狀究竟如何?在當下我們該如何對待閱讀?深圳書展期間,青年作者蔣方舟與黃燈分別以作者和教育者的視角來探討這一話題。新媒體內容衝擊傳統閱讀「就普通高校的大學生而言,普遍的現狀是深度閱讀、經典閱讀比較匱乏,加上碎片化閱讀太多,就導致了在閱讀現實感很強的文本上與時代之間有了隔膜。」
  • 讀屏本是「零食」 讀書才是「正餐」
    兩種閱讀生態讀屏與讀書有天壤之別毛玉西:在「掌媒」時代,只有碎片化的內容,沒有碎片的人,願大家都能成為自主「掌握」的人。各類調研的數據都表明,伴隨讀屏時代的到來,紙質書刊的銷售量、流行度、閱讀率日益呈現衰落之勢,很多人正在與書籍報刊漸行漸遠。
  • ScreenBar海外熱銷 一盞屏幕燈點亮讀屏時代
    讓人不禁懷疑:人手一盞屏幕掛燈的時代真的要來了?明基ScreenBar Plus熱銷海外This helps me from squinting at the screen.讀屏時代ScreenBar屏幕掛燈在海外熱銷的背後一方面是疫情期間驟增的居家辦公需求,另一方面,則要歸因於電腦在人們工作、學業、生活中日趨核心的地位。辦公室上班族們每天8個小時對著屏幕,他們的手邊常備綠植、眼藥水和加熱眼罩。
  • 世界讀書日:書,讀起來!
    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來了。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立每年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
  • 書該如何讀?看朱熹的讀書六法
    面對魚龍混雜的書海,最穩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讀傳世經典。可如何讀經典呢?同樣一本書,同樣一段話,會讀書與不會讀書的人得到的收穫也是天差地別,更兼「盡信書,則不如無書」【1】,即使勤奮認真,苦讀終日也有可能「自己的腦袋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2】,頭腦渾渾噩噩,成為名副其實的「書呆子」。可見,讀書是一件好事,但如何讀書是一件難事,更是一門學問。
  • 說《讀書》 | 強世功:我的《讀書》時代
    二、《讀書》的第一個時代:中西文化比較時代進入大學剛好趕上「文化熱」和讀書熱,我的讀書世界一下子打開了。不僅有充足的時間讀書,而且有讀不完的書。面對圖書館成排的書架,往往不免發呆。不像某些有志青年產生想讀完所有書的雄心,而是困惑這麼多的好書怎麼能讀得完,讀書從哪兒開始呢?那時候,我見到有學識的學長、老師,都會問怎麼讀書,讀哪些書。
  • 看紙書、聽書……讀屏時代 你的閱讀方式變了嗎?
    (原標題:看紙書、聽書……讀屏時代,你的閱讀方式變了嗎?)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日前媒體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北京市2020年居民閱讀總指數大幅提高,達到83.62。其中,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讀好書能令人眼界開闊。
  • 數位化時代,如何跳出「淺閱讀」
    武警廣西總隊來賓支隊定期組織「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活動,豐富官兵業餘文化生活,提高官兵文化素養。圖為11月3日,象州中隊官兵分享讀書體會。 果志遠攝對每一名軍人來說,在逐夢強軍的徵程中,讀書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加油站」。
  • 如何讀好一本書?「樊登讀書」創始人的秘訣是……丨21讀書
    一、如何選擇有價值的書?書和知識講究的是價值。什麼樣的書是有價值的?根據什麼標準來選擇要讀什麼書呢?1 科學性是選書的第一標準符合科學性標準的書籍,不是憑空捏造,不是簡單歸納,它一定經歷了科學性的驗證過程。但是首先要了解,沒有絕對的科學。
  • 懶人讀書時代 文化類綜藝節目下一個火爆的會是誰?
    音視頻幫人們隨時隨地「讀書」   如今時間有限的都市人群,更鍾愛以視頻或者音頻的方式,乘地鐵的同時,在嬉笑怒罵間就獲取資訊和新觀點的「讀書」方式。比如,高曉松《曉松奇談》開談天文地理,海外見聞;音頻類的適合睡前聽聽,《羅輯思維》每期節目都會講書、講觀點、講知識,有不少新東西;推薦書單的《十點讀書》,不到兩個月,用戶過萬,從10萬到100萬,又大概用了一年的時間。灌雞湯、甩格調,提供了一種「懶人讀書」的方式,仿佛用優美動聽的聲音勸慰疲憊之人飲下雞湯,難怪創始人一開始就是想做微信版《讀者》的。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去讀了原書,把表單裡的書都給讀一遍的,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這樣的表單可不少。我想,其主要原因,可能還在於大家的業餘時間並不多,精力有限,以及快節奏的時代特點。再加上進入大學或出了大學,漸漸感覺到讀書並非那麼迫切了。反而是賺錢養家,學技能,以及積累社會經驗等等,這些才更為急需要解決。2.
  • 【「樂」法新時代 · 「悅」讀正當時】南樂縣法院讀書分享會第...
    【「樂」法新時代 · 「悅」讀正當時】南樂縣法院讀書分享會第一期之六—— 「感 · 悟」 2020-09-02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屏時代的護眼神器 — 明基WiT檯燈
    世界上第一盞檯燈誕生於1932年,那時候的檯燈主要是為了給人們看書看報使用的;而現在人們的閱讀已經進入了「屏時代」。對於檯燈的使用需求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貌似檯燈的設計依然一成不變。如今,人們更需要一種照明要好、使用舒適、符合人體工學,最關鍵的是,符合「屏時代」的檯燈。
  • 善讀書 讀好書 樂分享
    今年以來,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營造閱讀氛圍,培育閱讀習慣,引領全體幹部職工多讀書、讀好書。一是針對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開展網上閱讀、線上讀書活動,在特殊時期依然書香浸潤。二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閱讀氣氛,利用公告欄、電子屏展示宣傳全民閱讀活動,令閱讀氣氛不斷濃厚。
  • 世界讀書日調查:網絡時代你喜歡電子書還是紙質書
    他經常會去圖書館、書店讀書,他認為現在書店和圖書館為讀者創造的閱讀環境越來越好,尤其隨著圖書館的開館,讀書的氛圍也越來越濃。  同時,記者從新華書店、大西門書城了解到,今年兩家書店紙質書銷量與去年基本持平,其中社科、少兒、文藝、教輔類圖書銷量相對較高。
  • 讀書三問(讀什麼、怎麼讀、為什麼讀)
    讀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讀什麼書(what),怎麼讀書(how)和讀書為什麼(why)。在北京批評有些人時常說:「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大學生要讀書,要在小學、初中和高中基礎上繼續讀書。終生學習,這是地球村發展所需要的信念和習慣。人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我看來,讀書行路各有千秋。在科技發展的今天,足不出戶走天下已成為事實,但我們這代人還是喜歡將真實和虛擬世界加以區分。
  • 中醫悟道:如何讀書才能走好中醫路?
    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調查顯示,今天讀書的人在逐漸減少,臨床醫生用心讀書的人不多,尤其讀中醫歷代典籍的人更少,有的人辯解說:「上網多方便,還讀書?」這種藉口為不讀書找理由,早年就有,如吳鞠通在《醫醫病書·不讀古書論》說:「今人不讀古書,安於小就,得少便足,囿於見聞,愛簡便,畏繁重,喜淺近,懼深奧,大病也。」
  • 愛國者大屏MP5 專注看電影
    愛國者大屏MP5 專注看電影 2012-01-12 eNet&Ciweek